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第一阶段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第一阶段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26 20:51:25

文档简介

德化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第一阶段考试
(历史)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单选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一战初期,英国对法国只进行了象征性的有限军事援助。随着法国和平主义运动和反战运动的高涨,以及法国政府有可能单独与德国缔结和平条约以走出战争,英国转而全力与法国合作以赢得胜利。英国转变态度是为了( )
A.尽快恢复欧洲和平 B.保持战后欧洲均势
C.避免单独对德作战 D.联合法国控制欧洲
2.作家茨威格以“一个欧洲人的回忆”记录下曾亲历的社会政治事件。其中写道:曾经发誓要战斗到最后一息的威廉二世皇帝终于越境出逃了。那一天却给我们带来许多宽慰。因为我们——当时全欧洲的人也和我们一样——相信战争永远结束了。蹂躏我们这个人类世界的野兽都已被制伏。我们相信威尔逊的纲领,就好像完全是我们自己的纲领似的。当俄国还在以人道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思想欢庆自己蜜月的日子里,我们仿佛看到了朦胧的曙光。下列各项中,与作者回忆直接相关的是( )
①德国战败,德意志帝国瓦解 ②美国崛起,国联建立
③十月革命胜利,苏维埃政权建立 ④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十月革命爆发后,美国特使R.罗宾斯自称是“布尔什维克社会性实验的反对者”,但他认为必须“利用能够将布尔什维克拉向美国一方的所有因素”与布尔什维克保持联系。直到他离开苏俄,美国仍与苏俄保持接触。这说明( )
A.十月革命开创了人类历史新纪元 B.布尔什维克主义在美国受欢迎
C.十月革命为俄国发展开辟新道路 D.美国外交秉承实用主义原则
4.有学者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指出,布尔什维克党当时是把国内战争的需要和坚决消除私人所有制、实现社会主义制度和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联系在一起的,这一观点( )
A.认为布尔什维克党当时的做法并不符合实际
B.否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战时应急措施
C.不利于客观认识“新经济政策”推行的历史背景
D.有助于解释战争结束后继续执行这种政策的原因
5.1913年,列宁在《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中说:“极大的世界风暴的新的发源地已在亚洲出现。……八亿人民的亚洲投入了为实现和欧洲相同的理想的斗争。”“相同的理想”指的是( )
A.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 B.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摧毁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D.实现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联合
6.1937年11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否则,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他的主要目的在于( )
A.批评列强对日的绥靖政策 B.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
C.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 D.敦促列强维护原有世界格局
7.1946年夏,丘吉尔指出:“美国鹰停落在栖木上,它是一只有着可怕喙爪的强壮大鸟……葛罗米柯先生(苏联外交官)被派来每天用一把锋利的镰刀去戳它,戳它的喙,戳它的翅膀,戳它尾巴上的羽毛。鹰一直都保持着安静,但就此认为鹰的内心没有发生任何变化,那就是大错特错了。”这反映了当时( )
A.两大阵营对峙局面形成 B.美苏两国间矛盾加剧
C.美苏冷战序幕由此揭开 D.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8.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纽约画派领衔人物杰克逊·波洛克以将油墨滴洒和倾泼在大块画布上的创作方法而著称,画作没有任何可识别的主题。美国中央情报局竭力推崇该画派,并资助其在海外展览,以显示自由、个性的表达。这表明( )
A.纽约画派的创作方式受到各国民众欢迎
B.纽约画派的创作具有浓厚意识形态色彩
C.美国政府旨在扩大纽约画派的影响力
D.美国政府借助艺术领域渗透冷战思维
9.下图为1949~1985财政年度美国联邦政府研发投资中用于国防研究的占比(%)情况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国内经济的发展状况 B.对外战争的频度烈度
C.国际科技竞争的压力 D.政府外交战略的调整
10.1954年8月,毛泽东在接见英国工党代表团时指出:“我们这类国家,如中国和苏联,主要依靠国内市场,而不是国外市场。这并不是说不要国外联系,不做生意。不,需要联系,需要做生意,不要孤立。”他意在强调中国( )
A.需要学习和借鉴西方经验 B.经济建设要坚持自力更生
C.应逐步放弃“一边倒”政策 D.愿意开展对外经济交流
11.1964年,中法建立外交关系。1966年,法国总统戴高乐访问苏联,两国发表了联合声明,强调由欧洲人来考虑和解决欧洲事务,还达成了空间技术合作协定,进一步扩大了合作领域。这表明( )
A.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B.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
C.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D.法国改变战略目标与价值取向
12.如图是不同类型国家的进出口依存度变化示意图。该图适合用来说明( )
A.发展中国家经济高速增长 B.世界经济区域化的发展
C.发达国家经济陷入了滞胀 D.世界贸易全球化的加强
13.一些发达国家认为,发展中国家爆炸式的人口增长、对自然资源的盲目开采和短视的经济政策是造成当今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提出环境问题“共同责任论”,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与发达国家相同的环境责任。该主张意在( )
A.公平公正地解决全球的环境问题 B.合理利用资源和建立世界新秩序
C.推卸发达国家应承担的历史责任 D.承认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国际地位
