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八单元第23课
一、“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正面战场的抗战
材料一 中日军事力量对比(1937年战争爆发前)
军种
陆军 182个师,200多万(几乎无后备役) 448.1万(含可迅速征召的后备役)
海军 100余艘旧式船舰,约6万吨 近80万吨,其中航空母舰6艘
空军 共600余架飞机,其中作战飞机305架 陆海军飞机近2700架
——整理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日】石岛纪之《中国抗日战争史》
材料二 “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决不求战……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蒋介石《对日一贯的方针和立场》(1937年)
一、“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正面战场的抗战
(一)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1931年,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地区;
1932年1月,一·二八事变,袭击上海;
1932年3月,扶持傀儡,在中国东北建立伪满洲国;
1935年,制造“华北事变”威逼平津;
1937年7月7日,华北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
一、“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正面战场的抗战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材料三 中共中央郑重向全国宣言:
……
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
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
——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1937年7月)
一、“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正面战场的抗战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材料四 “中国共产党人既捐弃成见,确认国家独立与民族利益之重要,吾人唯望其真诚一致,实践其宣言所举之诸点,更望其在御侮救亡统一指挥之下,以贡献能力于国家,与全国同胞一致奋斗,以完成革命之使命。”
——蒋介石(1937年9月)
一、“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正面战场的抗战
(三)战略与主要战役
材料五 植田谦吉狂妄地叫嚣:三个月之内就可解决中国。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重要战役介绍》
一、“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正面战场的抗战
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谦吉
材料六 “我们现在与敌人打仗,就要争时间。我们就是要以长久的时间来固守广大的空间,要以广大的空间来延长抗战的时间,来消耗敌人的实力,争取最后的胜利。”
——蒋介石《抗战必胜的条件与要素 》
一、“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正面战场的抗战
材料七 “日本国度比较地小,其人力、军力、财力、物力均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中国又是一个很大的国家,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就是我们的结论。”
——毛泽东《论持久战》
一、“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正面战场的抗战
战局推演
淞沪会战
太原会战
徐州会战
武汉会战
抗战防御阶段正面战场的四大会战
(1937—1938年)
战役 时间、结果 意义
淞沪 会战
太原 会战
徐州 会战
武汉 会战
1937.8.13—11.12
中国军队撤离淞沪
1937.9.13—11.8
太原等地陷落
1938春—1938.5
中国军队自徐州突围
1938.6—1938.10
中国军队弃守武汉
挫败日军速决企图,迫其转变主攻方向并陷入战略被动。
取得平型关大捷,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取得台儿庄大捷;坚定了持久抗战之信心、决心。
日军被迫由战略进攻转向战略保守。
原因:
方向:
影响:
日军侵略不断加深; 保存抗战力量
华北、东部沿海 → 西南西北大后方
促进了内地工业的发展,满足了前线的军需和后方的民用,
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为抗战胜利打下了物质和精神基础。
战时内迁:东方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北平
300公里
南京
100公里
二、“千山万壑,铜壁铁墙!”
——敌后战场的抗战
二、“千山万壑,铜壁铁墙!”
——敌后战场的抗战
“侵入莫斯科的拿破仑就是败在消耗战与游击战上,日本军在中国是否感觉到无法对付了?”
——天皇裕仁(1940年12月)
二、“千山万壑,铜壁铁墙!”
——敌后战场的抗战
二、“千山万壑,铜壁铁墙!”
——敌后战场的抗战
(二)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巩固
周恩来为“皖南事变”题字(左图)、罗公柳《实行减租减息》(右图)
(二)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巩固
材料九 194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强调敌后政权在性质上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指示规定,在政权的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并指出,共产党在政权中的领导作用,是要靠党员的质量来保证的,而不必有更多的人数,不是要盛气凌人地要人家服从,而是要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使别人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
各抗日根据地比较认真地贯彻了三三制原则。在陕甘宁边区,1941年根据三三制原则进行了改选,党外人士担任乡以上干部者有3592人,占总数三分之二。根据地内的开明绅士由此得以进入政权机构。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
根据材料九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抗日根据地政权实行三三制,作出合理的解释。(14分)
合理的解释应包括以下三个层面:
(1)说明原因:巩固抗日根据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需要调动各阶层积极性,实行民主。(4分)
(2)指出特点:中国共产党领导,各阶层联合;民主协商。(4分)
(3)探讨意义:广泛团结了抗日力量,调动各阶层积极性;保证了各阶层民主权利;根据地人民民主政权得到巩固。(6分)
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战的主要措施
开展游击战争,采取多种战法打击日军;开展抗日宣传;领导沦陷区斗争;发动百团大战。
坚持抗战、团结、进步方针,坚决打退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高潮。
经济: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
政治:精兵简政,建设“三三制”政权。
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抗日
反顽
根据地
建设
结论
战后日本学者的评论
“日军是与这些燃起抗日怒火的整个中华民族为敌的,并不像过去那样,只是以被人民憎恶的地方军阀……为敌的。政府、军部和政党根本没有觉察到和以前本质上不同的这种情况。”
——【日】井上清:《日本军国主义》
“日本在败于美国的物质力量之前,早就已败给中国的民族主义了。”
——【日】黑羽清隆:《日中十五年战争》
1939—1942
三、“团结就是力量!”——东方主战场
(一)中国战区的设立
材料十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蒋介石信心大增,表示抗战到底,并建议各友邦成立军事同盟。美、英、中等国相继对日、德、意宣战。同月,美、英两国首脑在华盛顿举行会议,商讨在远东设立中国战区,包括中国、泰国、越南等地区,由蒋介石担任最高统帅。1942年1月1日,由中、英、美、苏四国领衔的26个反法西斯国家,签署了对德、意、日共同采取行动的《联合国家宣言》,规定:签字国保证运用军事和经济的全部资源,打击共同敌人;相互合作,不得与任何敌人单独媾和。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同月,中国战区统帅部成立。中国以多年独立抗日所显示的伟大力量,赢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设立中国战区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战区设立的意义。(9分)
太平洋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中国抗战地位得到国际承认。
加强中国与反法西斯国家的联系;增强抗战信心,增强中国对日作战能力;沉重打击日本法西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卓越贡献。
(二)中国远征军入缅
三、“团结就是力量!”——东方主战场
1945年5月初,苏军攻克柏林。
1945年4至6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隆重举行。
日本天皇裕仁
宣布“终战”
终战诏书
中英《南京条约》签字仪式
《辛丑条约》签订
阅读以下材料,思考并讨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材料十一 “勇敢的中国人民抗击日本的侵略,歼灭了无数日军,摧毁了大量的日本军用物质。援助中国进行的英勇抗战并最终发起反击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中国的抗战是最终战胜日本的重要因素。”
——【美】富兰克林·罗斯福《炉边谈话》
材料十二 (中、美、英)三国之宗旨……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
——《开罗宣言》(1943年12月1日)
材料十三 中国通过长期的反侵略斗争……从战前的半殖民状态一跃而为五大国之一及联合国的创始国,拥有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和一票否决权。在其近代历史上,中国的国际威望从来没有像此刻那样崇高。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四、“赶走侵略者,恢复旧山河!”
——抗日战争的胜利
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1)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
(2)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
(3)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4)增强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5)世界反法西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