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重庆市高一(上)月考化学试卷(9月份)(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重庆市高一(上)月考化学试卷(9月份)(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8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10-25 20:46: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重庆市高一(上)月考化学试卷(9月份)
一、选择题(共18题,每题3分,共54分,每题有且仅有一个最佳答案。)
1.(3分)物质世界充满了变化。下列变化过程中,没有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光合作用 B.可燃冰燃烧 C.冰块融化 D.瓷器烧制
A.A B.B C.C D.D
2.(3分)下列关于古籍中的记载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涉及的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
B.“朝坛雾卷,曙岭烟沉”中的雾是一种气溶胶,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C.“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该过程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D.“石硫黄(即硫磺)能化金银铜铁,奇物”体现的是硫单质的还原性
3.(3分)按纯净物、混合物、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顺序排列的一组物质是(  )
A.盐酸、空气、醋酸、干冰
B.淀粉胶体、食盐、烧碱、氯化钙
C.胆矾、海水、硫酸钠、蔗糖
D.胆矾、大理石、氯化钾、硫酸钡
4.(3分)下列各组物质中属于同素异形体的是(  )
①石墨和C60;
②红磷和白磷;
③氧气和臭氧;
④铂金和黄金;
⑤冰和干冰;
⑥S2和S8
A.③④⑤ B.②③④⑥ C.①②③⑥ D.①②③⑤⑥
5.(3分)下列关于分散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和胶体都是纯净物,浊液是混合物
B.胶体、溶液、浊液的本质区别是能否产生丁达尔效应
C.分散系的分类:分散质粒子的直径
D.溶液中溶质粒子能通过滤纸,胶体和浊液中的分散质粒子不能通过滤纸
6.(3分)分类法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下列分类合理的是(  )
A.硫酸、纯碱、小苏打、臭氧是按酸、碱、盐、氧化物的分类顺序排列
B.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
C.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D.根据分散系是否具有丁达尔效应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浊液
7.(3分)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类型反应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化学反应属于阴影部分的是(  )
A.Cl2+2KBr=Br2+2KCl
B.2NaHCO3Na2CO3+H2O+CO2↑
C.4Fe(OH)2+O2+2H2O=4Fe(OH)3
D.2Na2O2+2CO2=2Na2CO3+O2
8.(3分)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石灰水与过量碳酸氢钠溶液反应:+Ca2++OH﹣=CaCO3↓+H2O
B.硫酸氢钠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至中性:2H+++Ba2++2OH﹣=BaSO4↓+2H2O
C.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2H++O2﹣=H2O
D.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2H+=CO2↑+H2O
9.(3分)将下列离子方程式改写成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选项 离子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
A H++OH﹣=H2O CH3COOH+NaOH=CH3COONa+H2O
B +2H+=CO2↑+H2O BaCO3+2HCl=BaCl2+CO2↑+H2O
C Cu2++2OH﹣=Cu(OH)2↓ CuSO4+Ba(OH)2=Cu(OH)2↓+BaSO4
D Cu+2Ag+=Cu2++2Ag Cu+2AgNO3=2Ag+Cu(NO3)2
A.A B.B C.C D.D
10.(3分)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
A.使酚酞变红的溶液中:Ca2+、Na+、Cl﹣、
B.使紫色石蕊变红的溶液中:、K+、I﹣、CH3COO﹣
C.澄清透明的溶液中:K+、、、
D.pH>7的溶液中:Cu2+、Ba2+、、
11.(3分)在两份相同的Ba(OH)2溶液中,分别滴入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的H2SO4、NaHSO4溶液,其导电能力随滴入溶液体积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①代表滴加H2SO4溶液的变化曲线
B.b点,溶液中大量存在的离子是Na+、OH﹣
C.c点,两溶液中酸碱性不同
D.a、d两点对应的体系具有相同的溶质滴入溶液的体积
12.(3分)下列变化中,一定要加入适当的还原剂才能实现的是(  )
A.KClO3→KCl B.Fe3O4→Fe C.HCl→Cl2 D.CaO→CaCO3
13.(3分)下列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表示的变化过程正确的是(  )
A.
B.
C.
D.