14.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这表明( )
A.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B.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
C.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
D.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15.论及周王朝的统治模式,有学者指出,周王是家族中嫡长子一脉的首领,代表整个家族祭祀上天;诸侯国君主的排序反映了他们与周王嫡长子一脉的亲疏关系。下列选项中,对这一“统治模式”解读正确的是( )
①神权与王权结合
②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
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④标志着中国开始迈入早期国家起源的历史阶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某校历史研究小组的同学以《18世纪的欧洲——扩张的时代》为题,研究欧洲百年的整体特征,试图从全局的视角理解社会各元素之间的关系。研究目录如下:
18世纪的欧洲——扩张的时代一、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启蒙运动高潮的来临 二、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美国独立战争与法国大革命 三、资本主义经济的扩张:工业革命的发生与扩展 四、海外殖民扩张:英法殖民活动
根据材料,简述本小组的研究思路。请参照上述研究思路,任选中外近现代史上的一个世纪,另拟标题,设计目录,并简要阐释设计理由。(要求:标题明确,设计合理,阐释充分,逻辑严密)试卷第1页,共3页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从1921年4月他写的《论粮食税》到逝世前口授的《论合作制》等一系列文章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列宁正是通过新经济政策探索一条适合俄国国情的特殊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在1922年初写道;“新经济政策并不改变工人国家的实质,然而却根本改变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新经济政策实施后不久,就取得许多令人注目的成就,列宁满怀信心地认为,只要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将会变成社会主义的俄国”。
——摘自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
材料二 1980年,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中说:“苏联搞社会主义,从1917年十月革命算起,已经63年了,但是怎么搞社会主义,它也吹不起牛皮。"1986年,邓小平会见波兰领导人时说:“看来这个模式在苏联也不是很成功的。”历史是邓小平上述判断的最好见证。
——摘编自陆南泉等《苏联兴亡史论》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俄国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社会主义建设方法和形式上作出的“根本改变”。新经济政策既是探索更是寻路,用一句话指出该政策对俄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价值。(6分)
(2)“历史是邓小平上述判断的最好见证”。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苏联搞社会主义”对中国发展道路的启示。从经济角度分析“这个模式在苏联也不是很成功的”主要表现。(6分)
19.战争犹如一场瘟疫。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警示世人:邪恶终将被战胜,和平之花终将绽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萨拉热窝刺杀事件后,没有一个国家希望发生欧战。除了很少的例外,这些国家的统治者和大臣们都预见到这一定是一次可怕的斗争,在政治上并不能有绝对确定的结果,但是在丧失生命、痛苦和经济方面,其结果一定是可怕的。……然而他们之中没有一个能预见到后来事实上政治的结果是如此巨大,其他结果是如此之可怕。……然而欧战终究爆发了。
——摘编自〔美〕费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超越了人类以往所有的噩梦。战争的死亡人数两三倍地增加,平民也变为攻击对象,承受了巨大的灾难。(法西斯)主义致使上百万的犹太人、中国人、斯拉夫人、吉普赛人和一些其他民族受到侵略,也消灭了所有政见相左的人士。集中营的规模及其惨绝人寰前所未见。……于是,民主社会决定作出进一步的努力,落实两点事宜:对战犯进行纽伦堡(和东京)审判,以及成立联合国。
——摘自〔西〕马尔瓦莱斯《从投石索到无人机:战争推动历史》
材料三 1939年,情报显示德国正加紧研制原子弹,爱因斯坦等科学家积极推动美国原子弹研制。曼哈顿计划启动后,爱因斯坦时常提供一些帮助。1945年,他对原子弹的使用表示了巨大担忧。《时代》和《新闻周刊》却将“原子弹之父”和“始作俑者”送给了爱因斯坦,他看《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发表,提出:“科学家应该集中起来议论由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以及战争带来的危害。我们在这个场合,不是作为哪一个民族的成员出现,而是作为人类的一员出现。”
——摘编自〔美〕艾萨克森《爱因斯坦传》等
(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材料一中“这次大战”直接造成的“如此巨大”的政治结果,并分析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以犹太人和中国人为例,列举世界局部及全面反法西斯战争期间“平民也变为攻击对象”的典型事实,指出纽伦堡和东京审判的意义。(6分)
(3)20世纪的战争与以往不同,20世纪的和平来之不易。认真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指出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科学家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的反思。从汲取历史教训,维护世界和平的视角,指出两次世界大战所昭示的真理以及人类应该坚持的正确方向。(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我觉得中国古人面对的政治难题主要有以下六个:
第一,如何防止地方力量做大,形成对中央政府的致命挑战?
