(共57张PPT)
镇江地处长江下游的南岸,自唐代以来便是漕运重镇、交通咽喉。西津渡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镇江通往江北的唯一渡口。然而,长江在此处持续向北发生偏移,西津渡所在的南岸泥沙淤积,慢慢成了陆地(图2.26)。曾经喧嚣的码头最终沉埋于地下,它所在的位置如今成为游人如织的商业街。
你知道长江岸线镇江段为什么会持续向北推移吗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2.3 河流地貌的发育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结合图片或实地考察,认识河流地貌的类型和特点;
综合思维:结合具体河流地貌,从时空角度分析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结合图文材料,认识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理解聚落布局中的人地协调。
河流是塑造地表形态的重要外力,它对流经的河谷不断侵蚀和堆积,使河谷形态发生变化。
河流地貌
侵蚀作用
堆积作用
河流堆积地貌
河流侵蚀地貌
一、河谷的演变
李家峡
上游壶口瀑布
河弯
河谷
以黄河流域为例的河谷地貌
观察实验过程:
指出山区河流长度,河道的宽度和深度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你能解释这些变化否?
河流长度增加
河道宽度增加
河道深度增加
原本的河谷
原本的河道
山坡上的砂泥下塌,被河水部走
溯源侵蚀
下蚀
侧蚀
原本的河谷
原本的河道
河床的碎石被冲走
原本的河谷
原本的河道
侧坡的碎石被冲走
(一)河流的侵蚀类型
向源头方向延长
使河床加深
使河床展宽
塑造力量:向河流源头水平侵蚀的力
对河流的影响:使河流向源头方向延长
地貌形态特征:深而陡
地貌类型:瀑布
壶口瀑布
李家峡
地势特征:河流落差大,流速快,能量集中。
塑造力量:垂直于河床向下侵蚀的力
对河流的影响:使河床加深
地貌形态特征:深而窄
地貌类型:V形谷
V形谷
(二)河谷的演变过程
1.发育初期
澜沧江上游
V形谷
初期(上游)高原/山地
落差大、流速快,能量集中
侵蚀作用为主(溯源侵蚀、下蚀)
河谷加深、延长
深而窄,谷壁陡峭,横剖面
呈“V”形
地势特征:河流落差变小,下蚀渐弱。
塑造力量:向河流两岸水平侵蚀的力(侧蚀)
对河流的影响:谷底加宽,谷坡后退,河流横向发展
地貌形态特征:河谷两侧不对称
地貌类型:凹岸 凸岸
位置:中下游
河 弯
a
b
2.发育中期
凹岸
凹岸
凸岸
凸岸
堆积
堆积
侵蚀
侵蚀
堆积为主
凹
凹
侵蚀为主
侵蚀为主
凸
堆积为主
凸
凹岸:以侵蚀为主,水较深,主要人类活动有加固堤坝、建设深水码头
凸岸:以沉积为主,水较浅,主要人类活动有发展城镇建设用地、淘金活动
凹岸:侵蚀作用
凸岸:堆积作用
堆积体
中期(中游)
落差减小
下蚀减弱、侧蚀加强
河道变得弯曲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道更为弯曲、河谷拓宽
平直河道
形成曲流
出现曲流颈(P)
裁弯取直
出现牛轭湖
凸岸
凹岸
曲流的形成和牛轭湖的形成视频
塑造力量:堆积作用显著、侧蚀作用加强
对河流的影响:使河谷进一步展宽
地貌形态特征:宽而浅
地貌类型:槽形谷
位置:河流下游
槽形谷
3.发育后期
后期(下游)
落差继续减小
侧蚀为主
河谷展宽
横剖面呈宽而浅的槽形
沟谷
降水、冰雪
融水汇聚
沟谷流水
下蚀
溯源侵蚀
沟谷加深加长
地下水
补给
河 谷
形谷
出现河湾
槽形河谷
侧蚀
堆积
侧蚀
初期
成熟期
上游
中游
下游
河谷的演变过程(时间尺度)
V
