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列夫
托尔斯泰
走进人物的心灵世界
文学活动周继续推出艺术活动,其中之一就是演出一出舞台剧。同学们认为《复活》最适合改编为剧本,现在需要我们先来完成它的前期宣传设计。
学习活动一:剧本海报制作
为了进行公演之前的宣传,同学们需要制作一期宣传海报。在制作海报的各种方式中,“关键词海报”和“剧情介绍海报”是最常见的。这节课我们先来完成这两份海报。
补充完整下面的两份海报。
号外!号外!《复活》精彩上演
聂赫留朵夫 ( )
贵族( );( )复活;忏悔( );( )( )
关键词海报
玛斯洛娃
平民
泯灭
犯罪
肉体
灵魂
剧情介绍海报
本剧情节
该剧改编自《复活》第一部第四十三章。该剧的主要情节是
心灵辩证法的力量
震撼上演 敬请期待
心灵辩证法
托尔斯泰善于通过描写心理变化的过程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的演变;他最感兴趣的是这种心理过程本身,是这种过程的形态和规律;它能描述出一些感情和心理怎样转变成另外一些感情和心理,展示心理流动形态的多样性与内在联系。这就是车尔尼雪夫斯基评价托尔斯泰心理描写技巧时所说的心灵辩证法。
“托尔斯泰伯爵才华的特点就是不限于描写心理过程的结果;他所关心的是过程本身——那种难以捉摸的内心生活现象,彼此异常迅速而又无穷多样地变换着的,托尔斯泰伯爵却能巧妙地描写出来。”——车尔尼雪夫斯基
剧情介绍海报
本剧情节
该剧改编自《复活》第一部第四十三章。该剧的主要情节是
心灵辩证法的力量
震撼上演 敬请期待
玛丝洛娃无辜卷入一起谋财害命的官司,蒙冤受屈,即将去服苦役。担任陪审员的贵族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发现玛丝洛娃正是自己年轻时抛弃的姑娘,良心受到谴责,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决定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祈求宽恕。
贵族顿悟觉醒的故事
学习活动二:剧本标题设计
有编剧提出,《复活》这个标题虽然很好,但是很多人没有读过,甚至都没有听过。如何让《复活》的剧本更加吸引人,引发同学的观看兴趣呢 尝试重新设计剧名,并简述设计理由。
示例:“一个受伤女人的故事”。“受伤女人”容易引起人思考:这个女人究竟怎么了?是如何受伤的?受了什么伤?这个名叫玛丝洛娃的女囚犯曾经有一段怎样的过去?为何会如此悲伤和哀怨?同时这个剧名也可以显示出以玛丝洛娃为代表的女性在19世纪俄国的卑下地位,揭示出玛丝洛娃苦难的人生。
第二课时
导入
同学们已经完成了《复活》舞台剧前期的设计宣传工作,现在的任务是选择舞台镜头,大家开始了又一轮的探讨。经过讨论,最后决定把舞台镜头聚焦在三个地方:
①玛丝洛娃的笑;②聂赫留朵夫的心理;③男女主人公称呼的变化。
学习活动:剧本镜头精选
1. 镜头一:聚焦玛丝洛娃的笑。
我们首先将镜头聚焦于玛丝洛娃的笑,请大家将下面的表格内容补充完整。
玛丝洛娃的笑 反映的心理
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 此时,玛丝洛娃还是以妓女的身份审视周围的人,看到眼前是个有钱人就露出习惯性的笑容。
不过,她的笑容消失了,眉头痛苦地皱起来。 玛丝洛娃认出了眼前的人就是伤害她的聂赫留朵夫,这使她的内心非常痛苦。笑容隐退,痛苦浮现。
“没有什么罪可赎的。过去的事都过去了,全完了。”玛丝洛娃说。接着,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她忽然瞟了他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 聂赫留朵夫提到两人的孩子,但孩子的夭折对玛丝洛娃来说是沉重的打击,此时,玛丝洛娃内心是痛苦的,是愤恨的,同时又有几分对贵族阶级的蔑视。