第二,如何防止军事集团把枪口对准统治者自己的胸腔?
第三,如何防止外朝官僚集团做大,形成对皇权的威胁与挑战?
第四,如何对待皇亲国戚这些“自己人”,是用他们还是不用他们?
第五,如何对待社会基层力量,是尊重、利用还是控制它?
第六,如何处理中原政权(天朝大国)与周边政权(边陲小邦)的关系,是朝贡、羁縻还是直接治理?
——摘编自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选择其中的一个“政治难题”,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自拟观点,并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表述清晰。)德化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第一阶段考试
参考答案(历史)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单选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B 【来源】2022年新高考山东历史高考真题
【详解】1914年一战爆发时,英国从“欧洲均势”考虑出发,担心德国战败后法国成为新的霸权国家,所以对法国采取有限援助政策,希望两败俱伤。这直接造成了战争初期英法联军由于协调不力而节节败退,法国和平主义、反战运动高涨,前线士兵出现严重厌战情绪,国内政局不稳,法国有可能向德国屈膝求和,以求走出战争,从而造成德国独大,这极大违背了英国的“欧洲均势”原则,故一战后期英国不得不全力与法国合作以赢得战争,B项正确;A项不属于英国转变态度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避免单独对德作战只是表象,排除C项;英国希望德法两败俱伤,独霸欧洲,排除D项。故选B项。
2.C 【来源】浙江省2020年1月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历史试题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曾经发誓要战斗到最后一息的威廉二世皇帝终于越境出逃了”指的是德国战败;材料信息“我们相信威尔逊的纲领,就好像完全是我们自己的纲领似的”指的是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材料信息“当俄国还在以人道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思想欢庆自己蜜月的日子里,我们仿佛看到了朦胧的曙光”指的是十月革命胜利,苏维埃政权建立,故①③④正确;材料信息未涉及美国崛起,国联建立,故②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C,ABD错误。
3.D 【来源】2021年新高考海南历史高考真题
【详解】十月革命爆发后,虽然意识形态不同,但是美国想要拉拢苏俄向美国靠拢,这体现了美国外交秉承的实用主义原则,D项正确;材料不是强调十月革命的意义,排除A、C项;十月革命坚持的意识形态和美国不同,而且题干中并没有体现出美国社会群体对于十月革命的态度,排除B项。故选D项。
4.D 【来源】2022年新高考湖南历史高考真题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布尔什维克党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方面是应对国内战争的需要,另外一方面为了“坚决消除私人所有制、实现社会主义制度和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执行这种政策意图就是想让苏维埃政权直接进入共产主义,D项正确;该学学者并没有认为布尔什维克党当时的做法不符合实际,反而认为是“国内战争的需要”,排除A项;该学者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战时应急措施,适应了国内战争的需要,排除B项;正是因为战后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了政治经济危机,才实施了新经济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
5.A 【来源】2022年新高考山东历史高考真题
【详解】根据材料“1913年”“世界风暴的新的发源地已在亚洲出现……和欧洲相同的理想的斗争”并结合所学可知,20初出现的亚洲觉醒运动(土耳其、波斯等)旨在推翻帝国主义压迫,东欧一些落后国家以及底层民众也面临帝国主义的压迫,A项正确;波斯(伊朗)是“立宪”革命,而非“共和”,排除B项;摧毁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主要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C项;实现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联合是《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之一,排除D项。故选A项。
6.C 【来源】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新课标2卷)
【详解】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根据材料内容可知,题干发生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代表顾维钧呼吁国际社会给予中国以有效帮助,否则会“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说明中国政府仅靠自身力量无力阻挡日本的侵略,因此顾维钧在国家会议上多方呼吁,争取各国对华的同情与帮助,故C选项正确;根据材料内容可知,顾维钧警示如果列强继续采取绥靖政策,对远东的暴乱听之任之,很可能发生新的世界大战,但这并不是他的主要目的,他主要的出发点是为中国的抗战寻求支援和帮助,故A选项错误;顾维钧在材料强调了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但这不是其主要目的,故B选项错误;顾维钧强调列强应维护远东地区的和平,但不等于他认为应维护原有的世界格局,故D选项错误。
7.B 【来源】2021年新高考河北历史高考真题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丘吉尔用鹰形容美国,英国外交官每天收拾鸟,“鹰一直都保持着安静,但就此认为鹰的内心没有发生任何变化,那就是大错特错了。”可知二战后美苏关系紧张,B项正确;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两极格局形成,排除A项;铁幕演说拉开冷战序幕,排除C项;材料与多极化趋势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8.D 【来源】2021年全国乙卷文综历史试题
