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说课大赛】一等奖《盼》说课稿原文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盼》一文。我将今天说课的主题定为——立“中心意思”为宗,品童趣之心“盼”,将从三维视角解教材、立足素养设目标、以生为本说学程、梳理归纳理板书几个环节展开对本课第一课时的教学解读。
一、三维视角解教材
单元视角: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一个习作单元,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告诉学生写文章要讲究立意,也就是要把文章的魂找到,即文章的中心。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从不同方面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安排了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等内容,单元中每一项内容的安排都指向习作能力的培养。而精读课文的主要功能则是从阅读中学习写作的方法。安排的两篇精读课文都是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但不同的是《夏天里的成长》是版块式的,前面植物与动物两个方面调换顺序也不影响表达,而《盼》一文是以事情发展顺序来写的,事与事之间不能调换顺序。不同文章、不同题材的文章帮助学生体会围绕中心意思写的方法。
文本视角:《盼》是当代作家铁凝的作品,铁凝擅长描写女性心理,揭示人的心灵世界。盼就是一种心理活动,本文作者紧扣“盼”这一心理,详细叙述了“盼”的经过:“我”得到了一件新雨衣后,开始盼变天,下起了雨盼出门,没法出门,盼雨停,盼来雨天,快乐出门,呼应本单元“围绕中心意思,选取不同事例表达”的语文要素。
全文站在儿童的视角,语言细腻、生动,充满童趣,展现了小主人公蕾蕾丰富的心里和情感变化,塑造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女孩形象。
学情视角:部编版教材关于这一语文要素的梯度安排,在五年级下册出现“中心思想”这一概念,说明在六年级学生内心,已有这样的认识,这也是本单元的第2篇精读课文,通过一篇精读课文《夏天的成长》的学习,学生已初步领悟“围绕中心意思写”的方法。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并立足“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出发,设定以下教学目标
二、立足素养设目标
1:会写“袖、篷“等13个生字,会写”斗篷、情况“等13个词语。
2:把握文章中心,领悟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意思选取不同事例的;初步感受作者是如何将“盼”这一心理活动写具体、写生动的。
3:培养学生拥有热爱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中心,领悟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意思选取不同事例的;教学难点:初步感受作者是如何将“盼”这一心理活动写具体、写生动的。
三、以生为本说学程
一、说文解字“盼”,聚课题之意入文
1.出示“盼”字,观察字形结构,盼的左边是“目”,右边是“分”,原意为眼睛分开了,意为“眼睛直直的看”
2.出示:《诗经》曰:“美目盼兮”,意为美人黑白分明的眼睛。
3.出示引申——希望
设计理念:导入环节以课题“盼”字的解析展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中国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深厚的文化底蕴,顺利展开教学。
二、关注事例“盼”,借习题练习架框
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思考课后练习:课文围绕“盼”写了“我”的哪些表现。
2.根据《作业本》第3小题的形式梳理。
3. 教师随机拍摄学生练习展示、讲评。讲评时引导学生关注习题示例,有助于更快地梳理文章,在这里关注“有了雨衣,盼变天”这一示例指向的课文段落和概括形式,学生不难发现这一内容对应课文的第3自然段,这样的概括形式是以事情发展为顺序的,大部分同学顺着文章便可以概括出第2个框内可以填“下起了雨,盼出门”,随即请学生说出后面两个框——没法出门,盼雨停,盼来雨天,快乐出门,这里的答案并不唯一,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思考所得,意对即可。设计理念:整体感知这一环节以课后习题切入,通过初读课文厘清课文脉络。课后习题是编者根据课文特点设置的知识要点、能力训练点、教学重难点,教学时用好这一把钥匙是引领学生走进课文,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
三、品读心理“盼”,依情节细节悟心
作为本堂课的研读文本环节,我将从这3个方面展开:
内容:
有了雨衣,盼变天(3)
下起了雨,盼出门(4-15)
没法出门,盼雨停(16-17)
学法:
师生合作学习第3自然段
小组合作学习第4-17自然段
目标:
在情节推动中聚焦心理活动,
感受主人公内心的殷切之“盼”。
(一)师生合作学习第3自然段
1.快速浏览第3自然段,找一找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我”的“盼”,圈出关键字词,想想这样写的好处?