课堂检测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地球上最深的峡谷。读“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景观图”,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该河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为“U”型谷 B.水流湍急
C.为“V”型谷 D.水深壁陡
2.形成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主要作用是
A.流水溯源侵蚀 B.流水侧蚀
C.流水下切侵蚀 D.冰川侵蚀
3:下图中A、B哪一处的堤坝要特殊加固?哪一处适合淘金?简述原因。
图中C、D两点哪个地方更适合建货运码头,并请说明理由。
A
B
C
D
A处需加固。因为A处为凹岸易被侵蚀。B处适合淘金。因为B处为凸岸,可能有含金矿砂堆积。
D为凹岸受侵蚀,河床深。适合建货运码头。
镇江地处长江下游的南岸,自唐代以来便是漕运重镇、交通咽喉。西津渡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镇江通往江北的唯一渡口。然而,长江在此处持续向北发生偏移,西津渡所在的南岸泥沙淤积,慢慢成了陆地(图2.26)。曾经喧嚣的码头最终沉埋于地下,它所在的位置如今成为游人如织的商业街。
你知道长江岸线镇江段为什么会持续向北推移吗
长江镇江段南岸为凸岸,北岸为凹岸,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二、冲积平原的形成
(一)形成:被河流搬运的物质沉积下来,形成河流堆积地貌。冲积平原是比较典型的一种河流堆积地貌。
(二)类型
冲积扇平原发育在山前
河漫滩平原发育于河流中下游
三角洲一般在河流入海口的海滨地区
(1)洪积—冲积平原 山前、出山口(上游)
河流或季节性洪水在山区流动
携带大量砾石和泥沙
泥沙沉积形成冲积扇
山前冲积平原
地势陡峭
水流速度快
水流流出谷口
地势趋缓
水道开阔流速放慢
多个冲积扇
扩大并彼此联合
冲(洪)积扇实景图
多个冲(洪)积扇相连的实景图
洪积——冲积平原
洪积平原(干旱/半干旱的山前地带)
冲积平原(湿润/半湿润的山前地带)
冲积扇与洪积扇的区别
A.性质不同:
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
洪积扇指暂时性或季节性河流出山口后变为多河床辫流形成的一种扇状堆积地形。
B.形成不同:
冲积扇: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冲积扇平面上呈扇形,扇顶伸向谷口,立体上大致呈半埋藏的锥形。
洪积扇:主要发育在干旱或半干旱山区,往往是由多次洪积过程形成。
C.特点不同:
冲积扇:范围较大,有时可达数万平方千米。
洪积扇:洪积扇尖顶,也就是河流流出山麓的谷口,和山外宽广的扇形外缘,组成成分是不一样的。
P35思考:1.图示区域冲积扇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实验冲积扇景观图
提示:位置、形状、特点
①位于河流出山口处;
②扇状堆积体;
③从扇顶到扇缘,地势由高变低,沉积物由厚变薄,颗粒由粗变细,分选性好;扇面河网密布,呈瓣状分布。
砾石
粉砂
黏土
P35思考:2.哪些因素影响冲积扇的大小?
沉积物供给量(河流泥沙含量)
气候因素(洪水大小、河流的流量、流速)
物质来源区
堆积区的地形条件
一般来说,降水多且多暴雨的气候条件,河水流速增大,冲蚀力强,上游地区松散物质供应充足,河水泥沙含量高且堆积区地形平坦开阔,形成的冲积扇较大。
P35思考:3.分析该区域冲积扇形成的原因。
太行山区,地势陡峭,水流速度快,携带大量泥沙和砾石;
河流流出山区进入平原,地形变得平坦,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
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
【判断】在冲积或洪积扇上,聚落一般分布在哪里?
