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
万源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
语 文
本试卷共8页,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己保管好。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优秀的革命者、建设者们,常常以笔为犁,以梦为马,用革命的诗词记录着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毛泽东诗词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充分抒发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主义情怀。1925年前后,大革命高潮风起云涌,青年毛泽东勇立潮头。他在橘子洲上,以一篇《沁园春·长沙》,讴歌壮丽的秋景,发出了时代之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而回答又是无比坚定的,是“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因为他们是革命理想的象征,是新世界的开创者,只有他们才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只有他们,才能担负起“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崇高使命。
1936年2月,指挥红军东征的毛泽东,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沟里又写下《沁园春·雪》。北国的茫茫寒雪,在他如椽的巨笔下,气势恢宏,气象万千;北国的晴日,在他浪漫的想象中,“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当时的红军依然困难重重,但毛泽东对革命斗争充满激情,对革命前途、革命胜利充满信心。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俱往矣,那么,到底谁才是主宰历史浮沉的主人?谁才是这个时代的风流人物?毛泽东再一次回应十年前自己的时代之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千百万劳动人民,无产阶级大众,才是历史和时代的真正主人。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深情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好似一幅幅长篇画卷,浓墨重彩地记录了中国革命斗争与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特别是记录了若干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堪称一代诗史、史诗。随着岁月的迁转,有些警言佳句早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时时吟诵的名句名篇。这些充满强大战斗精神的火红诗句,这些高度凝练中国革命与建设各个不同阶段奋斗精神的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生动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五次反围剿,敌强我弱,战斗是残酷的,但在毛泽东笔下,“当年鏖战急,弹洞村前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菩萨蛮·大柏地》)。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与人类历史的英雄传奇。红军战士突破重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终于取得伟大胜利。在毛泽东笔下,长征的千山万水,深沟险壑,不过是“泥丸”“细浪”,充分体现出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魄。展示了共产党人一往无前的革命斗志,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战斗意志与斗争精神,它体现为“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藐视一切困难的战略定力,体现为敢于“扫除一切害人虫”的强大自信,体现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定决心。
中国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这一进程中表现出伟大的理想主义情怀,英雄主义斗志。毛泽东以他的壮丽诗篇对这一历史进程、伟大实践进行了高度概括与总结。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写下《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三十八年前,他在这里缔造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领导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三十八年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又面临着种种重大挑战与考验。回顾历史,是为了总结经验,更好地创造未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就是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伟大的历史总结,也是我们面向未来的前进动力。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也一定能够达到。
(摘编自康震《风展红旗如画》)
材料二:
毛泽东一生嗜书不倦,尤其爱读历史书籍。毛泽东读史书,总是以历史人物的传记为中心,对历史进行见解独到的品评。他评价历史人物,不因袭旧说,而是独具慧眼,抓住历史人物最本质、最突出的特征,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毛泽东诗词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多年,从三皇五帝到历代将相,毛泽东每有所感,就有评说。这些评点,虽只区区三言两语,却折射了他的历史观,反映了他的是非观。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巅峰之作。“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以“惜”字起笔,对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成吉思汗等封建统治者的代表人物进行评说。
