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代表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左联”五烈士
柔石
柔石先生一生积极从事新文化运动,唤醒民众忧国忧民的革命意识,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疯人》、《希望》、《为奴隶的母亲》,中篇小说《二月》、《三姊妹》等。主办《朝花》、《语丝》等进步期刊杂志。
1909生于浙江象山,原名徐柏庭。1927年考入上海同济大学,积极投身反帝爱国斗争运动,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发起人之一。殷夫有一个极疼爱他,时任国民党航空署长的哥哥。牺牲前他曾四度入狱,均被哥哥保释而出。他感激哥哥的手足之情,但追求真理坚不屈从。主要作品有《别了,哥哥》《血字》《孩儿塔》《伏尔加的黑浪》《一百零七个》等
殷夫
“左联”五烈士
1907生于广东潮州。冯铿出身于富有文化教养的知识分子家庭。少女时,曾寄宿礐石女校,后就读于汕头友联中学高中部,冯铿是民国时期潮汕最著名的女作家,1931年1月17日在上海东方饭店被国民政府逮捕,2月7日被枪决,是左联五烈士中唯一的女性作家。
冯铿
“左联”五烈士
1903年8月生于湖北武昌,笔名求实。1917年考入武汉高等商业专科学校。五四时,参加领导学生运动。192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23年参加京铁路工人大罢工。翌年4月,被派往苏联东方大学学习。后当选团中央委员,团中央宣传部部长兼《中国青年》主编。1930年8月,任中央宣传部秘书。1930年春,参加上海“左联”的领导工作。有《小品文杂感集》,译著《朵思退夫斯基》。
李伟森
“左联”五烈士
1903年生于福建福州,原名胡崇轩,笔名野苹等。少年当过学徒,后求学天津大沽口海军学校。曾在山东济南省立高中教书,与沈从文在上海《中央日报》编辑副刊《红与黑》。参加“左联”,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左联”执行委员,兼工农通讯委员会主席。有中篇小说《到莫斯科去》《牺牲》等。
胡也频
“左联”五烈士
资料链接:左联
“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以鲁迅为旗手的无产阶级革命作家的组织,1930年3月成立于上海。“左联”及其成员借助文学阵地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反革命文化“围剿”;在文学创作上以题材的广泛、主题的深刻、情节的生动和丰富、艺术形式的多样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北斗》是“左联”的主要刊物。1936年初,为建立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左联”自动解散。
写作背景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为了配合反革命军事“围剿”,一方面利用反对文人对抗革命文艺运动,一方面采取查禁书刊、封闭书店、逮捕、暗杀等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手段“围剿”左翼文学。1931年1月17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被捕,2月7日,被秘密枪杀于龙华,大批“左联”作家被通缉,鲁迅也时刻面临着被捕的危险。但鲁迅先生毫不畏惧反动派的淫威和屠刀,在闻知柔石等五位青年遇难的消息后立即发表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等文章,强烈抗议和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在烈士遇难两周年的日子里,即1933年2月8日,鲁迅先生用包含血泪的笔,带着无限悲愤的感情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纪念性的文章。
竦身 罗曼谛克 拓荒 尽量
偈子 涅槃 解往 提纲挈领
大王 刊载 惴惴 什物
着落 吮吸 信札 赎罪
读音检测
sǒng
dì
tuò
jǐnliàng, jìnliàng
jì
niè pán
jiè
qiè
dài
zǎi
zhuì
shí
zhuó
shǔn
zhá
shú
词语解释
明珠投暗
比喻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视。也比喻好东西落入不识货人的手里。同“明珠暗投”。
情随事迁
情况变了,思想感情也随着起了变化。
急于事功
事:事业;工:功绩。 指做事急于求成。
累及
指使受牵连;连累到。
挈妇将雏
带着妻子,领着儿女(挈、将:带领;雏:幼小的鸟,喻指儿女)。
人心惟危
延口残喘
眷眷
惟:是;危:险恶。 指人的嗜欲之心是危险的。
指一种勉强留着一口气的样子。比喻勉强维持生存,用于将死之人。释义延长一口残余的呼吸。意思是努力挣扎着勉强活下去。比喻勉强维持生存。用于将死之人。
指反顾的样子,依依不舍;一心一意。
解题 : 为什么要“忘却”?“忘却”和“记念”在这里矛盾吗?为什么?
