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共37分)
(一)现代文阅读I(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五四”作家的宗教就是青春、欢乐与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他们将欢乐、光明融合在青春之中,开辟出一条以欢乐、光明、青春心态为宗旨的审美战线来反对封建文学的自虐、黑暗、老年心态。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是以青年为突破口来建设“五四”青春型文化的。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将“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作为杂志的天职;1916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青春》一文,认为中国以前之历史为“白首”之历史,而中国以后之历史应为“青春之历史,活青年之历史”。“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本质上讲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的长老型文化的终结和中国现代青春型文化的诞生。“五四”文学运动在这一背景中是与整个“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青春型转向相应和的。
“五四”新文学作家的主体是青年,从这一角度将“五四”文学说成是青年的文学是完全不过分的。以1918年时“五四”作家的年龄为例,除陈独秀、鲁迅两人较年长,其余人如李大钊29岁,周作人33岁,钱玄同31岁,胡适27岁,他们都很年轻;至于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冰心、丁玲等冲上“五四”文坛时也都很年轻。中国古代文学以士大夫为主体,他们写作常常从载道或消闲的角度出发。“五四”文学则是情感的自燃,青春的激情和幻想,青春的骚动和焦虑,青春的忧郁和苦闷,青春的直露和率真……“五四”文学是青春性的文学,“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
梁启超的“新文体”可算是它的精神先兆,“雷鸣怒吼,恣肆淋漓,叱咤风云,震骇心魄”,一扫四平八稳、老态龙钟之气。1900年,他的《少年中国说》表达了希望变“老大中国”为“少年中国”的憧憬,李大钊的《青春》与之有着气脉上的承续关系,郭沫若等人的作品,也都青春勃发。这种整体的青春气息从文学杂志的名称上也可以明确看出,《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猛进》《狂飙》等都是一种青春风格的命名。“五四”文学审美心理上的青春气息几乎是不证自明的。
(摘编自葛红兵《正午的诗学》)
材料二:
音乐是艺术中的最美者,它比诗歌更能打入人深微的心灵。它不仅如跳舞能颤动人的身体,并且能激起人的精神。它不但能建筑数十层的高屋,而且能建筑宇宙的大观。它的音中有图画,调中有雕刻,谱中有一切变幻不测的风景,离奇无常的情怀,它能模仿鸟鸣、风号、流泉泠泠、波涛澎湃。它是最科学化的艺术。它又是最职业化者,人人皆知移风易俗,莫善于音乐,变更性情,陶养德行,也莫善于音乐。故音乐是一种用力最少而收效最大的陶冶人的艺术。
(摘编自张竞生、张培忠《美的人生观》)
材料三:
审美教育简称美育,它以各种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为手段,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帮助人们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以造就全面发展的人。人们很早就懂得审美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审美教育对道德养成的重要意义并付诸实践。我国古代曾以“六艺”教授学生,其中“乐”和“书”主要是用音乐和书法来进行审美教育。儒家创始人孔子特别重视诗和乐(文学和音乐)的审美教育价值,认为人的教育可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总体来看,审美教育所具有的特征能有效推动公民道德建设。首先,审美教育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形象教育,可以把道德教育蕴含在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之中,通过英雄模范人物等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激发人们见贤思齐、学习英雄模范的内在动力。其次,审美教育是一种怡情养性的心灵教育,是针对人们心灵的“知、情、意”的整体教育,可以把道德教育转化为情感的感染力量,触及人们心灵的深处,进而提升公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质。再次,审美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动态教育,可以通过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的情感感染,将道德教育贯串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给受教育者日积月累、润物无声的熏染。
