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育才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
历史试题
考试说明:
1.本试卷总分100分,选择题48分,非选择题52分。
2.考试时间:75分钟。
3.请将答案按要求填涂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商朝中央政权对商族地区的管理相当严密,对各附属国的控制力度相对薄弱。国王并不能绝对支配各附属国,各附属国基本上是各自为政,有很大的自主权。这是因为商朝( )
A.以宗法血缘建国 B.实行王位世袭制 C.实行内外服制度 D.有了成熟的文字
2.下图为湖南里耶秦简博物馆陈列的木简,木简上的文字是“迁陵以邮行洞庭”。此木简插入公文或信函中,告知邮传人员要从“迁陵县”送到“洞庭郡”。对该邮简认识正确的是( )
A.出土文献——印证了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
B.出土文献——呈现了秦中央机构决策程序
C.实物史料——记录了郡守和县令征收赋税的职责
D.实物史料——反映了秦中央集权国家的治理方式
3.唐朝政事堂为政府最高机构,凡皇帝命令需经政事堂群相会议正式通过方可送尚书省执行,若未加盖政事堂印章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则被认为违法。这表明。( )
A.古代政治制度有注重行政程序的一面 B.专制皇权遭到严重削弱
C.分权与制衡体制的形成 D.宰相擅权现象越发严重
4.公元前451年,雅典规定,凡父母双方皆为雅典公民者才能获得雅典公民权。后来因与斯巴达作战,又规定对任何愿意在海军中服役的人,雅典都授予他们公民身份,这其中包括了一些奴隶。这一变化反映了古代雅典( )
A.废除公民身份的限制 B.公民的参政范围扩大
C.民主政治有所扩展 D.各阶层间的矛盾缓和
5.如图是法国1789年的一幅漫画。画中三人分别代表贵族、平民和教士。结合所学判断,漫画所要表达的意愿是( )
A.第三等级反对制定新宪法 B.三个等级联合废除君主制
C.三个等级合力制定新宪法 D.三个等级修改拿破仑法典
6.“一条鞭法”简化合并征收项目,变徭役的多税制为单一税制。实行统一征银,变力役为货币税,以货币形式取代实物税和劳役。这一改革( )
A.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 B.旨在解除对农民的束缚
C.加重了下层民众的负担 D.是加强中央集权的体现
7.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以及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政治法律上层建筑的初步确立,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基本形成。其标志性事件是( )
A.三大改造的完成 B.政协《共同纲领》的颁布
C.“一五”计划的实施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8.二次革命是反对袁世凯专权的斗争,将其称为辛亥革命的继续,主要是从哪一方面而言的( )
A.领导力量 B.革命任务 C.革命性质 D.斗争方式
9.某位导演准备拍电视连续剧《孙中山》时,需要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诞生写一段“画外音”,如果要你为下列材料把关,不能出现在“画外音”中的一项是( )
A.它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B.它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民主性
C.它特别规定总统制与三权分立的原则
D.它是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基本精神和原则制定的
10.《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只有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上自由的权利的。而《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保证一切抗日人民(地主、资本家、农民、工人等)的人权、政权、财权及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信仰、居住、迁徙之自由权。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B.共产国际的指导
C.完成土地革命的需要 D.民主范围的扩大
11.观察下列图片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表述正确的是( )
《把自己满意的人选出来了》和选民证(1953年)
A.用普选的方式产生人民代表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选举的法律依据
C.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基本确立
D.选民直接选举的代表将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2.下表所示为唐朝科举制考试中考生来源的三种途径。由此可知,唐代科举制( )
类型 来源
乡贡 自学成才,向州县官府投牒白(自)举并考试合格者
生徒 国家最高学府和地方州县官办学校考试合格者
制举 皇帝临时下诏选拔的“非常之才”,由内外文武官员举荐者
A.重视应试能力 B.限制了社会流动 C.选拔人才公平 D.扩大了统治基础
13.清朝对官吏考核承袭明制并稍有改进。每三年考课一次,考课措施称“四格八法”,“八法”中凡犯有一法者即遭淘汰、若犯“八法”中的“贪”条,贪银十两即处以死刑、各级考核建立在德绩结合之上,德才并重,以德为主,德是考核指导原则,绩是考核具体内容。清朝的这一做法( )
A.意在培养官员对现政权的忠诚感 B.目的是树立良好清明的社会风气
C.保证了国家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 D.建立了一支清廉高效的官僚队伍
14.秦朝及以后,历代监察官多是职位低的官员监察职位高的官员,如汉代以六百石的刺史监察两千石的郡国相,唐代巡视各道的监察御史也仅为正八品。这种做法( )