“您的话真怪。”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 对于聂赫留朵夫的赎罪,以及他是否真诚悔过抱着强烈的怀疑,对之前他的所作所为心怀鄙薄。对这个曾经欺骗自己、现在却想救赎她的人,心怀不屑,甚至抱有敌意。
镜头二:聚焦聂赫留朵夫的心理。
同桌相互讨论,找出文中描写聂赫留朵夫犹豫和徘徊的相关句子,再分析聂赫留朵夫的心理。
聂赫留朵夫的心理描写 反映的心理
“对,我在做我该做的事,我在认罪。”聂赫留朵夫想。他一想到这里,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他用手指抓住铁栅栏,说不下去,竭力控制住感情,免得哭出声来。 为自己年轻时候犯下的错误深切地悔恨和自责,为曾经善良、纯真的玛丝洛娃现在的沉沦感到心痛。
他的内心刹那间发生了动摇。……“这个女人已经无可救药了。”魔鬼说,“你只会把石头吊在自己脖子上,活活淹死,再也不能做什么对别人有益的事了。给她一些钱,把你身边所有的钱全给她,同她分手,从此一刀两断,岂不更好 ” 聂赫留朵夫渴望“复活”,渴望让自己的灵魂得到救赎,但是面对沉沦的玛丝洛娃,他产生了动摇。这时候的聂赫留朵夫虽然已经开始“复活”,但并不彻底,有时还会处于“摇摆”的状态。
聂赫留朵夫觉得她身上有一样东西,同他水火不相容,使她永远保持现在这种样子,并且不让他闯进她的内心世界。不过,说也奇怪,这种情况不仅没有使他疏远她,反而产生一种特殊的新的力量,使他去同她接近。聂赫留朵夫觉得他应该在精神上唤醒她,这虽然极其困难,但正因为困难就格外吸引他。 这时候的聂赫留朵夫在托尔斯泰笔下是一个矛盾、痛苦、已经决心迈出忏悔的第一步的青年贵族形象。他开始坚定自己的想法,面对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既要拯救她,也要拯救自己,这也是托尔斯泰“心灵辩证法”的体现。
镜头三:聚焦称呼的变化
关注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称呼的变化,完成下面表格。
情境 聂赫留朵夫称呼的变化
情境 聂赫留朵夫称呼的变化
两人在铁栅栏边上刚刚见面。 “我想见见……”聂赫留朵夫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但随即决定用“您”。他说话的声音并不比平时高。“我想见见您……我……”“我来是要请求您饶恕。”聂赫留朵夫大声说,但音调平得像背书一样。他大声说出这句话,感到害臊,往四下里张望了一下。但他立刻想到,要是他觉得羞耻,那倒是好事,因为他是可耻的。于是他高声说下去:“请您饶恕我,我在您面前是有罪的……”他又叫道。
在了解到玛丝洛娃被生活所迫,已经堕入风尘,但又不肯原谅聂赫留朵夫曾经的行为时,聂赫留朵夫开始着急。 “卡秋莎!我来是要请求你的饶恕,可是你没有回答我,你是不是饶恕我,或者,什么时候能饶恕我。”他说,忽然对玛丝洛娃改称“你”了。
探监的时间结束,玛丝洛娃拒绝接受聂赫留朵夫的赎罪。 这时候,探监的人纷纷出去。副典狱长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说探望的时间结束了。玛丝洛娃站起来,顺从地等待人家把她带回牢房。“再见,我还有许多话要对您说,可是,您看,现在没时间了。”聂赫留朵夫说着伸出一只手,“我还要来的。”
聂赫留朵夫不断用“您”“你”来变换称呼,请你用一段话来谈谈这种摇摆背后的心理。
刚开始,聂赫留朵夫用“您”称呼玛丝洛娃,因为自己心怀愧疚。后来称玛丝洛娃为“你”“卡秋莎”。精神上的觉醒让他把玛丝洛娃当作一个熟悉的人,在紧迫中称呼玛丝洛娃为“你”,迫切地想拉近和玛丝洛娃的距离。
“您”和“你”的人称变换,其实反映了聂赫留朵夫内心激烈的矛盾震荡,表现了他走向“精神复活”时抉择的艰难。
如果你是玛丝洛娃,看见聂赫留朵夫在自己面前忏悔,你会是什么样的心理 试着用书中人物的言说方式和同桌演一演,说一段心理话。