01
02
与其说“记念”是“为了忘却”,倒不如说是“为了战斗”,而唯有战斗,才是对烈士最有价值的纪念。《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个标题,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感情,坚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
“忘却”,将悲哀摆脱 ; “记念”,记住愤怒,不忘先烈,更好地战斗。二者联结起来,有三层含义:
●烈士往事历历在目,鲜血如在眼前,两年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为了忘却”正说明难以忘却。
●对烈士最好的记念是化悲痛为力量,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继续战斗。
●记住烈士生前事迹,让他们永远活在人民心里,让后人永远记念他们。
为了忘却的记念→为了战斗的记念
1
烈士遇害
2
抒发悲愤
3
回忆白莽
4
追忆柔石
5
柔白被捕
读课文,给每一部分拟定一个小标题(四字)
第五部分(抒发悲愤):抒发悲愤之情,揭露社会黑暗,表达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本文共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回忆白莽):说明写作目的,回忆与白莽的三次见面。
第二部分(追忆柔石):回忆与柔石的交往,顺带介绍冯铿。
第三部分(柔、白被捕):简述作者与他们的关系及白莽、柔石的被捕。
第四部分(烈士遇害):五烈士被捕、遇害的经过及作者的境遇与悲愤的心情。
1.默读第一部分,思考:在鲁迅笔下白莽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探究
淳朴、率真
有革命理想
第一次会面后白莽给鲁迅写信说“好像受了一种威压似的”,说明他是个极敏感而又率真的人,他先是直言谈论鲁迅,经过回信解释便不存芥蒂,乐意接受赠书,再译彼得斐的诗,亲送译诗给鲁迅。白莽留下的《彼得斐诗集》,看到了一首译诗,“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写出了白莽的革命理想。
敏感、爱憎分明
两次见面之间的看稿与通讯的记叙中。白莽明知应译为“国民诗人”,但偏译为“民众诗人”,因为他憎恨国民党反动派,因而连“国民”两字也觉得讨厌,不愿意用来称呼自己所喜爱的诗人
乐观坚定
第三次会面是白莽出狱,运用白描手法描写白莽“大热天”穿着“一件厚棉袍”,见面后“彼此不禁失笑”。将革命者的困顿、执着与乐观跃然纸上
2.读第二部分,讨论:柔石是怎样的一个人?
①拘泥守旧,天真单纯、不知变通,执着与坚定(“迂”)
②勇于承担、刚毅坚强,勇敢无畏、宁死不屈。 (硬气)
他说的并不是空话,真也在从新学起来了,其时他曾经带了一个朋友来访我,那就是冯铿女士。谈了一些天,我对于她终于很隔膜,我疑心她有点罗曼谛克,急于事功;我又疑心柔石的近来要做大部的小说,是发源于她的主张的。但我又疑心我自己,也许是柔石的先前的斩钉截铁的回答,正中了我那其实是偷懒的主张的伤疤,所以不自觉地迁怒到她身上去了。--我其实也并不比我所怕见的神经过敏而自尊的文学青年高明。(严于解剖自己)
深入领会作者把柔石比作方孝孺的用意。
方孝孺:硬气——宁折不弯,舍生取义;迂——固执,不适应实际。
柔 石:硬气——为信仰而坚持不懈;迂——书生气,缺乏经验。
通过类比让人们更加了解柔石的精神品质。
3.读第三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知白莽既是殷夫,交代白莽和柔石的同时被捕
4.读第四部分,写柔石等被捕遇害的经过,进一步揭露反动派的罪行,表示对革命烈士的深切悼念和赞扬。作者提及《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典故有什么用意?
相似点:
岳飞、柔石,都是被人谋杀的;
秦桧、国民党反动派,都是残害无辜;
高僧、作者:都是因他人之事受牵连。
不同之处:
高僧坐化,消极反抗;
作者逃走,出于对敌人的深刻认识,不坐等送死,走, 是为了保存实力,继续战斗。
5.读第五部分,探讨:作者说:“年青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现在我懂了。”作者到底“懂得”了什么?
将自己当时的处境与心情同向子期相比,意在揭露蒋介石的反动统治与司马氏以杀夺手段建立的晋朝一样,在政治上都是极端黑暗腐朽的,人们稍有不慎,都可招来杀身之祸。因此,正直的人是没有言论自由的,在“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统治下,确实是“无写处”的。
1.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和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原来如此!……
思考:画横线的句子可不可删去,为什么?“原来如此!……”中叹号和省略号各表达什么感情?试把这句话的深层含义说出来。
这段文字详细记叙了柔石等人被害的消息,表明这是集体遇难,秘密屠戮,是虐杀。
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对柔石无微不至的关怀,对敌人强暴罪行的揭露和控诉,抒发了极度悲愤之情。
“原来如此”单独成段,感情十分强烈复杂。叹号表明愤怒与抗议,省略号则包含了许多难以尽述的复杂感情。
深层含义是反动派竟如此卑劣凶残地对待无辜青年,柔石这样的好青年竟会遭到如此残酷的杀害是作者始料不及的。全段记叙、抒情、议论结合,有利于表达感情,深化主题。
四、赏析
2. 如何理解第二部分第8段“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这句话
旧道德是旧有的,在人民群众中长期形成的美好道德;
新道德是无产阶级新思想指导下的道德。
损己利人是为了别人的利益,宁可牺牲自己的高尚品德,这是柔石品格的本质。
这一段议论性文字是对柔石崇高思想品德的评价和赞扬。(结构+内容)
3.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这件事,只有《文艺新闻》上有一点隐约其辞的文章。为什么?