【详解】从材料“美国中央情报局竭力推崇该画派,并资助其在海外展览,以显示自由、个性的表达”可以看出,美国政府利用纽约画派自由创作的风格,进行对外宣传,意在渗透其崇尚自由,民主的思维,反映出美国政府借助艺术领域渗透冷战思维,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各国的态度,排除A;纽约画派本身并没有意识形态色彩,只是美国政府利用其进行宣传,排除B;美国政府旨在利用其进行冷战对抗,排除C。
9.A 【来源】2023年高考山东历史真题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1949~1985(美国)。据图可知,美国政府研发投资中用于国防研究的占比在1949至1985年有一定波动,20世纪60年代以前占比较高,1965至1977年基本处于下降状态,77年以后又处在上升趋势,据所学可知,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前后经济遇到严重困难,因此政府研发投资用于国防研究比重下降,A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在题干涉及时间内,美国对外战争基本没有明显变化,而且60、70年代美国在发动越南战争,此时对外战争较之之前频度烈度有所增加,而题干中70年代美国国防研究占比下降,不符逻辑,排除B项;在题干涉及时间段内,美国并非一直都面临国际科技竞争的压力,主要是在70年代以来,而题干涉及时间还保罗70年代以前,排除C项;美国政府外交战略的调整与题干中美国国防研究占比变化没有必然的关联性,排除D项,故选A项。
10.D 【来源】2021年新高考山东省高考真题历史试题
【详解】根据“我们这类国家,如中国和苏联,主要依靠国内市场,而不是国外市场。这并不是说不要国外联系,不做生意。不,需要联系,需要做生意,不要孤立。”可得出毛泽东强调中国在主要依靠国内市场的前提之下愿意开展对外经济交流,D项正确;ABC项从材料中不能得出,排除。
11.A 【来源】201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海南卷精编版)
【详解】在两极对峙时期,法国与中国建交,法国总统访问苏联并发表联合声明,这些说明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故A正确;“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指的是欧盟的成立,故B错误;“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是在两极格局解体后,故C错误;外交政策的变化是以国家利益为中心的,法国改善与中国和苏联的关系,是出于本国国家利益的需求,不可能改变战略目标和价值取向,故D错误。
【考点定位】二战后的世界格局 两极格局下的国际关系 法国调整外交关系
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冷战格局的认识,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意识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两极格局确立后,各自阵营由于国家利益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都出现了分化,这冲击了两极格局,有利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因此,备考中一定要注意教材的基础知识的记忆。
12.D 【来源】2020年天津卷历史高考试题
【详解】从材料数据可以看出,从1980年到1996年,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依赖进出口的比重都有所增加,这反映出全球化之下世界贸易的不断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变化,不能反映经济快速的增长,排除A项;材料主旨与区域化无关,排除B项;80年代后发达国家逐步摆脱滞胀,而不是陷入滞胀,排除C项。
13.C 【来源】2023年高考新课标卷(五省)历史真题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目的题。时空是:当代世界。根据材料“一些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与发达国家相同的环境责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发达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如今,发达国家普遍实现经济转型,发展中国家正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如果这一时期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与发达国家相同的环境责任,这是企图扼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是推卸其发展过程中造成环境问题应承担的历史责任,故发达国家的这一主张主要目的就是要扼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推卸应承担的历史责任,维护本国利益,C项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目的是推卸责任,维护本国利益,而不是公平公正地解决全球的环境问题,排除A项;当前秩序是维护发达国家利益的,发达国家并不希望建立新的秩序,排除B项;承认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国际地位,并不是其目的,只是发达国家扼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推卸应承担的历史责任,维护本国利益的手段,排除D项。故选C项。
14.D 【来源】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永威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详解】由“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可以得出,西周建立之后,其分封的诸侯国主要有功臣和宗室贵戚统领,故选D;当时是贵族政治体制,故A不符合史实;题干说到的诸侯国不是以素养作为依据的,而且也不是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故排除B;分封制不是构建的国家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故C也不符合史实。
