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塔区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阶段检测
地理试题
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B C D D C D B D C C D
题号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答案 B C D C B D C A D C C
题号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答案 B C C C D B C D C B A
题号 34 35
答案 A B
二、非选择题(30分)
(12分)
(1)甲 A1或A2 B1或B2 横波和纵波波速增加
(2)海洋处薄,陆地处厚;山地高原厚
(3)A1+B1或A2+B2 蕨类植物
(4)地核
(5)连续 不规则
(6)A
(14分)
】(1) .太阳能 古生代(后期) 中生代 全球变暖
(2) 电磁波 可见光 可再生无污染
(3)分布不均;大致由东南向西北递增,青藏高原上最多,四川盆地最少
(4)地势 纬度
(5)重庆 盆地地形,阴天、雾天多。
38.(4分)
比较稳定的太阳光照
日地距离适中
地表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幅度不大
有适合生物呼吸的氧气雁塔区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阶段检测
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题目要求的)
2023 年度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标识征集活动落下帷幕,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发布 2023 年度天舟六号飞行任务标识。2023 年5月,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天舟六号货运飞船,对接核心舱后向端口,形成三舱两船组合体。右图为天舟六号飞行任务标识图。据此完成1~3 题。
1.下列属于天体的有( )
①人轨后的三舱两船组合体 ②运抵发射中心的天舟六号
③发射中的天舟六号 ④对接中的天舟六号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2.关于天体的叙述,合理的是( )
A.都是由固态物质组成 B.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系
C.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D.环绕恒星运转的天体是卫星
3.入轨对接核心舱后向端口的天舟六号所属的最高级别天体系统是(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河外星系 D.银河系
2021年2月10日天问一号与火星交会,成功实施捕获制动进入环绕火星轨道。2021年5月15日7时18分,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截至2023年3月,天问一号已在火星运行超两年。右图示意太阳系家族成员示意图。据此完成4~5题。
4.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的火星序号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5.天问一号探测器进入绕火星轨道时,属于( )
A. 恒星 B.小行星 C.卫星 D.地月系
下图为太阳系部分天体某时刻相对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6题。
6.该时刻肉眼在( )
A.火星天空中可以看见月球 B.月球上可见火星嵌在日面
C.火星上可见地球遮住月球 D月球上可见火星悬在星空
下表示意太阳系八大行星的比较数据。据此完成 7~9 题。
科学家优先把火星作为探测基地,是因为火星上的一些地理现象与地球上的很相似,主要表现( )
①二者距日距离相近近 ②大气结构相似 ③质量相近 ④公转周期相近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 ②③
8.与①行星相比,地球( )
A.太阳辐射更强 B.公转周期更小
C.有复杂的岩石结构 D.大气层厚度大
9.地球大气层受到的陨石攻击主要来源于( )
A.水星和金星之间 B.金星和地球之间
C.火星和木星之间 D.火星和地球之间
2022年4月24日至28日清晨,在天气晴好的条件下,人们每天都能在低空看见木星、金星、火星和土星从左到右,由低到高,排成一条直线,这就是俗称的“行星连珠”现象。据此完成10题。
10.“行星连珠”现象的产生,是由于行星绕日运动具有 ( )
A.近圆性 B.同向性
C.共面性 D.周期性
2023 年2月中旬傍晚时分,从视觉上看太阳系中最亮的金星与最暗的海王星非常接近,两个天休在浩瀚太空近距离演绎“结伴游”。据此完成11~12题。
11.金星与海王星具有明暗差异,其主要原因是( )
A.发光强弱有差异 B.观察角度不同
C.云层遮挡程度不同 D.距离太阳远近不同
12.地球与日月星辰相安无事,是因为( )
A.地球位于太阳系的中心 B.太阳系内天体有规律地运动