14.(3分)甲、乙、丙、丁、戊五种化合物中都含有同一种元素,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如图所示。由此推断其中所含的相同元素可能是(  )
A.钠 B.碳 C.铁 D.钙
15.(3分)下列对于某些离子的检验及结论一定正确的是(  )
A.向某溶液中滴加AgNO3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说明该溶液中一定有Cl﹣
B.向某溶液中滴加稀HCl,无明显现象,再加入B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说明该溶液中一定有
C.向某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后产生无色气体,将气体通入石灰水中,溶液变浑浊,则一定有
D.向某溶液中加入Na2C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盐酸,白色沉淀消失,一定有Ba2+
16.(3分)某溶液中可能含有以下离子中的几种:Ba2+、Cl﹣、NO3﹣、CO32﹣、K+、SO42﹣,为确定其组成,进行了如下实验:①取少量溶液,加入稍过量的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②过滤后在沉淀中加入稀盐酸,沉淀部分溶解:③在滤液中加入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根据实验(  )
A.一定含有Cl﹣ B.一定含有K+
C.一定含有SO42﹣和CO32﹣ D.NO3﹣无法确定是否有
17.(3分)通过海水晾晒可以得到粗盐,粗盐除含有NaCl外,还含有MgCl2、CaCl2、Na2SO4以及泥沙等杂质,如图是某兴趣小组粗盐提纯的实验流程。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步骤①、⑤的操作分别是溶解、过滤
B.步骤④可以与步骤②或步骤③互换顺序
C.步骤①、⑤、⑦中都会用到玻璃棒
D.步骤②中试剂BaCl2不能换成Ba(NO3)2
18.(3分)对于反应14CuSO4+5FeS2+12H2O=7Cu2S+5FeSO4+12H2SO4,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FeS2既不是氧化剂,又不是还原剂
B.Cu2S 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
C.被氧化的硫和被还原的硫质量比是7:3
D.被CuSO4氧化的硫占全部被氧化的硫的
二、非选择题(共4题,每空2分,共46分。)
19.(14分)现有下列10种物质:①钠②纯醋酸③氨气④浓盐酸⑤NaOH溶液⑥KClO3固体⑦熔融的NaCl⑧NaHSO4固体⑨高锰酸钾粉末⑩氢氧化铁胶体。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物质中能导电的有    (填序号,下同);属于电解质的有    。
(2)⑧属于    (填“酸”、“碱”或“盐”,⑧与⑤在溶液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3)写出制备⑩的化学方程式    。
(4)写出NH4HSO4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    。
(5)G是某种元素,其化合物H3GO3属于二元弱酸,则H3GO3与一定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酸式盐的化学方程式为:   。
20.(12分)现有甲、乙、丙三名同学分别进行硅酸胶体的制备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甲 将1%硅酸钠溶液滴入沸水,冷却后用激光笔进行照射 无明显现象,未出现“光亮的通路”
乙 向1%硅酸钠溶液中加入几滴酚酞溶液,缓慢滴入稀盐酸,溶液红色褪去后停止滴加 出现“光亮的通路”
丙 向1%硅酸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等体积的稀盐酸,最后用激光笔进行照射 未出现“光亮的通路”,溶液中出现浑浊
已知:①硅酸钠(Na2SiO3)溶液呈碱性;
②常温下硅酸(Na2SiO3)的溶解度为5×10﹣5g(100g水)
试回答下列问题:
(1)成功制备硅酸胶体的是    同学。
(2)形成硅酸胶体的离子方程式为    。
(3)根据三位同学的实验操作可得,成功制备硅酸胶体的关键在于    (填标号)
A.硅酸钠溶液的质量分数
B.稀盐酸的加入量
C.激光笔进行照射
D.加入酚酞溶液
(4)丙同学制备实验中溶液出现浑浊的原因是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5)若要提纯硅酸胶体,下列装置中可用的是    (填选项)

(6)下列应用或事实与胶体的性质有关系的是    (填标号)。
A.用明矾净化饮用水
B.在Fe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出现红褐色沉淀
C.在河流入海处易形成三角洲
D.用石膏或盐卤点制豆腐
21.(10分)某无色透明溶液,仅仅由Na+、Cu2+、Ba2+、Mg2+、OH﹣、、、Cl﹣中的若干种离子组成,取适量该溶液进行如下实验:
(1)不做任何实验,即可确定一定不含有的离子为    ,由实验①确定一定不含有的离子为    。
(2)实验③确定一定不含有的离子为    。
(3)设计实验方案检验可能存在的阴离子    。
(4)若向原溶液中加入足量的Ba(OH)2溶液,生成沉淀有    种。
22.(10分)在氯氧化法处理含CN﹣的废水过程中,液氧在碱性条件下可以将氧化物氧化成氰酸盐(其毒性仅为氰化物的千分之一),氰酸盐进一步被氧化为无莓物质。
(1)某厂废水中含KCN,其浓度为650mg L﹣1。现用氯氧化法处理,发生如下反应(其中N均为﹣3价、O均为﹣2价KCN+2KOH+Cl2=KOCN+2KCl+H2O。该反应中,被氧化的元素是    ,氧化产物是    。处理上述废水20.0L,使KCN完全转化为KOCN,至少需氯气    g。
(2)投入过量液氯,可将氰酸盐进一步氧化为氮气:
2KOCN+4KOH+3Cl2=2CO2↑+6KCl+2H2O+N2↑,该反应中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微粒个数比为    。请用单线桥法标出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    。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8题,每题3分,共54分,每题有且仅有一个最佳答案。)