A.保证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B.有效防范高级官员渎职
C.以小驭大体现皇权至上 D.兼顾行政与监察高效能
15.20世纪初,英国建立文官分类管理制度,采用品位分类的办法。品即官阶,代表等级、地位和报酬:位即职位,代表权力、职资和任务。官阶不随职位变动而改变。这反映了( )
A.贵族传统的延续 B.官员地位的降低 C.党派干预的加强 D.政府职能的扩大
16.西方国家的选官制先后经历了中古时期的赐官制、资本主义发展早期的恩赐制或个人赡徇制、两党制或多党制形成后的政党分肥制、工业革命完成后的文官制度。英国是最早确立文官制度的国家,推动英国文官制度确立的根本因素是( )
A.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B.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历史上选官制度的弊端 D.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
17.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古今中外人类都做了有益的探索,它一直在拷问着人类的政治智慧。(14分)
材料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萌芽于社会巨变的战国时期。各国普遍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国君任免,各国实行“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为监察制度的萌芽创造了条件,但变革也在政治上滋长了严重的不法行为和腐败现象,检举和纠察官僚已十分迫切和必要。自春秋以来,人们已开始认识到“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彰)也”.墨子认为“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法家则明确提出“以法治吏”,主张打破“刑不上大夫”的旧观念,实行不别亲疏、不殊贵贱的“事断于法”原则。诸子百家的治国治官理论,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阐明了惩官治吏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
——摘编自曹春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述论》
材料二:宋初统治者认识到官员的俸禄与其廉洁的关系,实行了一项精简官编制、合并州县、提高官吏待遇的政策。州县官员编制精简后,每位州县官加俸五千钱,之后又不断增加各种额外的津贴。与其他朝代相比,宋朝给予官员的俸禄待适是最为优厚的。宋代的这种高薪,对于官员的廉政有正面的保障作用。
——《宋史》
材料三:朱元璋坚持“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的观点,立下了“杀尽贪官”的决心,制定峻法,惩治贪官。《大诰》就是重典治贪的具体表现。《大诰》中普列各式酷刑,如断手、斩趾、阉割、枭首、凌迟等三十多种。朱元璋还创造“剥皮实草”之刑,凡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朱元璋还建立了厂卫制度,锦衣卫直接绕过国家正常的司法机构进行缉捕、拷问,其主要惩治对象是不法官吏。
——单卫华、赖红卫、张相军《中国廉政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萌芽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概括宋初和明初廉政措施的特点,并分析历代封建王朝重视监察制度建设的原因。(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败绩,证明了自强运动有不足之处。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官员意识到这场运动的局限性,认为必须扩大现代化的纲领,把政治改革也包括进去。自信的思想家康有为和他著名的弟子梁启超,鼓动皇帝遵循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的方式,实行维新变法。然而,即使在后期阶段,维新分子也并不倡导完全西化,而只是鼓吹建立一种融中西诸因素于一体的混合政体。……康有为改革方案的结果,是1898年的“百日维新”,但却突然地以失败而告终。
——[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康梁之徒,欲以最短期内铲除千余年之积弊,俾中国欲为强国。……不知环境之阻力,偏于理想,多招忌妒,终则一无所成,其人固无经验之书生也。
——陈恭禄《中国近代史》
(1)材料一中康有为和梁启超主张建立的“混合政体”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在向西方学习过程中呈现的特点。(6分)
(2)指出材料二是从哪些方面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的。你认为影响变法成败的因素有哪些?(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在英国,官吏任免一向实行“恩赐制”。到18世纪,内阁首相和大臣们滥用这个权力,把本党的党徒安插在各级政府。19世纪30年代,美国形成了“分赃制”,赢得大选的政党上台后,立即斥退大批政府官员,而让在竞选中有功的本党党徒填补这些空位。为了纠正上述乱象,以适应大工业时代的需要,英美两国在19世纪中后期分别对文官制度进行了改革。两国的改革都对文官的录用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并规定文官不与执政党共进退。这些改革,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正常运行,起了保证作用。
——摘编自吴于廑《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 孙中山在借鉴中外考试制度的基础上,创立了文官考试思想。他认为文官要“有才、有德”,是否能够委任为政府官员,“要通过考试制度”“最严密、最公平地选拔”。孙中山主张在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的基础上,把我国历史上的考试制度和监察制度分立出来,由国家设置考试院,主管文官的选拔、任用和考绩。孙中山规划和公布的有关文官考试的法规法令,其中不少内容为北京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所沿用。虽然在文官制度运作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但是民国文官制度的法制化、规范化是史无前例的。