扇缘地区:
从土壤条件来说,扇缘沉积物颗粒较细,土壤发育条件较好;从水分条件来说,该区地下水埋藏浅,可能出露地表,水分条件较好。对于干旱半干旱地区而言,山麓冲积扇的扇缘适宜工农业的布局
图甲为黄河冲积扇分布图(局部),图乙为图甲中洛阳北至商丘一线冲积扇剖面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问题1:描述黄河冲积扇沉积颗粒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说明形成原因。
分布:自西(山前地势高处)向东(扇缘)坡度减小,颗粒由粗到细,沉积厚度逐渐变小
理由:河流出山后,流速逐渐降低,颗粒大的先沉积且沉积较多,颗粒小的后沉积且沉积较少
河漫滩平原
(2)河漫滩平原 河流中下游,常常沿河呈带状分布——是冲积平原的主体
河漫滩
河漫滩
A
B
洪水期
枯水期
河漫滩
A B
河流流经地势平坦的地区常形成曲流,尤以中下游地区常见。河流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
堆积体不断升高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
观察河漫滩示意图和河床剖面图,描述河漫滩的形成过程。
A.河漫滩
河流改道或下切侵蚀,河漫滩废弃。
多个废弃的河漫滩连接起来,形成河漫滩平原。
观察河漫滩和河漫滩平原图,解释河漫滩平原的形成过程。
典型河漫滩平原
天然堤
冲积沉积
曲流
牛轭湖
B.河漫滩平原
(3)三角洲 河流入海口、入湖口(河口处)
②水下坡度平缓
流速减慢
泥沙沉积
三
角
洲
①河流含沙量大
③海水(湖水)
顶托作用
若干个三角洲连在一起,形成三角洲平原
三角洲的特点:
多呈三角形
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的顶点向海洋呈放射状
沉积物颗粒较细
三角洲形态多种多样
密西西比河三角洲(鸟足状)
长江三角洲(鸟嘴状)
尼罗河三角洲(扇形)
三角洲的形状
(海浪作用大于河流沉积物输入作用)
思考:河流入海口是否一定会形成三角洲?
(物质条件)泥沙来源丰富:植被覆盖率;泥沙多--河流含沙量大或输沙量大;或是海流、波浪等带来大量泥沙。
(动力条件)河流动力弱——地形、海潮的顶托作用、海洋动力较弱——潮差大小:水流速度慢,搬运能力弱;河口受到海水、湖水的顶托作用;河口区堆积作用强于侵蚀作用。
(地形条件)海滨区域水浅:水下坡度平缓,形成较为安静的沉积环境
A.流域内热带雨林面积广布,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较轻,刚果河含沙量小;
B.中部为刚果盆地,地形平坦,流速较缓,泥沙沉积于盆地内部,入海泥沙少;
C.河口处地势落差大,河道较狭窄,水流很急,泥沙不易沉积
D,地壳运动十分迅速,刚果河口一直在下降
思考:刚果河没有形成三角洲的原因
总结:冲积平原
形成:
A.堆积物:流水搬运具有分选性,沉积物的颗粒大小不同
B.流速减缓:地势平缓、河道弯曲、海水/湖水/河水顶托作用使得搬运能力下降。
C.沉积环境:可供沉积的空间、地壳抬升(下降)、地形条件、水域环境(海浪、洋流)→沉积环境(沉积空间)。
组成部分 位置 形成机制 地貌特点
三角洲平原 河口地区 入海口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且海水顶托作用强→泥沙堆积→三角洲相连形成三角洲平原 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密布,河道由分叉顶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
河漫滩平原 一般位于河流上游,发育于山前 岸侵蚀,凸岸堆积→水下堆积体→河漫滩→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连接形成河漫滩平原 地势平坦、宽广,呈带状分布
山前冲积平原 一般位于河流上游,发育于山前 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流出谷口→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放慢 搬运能力下降→冲积扇→连接形成山前冲积平原 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从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堆积物质颗粒由粗到细
不同冲积平原比较
河流上游
侵蚀地貌:V形谷
堆积地貌:冲积扇
河流中游
侵蚀地貌:曲流
堆积地貌:河漫滩
河流下游
侵蚀地貌:槽形河谷
堆积地貌:三角洲
河流堆积地貌:冲积扇、河漫滩、三角洲、冲积平原
河流侵蚀地貌:V形谷、槽形谷、瀑布、河曲
知识点小结:河流地貌全景
课堂检测
洪积扇与三角洲是河流作用形成的重要地貌形态。读图回答1~2题。
3.对洪积扇、三角洲分布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洪积扇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②三角洲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地区
③洪积扇位于河流出山口附近 ④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入湖口附近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4.与洪积扇相比,三角洲地区