家庭教育应高度重视审美教育,善于通过审美教育塑造孩子的美好心灵。学校审美教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美启智、以美扬善,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社会审美教育应充分运用文艺形式,以美的形象感染人,让人们在审美愉悦中接受道德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摘编自张弓、乐中保《以审美教育促进公民道德建设》)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五四”作家以“青春教”为信仰,将欢乐、光明与青春相融合,开辟出一条反对封建文学自虐、黑暗、老年心态的审美战线。
“五四”文学的审美表现出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特征,具有浓厚的青春气息,《少年中国》《狂飙》等杂志的命名,能体现出这种审美倾向。
“五四”文学在创作内容和文体方面体现青春气息,所以“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五四”文学是青年的文学。
审美教育具有形象教育、心灵教育、动态教育的特征,它可以美化心灵、提高素养,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音乐是最职业化者,是就音乐移风易俗、陶养德行的功用来说的。
音乐是最科学化的艺术,是就音乐打动人心、激发精神的感染力来说的。
C.美育可以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以造就全面发展的人为重要目的。
D.将道德教育通过情感感染对受教育者施以影响,这是审美教育潜移默化的结果。
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3分)
《荀子》重视音乐的作用,认为音乐对人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也能够十分迅速改变人的情感。
《墨子》认为耳朵感受快乐,不符合圣王事迹、万民利益,统治者不应天天歌舞升平,不顾百姓生死。
C.《礼记》明确了乐内在的精神是和谐而不混乱,乐的功能是让人欣喜欢爱,乐表现天地间的和谐。
D.据《尚书》记载,舜任命夔掌管音乐方面的事务,夔负责教导年轻人,使他们正直温和,宽大坚忍,刚毅简约。
4.材料一是怎样论证“‘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这一观点的?请从论证思路的角度进行阐述。(4分)
5.你认为"00″后可以经过怎样的路径,提升审美趣味?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18分)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山风
王东梅
那一年,俺奶还没见过俺爷。俺奶在西山坡上种黄豆。地肥,水足,种子撒下去,很快就发了芽,嗖嗖地长,长叶子,长秆子,长豆子。
那一年,俺爷也不知道这世上还有俺奶这么个人。俺爷在东山沟里磨豆腐。俺爷是十里八乡做豆腐的高手,俺爷做的豆腐,嫩,滑,甜。
东山沟和西山坡中间隔着一座亮甲山。说是山,其实比起真正的山,就是一个很大的土包,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
刚入秋,山风就像是长了腿,一路从亮甲山的山顶上往下跑,跑过俺奶的黄豆地,就夹带了涩涩的豆子香。风一路往下跑,绕过山沟就跑进了俺爷的豆腐坊。俺爷一吸溜鼻子,就乐了——好豆子啊!一拍大腿,俺爷就迎着香味儿跑出屋,跑上了西山坡,跑进了俺奶的豆子地。
俺奶累了。锄了一天的地,俺奶想要展展腰,借着山风,舒缓舒缓酸胀的胳膊腿,却见一个人一路从坡下跑上来。
俺爷迎着山风来到了俺奶跟前。
俺奶平生第一次见到了俺爷。
山风再次荡过豆子地刮向东山沟的时候,俺奶和俺奶的黄豆,也已经来到了俺爷的豆腐坊里。俺爷嘿嘿一笑,端出一大碗水豆腐,水豆腐上淋了用红辣椒、鲜香菜、小香葱、盐和香油制成的调料,红红绿绿,白白嫩嫩,大老远就香气扑鼻。俺奶三下五除二就吞下了一大碗水豆腐,末了,一抹嘴,说:“真香!香死个人嘞!”俺爷说:“指定香啊!你可着亮甲山前前后后打听打听,俺做的水豆腐,那是头一份儿。”俺奶脸上的笑就僵住了,俺爷赶紧改口:“等明儿用了你种的黄豆磨出来的水豆腐,那就天下第一了。”哈,俺奶的脸上终于又有了一丝笑模样。
俺爷问:“还想吃不?”
俺奶说:“想。”
俺爷说:“留下吧!”