点睛: 概念学习和理解是历史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有些题目就是在偷换概念,考生如果不是很熟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很难做对,在考题选项设计中的偷换概念中导致理解失误而丢分。还有的题涉及的是几个概念的区分和准确理解,只有把握每个概念的具体含义才可以,这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就深入理解才能做对。这一题实际上是考查分封制的概念理解及其阶段特征。
15.B 【来源】浙江省2022年1月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历史试题
【详解】根据材料“周王是家族中嫡长子一脉的首领,代表整个家族祭祀上天;诸侯国君主的排序反映了他们与周王嫡长子一脉的亲疏关系”及所学知识可得,这体现西周将分风之语宗法制相结合的一种现象,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①③符合题意,B项正确;秦朝的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②不符合题意,中国早期国家不是在西周开始的,④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点睛】
16.C 【来源】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新课标)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伴随着每一次分裂之后的统一,专制集权制度旧加强一次,直到清代达到顶峰,C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根据题干可知,先有专制后有分裂,因此分裂并非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排除B;专制制度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其基础是小农经济,排除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小组首先确定了本次研究主题《18世纪的欧洲——扩张的时代》,从整体出发进行研究。研究目录从多条主线(副主题)出发,由浅入深,涉及思想发展、制度扩张、殖民扩张。形成对18世纪以“扩张”为主要特征欧洲社会的研究思路。
示例一:《20世纪的中国——探索创新的时代》
一、道路的探索创新:尝试走西方的道路一走俄国的道路一走自己的道路
二、理论的探索创新:学习西方政治理论一马列主义一毛泽东思想一邓小平理论等
三、制度的探索创新:统一战线的继承与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发展与创新等
四、文化的探索创新:科技教育的发展进步、文学艺术的转型发展、社会生活的日新月异等
设计理由:该目录紧扣“探索创新”这一时代特征展开研究,分别对百年中国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等四个方面进行分类阐述,以全面、消晰力证“探索创新”是横向辐射且纵向贯穿百年的突出时代特征,这是20世纪中国留给今天的宝贵财富。(设计内容,理由)
示例二:《20世纪的世界——动荡与调整的时代》
一、资本主义世界的危机与调整: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发展: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
三、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崩溃: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
设计理由:该目录紧扣“动荡与调整”进行设计,分类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殖民体系三大部分,有利于把握20世纪不同国家的探索与发展,从不同视角审视20世纪的历史,从而对百年世界的整体特征绘出准确而生动的画像。
【来源】(主观50题)主题11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超燃历史一轮课件帮好题帮(新教材)
【详解】研究思路:本题要先从整体出发,确立符合时代的主题,然后再具体进行细化,可以细化为从政治、经济、思想、制度等方面进行说明;标题及其设计理由:本题先要确立一个世纪的时代特征,然后再进行细化,从多个角度进行说明,如确立《20世纪的中国——探索创新的时代》为标题,然后就可从道路的创新、理论的创新、制度的创新以及文化的创新进行说明,再如《20世纪的世界——动荡与调整的时代》为标题,可以从不同社会性质面临的动荡与调整进行说明。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1)改变: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从向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直接过渡转变到逐步过渡;(4分)
价值:找到了一条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2分)
启示:苏联模式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唯一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必然选择。(2分)
表现:长期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严重影响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指令性计划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经济发展失去动力。(4分)
【来源】2021年浙江省高考真题历史试题(6月)
【详解】(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新经济政策在社会主义建设方法和形式上作出的“根本改变”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从向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直接过渡转变到逐步过渡。价值主要是找到了一条便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苏联模式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唯一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必然选择。表现主要是长期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严重影响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指令性计划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经发展失去动力。
