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大卫 科波菲尔(节选)
狄更斯(1812~1870),英国小说家,出生于海军小职员家庭,10岁时全家被迫迁入负债者监狱,11岁就承担起繁重的家务劳动。曾在皮鞋作坊当学徒,16岁时在律师事务所当缮写员,后担任报社采访记者。他只上过几年学,全靠刻苦自学和艰辛劳动成为知名作家。
了解作者
狄更斯特别注意描写生活在英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作品对英国文学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了解作者
《大卫·科波菲尔》是英国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创作的长篇小说,被称为他“心中最宠爱的孩子”,于1849至1850年间,分二十个部分逐月发表。
《大卫·科波菲尔》介绍
全书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融进了作者本人的许多生活经历。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大卫从幼年至中年的生活历程,以“我”的出生为源,将朋友的真诚与阴暗、爱情的幼稚与冲动、婚姻的甜美与琐碎、家人的矛盾与和谐汇聚成一条溪流,在命运的河床上缓缓流淌,最终融入宽容壮美的大海。其间夹杂各色人物与机缘。语言诙谐风趣,展示了19世纪中叶英国的广阔画面,反映了狄更斯希望人间充满善良正义的理想。
《大卫·科波菲尔》介绍
本文节选的是第十一章。小说前面的情节是:大卫·科波菲尔出生前,父亲就去世了。大卫从小和母亲克莱拉、善良的女仆佩格蒂相依为命。天真无知、不知人世险恶的克莱拉被冷酷阴险的谋得斯通先生哄骗,改嫁给他。大卫遭到谋得斯通的虐待,被送进寄宿学校,他在学校里结识了斯蒂福斯、特雷德尔等人。母亲去世后,谋得斯通霸占了科波菲尔家的财产,把大卫送到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当童工。
前情回顾
写作背景
不幸的童年
狄更斯的童年是不幸的。虽然父母健在,但由于家计窘迫,双亲对他的教育和前途颇为疏忽,所以狄更斯童年在家中孤寂的情况,并不亚于小说中的孤儿大卫。他出身社会底层,祖父、祖母都长期在克鲁勋爵府当佣人。父亲约翰是海军军需处职员,在狄更斯十二岁那年,因负债无力偿还,带累妻子儿女和他一起住进了马夏尔西债务人监狱。
写作背景
冷酷的社会
19世纪50年代的英国社会,完成了工业革命,特别是机器的普遍使用和国内外铁路建设事业的大发展,直接推动了十九世纪50--60年代英国工业的迅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资产阶级的贪欲和冷醋,剥削和压迫成为了普遍的社会现实。
批判现实主义特指19世纪在欧洲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在继承以往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最早作出“现实主义是批判”论断的是法国作家蒲鲁东,正式提出“批判现实主义”并给它下定义的是高尔基。批判现实主义突出的特点是比较广阔和真实地展示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现实矛盾的揭示十分深刻。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有司汤达、巴尔扎克、狄更斯、托尔斯泰等。
了解“批判现实主义”
正音
咄咄(duō) 污垢(gòu) 颤抖(chàn)
佣金(yònɡ) 诨名(hùn) 呜咽(yè)
孤苦伶仃(líng dīng) 放肆(sì) 纠葛(gé)
干酪(lào) 琢磨(zuó mo) 邋遢(lā ta)
慰藉(jiè) 褴褛(lán lǚ) 誊写(ténɡ) 铁蒺藜(jí li)
情境任务
学校话剧社决定将课文《大卫·科波菲尔(节选)》排演成话剧,在排练的过程中,以下几个问题让剧组有些犯难。
任务一 探寻“成长”踪迹
1.“成长”是小说《大卫·科波菲尔》的一条重要线索,在节选片段中,童年大卫身边出现的人、发生的事都对他的成长产生了深远影响,但鉴于文章的篇幅,剧组人员不知道怎样合理展现课文内容会更加贴合话剧的表现形式,请你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为“我”画一幅成长轨迹图,并给剧组提供相应的建议。
任务一 探寻“成长”踪迹
2.在演出的排练过程中,大家对主演同学的表演不是很满意,认为他的表演过于孩子气。请仔细阅读课文,结合文章中的具体内容,寻找“我”的成长表征,并分析“我”的形象,以给表演的同学一些建议。
人物形象
原文依据
成长表现
初到货行
充满抵触
感到屈辱
01
在货行开始工作
内心孤独
默默忍受痛苦
02
工作受到肯定
渴望得到建议
鼓励、帮助和支持
03
搬家后
放下重压
平淡接受生活
06
每周六晚上
高兴
感到精神富足
05
米考伯先生遇到困难
同情
痛苦加深
04
“我”的成长变化
任务二 感受“成长”环境
1.在演出准备阶段,剧组请你帮忙设计舞台的道具和背景,以便更好地呈现舞台效果。请结合文本,根据环境的特点,提出你的想法和建议。
场景参考:货行及街道、米考伯的住宅、监狱
①货行环境描写
第2段:货行的房子又破又旧,······经过上百年的尘污烟熏,已经分辨不出是什么颜色了;它的地板和楼梯都已腐烂;地下室里,成群的灰色大老鼠东奔西窜,吱吱乱叫;这儿到处是污垢和腐臭······
作用:运用了自然环境描写,交代了“我”当时工作的地方环境恶劣,展现了当时英国的社会风貌,揭露了盛世下的阴暗面,既让人心生同情,又衬托了人物当时灰暗的心境。表达了作者对人道主义的强烈呼唤。
②米考伯住宅环境描写
第24段:到达温泽里他的住宅后(我发现,这住宅像他一样破破烂烂,但也跟他一样一切都尽可能装出体面的样子),她正坐在小客厅里(楼上的房间里全部空空的,一件家具也没有,成天拉上窗帘,挡住邻居的耳目。)