俺奶没吭声儿。
俺奶没有留在俺爷的豆腐坊。
俺爷照旧过他磨豆腐卖豆腐的生活。每天天还黑着,俺爷就起身,钻进豆腐坊里磨豆腐。天刚亮,俺爷就挑着担子进村去吆喝了。这时候,西山坡上,俺奶扛着锄头,也下地了。 又是一年豆子熟的时候,山风带来了满沟满谷的豆香,也带来了山顶上密如炒豆的枪声。密密匝匝的枪声证明那里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战斗。俺奶吓破了胆,趴在豆子地里一动也不敢动。
豆腐坊里空无一人,俺爷卖豆腐还没回来。
突然,山路上趔趔趄趄跑来一个人。
说是跑,比走路也快不了多少。切近了,才看清,是个抱着包袱的女人——一个抱着包袱的女八路。
见的兵多了,俺奶也学会了从衣服上辨别谁是哪一边的。
女八路一路奔着豆子地跑来。与其说女八路是跑进豆子地的,不如说她是栽进豆子地的。女八路一头栽进豆子地就不动了,怀里的包袱也甩出去老远。哇的一声,响起一声婴儿的啼哭,俺奶这才看清,散开的包袱皮包着一个尺把长的小婴孩。
女八路一动不动。
俺奶也一动不敢动。
小婴孩哇哇地哭着。
山上传来的枪声更密了。
俺奶动了几下,弄出了点儿响动。女八路还是没动静。向着女八路爬近了些,俺奶就看见了女八路身上汩汩淌出的血;再近了,就看见了女八路紧闭的双眼。俺奶把指头探到女八路的鼻子底下,女八路已经没了气息。躺在地上的婴孩哇哇地大哭着,俺奶赶紧爬过去,把孩子揽进了自己怀里。
躲到哪儿去好呢?
俺奶的脑袋里一片空白。山上,枪声仍密如炒豆。
远远地,俺奶看见了豆腐坊升起的炊烟。
俺奶把孩子放在豆腐坊的土炕上的时候,身子抖得像筛糠。俺爷没问为什么,而是拉过被子盖在孩子身上。
哇,孩子哭了。
俺奶一激灵,耳畔,仿佛响起了敌人杂沓的脚步声。怎么办?怎么办?
俺奶把婴孩抱进怀里,一把扯开自己衣裳的前襟。俺奶皱了一下眉。孩子立刻止住了哭声。
稍后,俺爷端出一碗水豆腐,一口喂给俺奶,一口喂给孩子。
这个小婴孩,就是俺爹。
俺爹长到和豆子棵一样高的时候,俺奶就把他带到了豆子地里。豆子地里有一个隆起的土丘。俺奶让俺爹对着土丘拜了三拜。以后每年豆子熟的时候,俺爹都会对着土丘拜三拜。 现在,在女八路的坟旁又拱起了一个土丘,土丘里埋着的是俺爷和俺奶。
而今的俺爹,也像俺奶当年一样,整天像长在豆子地里,撒种、施肥、除草,看着豆子迎着风嗖嗖地长,长叶子,长秆子,长豆子。
俺呢?俺不在山上种豆子,俺像俺爷一样还在东山沟里磨豆腐。俺开了一个农家乐——红星农家院。每天俺把刚做好的水豆腐装进用去皮柳条编成的形似小船的小浅筐里,淋了用红辣椒、鲜香菜、小香葱、盐和香油制成的调料,端到游客跟前。俺做的豆腐,就像俺爷做的豆腐,嫩,滑,甜,一份红红绿绿、白白嫩嫩的水豆腐,大老远就香气扑鼻。游客们吃着香喷喷的水豆腐,我就给他们讲故事,讲俺爷的豆腐坊,讲俺奶的豆子地,讲山路上跑来的女八路,讲摔在地上的小婴孩。
山风长了腿一样,从山顶跑下来,满山满谷都是我的声音:“亮甲台原名晾马台,相传唐王李世民征东时路过此地,因遇大雨,盔甲马匹皆湿,曾在该地西面的高台上晾晒。这里形成村落后,取名‘晾马台’,后演变成‘亮甲台’。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我党较早开辟的革命根据地……”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爷爷奶奶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奶奶到豆腐坊品尝水豆腐时与爷爷充满温情的对话,表现了他们当时对彼此的好感。
奶奶带孩子逃离险地时“感到脑袋里一片空白”,刻画出她因情势危急感到慌乱的心理。C.当奶奶把孩子带到豆腐坊时,爷爷二话没说就拉起被子盖上,表现了他的善良与担当。 D.奶奶让“俺爹”在豆子地对女八路战士拜了三拜,展现出她不记己功、甘于奉献的品质。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从全文来看,“山风”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富有地方特色的意象,同时作为故事的叙事视角,见证了故事发展。
小说以东山沟和西山坡作为故事背景,详细写明了爷爷与奶奶两位主人公各自干的农活,同时也为下文的故事作了铺垫。
小说运用大量的小段落,如自“女八路一动不动”至“山上传来的枪声更密了”的叙写,强化了紧张氛围,加快了故事节奏。
小说最后提到了发生在此地的历史,“晾马台”演变成“亮甲台”,从而丰富了读者对当地的认知,也增强了作品的传奇色彩。
8.文中使用第一人称用语时前文是口语化的“俺”,但在结尾处改用为书面化的“我”,请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9.本文与《百合花》都是革命战争题材的小说,请简要分析两篇作品思想主旨的异同。(6分)
二、古诗文阅读(共53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颜真卿,字清臣,琅邪临沂人也。少勤学业,有词藻,尤工书,事亲以孝闻。开元中,举进士,登甲科。四命为监察御史,充河西陇右军试覆屯交兵使。五原有冤狱,久不决,真卿至,立辩之。天方旱,狱决乃雨,郡人呼之为“御史雨”。又充河东朔方试覆屯交兵使。有郑延祚者,母卒二十九年,殡僧舍垣地真卿劾奏之兄弟三十年不齿天下耸动。迁殿中侍御史、东都畿采访判官,转侍御史、武部员外郎。杨国忠怒其不附己,出为平原太守。