就个体而言,他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人超过他的。”他甚至说过:“解决中国的问题,须马克思加秦始皇。”他在《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中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毛泽东评价汉武帝刘彻:“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毛泽东对唐太宗的战争指挥艺术非常推崇:“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东征西讨,毛泽东称其是“一代天骄”。
(摘编自汪建新《毛泽东诗词中的帝王将相》)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革命诗词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记录着革命者和建设者
们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的诗词。
B. 毛泽东诗词作为革命诗词最杰出的代表,既有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又有革命现实主义
的风格,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
C. 毛泽东诗词中的《沁园春·长沙》写于1925年前后的长沙与1936年2月写于陕北的《沁
园春·雪》内容有很大的差别,二者之间没有关联。
D. 毛泽东诗词中的佳句被人们吟咏铭记、流传,缘于这些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
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毛泽东的《菩萨蛮·大柏地》和《七律·长征》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刻画了共产党人高
昂的战斗意志和斗争风骨。
B. 毛泽东诗词对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的历程做了高度概括与总结,为后人更好地面向未来、
创造未来提供前进动力。
C. 毛泽东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写有“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的诗句,
表明他肯定“焚书坑儒”事件。
D. 材料二中,毛泽东在诗词中肯定了部分古代帝王的历史功绩,如认为汉武帝雄才大略,
开拓刘邦的业绩,文治武功显赫。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能体现毛泽东诗词浪漫主义风格的一项是( )(3分)
A.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B.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C.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D. 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
请结合材料概括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诗词的特点。(4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清风拂面
孙春平
这是个名副其实的小理发棚,简易得没法再简易。四根竹竿做桩,四片灰白布充墙。
小棚里有四个人,理发员是个高高瘦瘦的中年汉子,罩着白褂。他很健谈,手忙嘴不停,此时正跟理发的那位老者聊得欢。坐在靠边的凳上排队的便是我和另一位小伙子。棚子虽简陋,可理发员却想得周到,竹竿上挂了几本新杂志。我漫不经心地翻着一本《婚姻与家庭》。我旁边那位是个音乐爱好者,他东张张,西望望,嘴里却一刻不停地吹着口哨。
突然,口哨独奏戛然而止。我奇怪地从杂志上抬起眼睛,只见独奏者陡地站起身,竟在这比床铺大不了多少的棚子里踱起步来,踱到理发员身后,又蹲下身去扣鞋上的卡子。可那鞋卡并没有松,只见他装模作样地在鞋面上抚弄两下,右脚轻轻一抬,飞快地从脚底抽出一张钞票,然后站起身,把手插进裤袋……
那是一张50元的票子。棚子里好一阵没进别人,而我自己坐在这里没见地上有票子,况且站在棚子里不断活动的只有那理发员,显然,钱一定是他刚才掏东西时带出来的,而现在却进了别人的裤袋。
小伙子坐回座位,理发员回过头,淡淡地笑了笑,说:“就这么屁股大的地方,坐乏了,连直直腰、遛遛腿的地方都没有。”
“行啊,也不是在这里长住过日子。“小伙子胡乱应了一句,口哨又响起来。
我该怎么办?要不要马上把他“揪”出来,还是躲得远一点?
“喂,你们二位,谁先来呀?”老者已在对着挂在简易“墙”上的镜子“相面”了。理发员抖着围巾,转身问我们。
小伙子慌忙站起身,拔步却往外走:“哎,你理吧,我有点急事,得走。”他对我说。
走?便宜你!我一把拉住他:“喂,你有事就先理嘛,我不忙。”先稳住他,至于下一步,我还得好好想一想。
理发师傅笑着向我点点头,那有节奏的“嚓嚓”声很快伴着两个人的谈话又响起来:“要个啥发型啊?”“你看着来吧。”
理发师傅转身抓毛巾擦了擦脸上的汗:“小伙子,工作啦,还是念书呢?”
“俺是临时工,正给热电厂撅屁股挖地沟呢。”
“甭愁,临时工也照样出息人。有句老话说‘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当年诸葛亮未出隆中时,其实也是个待业青年,一直待到二十七岁,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下。汉朝还有个韩信,当待业青年时,受辱胯下都不在乎,后来为汉高祖打天下立下了大功。人生就怕没个志气,对不?”
我惊羡理发师傅的博识和引经据典的能力,我无心再看书,便也加入了谈话:“师傅,您没少读书呢。”
“倒是爱翻翻,下乡那几年,几本闲书都让我翻零碎了。唉,没赶上好时候,等熬回了城,都快三十了。”
“回城没分配工作呀?”
“分了,在纺织厂,干保全。在厂里的时候,一车间男工女工的头发,差不多都归我‘保全’。这几年,厂里放长假,咱总得找个挣饭吃的营生吧,就把业余变成专业啦。可厂里那些工友们还常大老远地跑来找我,剪完头10元20元的一扔就走人。我知道工友们的心意,可那钱咱能接吗,凡是到这儿来剪头的,不是蹬三轮就是守摊儿的。大家还想着我,还记得我的这点手艺,咱就知足啦。”
说话间,棚门口跑进一个十五六岁的姑娘,怀里抱着饭盒,进门就喊:“爸,快吃饭吧。我妈说,面条一放就打团了。”
我翻腕看表,哟,快两点了,忙说:“师傅,您还是先吃饭吧。”
“不忙,不忙,这小伙子有急事呢。”
“我等等,中。”小伙子“表态”了。
“你们年轻人的时间金贵。”师傅手中的剪刀仍在“嚓嚓”地响,又对站在旁边的姑娘吩咐:“把饭盒先放凳子上,拿着扇子给这位大哥扇扇,你看他出了多少汗。”真的,小伙子怎么出了那么多的汗,顺着脸颊和脖颈儿往下流。天是热,可也没热到这个程度啊。姑娘撅撅嘴,执拗地端着饭盒:“我妈今天腿又痛得厉害,强撑着做了饭就又躺回床上去了。她说今儿午后要下雨,叫你早点收摊儿呢。”
“等你这位大哥剪完我就回去。”师傅又自言自语地说,“她妈在冷冻厂,那个厂也是活不起的样子了。本来开工资都难,偏又得了个风湿性关节炎,刮风下雨的,比天气预报都灵。”
起风了,杨树叶儿又轻轻地唱起来,可小棚子里仍是闷热。姑娘站在身旁,不情愿地正对着那位小伙子一下一下地扇。
此时,再看那小伙子,端坐椅上,双目紧闭,是在安然领受父女二人对他尽心尽意的服务,还是在内心对自己做着谴责?
