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西外国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段考
地理试卷(B卷)
考试时长:75分钟 试卷总分:100分
注意事项: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只需将答题卡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计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天体系统中,不包含火星的是( ) A.太阳系 B.河外星系 C.银河系 D.总星系
2.下图中人类活动所利用的能源不是来自太阳辐射的是( )
A. B.
C. D.
2021年10月25日新华社报:目前太阳活动正在逐渐活跃,随着太阳活动从极小期逐渐进入极大期,太阳的“脸蛋”上渐渐长出了“小黑痣”。据此完成下面3-4小题。
3.“小黑痣”指的是( )A.日珥 B.耀斑 C.黑子 D.日冕物质抛射
4.当太阳脸上“小黑痣”数量增多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流会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B.太阳黑子和耀斑都出现在色球层上
C.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流会扰乱地球对流层,影响地面无线电通信
D.赤道地区的人看到极光
读我国年太阳辐射能分布图,完成下面5-7小题。
5.仅考虑太阳能蕴含量,我国适宜建太阳能发电站的地形区是( )A.青藏高原 B.四川盆地 C.江汉平原 D.华北平原
6.据图,太阳辐射能最少的是( )A.青藏高原 B.四川盆地 C.内蒙古高原 D.东南丘陵
7.上述地区太阳辐射能贫乏的原因是( )
①盆地地形,河流多,空气中水气多且水汽不易扩散②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时间长
③多阴雨和大雾天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多④纬度高,气温低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暑假期间,小明同学到黄果树瀑布景点旅游,拍摄了如下景观。读图,完成下列8-9小题。
8.该图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有( )
A.2 B.3 C.4 D.5
9.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
B.图中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C.图中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图中各圈层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
某动画片有一集想设计喜羊羊“遁地”前往地球另外一侧去看看。喜羊羊从家中钻入地下,始终保持直线前进并穿越地心。据此完成第10~11题。
10.在喜羊羊穿越地心前,依次穿越的是( )
A.地壳、地幔、地核、莫霍面、古登堡面B.地壳、古登堡面、地幔、莫霍面、地核
C.地幔、莫霍面、地核、古登堡面、地壳D.地壳、莫霍面、地幔、古登堡面、地核
11.如果喜羊羊希望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2.在哪个地质历史时期恐龙突然从地球上灭绝( )
A.古生代末期 B.中生代末期
C.太古代末期 D.新生代末期
下图表示地球上部分生物类型出现的时间范围,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读图,完成下面13-14小题。
13.下列生物中,出现最早的是( )
A.爬行类 B.鸟类 C.鱼类 D.两栖类
14.爬行类动物物种最多的地质年代是( )
A.古生代 B.中生代 C.元古代 D.新生代
15.人类出现在( )
A.前寒武纪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16.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按从低到高的级别,依次为( )
A.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可观测宇宙
B.银河系和可观测宇宙、地月系、太阳系
C.太阳系、银河系、地月系和可观测宇宙
D.太阳系、银河系、可观测宇宙、地月系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根据“八大行星绕日公转剖面示意图”,回答问题。(共12分)
(1)填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行星名称:小行星带是处在D_______与E_______两行星轨道之间;G_______与H_______两行星因距日较远,属远日行星。
(2)地球因其生命产生发展而成为太阳系中一颗特殊行星。完成地球生命产生发展条件的思维导图(填写字母选项)①_______;②_______;③_______;④_______;⑤_______。
A.宇宙环境安全B.稳定的太阳光照C.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D.液态水的存在E.
地表温度适宜
(3)八大行星的共同特征是:
18.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共12分)
(1)填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名称:A____,B____,C____,D____,E____,F____。
(2)图中G表示____、H表示____。与G相比,H传播特点____。
(3)岩浆的发源地是____。岩石圈是指____和____。
19.读太阳外部结构层次图,完成下列各题。(共14分,每空2分)
(1)图中A、B、C分别表示太阳大气结构的 层、 层和日冕层。
(2)在A、B、C三层中,A层出现的太阳活动是 ,B层的主要太阳活动是 ,太阳活动强弱变化的平均周期大约为 。
(3)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流会干扰地球磁场,使地球磁场出现“ ”现象,导致罗盘指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4)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粒子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并与那里的稀薄大气相互碰撞,出现美丽的 。
20.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共12分)
材料 “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会地带的和政县是远古时代各种古脊椎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孕育了今天弥足珍贵的古脊椎动物化石群。不同化石群埋藏在不同的地层中。据了解,1 000万年前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升降历史及古环境、古气候的重要物质依据和信息源。”看到这则消息,上海某中学地理小组的同学特别感兴趣,他们决定利用暑假前去实地考察研究。在地理老师的指导下,他们给这次考察命了名,并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1)考察名称: 与地质年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2)考察工具准备: 。(2分)
(3)结合相关材料,他们绘制了一幅古生物化石地表分布示意图,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
①按成因分类,该地区的地下岩层多属于 岩;按地质年代判断,该区域较老的岩层至少形成于 代。
②三叶虫生活时期,该地区应为 环境;恐龙繁盛时期,该地区应为 环境,气候、植被特点为 。(2分)
(4)考察结论。根据实地考察及材料分析,他们认为,迄今为止,青藏高原地区:
地理环境经历了 环境向 环境的演变。
②由不同化石的相对位置关系可知,地壳经历了 (填“抬升”“下降”或“水平”)运动。
赣西外国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段考
地理试卷(B卷)答案
一、选择题答案(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B
2,D
3, C
A
A
B
C
C
B
10,D
11,A
12,B
13,C
14,B
15,D
16,A
17.(共12分,每空1分)(1)火星 木星 天王星 海王星
(2) E D C B A
(3)同向性、共面性、近圆形
18.(共12分,每空1分)
(1)内核 外核 古登堡界面 地幔 莫霍界面 地壳
(2) 横波 纵波 传播速度快,可通过固态、液态、气态。
(3)软流层 上地幔顶部 地壳
19(每空2分,共14分)
(1)光球 色球
(2)黑子 耀斑 11年
(3)磁暴
(4)极光
20.(共14分)
答案:(1)生物化石(1分)
(2)该地区岩层等资料,指南针、地质锤、笔、纸(只要合理即可)(3分)
(3)①沉积(1分) 古生(1分) ②海洋(1分) 陆地(1分)
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密(2分)
(4)①海洋(1分) 陆地(1分) ②抬升(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