——摘编自房列曙《民国文官制度的独特创制》
(1)根据材料一,归纳英美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并概括英美文官改革中所确立的原则。(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孙中山对中外官员选拔制度的继承与创新。(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近代中外文官考试制度的积极作用。(4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自殷商迄于春秋列国,当时天子之相,诸侯之卿,名虽为文臣,实际都是武将。《左传》提出:“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古代不少官如侍中、尚书、博士、郎、谒者等,他们的长官都称“仆射”,这是因为“古者重武官,以善射者掌事,故曰仆射”。后汉大将史弘肇说:“安朝廷、定祸乱,直须长枪大剑,若毛锥子(拿笔杆子的文官)安足用哉!”汉高祖刘邦以马上得天下而轻儒,谋臣告诉他:“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刘宋史学家范晔说:“自武帝以后,崇尚儒学,怀经协术,……守文之徒,盛于时矣。”唐宋以后,不少武将是风流儒帅。宋太祖曾感叹:“宰相须用读书人。”宋代的枢密使一般由文臣担任,确立了文尊武卑的等级制。
——摘编自李绍平《中国古代官制的因革与发展》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新育才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
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5:CDACC6-10:ADBCA11-16ADACDB
1.答案:C
解析: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外服是商族以外的附属国,商朝中央政权对商族地区的管理相当严密,对各附属国的控制力度相对薄弱,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以宗法血缘建国、王位世袭制、成熟文字的信息,排除ABD项。故选:C。
2【答案】D
【解析】湖南里耶秦邮简的出土,是实物史料,“邮传人员要从‘迁陵县’送到‘洞庭郡’”反映的是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即在秦朝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中,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故选D项;据材料“‘迁陵县’送到‘洞庭郡’”可知,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而汉初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排除A项;国家重大事务往往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决,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告知邮传人员要从‘迁陵县’送到‘洞庭郡’”反映的是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不涉及赋税征收,排除C项。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若未加盖政事堂印章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则被认为违法”,可知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度,即使皇帝的诏令也必须遵守三省体制,体现了古代政治制度有注重行政程序的一面,故选A项;“若未加盖政事堂印章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说明皇权也必须遵守三省体制,体现了三省六部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对皇权的制约,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度是在皇权专制的前提下实行的,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排除C项;三省六部制度实现了相权三分,有利于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排除D项。
4.【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凡父母双方皆为雅典公民者才能获得雅典公民权”是雅典对取得公民身份的限定,“其中包括了一些奴隶”说明雅典的公民范围突破了以往的限制,这说明公民范围有所扩大,故选C项。A项中的“废除”说法过于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未提及公民的参政范围,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各阶层之间的矛盾如何,排除D项。
5.【答案】C
【解析】漫画中平民是第三等级代表之一,参与新宪法的“打造”,说明第三等级中的平民并不反对制定新宪法,故A项错误;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法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保留了君主制,故B项错误;漫画表现了三个等级正在联合“打造”新宪法,故C项正确;拿破仑法典是1804年拿破仑称帝后制定的,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