小伙子理完发,站起身,红头涨脸地摸出2元钱,往师傅手里一塞,连声“谢谢”都没说,便匆匆跑出去了。我急了,跳起来要追出去,可胳膊却被师傅紧紧地拖住了。
“师傅,不能让他跑了!”
“他忙哩。”
“您不知道……”
“我知道,知道。”师傅笑呵呵地拍拍我肩头,硬拉我坐下。
“他——”我要喊出来了。
师傅对我笑着摇摇手,然后抬起一只脚,指给我看。原来在他脚下,正踩着小伙子刚才捡去的那张50元的票子。
“唉,人哪,谁没从年轻时过过,知道错了,就中啦!”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小说开头描写小理发棚简易得不能再简易,但理发师傅却在竹竿上挂了新杂志让顾客打
发时间,可见他是个周到细致、为顾客着想的人。
B. 理发师傅不愿意接受工友们理发时多给自己的钱,这不仅表现了理发师傅的自尊自爱,
也表现了作者对这些小人物悲惨命运的同情。
C. “起风了,杨树叶儿又轻轻地唱起来,可小棚子里仍是闷热。”天气的变化没有给小理发棚带来凉爽,这暗示了理发棚里气氛沉闷。
D. 小说围绕“捡钱”事件,以小理发棚为场景,通过对理发师傅、小伙子人物形象的塑造,
含蓄地表现了理发师傅的善意和小伙子的转变。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他装模作样地在鞋面上抚弄两下,右脚轻轻一抬,飞快地从脚底抽出一张钞票……”动作细致传神,表现了小伙子的机警灵活。
B. 文中多次写道理发师的“笑”,充满善意,由宽容到欣慰和满足,师傅的善意温暖了小伙子,为小伙子的知错改错提供了温暖的氛围。
C. 小说叙写理发师傅女儿送饭情节,主要是为了突出妻子的善良,也表现了理发师傅夫妻
互相关心、和睦相处,丰富了作品内容。
D. 小说中的“我”既是故事的叙述者,又是参与者、见证者,“我”的情绪波动让读者身临其境,使故事更富真实性。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伙子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9、小说题目“清风拂面”有哪些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小题。
杜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①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词,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
李白字太白。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天宝初,白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沉香子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时白已醉。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常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遂摘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官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节选自《新唐书·李白传》)
【注】①李邕:诗人、书法家。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 因:介词,趁机
B. 自七岁属词,且四十年 且:副词,将近
C. 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其:代词,他
D. 著官锦袍坐舟中 著:动词,穿
11、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B. 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C. 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D. 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杜甫年少时生活贫困,但是很有才能。他客居在吴越等地,李邕很看重他的才能,先去
看望他。后来他参加进士考试没有考取,滞留在长安。
B. 杜甫为了摆脱贫困,一心想“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而“数上赋颂”,一方面这
是古代文人积极进取的表现,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杜甫郁郁不得志的愁苦。
C. 李白诗名远扬,被贺知章称为“神仙下凡”。后李白得到玄宗的厚爱,被授予官职,可是
他狂骜不驯,常常和酒友到闹市上喝得烂醉。
D. 李白文采出众,志向高远,但蔑视权贵,不屑与高力士、崔宗之等人为伍,借醉酒让高力士为他脱靴,使其受辱。他拒绝皇帝封官赏赐,云游天下。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
(2)力士素贵,耻之,遂摘其诗以激杨贵妃。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小题。
虞美人·枕上①
毛泽东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注] ①此词写于1921年,是毛泽东写给夫人杨开慧的,当时二人结婚不满一年。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江海翻波浪”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鲜明地写出“愁”之状。
B.下阕写作者设想妻子在家思念自己,“百念都灰尽”表现了作者对妻子深深的理解和同情。
C.下阕末两句,写作者设想妻子触景生情,见月怀人,直接表现出作者对妻子的思念。