19.战争犹如一场瘟疫。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警示世人:邪恶终将被战胜,和平之花终将绽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1)直接结果: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答出“十月革命”或“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即可得分);德意志、俄罗斯、奥匈、奥斯曼帝国解体(四大帝国解体);英法受到重创;美日乘机崛起;民族解放运动掀起新高潮;国联成立。(6分)
根本原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2分)
(2)典型事实: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惨案;日军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731”等部队以试验方式残杀平民;德军将奥斯威辛集中营变成人类屠宰场。(4分)
意义:国际性正义审判;警示人类,警戒未来。(2分)
(3)反思:认识核战争的极端危险性;倡议科学家用自己的言行维护世界和平。(2分)
真理及方向:正义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人类对美好、和平与友善的追求,世代不会改变(或“坚持和平与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4分)
【来源】浙江省2020年7月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历史试题
【详解】(1)政治结果:第一问要求回答的是一战产生的政治影响,结合所学,可从主要几个欧美国家(英法德奥俄美日)及世界政治格局变化来回答。如: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四大帝国解体、英法受到重创、美日乘机崛起、民族解放运动掀起新高潮、国联成立等涉及到政治及国际格局变化的角度进行概括即可。根本原因:根据所学可得出根本原因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2)典型事实:根据“平民也变为攻击对象"并结合所学可从日、德法西斯分子所犯下的罪行展开论述,即制造南京大屠杀惨案;日军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731"等部队以试验方式残杀平民;德军将奥斯威辛集中营变成人类屠宰场。意义:结合所学可从国际性正义审判、警示人类、警戒未来等角度概括。
(3)反思:根据“科学家应该集中起来议论由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以及战争带来的危害。我们在这个场合,不是作为哪一个民族的成员出现,而是作为人类的一员出现。”可得出其认识核战争的极端危险性;倡议科学家用自己的言行维护世界和平。
真理及方向:结合所学可从正义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人类对美好、和平与友善的追求,世代不会改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角度概括。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示例一
观点: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历来注重对地方的管理,以防止地方力量做大。
论证:汉武帝时期,通过颁布推恩令、附益法、左官律等措施打击王国势力;统一收回铸币权,实施盐铁官营,削弱了地方对抗中央的财政基础;实行刺史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监察。宋太祖时期,在军事上强干弱枝,对地方军事力量进行有效控制。元朝根据犬牙交错的原则划分行省区域,从地理空间上削弱地方割据的可能。明建立特务机构,监察百官和地方,将一切反叛可能消灭于萌芽之中。清朝平定三藩之乱,以及平定边患,对地方反叛势力进行坚决镇压。
总之,古代中国中央政府只有将地方的行政权、财政权、军事权等置于中央可控范围之内,方可抑制地方,集权中央,维护国家统一与社稷安定。
示例二
观点:约束外朝官僚权力膨胀的核心在于约束相权。
论证:外朝官僚集团的首领是宰相,宰相权力过大会威胁皇权。约束相权的原则主要在于分化和弱化相权。从秦朝建立宰相制度到明朝废除,相权经历了一人独断、一分为三乃至消亡的过程,从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到二府三司制,再到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相权逐渐被削弱。此外,皇帝通过建立另外的决策机构来制约外朝官僚集团,如汉武帝时的中朝。与此同时,皇帝依靠内侍宦官集团来制衡外朝官僚,但也容易造成宦官专权和朝政腐败混乱,导致王朝衰败。
总之,古代中国封建统治者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在制约外朝官僚的同时,也导致宦官专权和朝政腐败等问题。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答案)
【来源】福建省厦门外国语中学2020届高三考前适应性模拟历史试题(三)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构建作为命题角度,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论证和探究问题,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本题需调用所学知识论证观点。论证部分可采用例证法(围绕主题举2—3个例子),也可采用评价法,论述部分就为什么(原因)怎么样(影响)进行分析。如根据材料“如何防止地方力量做大,形成对中央政府的致命挑战?”“如何对待皇亲国戚这些‘自己人’,是用他们还是不用他们?”可以总结出一个论题:如何防止地方势力做大来加强中央集权。论述则可以结合秦朝的郡县制,汉代的推恩令、宋朝从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加强对地方上统治等进行分析,从而基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统治者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问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