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对一条鞭法的介绍可知,对民众人身依附关系的控制有所减弱,这有利于他们投身到商品经济活动中,A项正确。保障封建政府收入才是赋税改革的宗旨所在,排除B项。根据材料得不出民众负担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信息不涉及中央集权,排除D项。
7.【答案】D
【解析】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通过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标志着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基本形成,D项正确。
8.答案:B
解析:辛亥革命的任务是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确立共和制;二次革命的任务是反对袁世凯独裁统治,巩固共和制度,从革命任务上,两者一脉相承。故选B项。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而非总统制,故C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
10.【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是1931年11月在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的,当时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其主要矛盾是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的矛盾,体现在政权组成上就是“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权利参加政权和政治上的自由权利,而《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是1941年11月在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上通过的,当时中日民族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所以要团结一切抗日力量争取民族的伟大胜利,即一切抗日人民都具有各种权利,据此可知,导致题干所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故选A项;共产国际的指导与否并不是题干所述变化的主要原因,其主要原因在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排除B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是土地革命的需要,《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并没有体现土地革命的需要,排除C项;题干所述变化体现出民主范围的扩大,这是问题的表象,并不是“原因”,排除D项。
11.【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人民直接选举代表,为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做准备,故A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于1954年,故B项错误;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基本确立是在20世纪90年代,故C项错误;全国人大代表是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的,故D项错误。
12.D
【解析】“乡贡”来源于乡里,“生徒”来源于官办教育机构,而“制举”则来自于官僚,三种来源代表了社会不同阶层的人,这样使得不同社会阶层的人进入统治阶层,从而扩大了统治基础,故选D项;“唐朝科举制考试中考生来源的三种途径”没有涉及到如何考试,如何应试,无法判断其应试能力,排除A项;“乡贡”“生徒”“制举”代表不同的阶层,可能让不同的阶层自由流动,排除B项;“乡贡”“生徒”“制举”代表不同的人进入体制的方式不一样,无法体现公平,排除C项。
13.A
【解析】据材料“各级考核建立在德绩结合之上……德是考核指导原则,绩是考核具体内容”可知,清朝尤其注重对官员的思想倾向的考核,目的在于培养官员对现政权的忠诚感,故选A项;这一做法目的在于维护清朝统治,树立良好清明的社会风气只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途径之一,排除B项;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C选项“保证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清廉高效的官僚队伍能否建立也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D项“建立了”的说法也过于绝对,排除D项。
14.C
【解析】历代监察官的职位较低,但是巡查时代表中央,是皇帝的耳目和工具,因此以小驭大体现了皇权至上,故选C项;派出职位低的监察官去巡视地方,有利于中央了解地方官员政绩,从而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但是不能保证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排除A项;加强对官员的监督,只能有利于防范高级官员渎职,无法有效防范高级官员渎职,排除B项;监察官仅是监察职能,此时,监察官尚未形成某一级行政机构,无法兼顾行政职能,排除D项。
15.【答案】D
【解析】品位分类法是公务制度中与职位分类相对应的分类法,有利于发挥学历高、资历高的人的积极性,有利于人才流动和能力提高,分类简单便于管理,但容易形成官本们思想。20世纪初英国实行品位分类制度,是两次工业革命后,政府职能扩大、政府事务繁杂的结果,强调“官阶不随职位变动而改变”有利于公务员顺应政府事务职能变化需求灵活调整,而不增加报酬等方面调整的成本。品位分类法官阶不变即相应地位不变,所以B项错误;另外,英国文官制度确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贵族和党派更替影响政府工作效率和廉洁问题等,文官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在各政党之间严格保持政治中立,所以排除A.C两项。