不敢载是进步报刊的态度;不愿载是中立报刊的态度;不屑载是反动报刊的态度;隐约其辞是“左联”领导刊物的态度.全句不仅说明了五烈士是被秘密杀害,而且反映出国民党反动派对社会各界施行高压政策,白色恐怖严重的现实。(根据背景)
4.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了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分析语句含义。
“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运用比喻,形象地概括了三十年来,一切反动统治者残酷屠杀革命者的罪行。
“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延口残喘”运用比喻形象表明斗争的艰难。 “这是怎样的世界”运用反问对黑暗社会进行控诉。全句表现了作者对反动派的切齿痛恨和顽强的斗争精神。
5.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运用象征手法,写出 血的教训,使作者既看到黑暗统治如黑夜,又看到革命之路还漫长,斗争还很艰巨。“不如忘却”与文章开头呼应,再次扣题。
作者意识到“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表明他相信烈士的血不会白流,革命终将取得胜利,这是历史的必然。这就表达了对胜利的信心,与敌斗争到底的精神。省略号表示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完。
6.怎样理解鲁迅的七律《悼柔石》?
鲁迅在这首诗中满腔愤怒地揭露和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表达了对牺牲在敌人屠刀下的革命同志的沉痛哀悼之情,表现了作者坚贞不屈的革命意志和与敌人斗争到底的革命精神。
【主旨】
全文深情地悼念了死难烈士,愤怒地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派血腥屠杀无辜的罪行,抒发了作者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表现了不屈的反抗精神。
【写作特点】
(1)记叙、议论、抒情的完美结合
本文是一篇以记叙为主的杂文,带有浓厚的抒彩(对烈士的爱对敌人的恨),在夹叙夹议之中,表现鲜明的爱憎。
前三部分重在记叙,
第四部分记叙、抒情并重
第五部分重在议论抒情
而在每一部分中,记叙、议论、抒情又都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2)巧妙运用典故
方孝孺、高僧坐化、《思旧赋》
(3)结构严谨完整,繁中有简,重点突出。
比较阅读
请讨论: 分别从文体、主题、情感、写法、写作背景、塑造人物的手法、抒情内容与抒情的方式等方面,比较《记念刘和珍君》与《为了忘却的纪念》的异同。
。
①文体:《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是同一作者的两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纪念性散文。
②主题:两篇文章主题相近,都是为悼念革命青年而作,即题目提示的为了“记念”
③情感相通,都赞颂了革命青年的英勇,悲痛于他们的牺牲,憎恨反动势力的残暴,表现出悲与痛、爱与恨的情感交织
④人物塑造手法相同,都善于选取典型材料,选取零散片段勾勒人物形象,并呈现出记叙、议论、抒情三者水乳交融的特点。
相同点
相同点:人物塑造手法分析
刘和珍 事件一:预定《莽原》杂志:要求进步、追求真理
事件二:参加师大学潮:温和善良、敢于斗争、有
责任心
事件三:徒手请愿牺牲:热忱爱国、用于牺牲
白莽(殷夫):
初见----因书结缘----端正、淳朴
又见----以文会友----敏感、爱憎分明
再见----革命同志----乐观坚定
再忆白莽----有才华的青年作家
彼得斐译诗----坚定的革命信念
白莽 选择典型材料,选取零散片段
不同点一:写作背景不同
《记念刘和珍君》 1926年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执政府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三·一八”惨案。刘和珍等人都是在当时遇害的。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1927年蒋介石政变,对共产党人实行反革命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白色恐怖笼罩全国。反动派捣毁进步文艺团体,查禁进步书店书刊,用残忍手段将左翼作家逮捕、拘禁至秘密处死。1931年1月17日,“左联”五位青年作家(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被捕;同年2月7日,被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的特务机关淞沪警备司令部。同时,大批“左联”作家被通缉。
《为了忘却的纪念》 不同点二:议论、抒情方式分析
方孝孺
朱棣
“愚忠”、连累他人
威武不屈
惨无人道
迂
硬气
国民党政府
柔 石
举例:借用典故,影射现实
不同点二:议论、抒情对比
《记念刘和珍君》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 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向子期写《思旧赋》,表示司马氏杀害天下文士的残暴无情。方孝孺被处死,表现朱棣残杀方孝孺及其族人的嗜血成性
《说岳全传》高僧坐化,表现秦桧对岳飞的残害及赶尽杀绝的狠戾
《为了忘却的纪念》 一篇是直露显豁,另一篇则曲折隐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