①地形平坦,汊流较少②波浪作用明显③土壤肥沃,气候温和④多沙洲、沙岛发育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活动 通过遥感影像图探究曲流变化规律
1.对比1990年与2016年的影像图,描述图示河道形状发生的变化。
2.分析该河道自1990年到2016年的变化过程。
3.推测此河段河道未来可能的变化。
弯曲
平直
曲流已消失不见。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弯曲的河道
截弯取直
此河段河道发展新的弯曲,随后弯曲又被截弯取直
P36,活动 通过遥感影像图探究曲流变化规律
1.对比1990年与2016年的影像图,描述图示河道形状发生的变化。
图示河道由弯曲变得较平直,原来的一个曲流已消失不见。
2.分析该河道自1990年到2016年的变化过程。
1990年到2016年,该河段由于凹岸冲涮,河岸坍塌后退,凸岸泥沙淤积,形成较宽平的边滩,因而形成较弯曲的河道。随着河弯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在洪水条件下发生“截弯取直”,形成较直的新河段。
3.推测此河段河道未来可能的变化。
未来可能又会慢慢发展新的弯曲,随后弯曲又被截弯取直。
三、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一)聚落的概念和分类
概念:聚落是指人类从事生产、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
聚落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
农村
牧村
渔村
林场
乡村聚落
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
分类:聚落大致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两类
城市聚落: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河源客家公园
河源茶山公园
(二)河流地貌与聚落
1.世界上有许多聚落分布在河流两岸
河源市区新丰江音乐喷泉
读图思考:为什么平原是城市分布最密集和最有利于城市发育的地区
(1)河流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
(2)河流方便聚落的对外联系和运输。
(3)平原土地肥沃,便于耕作,可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
(4)地势平坦,利于基础设施建设,节省建设投资。
2.河流对聚落形成的作用
(1)河网密布地区,耕地破碎,聚落规模较小,如江南地区。
(2)河流稀少地区,耕地集中,聚落规模较大,如华北平原。
(3)高原山区,地势崎岖,耕地面积小,聚落规模较小
3.河流地貌对聚落规模影响
不利因素:引发洪涝灾害
这种“宅高田低”的空间格局: 高宅可避洪水、低田便于灌溉,形成人地和谐乡村景观。
“宅高田低”--江西婺源月亮湾乡村景观
体现了人们顺应自然,趋利避害的生活智慧。
在山区河谷中,为防御洪水,聚落一般分布在冲积扇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即高于洪水位的地方,而且还要注意避开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平原低地
山区河谷
4.河流与聚落位置
在平原低地,为防御洪水,人们通常要加高和加固河堤。聚落一般沿河成线状分布。
地形区 聚落分布 原因 聚落形状 聚落规模
高原 河谷地带 ①地势低、气候温暖; ②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多呈狭长的条带状 小
山区 洪积扇、冲积扇 河漫滩平原,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地带,即高于洪水地方。 ①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②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都比较丰富。 多呈带状 较小
平原 聚落分布最为密集,有的沿河发展,形成沿河聚落带,有的沿海发展,形成沿海聚落带,一般分布在洪水淹不到地方 ①地势平坦,土地肥沃 ②河网密布,水资源丰富; ③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 带状、 团状 较大
北方平原区:规模较大,呈团聚型、棋盘式,人口较多
南方低山丘陵区:
规模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人口较少
云贵高原:
多分布在相对平坦的山间盆地
青藏高原:多分布在地势较低河谷地区
西北地区:多分布在山麓冲积扇的绿洲上
小结:我国不同地形区受地形的影响,聚落分布特点不同
西北地区
青藏高原
云贵高原
北方平原地区
南方丘陵
多分布在绿洲上
分布在河谷地区
多分布在山间盆地
规模较大,呈团聚型、棋盘式,人口较多
山区规模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人口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