安禄山逆状牙孽,真卿度必反,阳托霖雨,增陴浚隍。料才壮,储廪食。禄山既陷洛阳,杀留守李憕、御史中丞卢奕、判官蒋清,以三首遣段子光来徇河北。真卿恐摇人心,绐诸将曰:“吾素识憕等,其首皆非是。”遂腰斩子光,密藏三首。异日,结刍续体,敛而祭,为位哭之。十七郡同日自归,共推真卿为帅,得兵二十余万。
方朝廷草昧不暇给,而真卿绳治如平日。广平王总兵二十万平长安,辞日,当阙不敢乘,趋出梐恆乃乘。王府都虞候管崇嗣先王而骑,真卿劾之。帝还奏,慰答曰:“朕子每出,谆谆教戒,故不敢失。崇嗣老而蹇,卿姑容之。”百官肃然。
李希烈僭称帝,使问仪式,对曰:“老夫耄矣,曾掌国礼,所记者诸侯朝觐耳。”遣将辛景臻、安华至其所,积薪于廷曰:“不能屈节,当焚死。”真卿起赴火,景臻等遽止之。希烈使阉奴等害真卿,曰:“有诏。”真卿再拜,奴曰:“宜赐卿死。”曰:“老臣无状,罪当死,然使人何日长安来?”奴曰:“从大梁来。”骂曰:“乃逆贼耳,何诏云!”遂缢杀之,年七十六。子颞、硕护丧还,帝废朝五日,赠司徒,谥文忠。
(综合《旧唐书》《新唐书》,有删改)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殡僧舍A垣地B真卿C劾奏之D兄弟E三十年F不齿G天下H耸动。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进士:科举考试用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B.出:与“入”相对,古代臣子离开朝廷到外地做官称“出”,反之为“入”。
C.僭:超越本分,指地位在下的冒用在上的名义或礼仪。如: 僭越。
D.再拜:指第二次拜,是我国古代为了表示恭敬采取的一种礼节。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颜真卿办案细心,关心百姓。担任河东交兵使期间,在五原冤案久而不决的情况下,他到任后立马公正判决,被当地百姓称赞。
B.颜真卿才兼文武,隐忍负重。当叛贼攻破洛阳,杀了留守将领并以他们的首级示众时,他强忍悲痛,暂时隐瞒真相,安抚军心。
C.颜真卿刚正守礼,敢于弹劾。广平王在宫门前不敢乘马,急步走出宫外设置的木栅樘桓后才骑上。都虞候管崇嗣先于广平王上马,颜真卿上奏弹劾他。
D.颜真卿忠贞不渝,视死如归。反贼李希烈威逼他屈节,颜真卿不畏强暴,宁愿赴火自焚也不改其忠贞的志节。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少勤学业,有词藻,尤工书,事亲以孝闻。(4分)
②老夫耄矣,曾掌国礼,所记者诸侯朝觐耳。(4分)
在安禄山发动叛乱之事件中,你认为颜真卿有哪些值得肯定的行为?(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各题。
苯莒《诗经 周南》
采采苯营,薄言采之。采采苯苣,薄言有之。
采采苯苣,薄言掇之。采采苯苣,薄言捋之。
采采苯营,薄言精之。采采茨苣,薄言颧之。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两诗均描写了“劳动“的景象,画面生动鲜明,写出了劳动的欢快与繁忙。
《苯莒》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劳动过程。
《乡村四月》前两句是静景,描写了山原河水、杜鹃鸣叫、烟雨飘飘的景色。
“才了蚕桑又插田”,未必就是实写,而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的忙碌情景。
以上两首诗在写劳动场景和乡村景象时,运用的手法及其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 长沙》中,作者想起当年曾和同学、朋友,在橘子洲一带散步、游泳,畅论天下大事的情景,回忆起那一段难忘的峥嵘岁月的句子是 , 。
(2)《归园田居(其一)》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诗人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句子是“ , "。
(3)《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 。
(四)综合运用( 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9分 )
作为荷花淀派的后起之秀,铁凝用诗意化的语言展现了那群山村女孩清泉般的心灵。文章中,作者写香雪的同村姐妹凤娇,偶然认识了火车上那个温文尔雅的年轻乘务员“北京话”,并从与他的接触中 了朦胧的少女情愫。跟“北京话”做买卖时,凤娇有意磨磨蹭蹭,直到火车快开时才把整篮的鸡蛋塞给他,她是故意不让他有付钱的机会。凤娇觉得很开心很满足,因为她 地为她爱着的人付出。这一系列细节充分展现了山村女孩对 的爱情特有的含蓄与执着,而这种特有的情怀不论在哪个时代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但是,小说 的细节是香雪下火车之前,“北京话”无意中提到他的爱人,这让香雪感到委屈,香雪既替凤娇委屈,也为整个台儿沟委屈。如此的妙笔,写到山村少女的心里去了。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萌发 心甘情愿 可望而不可即 出人意料