D.这首词通过对夜晚景色的描写,从侧面反映了革命者也有自己的离愁别绪。
15、这首词与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相比,从景与情的角度看,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情景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描写仰望与俯瞰之景的句子是“ , ”。
(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用远景镜头描绘村庄的平静、朦胧和安详特点的句子是“ , ”。
(3)《短歌行》中写诗人通过想象贤才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的诗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共计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的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的大部分诗歌的《诗经》,集中反映了周王朝500年间由盛转衰的社会风貌和风土人情。
梁启超说,《诗经》是我国最古而最优美之文学作品。《诗经》之美,不仅在词,亦在情。不仅抑扬顿挫,音律和谐,朗朗上口,富有美感,还有真挚、纯粹而热烈的情感。所谓经典,大抵都是能让人情到深处, ① ……
《诗经》是古代学子们的必读书目,被孔子奉为经典。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儒家尊崇礼教,孔子将学《诗经》和学礼 ② ,可见他将《诗经》放在了何等重要的位置。
孔子曾以一句话概括了《诗经》的宗旨,即“《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认为《诗经》所表达的思想纯正无邪,所以就以《诗经》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来教育弟子。比如,《蓼莪》讲述报效祖国与为父母尽孝难以双全,当祖国需要时,仍会 ③ 地选择为国尽忠,体现了家国情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诗经》收录了诸多情感真挚的诗歌,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周王朝对礼的重视,以及华夏民族的人伦美德。《诗经》中表达的对亲人的思念,对父母的孝心,对朋友的忠诚,对爱情的忠贞,对自由的追求……经过千年流转,依然能对今天的我们起到思想教化的作用。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8、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在高中语文《教学参考书》中,《百合花》的主题思想被概括为这样几句话:“塑造了通讯员和新媳妇这两个平凡而又感人的人物形象,歌颂了他们为革命甘愿献出一切的崇高品质,表现了军民之间和革命同志之间纯洁真挚的深厚感情。”这一作品的主题概括,其实只触及了作品的基本故事和表层意义, ① 。
主题思想往往被看作一篇作品的核心和灵魂,我们的眼光既然被束缚在这样一个表面层次上,那么我们对整个作品的认识,就势必要简单化、功利化,从而远离了作品的艺术本质。我们知道,作品的思想倾向,是从作品整体情节的深层结构中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的, ② ,往往不为作家的主观意图所左右。乍一看,《百合花》是写了一个年轻通讯员的英勇献身,是写了通讯员与新媳妇之间的“纯洁真挚”的军民感情。但细细看去,我们就会发现,如上所述的故事和内容只是一个表象而已。尽管作家 ③ ,但战争的紧张气氛、刀光剑影、血与火的拼搏,却在整个作品的字里行间渗透着、弥漫着。就在这样一幅硝烟滚滚的大背景上,那个青春焕发、刚刚涉足人生的年轻通讯员却像一颗流星一样,倏然消失和毁灭了,只在那个文工团团员“我”和新媳妇的心灵上,留下了难灭的印象、强烈的震惊和深深的怀恋。
20、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加点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我们彝族的刺绣,我每次都穿着彝族刺绣服饰来参会。
B.超级计算机、人工智能、深海深地探测……我们的生活正因它们而改变。
C.税收一头连着国计一头连着民生,作为税务工作者,我们深感使命光荣、责任在肩。
D.“虽然很艰辛,但我们从来没有想过放弃!”岚岚妈妈对羊城晚报记者说。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爱有很多种:有令人潸然泪下的父母之爱,有让你铭记一生的朋友之爱,有只为付出不求回报的老师之爱……爱就在身边,也许就在父母的一个眼神里,也许就在老师的一句鼓励里,也许就在伙伴的一次帮助里……生活中并不缺少爱,缺少的是发现爱的眼睛。
请以“爱,原来就在这里”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思想健康,立意正确,事件具体,内容充实。②语言流畅,书写清晰。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如不可避免,可用XX代替。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少于800字。1.B (A.“记录着革命者和建设者们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的诗词”错误,材料一原文第一段为“优秀的革命者、建设者们,常常以笔为犁,以梦为马,用革命的诗词记录着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是革命者和建设者们记录,而不是被记录。C.“二者之间没有关联”错误。从材料一第三段“毛泽东再一次回应十年前自己的时代之问”可知,两者是有着联系的。D.因果倒置。从材料一第四段“随着岁月的迁转,有些警言佳句早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时时吟诵的名句名篇。……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可得出结论。)