1.(3分)物质世界充满了变化。下列变化过程中,没有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光合作用 B.可燃冰燃烧 C.冰块融化 D.瓷器烧制
A.A B.B C.C D.D
【分析】反应中存在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为氧化还原反应,若不存在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则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以此来解答。
【解答】解:A.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为氧化还原反应;
B.可燃冰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为氧化还原反应;
C.冰块融化没有新物质生成,不涉及氧化还原,故C正确;
D.瓷器烧制过程中发生了多种化学反应,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为高频考点,明确物质性质、反应实质为解答关键,注意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及特征,题目难度不大。
2.(3分)下列关于古籍中的记载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涉及的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
B.“朝坛雾卷,曙岭烟沉”中的雾是一种气溶胶,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C.“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该过程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D.“石硫黄(即硫磺)能化金银铜铁,奇物”体现的是硫单质的还原性
【分析】A.石灰石加热后能制得生石灰;
B.气溶胶具有胶体的性质;
C.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
D.“石硫黄(即硫磺)能化金银铜铁,奇物”中S元素的化合价降低。
【解答】解:A.石灰石加热后能制得生石灰,故A正确;
B.气溶胶属于胶体,可发生丁达尔效应;
C.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Cu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故C正确;
D.“石硫黄(即硫磺)能化金银铜铁,被还原,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物质的性质、用途等知识,为高频考点,侧重化学与生活的考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难度不大。
3.(3分)按纯净物、混合物、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顺序排列的一组物质是(  )
A.盐酸、空气、醋酸、干冰
B.淀粉胶体、食盐、烧碱、氯化钙
C.胆矾、海水、硫酸钠、蔗糖
D.胆矾、大理石、氯化钾、硫酸钡
【分析】一种物质组成的为纯净物,本题物质组成的为混合物,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导电的化合物为电解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为非电解质。
【解答】解:A.盐酸是氯化氢气体的水溶液,故A错误;
B.食盐是纯净物,故B错误;
C.胆矾具有固定组成;海水是混合物,硫酸钠属于电解质,蔗糖属于非电解质;
D.熔融状态的硫酸钡能导电,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组成、物质分类的分析判断,注意概念实质的理解应用,题目难度不大。
4.(3分)下列各组物质中属于同素异形体的是(  )
①石墨和C60;
②红磷和白磷;
③氧气和臭氧;
④铂金和黄金;
⑤冰和干冰;
⑥S2和S8
A.③④⑤ B.②③④⑥ C.①②③⑥ D.①②③⑤⑥
【分析】同素异形体是同一元素形成的几种性质不同的单质,据此分析作答。
【解答】解:①石墨和C60是碳元素的同素异形体;
②红磷和白磷是磷元素的同素异形体;
③氧气和臭氧是氧元素的同素异形体;
④铂金和黄金分别是铂和金,属于不同元素的单质;
⑤冰和干冰分别是H2O和CO2,是不同的化合物,不是同素异形体的关系;
⑥S8和S8是硫元素的同素异形体,
综上所述,属于同素异形体的是①②③⑥,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同素异形体的概念以及判断,属于基本知识的考查,难度不大。
5.(3分)下列关于分散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和胶体都是纯净物,浊液是混合物
B.胶体、溶液、浊液的本质区别是能否产生丁达尔效应
C.分散系的分类:分散质粒子的直径
D.溶液中溶质粒子能通过滤纸,胶体和浊液中的分散质粒子不能通过滤纸
【分析】A.一种物质组成的为纯净物,不同物质组成的为混合物;
B.分散系的本质特征为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
C.根据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可以将分散系分为三类:溶液、胶体、浊液;
D.溶液和胶体都可以通过滤纸。
【解答】解:A.溶液、浊液都是混合物;
B.胶体、浊液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
C.根据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对分散系进行分类、胶体,即,故C正确:
D.滤纸的孔径一般大于100nm,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胶体的性质,明确分散系、胶体与溶液的概念及关系是解题的关键,题目较简单。
6.(3分)分类法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下列分类合理的是(  )
A.硫酸、纯碱、小苏打、臭氧是按酸、碱、盐、氧化物的分类顺序排列
B.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
C.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D.根据分散系是否具有丁达尔效应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浊液