作用:突出了米考伯先生一家生活的窘境。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米考伯先生被追债与入狱做铺垫。侧面突出了米考伯夫妇二人爱慕虚荣的人物形象,升华了文章主题。
③监狱环境描写
第46段:在它附近会看到一个院子,穿过那个院子,再一直往前走,就能看到一个监狱看守。······我想到了罗德里克·蓝登关在监狱里时,跟他同狱的只有一个人,那人除了身上裹的一块破地毯外,一无所有。
作用:突出了监狱环境的简陋; “我”前去探监,突出了“我”的善良和对友情的珍惜;讴歌和赞扬了建立在善良正直的人性光辉之上的人道主义,强调“仁爱”的复归,大卫便是作者人道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
通过大卫这个孩子的眼睛来看周围的环境,揭示了19世纪英国的社会风貌,资本家为了雇佣更加廉价的劳动力而大量使用童工,批驳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一味追逐私利而不顾道德底线和法度情理的丑恶行径。
本文节选部分描述了货行、米考伯家、监狱等环境。
体现了社会差异的悬殊而导致的尖锐社会矛盾,社会问题的日益显现昭示着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性,表现了作者对人道主义的强烈呼唤。
任务二 感受“成长”环境
2.从环境内容看,小说以“我”为观察主体,通过特定环境下的一系列情节展示了“我”的成长。仔细阅读全文,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样叙述方式有怎样的优势与不足,并探讨作者是如何突破这种叙述方式的局限的。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有什么好处
①小说是作者带有自传性的作品,全书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其中融进了作者本人的许多生活经历,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使叙述更有说服力。
②小说是以“我”的口吻,以亲身经历者的眼光去观察和叙述,使小说主观色彩更为浓厚。便于更直观地抒发作者对社会现状的批判之情,有利于作者表达对社会诸多现象的认识;
③“我”是小说的线索,以“我”的见闻串起故事情节,使故事情节更加紧凑、集中。作者并不拘泥于描摹现实中实际发生的事,而是充分发挥想象力,以一个孩童的视角去揣摩、想象,丰富了小说情节,交代出必要的内容。
④便于揭示主人公的深层心理,拉近了小说主人公与读者的距离,让读者走进小说主人公的世界,产生强烈共鸣。
叙述人称 优点 缺点
第一人称(有限视角) 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局限于个人所见,造成叙述的主观性,且易局限于叙述的时态,不便于对广阔历史主题的叙述。
第二人称(有限视角) 增强文章的抒情性,便于感情交流 强制性地把读者拉进了故事中,使读者觉得有点奇怪
第三人称(全知视角) 不受时空限制,叙述自由灵活,客观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 叙述者对作品中人物及其命运,对所有事件可完全预知和任意摆布,读者在阅读中只能被动地等待叙述者将自己还未知悉的一切讲述出来,剥夺了接受者的大部分探索、解释作品的权利。
小说在叙述视角上有什么特点?
2.课文第1段,加点的三个“我”是否一致?
如今,我对世事已有足够了解,因而几乎对任何事物都不再引以为怪了。不过像我这样小小年纪就如此轻易地遭人遗弃,即使是现在,也不免使我感到有点儿吃惊。好端端一个极有才华、观察力强、聪明热情、敏感机灵的孩子,突然身心两伤……
第一、三个“我”:成年后的大卫——第一人称叙述中的回顾性视角。
第二个“我”:童年的大卫,是故事的主人公,是事件的观察者,周围世界的感知者——主人公体验视角。
两者重叠在一起,让读者既了解到成年后大卫的成熟与智慧,又能感知童年大卫的形象,体会他的内心情感,并在他的发展变化中感受其“心灵成长”。
任务三 表达“成长”的启迪
演出筹备结束,需要在校园宣传栏张贴一张演出海报为公演造势,请结合“成长”的主题,为海报写一句宣传语作为本次公演的标语。
示例:坎坷是成长的基石,疼痛是成长的前奏。
延伸拓展:“米考伯主义”
《大卫·科波菲尔》不仅为世界文学长廊贡献了大卫这一经典人物,也为世界塑造了米考伯这一可爱形象,甚至还形成了心理学上的“米考伯主义”,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米考伯主义”的理解。
米考伯主义,是指无远虑而老想走运的乐天主义。文中的米考伯夫妇虽然有着很多缺点,但他们面对窘困的生活,能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面对困难和诱惑,能不失善良纯真的本色。他们携手前进,相互信任,给童年的大卫带来了一定的家庭温暖,也教给了他善良和热情。
米考伯是一个典型的扁平人物。
英国福斯特将小说中的人物分为:“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
扁平人物称为性格人物,现在有时被称作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指人物“只具备一种气质,甚至可以用一个句子表达出来”,性格固定,不受环境的影响;环境的变动只会更显示出其性格的一成不变,扁平人物有两大长处:一是容易辨认,二是容易记忆。
“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
“Flat figure” and“Round figure”
圆形人物的性格比较丰满,表达出了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