2.C (C.“表明他肯定‘焚书坑儒’事件”错误。材料二第三段中作者“他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人超过他的。’他甚至说过:‘解决中国的问题,须马克思加秦始皇。’他在《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中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这些内容只能表明毛泽东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并不能表明他肯定“焚书坑儒”事件。)
3. D (A.“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是对事件的客观描述,是写实。
B.“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描写了寒冷夜里的行军情景,是对客观事实的描述,是写实。
C.“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是对事实的描述,是写实。
D.“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是作者的想象,里面运用夸张的修辞,体现浪漫主义风格。)
4. ①以革命浪漫主义精神,抒发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主义情怀。
②以革命现实主义风格,书写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
③以革命英雄主义气魄,刻画共产党人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
(答对1点2分,2点3分,3点4分)
5. 全文为总分总结构。
①第一段总说,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的诗词表现出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毛泽东诗词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②第二至五段分说,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抒发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主义情怀;以革命现实主义风格,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刻画了共产党人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
③最后一段总说,以毛泽东诗篇为例,体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史进程中表现出的伟大的理想主义情怀、英雄主义斗志。
B (B.“也表现了作者对这些小人物悲惨命运的同情”错。工友们多给理发师傅钱,表现了工友们的友爱互助精神;理发师傅不要这些钱体现了他的自尊自爱自强。作者对此是感到尊敬和温暖的,不是“对小人物的同情”,也谈不上“悲惨命运”。)
7. C(C.“主要是为了突出妻子的善良”错。主要是表现这一家人的互相关心、和睦幸福。)
8. ①捡钱之前,吹着口哨,悠闲无聊;
②捡钱时,装模作样,兴奋紧张;
③捡钱后,对话心不在焉,内心慌乱;
④了解理发师傅的家境后,决定放钱,内心悔悟。
(按顺序答对1点1分,2点3分,3点5分,4点6分)
9. ①指自然界的风和小姑娘用扇子扇的风,给人带来凉爽。
②指理发师傅的言行让小伙子醒悟,改正错误。
③理发师傅对小伙子的包容、爱护,小伙子的知错能改,像清风一样使“我”舒畅。
④故事蕴含的人性光辉,像清风一样使读者愉悦。
(答对任意三点,每点2分)
10. C (C其:表反问,难道。句意:有这样的臣子,陛下难道能忍心放弃吗!)
11. A
12. D (“志向高远,但蔑视权贵,不屑与高力士崔宗之等人为伍”“拒绝皇帝封官赏赐”无中生有,文中未提到“志向高远”“不屑与崔宗之等人为伍”,只是写他恃才狂放,“醉,使高力士脱靴”;而且原文是说“帝欲官白,妃辄沮止”,并没有拒绝皇帝封官赏赐。)
13. (1)(我)私下担心自己早晚会弃尸山谷,伏拜恳请天子哀怜我。(“窃恐转死沟壑”省略句,“窃恐转死于沟壑”,(我)私下担心自己早晚会弃尸山谷;“窃”,私下;“之”,代词,我。)
(2)高力士一向高贵,认为这件事耻辱,就挑剔他的诗句来激怒杨贵妃。
(“素”,一向;“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这件事耻辱;“摘”,挑剔。)
参考译文:
杜甫,字子美,年轻时家贫不能维持生活,就漂泊在吴、越、齐、赵等地。诗人、书法家李邕对杜甫的才学感到惊奇,先去见他。杜甫考进士落榜,困居长安城中。天宝十三载,玄宗到太清宫朝献,祭祀宗庙,并到郊外祭天,杜甫献上赋颂三篇,皇上觉得他很有才能,就让他在集贤院待诏,命宰相考考他的文章。提拔杜甫为河西县尉,尚未到职,又改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杜甫多次献上赋颂,趁机称扬自己,并且说:“从先臣杜恕、杜预以来,我家传承儒业保持官职已有十一代了。到杜审言时,以文章称显于世。我依靠祖宗所传的事业,从七岁起开始作诗,近四十年了。然而衣服不能遮盖身体,常依靠别人才有饭吃。暗想恐怕早晚弃尸山谷,伏拜恳请天子哀怜我。如果能让我重操祖先的旧业,把我从长久屈辱的困境中解脱出来,那么我的文章,即使不足以宣扬六经,超过诸子,至于深沉蕴积、抑扬有致,顺应时势、思维敏捷,达到扬雄、枚皋的水平是没有问题的。有这样的臣子,陛下难道能忍心放弃吗!”