激发 心甘情愿 风马牛不相及 出人意料
萌发 心悦诚服 风马牛不相及 出其不意
激发 心悦诚服 可望而不可即 出其不意
19.对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北京话”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大学》里的“正心诚意”,意即行为背后的动机要与行为遵守的规范相一致。
B.他平日里喜欢占小便宜,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为好。
C.顶尖选手比的是实力,也是心态,一颗“大心脏”,关键时刻要压得住,经得起。
D.儿时,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
20.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百舸(gě) 罅(xià)隙 执拗(niù) 怅(chàng)惘
B、酣(hān)畅 木讷(nè) 着(zhuó)恼 慰籍(jí)
C、憎(zèng)恶 胸脯(pú) 臻(zhēn)萃 毛坯(pēi)
D、律吕(lǚ) 廖(liáo)廓 讪讪(shàn) 炽(chì)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9分)
一提起地震很容易想到震级,震级越大,可能造成的破坏力越大,而破坏力其实还有另一种指标,可以更为直观地描述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这就是烈度。
我国的地震烈度采用国际上比较常用的12度分级。烈度和观测点有关,同一个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汶川地震后,靠近地震断裂带的地方烈度非常大,达到毁灭级11度,距离地震断裂带越远,烈度越小。影响烈度大小的因素① ,还与当地的地形地貌、地下水位、建筑物性能、震级大小,以及震源深度等因素有关。
很多人关心自己家的房子能抗几级地震,更为准确地说,② 。我国抗震设防的目标要求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这里的小震是指低于设防烈度1.5度左右的地震,中震指相当于设防烈度的地震,大震指高于设防烈度l度左右的地震。
1957年,我国绘制成第一代地震区划图。随着核电站、油气管道、高速公路等大型工程建设量提高,也要与设防要求相适应,地震区划图的修订可以使各地的建设更好适应当地的烈度水平为准,并提高我国的整体抗震设防要求。
除了地震区划图,③ 。这种图是把烈度固定下来,然后绘制概率分布,人们就可以知道某种烈度水平下,某地发生地震风险的概率。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随着核电站、油气管道、高速公路等大型工程建设量增大,也要与设防要求相适应,地震区划图的修订可以使各地的建设更好适应当地的烈度水平为准
B.随着核电站、油气管道、高速公路等大型工程建设量提高,也要与设防要求相适应,地震区划图的修订可以使各地的建设更好适应当地的烈度水平
C.随着核电站、油气管道、高速公路等大型工程建设量提高,设防要求也要与之相适应,地震区划图的修订可以使各地的建设更好适应当地的烈度水平为准
D.随着核电站、油气管道、高速公路等大型工程建设量增大,设防要求也要与之相适应,地震区划图的修订可以使各地的建设更好适应当地的烈度水平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共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劳动让人“吃苦”。《插秧歌》描绘一家四口农忙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表现出农事的辛苦与繁忙;张秉贵晚上下班后,也会“感到有些支持不住,有时连上楼还要扶着墙”。
也有人说,人类一切艺术的起源,音乐、文学、美术、体育、科技……都离不开劳动。正是劳动,创造了美,塑造了美,也丰富了人类精彩的文化生活、精神世界。
劳动之“苦”与劳动之“美”之间似乎是矛盾的,对此,你的看法如何?或请你结合社会生活和自己的人生体验加以阐述,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安庆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
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
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五四’文学是青年的文学”错误,根据原文“‘五四’新文学作家主体是青年,从这一角度将‘五四’文学说成是青年的文学是完全不过分的”可知,文中所说的“青年的文学”是仅就作家主体角度而言,选项的说法以偏概全。故选C。
