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诫子书》课件(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诫子书》课件(共3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26 20:56: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诫子书
走进作者
诸葛亮(181—234):复姓诸葛,名亮,字( ),号卧龙先生,( )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作为一代历史伟人,他最大的功绩是辅佐刘备开创蜀国基业,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被称为“古今第一贤相”。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及道德文章,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为后世楷模。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等。
孔明
三国
家书背景
这封著名的家书,是诸葛亮五十四岁时写给儿子的一封信。
当时蜀国后期,国势衰颓,后继无人。诸葛亮是多么盼望儿子能快些长大,成为国之栋梁。
诸葛亮觉察到儿子诸葛瞻聪明伶俐但有明显不足,这将是儿子成长过程中的隐患,他对诸葛瞻的前程充满担忧之情。
在临终之际提笔写给了他8岁的儿子诸葛瞻这封诫子书。
走进课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淡泊
淫慢


读准字音
(fú)
(dàn)(bó)
(yín)
(suì)
(lú)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读清句读
1、关注发语词。如:夫。
2、关注结构对称的句子。
3、关注熟悉的成语、警句。
4、找相同或者相近的词语。
朗读指导
翻译课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品德高尚的人。
操守、品行。
连词,表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君子的品行,以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翻译课文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不恬淡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摒除杂念和干扰无法实现远大目标。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增长才干。
学习必须宁静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翻译课文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
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
振奋精神。励,振奋。
修养性情。治,修养。
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翻译课文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疾行,指迅速逝去。
岁月。
(如果)年纪随同岁月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
翻译课文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又怎么来得及。
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
翻译课文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文言文知识积累
一、古今异义
夫君子之行
古义: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今义:丈夫。
夫君子之行
古义:操守、品德。
今义:行为、行动。
一、古今异义
非宁静无以致远
古义:文指屏除杂念,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今义:指(环境、心情)安静。
险躁则不能治性
古义:轻薄。
今义:危险、惊险。
一、古今异义
淫慢则不能励精
古义:懈怠。
今义:速度、走路、做事等费时间长。
二、词类活用
非宁静无以致远
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目标。
非志无以成学
志: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三、一词多义
静以修身
以 非宁静无以致远
可以为师矣
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介词,用来。
凭借。
夫学须静也

非志无以成学
动词,学习。
名词,学问,学业。
三、一词多义
夫 夫君子之行
逝者如斯夫
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志无以成学
远大目标。
立志。
四、特殊句式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宾语前置,即“以静修身,以俭养德。)
倒装句
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本来用意是什么?
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
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并注意珍惜光阴,勉励他刻苦学习。
合作探究
2、文章主要从( )和( )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作者一直强调的是一个“ ”字?( )须要“ ”,( )须要“ ”把失败归结为一个“ ”字,把“ ”与“ ”进行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学习
做人

学习
做人





3、 “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4、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须要具备的三个基本条件是什么?这三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成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立志、学习、惜时。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
课文解析小锦囊
1.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答:告诫儿子要“静”、“俭”,以此来修身养性、培养品德,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淫慢”、“险躁”。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2.文章中心句是哪一句?
答:“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品读文句
“我喜欢……句,因为它写了……,用了……修辞手法,有……的表达效果,所以我喜欢。”
示例:我喜欢“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句,因为它写了坚定自己的志向,达成自己的远大目标必须要淡泊名利心境宁静。用了对偶修辞手法,有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起来特别有节奏,朗朗上口的表达效果。
课 堂 延 伸
这封距今已千百年的家书,于我们有何现实意义?请大家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进行思考!
“诫”子“诫”后代,传承美德
共读《曾国藩家训》 之《养得胸中一种恬静》感父辈浓浓之爱,体会“宁静淡泊”的思想传统,接受宁静致远的文化熏陶。
相关链接:
拓展延伸
《诫子书》这封家书后来一直被诸葛家族奉为祖训,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准则。下面我们来谈谈家训。
家训是指历代家长为教育子孙专门写的训导之辞,如家诫、家范、家规、家书等。它是古人向后代传播修身治家、为人处世道理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我国古代长期延续下来的家长教育子女最基本的形式。
中国历代家训内容涉及人生的各个方面,主要有:①熔铸光明伟岸的道德人格;②重视正确积极的教子方法;③培养功业理想和淡泊襟怀;④妥善掌握好交友接物之道;⑤明确读书治学的目的和方法;⑥针砭(bian)人生各种心理痼(gu)疾。
从文章的写作特点与手法上看,家训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求“真”,说真话,用真情。家训每一篇都洋溢着“父欲令子善”的真情。②尚“简”,文字简洁,形ば简朴。③用“比”,运用对比手法,表明去留取舍。
思考与实践
1.你还知道哪些家训?
司马光《训俭示康》
傅雷《傅雷家书》
……
2.你家有家训吗?请你就家训话题谈谈你的看法。
小结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它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后来更成为修身立志的名篇。提出论点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正面)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反面)
证明论点
治学:
修身:
(正面)
(反面)
告诫儿子:
珍惜时光,有所作为
志、静-学-才
俭、静(反面)
课堂小结
诫子书
温馨寄语心中记
大志成大学成大才,小志成小学成小才,无志不成学不成才。大志就是与历史潮流一致的志向。
祝愿同学们早立大志,静心读书,成为顺应历史潮流的大才!
诫己书
夫学文之径,勤以补拙,专以达精。非勤奋无以积学,非专注无以精深。夫文须学也,学须恒也。非学无以进益,非恒无以致远。怠惰则不能成材,贰虑则不能博积。朝秦暮楚,傲慢固我,蜻蜓点水,杨柳扶风,修学成德,不过水月。
作业
1、背诵《诫子书》并完成资源相关题目(必做)
2、模仿《诫子书》写一封《诫己书》(选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