(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
李白字太白。他的祖先在隋末因犯罪被流放到西域,神龙初年,(从西域)逃回来,寄居在巴西郡。天宝初年,(李白)前往拜见贺知章,贺知章看到他的诗文,赞叹说:“你,是天上贬谪下凡的仙人啊!”并向唐玄宗举荐。唐玄宗就在金銮殿召见李白,谈论当代国家大事,李白献上一篇颂赋。皇上赏赐食物,并亲自替他调羹。皇上下令,让他在翰林院任职。李白还是和酒友在闹市喝得烂醉。皇上坐在沉香亭子赏景,心里有所感触,想要李白创作歌词,就把李白召进宫中,可是李白已经喝醉了。酒醉稍醒,取笔给他,即刻写成歌词,辞藻委婉绮丽,意精旨切,一气呵成。皇上非常喜爱他的诗才,多次设宴。李白曾经伺候皇上宴饮,酒醉了,让高力士替他脱靴。高力士一向高贵,认为这件事耻辱,就挑剔他的诗句来激怒杨贵妃。皇上想任命李白担任(重要)的官职,杨贵妃就毁谤阻止。李白知道自己不被皇帝亲近的人容纳,更加桀骜不羁,不注重自己的言行。后来恳求回家,皇上就赏赐钱打发他回家。李白漫游四方,曾经乘船和崔宗之从采石到金陵,身穿宫廷的锦袍端坐在船中,旁若无人的样子。
C[本题考查对诗词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 项,"直接"错误,作者设想妻子思念自己,应是含蓄表现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15.答案本词选取的景物具有凄清、冷寂的特点,其抒发的是作者的思念之苦;而《沁园春·长沙》选取的景物则充满生机、色彩绚丽,其抒发的是作者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写景和抒情关系的把握能力。从景的角度看,本词写天色难明、寒星、一钩残月,景物特点是凄清、冷寂;《沁园春·长沙》描绘的是层林、漫江、百舸、雄鹰、游鱼等,景物绚丽多姿、充满生机。从情的角度看,本词抒发的是作者的思念之苦,《沁园春·长沙》抒发的是作者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
16.(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2)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3)契阔谈 ,心念旧恩
17. 潸然泪下 相提并论 义无反顾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此处是人情到深处的结果,可用"潸然泪下"。潸然泪下:形容哀伤的样子。潸然,流泪的样子。第二处,此处是说孔子将学《诗经》和学礼放在同等位置,可用"相提并论"。相提并论:将不同情况或性质的人或事放在同等的地位来对待。第三处,此处是说报效祖国与为父母尽孝难以双全,当祖国需要时,毫不退缩,勇往直前,可用"义无反顾"。义无反顾: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对不能退缩回头。
18.《诗经》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的大部分诗歌,共计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集中反映了周王朝500年间由盛转衰的社会风貌和风土人情。
解析:本题考查长句变短句的能力。原句的主语中心词是"《诗经》","共计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的大部分诗歌"是三个定语,把这三个定语抽取出来,单独成句即可。
19.画横线句连用五个“对……的……”,结构相同,句式一致,列举了《诗经》中表达的情感,赞美了《诗经》中所表现的华夏民族的人伦美德在今天仍有一定的意义。排比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表达效果。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先分析排比的构成,排比是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画横线句连用五个"对……的……",构成了排比。再结合句子分析排比的表达效果,排比行文有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表达效果,深化中心。
20.B[B项和文中的“我们”用法相同,都是泛指。其余三项都是指具体的某些人。]
21.①离作品的深层内涵还很远。②它是一种客观的存在。③没有正面写战争。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处,根据"其实只触及了作品的基本故事和表层意义"可知,此处应写"离作品的深层内涵还很远"。第②处,根据"往往不为作家的主观意图所左右"可知,此处对应"主观意图",可写"它是一种客观的存在"。第③处,根据"但战争的紧张气氛、刀光剑影、血与火的拼搏,却在整个作品的字里行间渗透着、弥漫着"的提示可知,此处可写"没有正面写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