眼前这个人真是一个罪恶的人,我就是被他的甜言蜜语欺骗,现在我都已经这样了,他竟然还想来骗我。但这次他似乎很真诚,好像想改过自新,在我面前也表现出了屈尊降贵。然而,他曾经欺骗过我,这次是不是又想耍什么花招?我不能这样轻易地相信他。但他似乎真的很有钱,刚好我现在手头没有钱,得赶紧向他要一些钱过来,不然接下来又要没钱了。
讨论:小说以《复活》为题,是指谁的复活?有人认为这里的“复活”是指聂赫留朵夫,有人认为是指玛丝洛娃,有人认为是指作者列夫托尔斯泰。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谈谈你的理解。
观点一:复活主要是写聂赫留朵夫的“道德复活”
聂赫留朵夫的复活历程——人生三阶段
第一阶段:单纯善良的大学生。这时他健康、真诚、充实、崇高,乐于为一切美好的事业而献身。真挚地爱着玛丝洛娃。那时的爱是纯洁美好的。
第二阶段:放纵堕落的花花公子。进入军队,踏上社会后,聂赫留朵夫变得猥琐、低下、空虚、渺小。他诱骗了玛丝洛娃,之后给了她一笔钱。这种做法是兽性的表现更是对纯洁的爱的侮辱。
第三阶段:苏醒忏悔的复活者。法庭审判之后,他内心痛苦,认清了自己虚伪可耻的面目,决心悔过自新。在他忏悔的过程中,通过对他的所见所闻,揭露和批判了沙皇俄国社会的腐败和黑暗。批判了沙俄专制的国家制度,揭露了政府机关的黑暗和官吏的残暴。
课文节选部分充分展现了人物内心的矛盾挣扎,“赫留朵夫的“复活”代表着“精神的人”战胜了“兽性的人”、道德的人战胜了非道德的人。失落的人性逐渐复归,道德不断自我完善。
观点二:“复活”主要指玛丝洛娃人性和尊严的复活。
玛丝洛娃的复活历程——人生三阶段
第一阶段:天真美好的单纯少女
第二阶段:遭受凌辱,自暴自弃的风尘女子
第三阶段:宽恕复活,重获新生
2.玛丝洛娃“复活”的典型意义。玛丝洛娃身上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纯洁、善良和自尊,也体现出不合理社会对他们的残酷迫害。爱和宽恕唤醒了她心中尚存的善良与仁爱,玛丝洛娃最终实现了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复活。她的“复活”代表着人性与尊严的回归。作者借她揭露了当时俄国整个官僚体系的腐败,以及各级官吏的丑恶嘴脸,表达了底层人民的反抗精神和革命要求。
观点三:寄托了作者的理想,是托尔斯泰的精神复活。
托尔斯泰写《复活》用了十年时间,六易其稿。小说结局曾写成玛丝洛娃同聂赫留朵夫结婚,移居国外过上了幸福生活。大团圆式的结局只说明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活”,后来托尔斯泰又把结局改成玛丝洛娃和政治犯西蒙松在一起,写出了玛丝洛娃为别人着想的精神“复活”,从而完整地诠释托尔斯泰的“复活”情感与思想。
小说的两个主人公一路走来爱恨情仇,历尽坎坷最终都实现了精神灵魂的“复活”,托尔斯泰在两个主人公身上寄托了赎罪、宽恕、拯救灵魂、“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美好人性,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的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纪伯伦有言:“每个人心中都有两个自我,一个在黑暗中醒着,一个在光明中睡着。”在漫漫人生路上,我们常在这光明与黑暗中摇摆不定,是选择在光怪陆离的物欲生活中麻痹自我,还是选择在远离俗世的独处中寻得灵魂的片刻安宁,是每个成年人都必须面临的抉择。
每个人的一生都需要这样的一次自我救赎,让麻木的心灵得到恢复,让失去的得到释怀,让自己做错的事得到弥补。这样你才能够用更高远的视野去看这个世界,那时候你能够看到一个更加清澈、明朗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