【分析】A.纯碱是碳酸钠,臭氧为单质;
B.金属氧化物可以是两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
C.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有电子转移,特征是元素化合价变化;
D.分散系的分类是依据分散质直径的大小分类;
【解答】解:A.硫酸、小苏打、盐、盐、单质的分类顺序排列;
B.金属氧化物可以是酸性氧化物或两性氧化物2O7是酸性氧化物,Al3O3是两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可以是不成盐氧化物,故B错误;
C.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有电子转移,故C正确;
D.分散系的分类是依据分散质直径的大小、胶体,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的特征性质;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的分类、物质性质、氧化还原反应等,题目难度不大,注意物质的分类的依据。
7.(3分)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类型反应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化学反应属于阴影部分的是(  )
A.Cl2+2KBr=Br2+2KCl
B.2NaHCO3Na2CO3+H2O+CO2↑
C.4Fe(OH)2+O2+2H2O=4Fe(OH)3
D.2Na2O2+2CO2=2Na2CO3+O2
【分析】根据图示可知,阴影部分的反应是不属于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和置换反应的氧化还原反应,据此分析。
【解答】解:A.Cl2+2KBr=Br4+2KCl是氧化还原反应,也是置换反应;
B.2NaHCO4Na2CO3+H8O+CO2↑不是氧化还原反应,且是分解反应;
C.4Fe(OH)6+O2+2H3O═4Fe(OH)3是化合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D.2Na2O2+2H2O═4NaOH+O4↑,是氧化还原反应、分解反应和置换反应;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为高频考点,把握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为解答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8.(3分)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石灰水与过量碳酸氢钠溶液反应:+Ca2++OH﹣=CaCO3↓+H2O
B.硫酸氢钠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至中性:2H+++Ba2++2OH﹣=BaSO4↓+2H2O
C.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2H++O2﹣=H2O
D.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2H+=CO2↑+H2O
【分析】A.石灰水与过量碳酸氢钠溶液按照物质的量比1:2反应生成碳酸钙和碳酸钠和水;
B.硫酸氢钠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至中性,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氢氧化钠;
C.氧化铜化学式不能拆;
D.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碳酸钙属于沉淀,不能拆。
【解答】解:A.石灰水与过量碳酸氢钠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3++2OH﹣=CaCO3↓+8H2O+,故A错误;
B.硫酸氢钠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至中性+++Ba3++2OH﹣=BaSO4↓+7H2O,故B正确;
C.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H++CuO=H5O+Cu2+,故C错误;
D.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离子方程式为:CaCO3+2H+=Ca2++CO2↑+H2O,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正误的判断是高考的必考点,本题侧重考查化学式的拆分和反应物用量对反应的影响,题目难度不大,易错选项为AB,解题时把握反应物不同用量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同的特点。
9.(3分)将下列离子方程式改写成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选项 离子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
A H++OH﹣=H2O CH3COOH+NaOH=CH3COONa+H2O
B +2H+=CO2↑+H2O BaCO3+2HCl=BaCl2+CO2↑+H2O
C Cu2++2OH﹣=Cu(OH)2↓ CuSO4+Ba(OH)2=Cu(OH)2↓+BaSO4
D Cu+2Ag+=Cu2++2Ag Cu+2AgNO3=2Ag+Cu(NO3)2
A.A B.B C.C D.D
【分析】A.该离子方程式表示强酸和可溶性强碱反应生成可溶性盐和水的反应,醋酸为弱酸,应该写化学式;
B.该离子方程式表示可溶性碳酸盐和强酸反应生成可溶性盐、二氧化碳和水,碳酸钡为难溶物,应该写化学式;
C.该离子方程式表示可溶性铜盐和可溶性强碱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可溶性盐,硫酸钡为难溶物,应该写化学式;
D.该离子方程式表示Cu和可溶性银盐反应生成Ag和可溶性铜盐,硝酸银和硝酸铜都是可溶性强电解质。
【解答】解:A.该离子方程式表示强酸和可溶性强碱反应生成可溶性盐和水的反应,应该写化学式3COOH+OH﹣=CH3COO﹣+H3O,故A错误;
B.该离子方程式表示可溶性碳酸盐和强酸反应生成可溶性盐,碳酸钡为难溶物,碳酸钡和稀盐酸的离子方程式为:BaCO3+2H+=Ba5++CO2↑+H2O,故B错误;