2.这一段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学生不难找到,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到这一处,并发现“每天”、“都”这些词语写出了作者非常盼望下雨。出示句子:每天在放学的路上我都这样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总是“晴”呢?
3.自读感悟:从中你读出了什么?(随机出示“埋怨”)
4,过渡:在这里“盼”就是埋怨,那在我的小脑袋瓜里可能还会有哪些埋怨呢?
5.练说迁移:雨是不是下完了吗?太阳公公是在和我作对吗?这天怎么总是瓦蓝瓦蓝的呢?……
6.指导朗读:自读、指名读、读后点评、齐读。
7.小结学法:找 圈 想 读
(二)小组合作学习4-17自然段
1.用上刚才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探究4-17自然段:找出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将这些句子划下来,并圈出关键字词,小组内交流。
2.汇报交流、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4. 选择其中一处说说你从哪里感受到“盼”?
5.“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预设学生会抓住“最美”一词理解,同时结合前面的环境描写、对比描写来说盼到下雨对作者来说是一件“最美”的事。)
6. 过渡:是呀,在这里“盼”是一种“赞美”。让我们来把这种赞美之情读出来吧!
7.自读、个人赛读、小组赛读,比比谁读得最美。
8. 心想,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
(预设学生会联系前面妈妈的话以及“嘟囔”这一动词感受到这里有一种对妈妈的责怪)
9.指导朗读,读出“责怪”。
10. 过渡:看妈妈没反应,“我”更急了,所以“我”开始找借口,当学生说到“借买酱油这一借口”时,课件出示“我”与妈妈的对话——这一段对话占据了大篇幅,吸引了我们的眼球,详细展现了“我”盼外出的经过。
11. 多形式朗读感悟“我”心情的变化。
自由练读:根据提示语读好对话。
同桌互读:分角色读好对话。
指名朗读:进入情境读好对话。
男女对读、师合作读:感受“盼出门”的急切。
12.“望着望着又担心起来: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
(预设学生抓住“最好”一词感受“我”当时的担心。)
13.指导朗读,读出“担心”,感受内心之盼。
14.“可雨点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我扑到自己的床上,一心想着明天雨点打在雨衣上的事。”
(预设学生抓住“一定”“扑到”“一心想着”这些词语感受“我”当时内心的急切。)
15 教师引导学生咸受比喻的表达效里,读出美丽。
16.回读:一心想着——明天雨点打在雨衣上的事;一心想着——明天雨点打在雨衣上的事;一心想着——明天雨点打在雨衣上的事。
17.齐读,回顾5出写心理活动的地方。
18.师点拨:“盼”这一心理活动贯穿始终,推动着情节发展。设计理念:精读研读环节继续抓住“盼”这一心理活动,心理活动牵动着整个故事情节发展,教学时,引导学生关注文中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通过找、圈、想、读的学习方法,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学习方式体悟作者盼望穿雨衣的经过,感受作者那颗有趣的,充满童真的盼望之心。
四、小结留疑“盼”,以归纳梳理渗法
1.甜甜雨丝终盼来:盼下雨、盼出门、盼雨停,终于盼来了雨,盼到了穿雨衣、盼到了出门,“我”的内心是多么得喜悦,作者又是如何写出喜悦之情的,我们留到下节课学习。
2.一波三折盼难成,盼下雨、盼出门、盼雨停,盼的经过一波三ī,但作者始终围绕“盼”叙述,并将“盼”的经过写具体、写生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学们,这就是课文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方法,你们记住了吗?
3.课后作业:1.抄写本课词语2遍;2.完成《作业本》1-3小题。梳理课堂:“学为中心”,我的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将学生放在阅读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行为。
整堂课关注语文要素、兼顾文本特点,紧扣“盼”这一心理活动展开教学,以说文解字“盼”激趣导入,以整理“盼”的事例厘清文章脉络,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聚焦文中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研读作者是如何将“盼”写具体、写生动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输出了较好的课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