C.与其他行星渐行渐远 D.有天体“众星拱月”般的庇护
2021年10月14日18时51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采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星将实现国际首次太阳H波段光谱成像的空间探测,填补太阳爆发源区高质量观测数据的空白。据此完成13~15小题。
13. 下列关于太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太阳主要成分是氢和氦,表面温度约为 6000℃
B. 太阳正处于稳定的青年期
C. 太阳辐射是整个太阳系光和热的主要源泉
D. 太阳能量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裂变反应
14.下列有关太阳大气层结构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温度最高的是色球层 B. 亮度最大的是太阳内部
C. 厚度最厚的是色球层 D. 肉眼可见的是光球层
15. 下列人类活动会受到太阳爆发影响的是( )
①在海滨户外进行日光浴 ②地表温度明显升高,全球出现暖冬现象
③地球磁场受到的干扰,信鸽迷失方向
④全球降水增多,洪涝灾害更加频繁
A.②③ B.①④ C. ①③ D.③④
“2022年6月13日,一次持续了长约3个小时的 M3 级太阳耀斑造成了大规模的日冕物质抛射太阳动力学天文台(SDO)和太阳和日光层探测器(SOHO,索贺号)捕捉到了这一景象。”英国气象这几年太阳很安静,太阳圈层有一些“稳定且不活跃的太阳黑子”,偶有轻微的太阳耀斑。预计到2023 年的太阳活动依旧很平静,但太阳黑子数量会增加,任何中度耀斑都有一定几率发生。下图示意2022年5月3日捕捉到的太阳耀斑图片。据此完成 16~18 题。
16.“稳定且不活跃的太阳黑子”以及捕捉到的太阳耀斑分别发生在太阳大气层结构的( )
A.光球层、日冕层 B.光球层、色球层
C.色球层、日冕层 D.日冕层、色球层
17.关于此次太阳活动( )
A.使低纬度地区也可见到极光 B.肉眼可以观测到耀斑爆发
C.处于太阳活动最剧烈的年份 D.处于太阳活动强度上升期
18.太阳耀斑造成的大规模的日冕物质抛射可能导致( )
①太阳辐射增强 ②航空公司导航失灵,事故增加
③在轨卫星脱轨 ④无线电长波通信中断
A.①③ B.①④ C. ②③ D.②④
地球自诞生以来已有46亿年历史,在漫长的时间里,经历了火山喷发、板块碰撞等人类通过各种手段基本还原了地球古地理环境和生命的发源史。完成19-21题。
19.人类研究还原地球古环境,方法科学合理的有( )
①研究岩石的放射性元素衰变判断年龄
②对地球内部进行深度钻探,了解地球内部构造
③用岩层的排序及生物化石的结构判断
④看现今地球表面海陆的分布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20.下列关于地层和古生物化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含化石较多的地层大多形成较晚
B.较老的地层里可以寻找到高等生物
C.结构简单的化石一定在较深地层
D.地层和化石的演进大多具有阶段性
21.三叶虫、恐龙、鱼类、两栖类古生物化石按出现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A.三叶虫、鱼类、恐龙、两栖类 B.鱼类、三叶虫、两栖类、恐龙
C.三叶虫、鱼类、两栖类、恐龙 D.三叶虫、两栖类、鱼类、恐龙
某中学学生在观看某电影后留下了以下文字"啊!怎么回事,四周一片寂静,在茂密的森林里,皮看到高大的梁龙!重有10吨,脖子有五根电线杆那么粗,可脑袋很小,而它背部的竖刺很大,是来专门对付食肉动物的。忽然,凶猛的霸王龙飞扑过来,张着嘴向我咬过来,啊!怎么回事,原来在做梦”据此完成22~24题。
22.该学生描述的地质年代发生在( )
A.寒武纪 B.志留纪 C.侏罗纪 D.新近纪
23.推测材料中梁龙的食物来源是( )
A.其他小型恐龙 B.裸子植物 C.蕨类植物 D.被子植物 24.恐龙兴盛时期,地球的气候环境是 ( )
A.冷湿 B.暖干 C暖湿 D.冷干
25.新生代时期不可能出现的有( )
①出现人类 ②海洋面积最大
③鸟类兴盛 ④全球气候出现冷暖交替的变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科学家估计,地球的核心是一个直径约2 442 千米的铁球,很可能形成于 10~13 亿年前。大10亿年的时间窗口与地球磁场的历史波动十分吻合--此时地球的磁场明显变强,内地核的结,能导致了磁性的增强,这个过程中会向液态的外地核释放热量,而热量会在液体中引起剧烈的搅动从而为磁场提供动力。据此完成 26~27题。
26.地球地核( )
A.内外核均为固态 B.内外核均为液态
C.内核为固态、外核为熔融状态 D.内核为熔融状态、外核为固态
2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0~13 亿年前可能占地球历史的 90%
B.10~13亿年前地球上没有氧气
熔融状态物质沉积可能形成化石能源
D.地核形成时期是重要的成矿期
2022年1月14日南太平洋岛国汤加海底火山爆发,同时激发了海底地震(里氏7.6级,震源深度33.8km)和海啸。据此完成28~29题。
28.该次地震震源可能位于( )
A.地壳中 B.上地幔顶部 C.软流层以下 D.下地幔
29.该次地震( )
A.横波快,先传到地面 B.横波慢,传到地面较晚
C.纵波快,能传到地面 D.纵波慢,不能传到地面