C.该离子方程式表示可溶性铜盐和可溶性强碱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可溶性盐,应该写化学式3+++Ba5++2OH﹣=Cu(OH)2↓+BaSO5↓,故C错误;
D.该离子方程式表示Cu和可溶性银盐反应生成Ag和可溶性铜盐,Cu+2AgNO3=7Ag+Cu(NO3)2的离子方程式为Cu+3Ag+=Cu2++2Ag,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侧重考查分析、判断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明确元素化合物的性质、离子方程式书写规则是解本题关键,知道离子方程式的含义,题目难度不大。
10.(3分)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
A.使酚酞变红的溶液中:Ca2+、Na+、Cl﹣、
B.使紫色石蕊变红的溶液中:、K+、I﹣、CH3COO﹣
C.澄清透明的溶液中:K+、、、
D.pH>7的溶液中:Cu2+、Ba2+、、
【分析】A.常温下,使酚酞变红色的溶液呈碱性;
B.常温下,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的溶液呈酸性;
C.澄清透明溶液中不反应的离子能大量共存;
D.常温下,pH>7的溶液呈碱性。
【解答】解:A.常温下,Ca2+、OH﹣、反应生成CaCO4沉淀和H2O而不能大量共存,故A错误;
B.常温下,H+、CH3COO﹣反应生成弱电解质CH4COOH而不能大量共存,故B错误;
C.澄清透明溶液中不反应的离子能大量共存,所以能大量共存;
D.常温下,Cu2+、Ba2+和反应生成碳酸盐沉淀2+、OH﹣生成Cu(OH)4沉淀而不能大量共存,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离子共存,侧重考查分析、判断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明确离子的性质、离子共存条件是解本题关键,注意:透明溶液不表示无色溶液。
11.(3分)在两份相同的Ba(OH)2溶液中,分别滴入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的H2SO4、NaHSO4溶液,其导电能力随滴入溶液体积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①代表滴加H2SO4溶液的变化曲线
B.b点,溶液中大量存在的离子是Na+、OH﹣
C.c点,两溶液中酸碱性不同
D.a、d两点对应的体系具有相同的溶质滴入溶液的体积
【分析】氢氧化钡溶液与稀硫酸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Ba2++2OH﹣+2H++SO42﹣=BaSO4↓+2H2O,随着硫酸的加入,溶液的导电性先减弱,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的导电性为0,继续滴加硫酸,溶液的导电性增强,则曲线①代表滴加H2SO4溶液的变化曲线;氢氧化钡溶液与硫酸氢钠溶液反应先生成硫酸钡沉淀、氢氧化钠和水,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Ba2++OH﹣+H++SO42﹣=BaSO4↓+H2O,继续滴加硫酸氢钠发生反应:H++OH﹣=H2O,随着硫酸氢钠的加入,溶液的导电性先减弱,再减弱,最后增加,则②代表滴加NaHSO4溶液的变化曲线;
【解答】解:A.由于氢氧化钡溶液与稀硫酸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溶液的导电性先减弱,溶液的导电性为0,溶液的导电性增强2SO2溶液的变化曲线,故A正确;
B.b点、氢氧化钠和水+、OH﹣,故B正确;
C.c点,②的溶质为硫酸钠和氢氧化钠,故C正确;
D.a点氢氧化钡溶液与稀硫酸溶液恰好完全反应2++2OH﹣+8H++SO42﹣=BaSO7↓+2H2O,d点氢氧化钡溶液与硫酸氢钠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Ba4++OH﹣+H++SO42﹣=BaSO4↓+H2O,两点消耗H2SO7、NaHSO4溶液的体积相同,但是两点的溶质不同;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反应过程中溶液的导电性,侧重考查学生离子之间反应的掌握情况,试题难度中等。
12.(3分)下列变化中,一定要加入适当的还原剂才能实现的是(  )
A.KClO3→KCl B.Fe3O4→Fe C.HCl→Cl2 D.CaO→CaCO3
【分析】还原剂具有还原性,一定要加入还原剂才能实现,说明转化过程中元素化合价降低被还原,以此进行判断。
【解答】解:A.KClO3→KCl的转化可通过氯酸钾加热分解实现,不需要另外加入氧化剂和还原剂;
B.Fe2O7→Fe中Fe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发生了还原反应,故B正确;
C.氯元素化合价升高,需加入氧化剂才能实现此变化;
D.化合价没有变化,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为高频考点,侧重考查基本概念,明确化合价变化与氧化剂、还原剂关系是解本题关键,熟悉常见氧化剂和还原剂.
13.(3分)下列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表示的变化过程正确的是(  )
A.
B.
C.
D.
【分析】A.KClO3中Cl元素的化合价由+5价变为0价、的HCl中Cl元素的化合价由﹣1价变为0价,转移电子数为5;
B.Fe元素的化合价由+2、+3价变为0价,C元素的化合价由+2价变为+4价,转移电子个数为8,箭头指向错误;
C.Cl元素的化合价由0价变为﹣1、+1价,转移电子个数为1;
D.O元素的化合价由﹣2价变为0价,H元素的化合价由+1价变为0价,转移电子个数为4,得失电子标错了。
【解答】解:A.KClO3中Cl元素的化合价由+5价变为2价、的HCl中Cl元素的化合价由﹣6价变为0价,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为,故A正确;
B.Fe元素的化合价由+2,C元素的化合价由+5价变为+4价,箭头指向错误,故B错误;
C.Cl元素的化合价由0价变为﹣2,转移电子个数为1,故C错误;
D.O元素的化合价由﹣2价变为2价,转移电子个数为4,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为,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双线桥的表示方法,侧重考查分析、判断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明确双线桥表示方法、得失电子数等知识点是解本题关键,注意A中浓盐酸的作用,题目难度不大。