2.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是就音乐打动人心、激发精神的感染力来说的”错误,科学化对应的不是音乐打动人心、激发精神的感染力,根据材料二“它不仅如跳舞能颤动人的身体,并且能激起人的精神”“它又是最职业化者,人人皆知移风易俗,莫善于音乐,变更性情,陶养德行,也莫善于音乐”可知,“打动人心、激发精神的感染力”是音乐本身的特点,而不是科学化的表现。故选B。
3.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的观点是“音乐是一种用力最少而收效最大的陶冶人的艺术”。B.墨子的观点是反对统治者欣赏音乐而不顾百姓生死,此处没有表现出音乐对人的影响和教化作用。故选 B。
4.材料一采用先总说后分说的论证思路。文章首先开门见山,提出论点,指出“五四”文学的总体特征;然后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以青年为突破口来建设青春型文化、“五四”文学的创作主体是青年、文学杂志的名称洋溢着青春气息三个方面具体阐述“五四”文学的青春性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一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论点,指出“五四”文学的总体特征;第二段为证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是以青年为突破口来建设‘五四’青春型文化的”,举例陈独秀在《新青年》杂志中的发刊词,李大钊的《青春》一文进行证明;第三段为证明“‘五四’新文学作家主体是青年,从这一角度将‘五四’文学说成是青年的文学是完全不过分的”,列举“五四”作家的年龄,均十分年轻,从而有力地证明论点;第四段则举例文学杂志名字“这种整体的青春气息从文学杂志的名称上也可以明确看出,《新青年》《新潮流》《少年中国》《猛进》《创造》《狂飙》等都是一种青春风格的命名”,来证明其文学审美心理上的青春气息。整体来讲,材料一采用的是先总说后分说的论证思路。
5.①培养具有欢乐、光明、青春心态的审美趣味。
②欣赏各类艺术作品、参与各种艺术活动,尤其要重视音乐的熏陶作用。③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美育功能,化人、育人,提升审美旨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材料一说“他们将欢乐、光明融合在青春之中,开辟出一条以欢乐、光明、青春心态为宗旨的审美战线来反对封建文学的自虐、黑暗、老年心态”,由此可知,作为青年文学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有此追求,那么00后青年也应该培养这种健康的审美趣味。材料二说“人人皆知移风易俗,莫善于音乐,变更性情,陶养德行,也莫善于音乐。故音乐是一种用力最少而收效最大的陶冶人的艺术”,材料三“审美教育简称美育,它以各种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为手段,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帮助人们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以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由此可知,要欣赏各类艺术作品、参与各种艺术活动,尤其要重视音乐的熏陶作用。材料三说“审美教育所具有的特征能有效推动公民道德建设”“家庭教育应高度重视审美教育……学校审美教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社会审美教育……在审美愉悦中接受道德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由此可知,要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美育功能,化人、育人,提升审美旨趣。
6.D
7.A(“同时作为故事的叙事视角”有误,“山风”是全文的线索,并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但小说的叙事视角并非“山风”,而是第一人称的“我”。)
8.①在讲述故事时,“俺”作为口语化的称呼,显得生动而亲切,承载着“我”对这段历史的厚重情感,也贴合乡村的自然与社会环境;②情节接近尾声时,以书百化的“我”作为第一人称,显得更加正式,更符合此时“我”向他人介绍当地历史的情境:③这种人称的变化使文本能够更自然地衔接历史与现实。(每点2分,共6分。考生如有其他答案,亦可酌情给分。)
9.异①本文中,女八路战士怀中的婴孩被爷爷奶奶救下并养大,而“俺爹”又抚育了“我”这一代,表现了农民质朴的美德,赞美了红色历史的世代传承:②而《百合花》通过描写通讯员和“我”以及新媳妇的故事,歌颂了纯洁而珍贵的战友情、军民情。同:两篇作品都表现了军护民、民拥军的鱼水情和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人性美、人情美。(每点2分,共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没有结合作品具体内容进行分析的不给分.)