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形成的青藏高原,不仅改变了亚洲气候,也重塑了中国气候,青藏高原因此化身为一座“超级水塔”。当水塔的闸门打开时,水流以高屋建瓴之势向四周奔流,黄河、长江孕育了中华文明,流出中国的河流也成为亚洲诸多文明的源泉。完成30~31 题。
30.文字中涉及的地球圈层有( )
①地幔 ②岩石圈 ③大气圈 ④水圈 ⑤生物圈
A. 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 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31.青藏高原各圈层物质组成的特征是( )
A.剧烈的板块碰撞颠倒了岩石圈与地幔的层序
B.空气含氧量较低且无雨、雪等复杂天气现象
C.水体中固态水丰富,还存在河流、湖泊水等
D.生物集中分布圈层接触带厚度超过平原地区
下图是地球四大外部圈层联系示意图,图中甲、乙、丙、丁代表四大圈层。据此完成32~33题
32.对地球表面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十分重要的圈层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33.丙在地球环境中的意义不包括( )
A.主要成分是气体和悬浮物 B.改变大气圈、水圈的组成
C.促进太阳能向有机能转化 D.改造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琥珀大多数由松科植物的树脂滴落,掩埋在地下千万年,在压力和热力的作用下石化形被称为“松脂化石”。据此完成34~35 题。
34.琥珀最可能位于( )
A.地壳 B.软流层 C.下地幔 D.地核
35.琥珀的形成过程可以说明( )
A.地球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B.地球内外部圈层存在联系和差异
D.岩石圈影响生物圈的形成和变化
C.地球存在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
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下图是青藏高原形成及其下部分内部圈层示意图。
(1)图中表示莫霍界面的是 (填写汉字代号),它位于 _与 (填字母)之间,该处地震波波速变化情况是 。(4分)
(2)对比图中A1与A2,概括地球上不同地区该圈层厚度的差异。(2分)
(3)图中岩石圈的范围是 (用字母表示),该圈表面生物演化过程中,动物由海洋走向陆地时期对应的植被现象是 兴盛。(2分)
(4)图中没有表示的地球内部圈层是 。(1分)
(5)图中印度洋所代表的地球圈层,其特点主要是 但 的圈层。(2分)
(6)图中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当火山喷发时,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1分)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3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地质时期陆地上生长的茂密植被,是煤炭生成最主要的物质来源。堆积的原始植物遗体,由于 地壳运动,被埋入地下,然后经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形成黑色可燃沉积岩就是煤炭。
材料二:中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
材料三: 光伏电站是利用太阳能电池半导体材料的光伏效应,将太阳光辐射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一种 新型发电系统。光伏发电站设计与建设需综合考虑日照条件、土地和建筑条件、安装和运输条件等因素。
(1)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是地质时期生物固定后积累下的________,地球上两次重要成煤时期是 ________,________,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引发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是________。 (4分)
(2)太阳辐射是太阳以 ________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能主要集中在 ________(按波长分),其相对于常规能源的主要优点是________。 (3 分)
(3)简述我国年太阳辐射量的空间分布特征。(3分)
(4)导致拉萨太阳辐射强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武汉较北京太阳辐射强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2分)
(5)指出我国太阳辐射总量最小值的直辖市并分析原因。(2分)
38.目前,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高级智慧生命的天体。按照相互关系,将正确内容填在横线上,完成下图。(4分)
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