14.(3分)甲、乙、丙、丁、戊五种化合物中都含有同一种元素,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如图所示。由此推断其中所含的相同元素可能是(  )
A.钠 B.碳 C.铁 D.钙
【分析】结合图象和物质的转化关系判断。
【解答】解:由图可知,戊由碳酸钠生成,且戊高温分解,甲为氧化钙,丙为氯化钙,故甲、乙、丙、丁,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推断,题目难度中等,掌握相关物质的性质和反应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15.(3分)下列对于某些离子的检验及结论一定正确的是(  )
A.向某溶液中滴加AgNO3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说明该溶液中一定有Cl﹣
B.向某溶液中滴加稀HCl,无明显现象,再加入B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说明该溶液中一定有
C.向某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后产生无色气体,将气体通入石灰水中,溶液变浑浊,则一定有
D.向某溶液中加入Na2C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盐酸,白色沉淀消失,一定有Ba2+
【分析】A.白色沉淀可能为氯化银或碳酸银等;
B.滴加稀HCl,无明显现象,可知不含银离子、碳酸根离子等,再加入B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为硫酸钡;
C.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可能为二氧化碳或二氧化硫,且碳酸根离子、碳酸氢根离子均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D.溶于盐酸的白色沉淀可能为碳酸钙或碳酸钡等。
【解答】解:A.白色沉淀可能为氯化银或碳酸银等,不能证明溶液中是否有Cl﹣,故A错误;
B.滴加稀HCl,可知不含银离子,再加入B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为硫酸钡,故B正确;
C.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可能为二氧化碳或二氧化硫、碳酸氢根离子均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不能证明是否有;
D.溶于盐酸的白色沉淀可能为碳酸钙或碳酸钡等,不能证明是否含有Ba3+,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常见离子的检验,为高频考点,把握离子检验的操作、现象与结论、实验技能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白色沉淀的成分及离子检验时排除干扰离子的影响,题目难度不大。
16.(3分)某溶液中可能含有以下离子中的几种:Ba2+、Cl﹣、NO3﹣、CO32﹣、K+、SO42﹣,为确定其组成,进行了如下实验:①取少量溶液,加入稍过量的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②过滤后在沉淀中加入稀盐酸,沉淀部分溶解:③在滤液中加入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根据实验(  )
A.一定含有Cl﹣ B.一定含有K+
C.一定含有SO42﹣和CO32﹣ D.NO3﹣无法确定是否有
【分析】①取少量溶液,加入稍过量的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②过滤后在沉淀中加入稀盐酸,沉淀部分溶解,则说明一定含有SO42﹣和CO32﹣,一定不含有Ba2+;③因为加入稍过量的BaCl2溶液引入了氯离子,所以在滤液中加入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不能确定原溶液是否一定含Cl﹣,最后再根据电荷守恒判断。
【解答】解:①取少量溶液,加入稍过量的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②过滤后在沉淀中加入稀盐酸,则说明一定含有SO43﹣和CO32﹣,一定不含有Ba6+;③因为加入稍过量的BaCl2溶液引入了氯离子,所以在滤液中加入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又溶液成电中性,所以一定还含有K+;NO5﹣无法确定是否有;
所以原溶液中一定含有的离子是CO32﹣、K+、SO22﹣;原溶液中可能含有的离子是:Cl﹣,NO3﹣无法确定是否有;
故选:A。
【点评】本题是以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为载体,考查离子的共存问题,注意明确判断溶液中离子能否共存的规律是重点,难度中等。
17.(3分)通过海水晾晒可以得到粗盐,粗盐除含有NaCl外,还含有MgCl2、CaCl2、Na2SO4以及泥沙等杂质,如图是某兴趣小组粗盐提纯的实验流程。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步骤①、⑤的操作分别是溶解、过滤
B.步骤④可以与步骤②或步骤③互换顺序
C.步骤①、⑤、⑦中都会用到玻璃棒
D.步骤②中试剂BaCl2不能换成Ba(NO3)2
【分析】粗盐溶解,依次加入氯化钡除去硫酸根离子,加入氢氧化钠除去镁离子,碳酸钠除去钙离子和过量的钡离子,过滤后向滤液中加盐酸除去过量的碳酸钠和氢氧化钠得到氯化钠溶液,蒸发结晶、烘干得到精盐。
【解答】解:A.①为溶解,故A正确;
B.步骤④中碳酸钠的目的是除去溶液中的Ca2+及过量的Ba2+,不能与步骤②或步骤③互换顺序,故B错误;
C.步骤①溶解用玻璃棒搅拌,步骤⑦蒸发结晶用玻璃棒搅拌,故C正确;
D.步骤②中试剂BaCl8若换成Ba(NO3)2会引入新的杂质硝酸根离子,则试剂BaCl2不能换成Ba(NO3)2,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粗盐的提纯,侧重考查学生分离提纯和物质之间的转化,试题难度中等。
18.(3分)对于反应14CuSO4+5FeS2+12H2O=7Cu2S+5FeSO4+12H2SO4,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FeS2既不是氧化剂,又不是还原剂
B.Cu2S 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