16.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文官制度,B项正确。ACD项是影响因素,但是并非是主要因素,排除。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4分)
答案:
(1)背景:各国通过变法,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或郡县制逐渐推行,官吏的选拔任用逐渐取代贵族世卿世禄制);当时官场开始滋生腐败;诸子百家提出了治国治官的理论。(6分)
(2)特点:宋初:实行高薪养廉:明初:实行重刑惩处贪官,促进廉政建设。
原因:直接原因是预防和减少贪腐发生;根本原因是维护统治。(8分)
解析:(1)背景:由材料“各国普遍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国君任免,各国实行‘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可归纳为各国通过变法,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由材料“变革也在政治上滋长了严重的不法行为和腐败现象”可归纳为当时官场开始滋生腐败;由材料“诸子百家的治国治官理论,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阐明了惩官治吏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可归纳为诸子百家提出了治国治官的理论。(2)特点:由材料“实行……提高官吏待遇的政策……给予官员的俸禄待适是最为优厚的”可知,宋初实行高薪养廉;由材料“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制定峻法,惩治贪官”可知,明初实行重刑惩处贪官,促进廉政建设。
原因:结合所学可从直接和根本两方面入手分析,其直接原因是预防和减少贪腐发生,其根本原因是维护封建统治。
18.(12分)
答案:
(1)“混合政体”:君主立宪制。特点:随着对西方文化认识的不断加深而逐步推进,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由初期模仿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到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教育制度等;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或向西方学习经历了由器物层次到制度层次再到思想文化层次的递进过程)。(6分)
(2)原因: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顽固派的抵制;缺乏社会力量的支持。因素:改革是否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改革的领导者是否拥有足够的智慧和力量;改革的策略是否得当;改革的内容是否得到贯彻实施;改革是否获得足够多的社会支持。(6分)
19.(14分)
答案:
(1)背景:传统恩赐制的弊端;工业革命的开展;适应大工业时代政府工作专业化的需要;近代民主政治的完善;(4分)
(2)沿用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设立考试院;颁布关文官考试的法规法令;建立文官培养、作用、监察运行机制;突显法制化、规范化。(6分)
(3)作用:减少了政府的腐败现象;提升了文官素质,提高了工作效能,促进了文官专业化及管理科学化;健全了文官制度,使上层建筑适应了工业化社会,保证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正常运行。(4分)
解析:(1)背景:根据“在英国,官吏任免一向实行‘恩赐制’”传统恩赐制的弊端;根据“为了纠正上述乱象,以适应大工业时代的需要”得出工业革命的开展,适应大工业时代政府工作专业化的需要;根据所学可得出近代民主政治的完善;原则:根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得出公开考试,择优录取;根据“并规定文官不与执政党共进退”得出文官不与执政党共进退;
(2)根据“孙中山主张在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的基础上”得出沿用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根据“由国家设置考试院,主管文官的选拔、任用和考绩”得出设立考试院;根据“公布的有关文官考试的法规法令”得出颁布关文官考试的法规法令;根据所学可得出建立文官培养、作用、监察运行机制;根据“但是”得出突显法制化、规范化。(3)作用:综合材料和所学可得出减少了政府的腐败现象;提升了文官素质,提高了工作效能,促进了文官专业化及管理科学化;健全了文官制度,使上层建筑适应了工业化社会,保证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正常运行等。
20.(12分)
示例一:
论题:中国古代武官的地位渐趋下降。
论述:中国古代武官的地位曾高于文官,如春秋战国时期,文臣实际上为武将,一些官员的长官名称源自于原来的武官。武官的地位显著高于文官,一是因为能武善战对于君主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尤其是战乱时期,如春秋战国、五代十国时期,此外,还受到军事是国家大事思想的影响。宋代武官地位下降,连管理军事的官员也由文官担任,这主要是因为宋朝吸取于五代十国武将夺位的教训,加上科举制的发展,有大量的士人可以选择,故实行文官政治。
结论:古代武官地位的变迁与当时社会风貌紧密联系,体现了时代性。
示例二:
论题:儒学的发展与中国古代文官地位的抬升
论述:汉武帝时期,实行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学教育发达,文学之士较多,又实行察举制,重视德与才,文官大量出任官员。唐宋时期,随着科举制的发展,大量科举出身的人进入官僚队伍,不少武将也有较高的儒学造诣。宋代为了避免重蹈藩镇割据和武将专权的历史,皇帝任用文官担任武职,有利于集中军权于自身。
结论:儒学发展,导致教育与选官制度的演变,深刻影响了官员的来源,进而影响到文武官员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