10.BDG(殡僧舍垣地,真卿劾奏之,兄弟三十年不齿,天下耸动.)11.D(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先后拜了两次,表示恭敬之意。)
12.A(时序错位,断此案是在担任河西陇右军试覆屯交兵使任上。)
13.(1)(颜真卿)年少时学习勤奋,词采华美,尤其擅长书法,侍奉父母凭借孝顺闻名。(“工”“事”“以”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多次对自己检查反省,那么他就会智慧(见识)明达并且行为不会有过错了。(“博学”“日”“知”各1分,句意通顺1分)
14.①(颜真卿)假托修补城墙、疏通护城河之名挑选丁壮,充实府库。②(颜真卿)为稳定军心假意否认李憕等人头颅,并腰斩段子光。③颜真卿使十七郡主动归顺并被推举为主帅后,收编军队二十多万,成为了强大的反安禄山势力。(每点1分,共3分)
15.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和手法的能力。C.“《乡村四月》前两句是静景”错误,“子规声里雨如烟”是视觉、听觉描写,属于动景。故选C。
16.①《芣苜》重章叠句,反复咏唱,以鲜明轻快的节奏、和谐优美的音韵,抒发了纯真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人物的欢快情绪和赞美劳动的主题。②《乡村四月》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田野风光和农忙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手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芣首》是一曲劳动的欢歌,是当时人们采不首时所唱的歌谣,诗中写出了整个劳动的过程和场面,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章叠句,仅仅只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其余一概不变,反复咏唱,以鲜明轻快的节奏、和谐优美的音韵,描写妇女们一边高兴地歌唱赞叹,一边动手采摘芣苜的过程,抒发了纯真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人物的欢快情绪和赞美劳动的主题。《乡村四月》运用白描手法,前两句写自然景象。“绿”,写树木葱郁,“白”,写水光映天。诗人从视觉角度着眼,描绘出明丽动人的山水色彩。第二句不仅以烟喻雨,写出了江南梅雨特有的景致,而且以催耕的鸟声,平添了无限的生机。“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两句,绘尽农家四月人繁忙的景象,化繁为简,勾画乡村的忙碌情景,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17.(1)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2)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3)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18.A
19.A
20.D
21.D(原句存在三处语病:①搭配不当,“工程建设量”和“提高”不搭,应改为“增加”或“增大”。②语序不当或主客颠倒,应该为“设防要求也要与之相适应”。③句式杂糅,“地震区划图的修订可以使各地的建设更好适应当地的烈度水平为准”应改为“地震区划图的修订可以使各地的建设更好适应当地的烈度水平”。)
22,示例①除了与震中(地震断裂带)距离有关以外②应是抗震设防的烈度多少③还可以绘制地震风险图(评分参考:第①处,关联词“除了·······以外”与后文“还”搭配,1分;根据上文“距离地震断裂带越远”分析,应是“与震中的距离”,1分。第②处,根据后文的内容可获取关键词“抗震设防”“烈度”,1分。根据前句,此空为诠释句,用相关表判断句式如“应该是”“应是”等,1分。第③处,根据上句关联词“除了”,可知此空应用“还”,1分:根据后文内容提示“此图”,以及“发生地震风险的概率”得知为“地震风险图”,1分。每写出一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3.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