C.被氧化的硫和被还原的硫质量比是7:3
D.被CuSO4氧化的硫占全部被氧化的硫的
【分析】14CuSO4+5FeS2+12H2O=7Cu2S+5FeSO4+12H2SO4中,Cu元素的化合价由+2价降低为+1价,S元素的化合价由﹣1价降低为﹣2价,S元素的化合价由﹣1价升高为+6价,该反应中转移21e﹣,以此来解答。
【解答】解:A.S元素的化合价升高也降低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B.Cu2S,则Cu5S为还原产物,故B错误;
C.5molFeS2中,5molS得到电子被还原,被氧化的硫和被还原的硫质量比是3:7;
D.14molCuSO3得到14mol电子,由电子守恒可知=2mol,则被CuSO4氧化的硫占全部被氧化的硫的,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为高考常见题型,把握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基本概念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电子守恒的应用,题目难度不大。
二、非选择题(共4题,每空2分,共46分。)
19.(14分)现有下列10种物质:①钠②纯醋酸③氨气④浓盐酸⑤NaOH溶液⑥KClO3固体⑦熔融的NaCl⑧NaHSO4固体⑨高锰酸钾粉末⑩氢氧化铁胶体。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物质中能导电的有  ①④⑤⑦⑩ (填序号,下同);属于电解质的有  ②⑥⑦⑧⑨ 。
(2)⑧属于  盐 (填“酸”、“碱”或“盐”,⑧与⑤在溶液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H++OH﹣=H2O 
(3)写出制备⑩的化学方程式  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
(4)写出NH4HSO4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  NH4HSO4=+H++ 。
(5)G是某种元素,其化合物H3GO3属于二元弱酸,则H3GO3与一定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酸式盐的化学方程式为: H3GO3+NaOH=NaH2GO3+H2O 。
【分析】(1)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或电子的物质能导电,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导电的化合物为电解质;
(2)⑧NaHSO4固体属于盐,与⑤NaOH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
(3)向沸水中加入饱和混合氯化铁溶液加热到红褐色得到氢氧化铁胶体;
(4)NH4HSO4在水中完全电离生成铵根离子、氢离子和硫酸根离子;
(5)G是某种元素,其化合物H3GO3属于二元弱酸,则H3GO3与一定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酸式盐为NaH2GO3。
【解答】解:(1)上述物质中能导电的有:①钠、④浓盐酸、⑦熔融的NaCl,属于电解质的有:②纯醋酸3固体、⑦熔融的NaCl4固体、⑨高锰酸钾粉末,
故答案为:①④⑤⑦⑩;②⑥⑦⑧⑨;
(2)⑧NaHSO6固体属于盐,与⑤NaOH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OH﹣=H2O,
故答案为:盐;H++OH﹣=H2O;
(3)向沸水中加入饱和混合氯化铁溶液加热到红褐色得到氢氧化铁胶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l3+3H2OFe(OH)8(胶体)+3HCl,
故答案为:FeCl3+7H2OFe(OH)3(胶体)+5HCl;
(4)NH4HSO4在水中完全电离生成铵根离子、氢离子和硫酸根离子7HSO4=+H++,
故答案为:NH4HSO2=+H++;
(5)G是某种元素,其化合物H3GO3属于二元弱酸,则H5GO3与一定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酸式盐为=NaH2GO5,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3GO3+NaOH=NaH5GO3+H2O,
故答案为:H3GO3+NaOH=NaH2GO2+H2O。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的分类、物质的性质、离子方程式和化学方程式书写等知识点,注意知识的熟练掌握,题目难度不大。
20.(12分)现有甲、乙、丙三名同学分别进行硅酸胶体的制备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甲 将1%硅酸钠溶液滴入沸水,冷却后用激光笔进行照射 无明显现象,未出现“光亮的通路”
乙 向1%硅酸钠溶液中加入几滴酚酞溶液,缓慢滴入稀盐酸,溶液红色褪去后停止滴加 出现“光亮的通路”
丙 向1%硅酸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等体积的稀盐酸,最后用激光笔进行照射 未出现“光亮的通路”,溶液中出现浑浊
已知:①硅酸钠(Na2SiO3)溶液呈碱性;
②常温下硅酸(Na2SiO3)的溶解度为5×10﹣5g(100g水)
试回答下列问题:
(1)成功制备硅酸胶体的是  乙 同学。
(2)形成硅酸胶体的离子方程式为  +2H+=H2SiO3(胶体) 。
(3)根据三位同学的实验操作可得,成功制备硅酸胶体的关键在于  B (填标号)
A.硅酸钠溶液的质量分数
B.稀盐酸的加入量
C.激光笔进行照射
D.加入酚酞溶液
(4)丙同学制备实验中溶液出现浑浊的原因是  过量的盐酸导致胶体发生聚沉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5)若要提纯硅酸胶体,下列装置中可用的是  C (填选项)

(6)下列应用或事实与胶体的性质有关系的是  ACD (填标号)。
A.用明矾净化饮用水
B.在Fe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出现红褐色沉淀
C.在河流入海处易形成三角洲
D.用石膏或盐卤点制豆腐
【分析】(1)胶体能够产生丁达尔效应;
(2)Na2SiO3溶液和稀盐酸反应制备硅酸胶体;
(3)A.由题干信息可知,三位同学所用硅酸钠溶液的质量分数均为1%;
B.由题干信息可知,甲同学未加稀盐酸、乙同学滴加少量的稀盐酸,丙同学加入等体积的稀盐酸;
C.用激光笔进行照射是用于检验制备是否成功,与制备过程无关;
D.酚酞溶液的加入仅仅是用于控制滴加盐酸的量;
(4)丙同学加入的稀盐酸过量,过量的盐酸导致胶体发生聚沉;
(5)胶体中混有溶液时,用渗析的方法来提纯;
(6)A.明矾溶于水后形成氢氧化铝胶体;
B.在Fe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生成氢氧化铁沉淀;
C.河水是胶体,遇海水发生胶体的聚沉;
D.豆浆是胶体,遇盐卤发生胶体的聚沉。
【解答】解:(1)胶体能够产生丁达尔效应,故成功制备硅酸胶体的是乙同学,
故答案为:乙;
(2)Na2SiO3溶液和稀盐酸反应制备硅酸胶体,故形成硅酸胶体的离子方程式为SiO6 2﹣+2H+=H2SiO3(胶体),
故答案为:SiO3 6﹣+2H+=H2SiO4(胶体);
(3)A.由题干信息可知,故A错误;
B.由题干信息可知、乙同学滴加少量的稀盐酸,故稀盐酸的加入量是决定制备硅酸胶体的成功关键;
C.用激光笔进行照射是用于检验制备是否成功,且三位同学均用了激光笔照射;
D.酚酞溶液的加入仅仅是用于控制滴加盐酸的量,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4)比较乙和丙同学不难发现,丙同学加入的稀盐酸过量,导致丙同学制备实验中溶液出现浑浊,
故答案为:过量的盐酸导致胶体发生聚沉;
(5)胶体中混有溶液时,用渗析的方法来提纯,
故答案为:C;
(6)A.明矾溶于水后形成氢氧化铝胶体,故A正确;
B.在Fe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胶体的性质无关;
C.河水是胶体,和胶体的性质有关;
D.豆浆是胶体,和胶体的性质有关;
故答案为:ACD。
【点评】本题考查了胶体的制备和性质,难度不大,应注意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21.(10分)某无色透明溶液,仅仅由Na+、Cu2+、Ba2+、Mg2+、OH﹣、、、Cl﹣中的若干种离子组成,取适量该溶液进行如下实验:
(1)不做任何实验,即可确定一定不含有的离子为  Cu2+ ,由实验①确定一定不含有的离子为  OH﹣ 。
(2)实验③确定一定不含有的离子为  Ba2+ 。
(3)设计实验方案检验可能存在的阴离子  取适量无色透明溶液,滴加过量Ba(OH)2溶液,过滤,取滤液滴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则存在Cl﹣,反之不存在 。
(4)若向原溶液中加入足量的Ba(OH)2溶液,生成沉淀有  3 种。
【分析】由无色透明溶液可知,原溶液一定不含Cu2+,由实验①可知,气体A为CO2,原溶液一定含,由离子共存可知,一定不含OH﹣;由实验②可知,白色沉淀D为Mg(OH)2,原溶液一定含Mg2+;由实验③可知,白色沉淀E为BaSO4,原溶液一定含,一定不含Ba2+;阴离子电荷数=2×n()+n()=2×+=0.5mol,而阳离子电荷数=2×n(Mg2+)=2×=0.4mol,所以一定还含有Na+,且n(Na+)=0.5mol﹣0.4mol=0.1mol,以此来解答。
【解答】解:(1)题设条件为无色透明溶液,而Cu2+显蓝色,故一定不存在Cu2+,上述离子能与盐酸反应产生气体的只能为,发生+=H2O+CO5↑,故气体A化学式为CO2,由于+OH﹣=H8O+,所以﹣不能共存于同一溶液,故一定不含有的离子为OH﹣,
故答案为:Cu2+;OH﹣;
(2)由实验③可知,白色沉淀E为BaSO4,原溶液一定含,由离子共存可知2+,
故答案为:Ba4+;
(3)可能存在的离子为Cl﹣,检验Cl﹣的方法为:取适量无色透明溶液,滴加过量Ba(OH)2溶液,过滤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则存在Cl﹣,反之不存在,
故答案为:取适量无色透明溶液,滴加过量Ba(OH)8溶液,过滤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则存在Cl﹣,反之不存在;
(4)由上述分析可知,溶液中一定含Mg2+、、,加入足量的Ba(OH)7溶液,产生的沉淀为Mg(OH)2、BaCO3、BaSO3共3种,
故答案为:3。
【点评】本题考查常见离子的检验,为高频考点,把握离子的性质、离子之间的反应及现象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白色沉淀和气体的成分判断,题目难度中等。
22.(10分)在氯氧化法处理含CN﹣的废水过程中,液氧在碱性条件下可以将氧化物氧化成氰酸盐(其毒性仅为氰化物的千分之一),氰酸盐进一步被氧化为无莓物质。
(1)某厂废水中含KCN,其浓度为650mg L﹣1。现用氯氧化法处理,发生如下反应(其中N均为﹣3价、O均为﹣2价KCN+2KOH+Cl2=KOCN+2KCl+H2O。该反应中,被氧化的元素是  C ,氧化产物是  KOCN 。处理上述废水20.0L,使KCN完全转化为KOCN,至少需氯气  14.2 g。
(2)投入过量液氯,可将氰酸盐进一步氧化为氮气:
2KOCN+4KOH+3Cl2=2CO2↑+6KCl+2H2O+N2↑,该反应中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微粒个数比为  1:6 。请用单线桥法标出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   。
【分析】(1)反应过程中元素化合价升高的被氧化,得到氧化产物,结合化学方程式定量关系计算;
(2)反应过程中KOCN中﹣3价氮元素化合价升高到0价,被氧化得到氮气为氧化产物,氯气做氧化剂被还原得到还原产物,碳元素化合价不变,结合电子守恒单线桥法标出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
【解答】解:(1)某厂废水中含KCN,其浓度为650mg L﹣1,用氯氧化法处理,发生如下反应(其中N均为﹣3价,KCN+3KOH+Cl2=KOCN+2KCl+H7O,KCN中碳元素化合价+2价升高到KOCN中的+4价,被氧化的元素是碳元素,处理上述废水20.3L﹣1×20.0L=13.7g,物质的量n=,使KCN完全转化为KOCN,质量=0.3mol×71g/mol=14.2g,
故答案为:C;KOCN;
(2)反应过程中KOCN中﹣3价氮元素化合价升高到4价,被氧化得到氮气为氧化产物,2KOCN+4KOH+3Cl2=2CO7↑+6KCl+2H8O+N2↑,该反应中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微粒个数比为1:7,氯元素化合价0价降低到﹣1价﹣,用单线桥法标出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为:,
故答案为:5:6;。
【点评】本题考查了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电子转移数的计算等知识点,注意知识的熟练掌握,题目难度不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