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慧澜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新生入学素质测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下面四组词语中带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分外(fèn) 沉郁(yù) 剥削(xuē) 严峻(jùn)
B.明媚(mèi) 恰好(qià) 单调(diào) 间断(jiān)
C.凄凉(qī) 侵袭(xí) 依偎(wèi) 冠冕(miǎn)
D.防御(yù) 徘徊(huí) 渲染(xuàn) 僻静(pì)
2.下面四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贺年 哀思 拨弄 司空见贯
B.通霄 丑恶 局势 见微知著
C.偶然 制度 吻合 不可思议
D.解释 倾覆 宽尉 焉之非福
3.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诸儿竞走取之 走马观花 B.虽与之俱学 声泪俱下
C.处士笑而然之 不以为然 D.日始初时去人近 去伪存真
4.下面句子中画线部分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他真有趣,对于世界总是有许多浪漫的猜想。
B.老师推荐的小说真精彩,李明看得废寝忘食。
C.司机沉着地驾驶着汽车,欣赏着沿途的风景。
D.他是个善于思考的人,阅读中总能提出质疑。
5.'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他是一个计算机专家,我们初学者要虚心向他请教,不耻下问。
B.虽然我们刚输了比赛,但是依然心平气和地祝贺对手取得胜利。
C.付出了这么多努力,他终于吃上自己种的粮食,真是自作自受。
D.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同学们用心地装扮,教室里面万象更新。
6.读下面的语句,关联词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锻炼身体 能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能使人精神抖擞,容光焕发。因此, 我们从小养成坚持运动的习惯, 能终身受益。
A.不但 而且 只要 就 B.不但 而且 虽然 但
C.虽然 但是 只有 才 D.虽然 但是 只要 就
7.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雷锋精神”永远不会离开他的家乡——中国。
B.”你们要升入初中了,”老师说:”要更加努力学习! “
C.微笑是笑之国度里的国王;微笑是笑之花海中的牡丹。
D.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8.下列对诗句中传统节日与习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爆竹声中辞旧岁,春风送暖入屠苏”写出了春节放鞭炮的习俗。
B.”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写出了重阳节登高的习俗。
C.”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写出了寒食节赐火的习俗。
D.”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写出了中秋节赏月的习俗。
9.下面一段话,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这种衣服是蜡制的,要把它染成紫色或红色才看得清楚。
②我们起初以为细菌实行裸体运动,一丝不挂。
③它们又很爱体面,当它们来到人类或动物的体内游历,或在牛奶瓶中盘桓之时,穿得格外整齐,这层蜡衣显得格外分明。
④细菌顶怕热,若将它们抹在玻璃片上放在热气上烘,顷刻间这层蜡衣都化走,露出它们娇嫩的肤体。
⑤后来一经详细地观察,才晓得它们个个都穿着一层薄薄的衣服,科学的名词叫作荚膜。
A.①②⑤③④ B.③①⑤④② C.②⑤①④③ D.④②⑤③①
10.”读名著品滋味”,下面四位同学分享的阅读感受,品读的”滋味”与小说不吻合的一项是( )。
A.陈云:我从《爱的教育》中读到了”甜”,故事中都是一些平凡的人,但他们之间深厚真挚的情感特别打动我。
B.李明: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充满了悬念,情节惊险,人物经历了许多我意想不到的冒险,读这本书就像吃”辣”一样刺激!
C.王波:“苦”,真苦!我在《童年》这书中看到了贪婪、残忍、愚昧,我为小主人公悲惨的生活感到不幸。
D.张伊:小说《骑鹅旅行记》里孩子们都有各自的成长,无忧无虑的童年慢慢远去,故事很美,可是心里却泛起淡淡的”酸” ……
二、现代文阅读。 (26分)
阅读
华老师,你在哪里
①二年级我们换了一位老师叫华霞菱,她刚从北平师范学校毕业,二十岁左右,个子比较高,脸挺大,还长了些麻子,校长介绍说,她是高材生,将担任我们的级任老师。
②小学二年级,平生第一次作造句,第一题是”因为”。我造了一个大长句,那句子是这样的:放学以后,看到妹妹正在浇花呢,我很高兴,因为她从小就不懒惰。华老师在班上念了这个句子,念完后,她微笑着拍拍我的肩膀。从此,我受到了华老师的”欣赏”。
③但是,有一次我出了个”难题”,实在有负华老师的希望。华老师规定,”写字” 课必须携带毛笔、墨盒和红模字纸,但经常有同学忘带,致使”写字”课无法进行。华老师火了,她厉声宣布:“再有人不带上述文具上‘写字’课,便到教室外面站壁角去!”
④偏偏刚宣布完我就犯了规,等想起这一节是”写字”课时,课前预备铃已经响了,回家再取已经不可能。我心乱跳,面如土色。华老师来到讲台上,先问:”都带笔墨纸了吗? “我和一个瘦小贫苦的女生低着头站了起来。华老师皱着眉看着我们,她问:”你们说, 怎么办?”我流出了眼泪。最可怕的是我姐姐也在这个学校,如果我在教室外面站了壁角,这种奇耻大辱就会被她报告给父母……天啊,我完了。全班都沉默着,大家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那个瘦小的女同学说话了:”我出去站着吧,王蒙就甭去了,他是好学生,从来没犯过规。”听了这个话,我真是绝处逢生,赶紧喊道:”同意!”华老师看了我一眼,摇摇头,叹了口气,厉声说了句:”坐下!”
⑤事后,她把我找到她的宿舍,将我拉到她跟前问道:”当她说自己出去罚站而你不用去的时候,你说了什么来着?”我脸一下就红了,无地自容。这是我生平第一次最深刻的品德教育。
⑥华老师有一次带我去先农坛参加全市中小学生运动会。会前,她带我去了一个糕点铺,在糕点铺,华老师亲切地问我想吃什么,我们点了一碗油茶,一块点心,这是我生平第一次”下馆子”。运动会开完了,天黑了,挤有轨电车时,我和华老师失散了。结果,我上错了车,我家本来在”西四牌楼”附近,却坐了去”东四牌楼”的车,一直坐到了北新桥终点……后来我还是回到了家。那一晚我兴奋得睡不着。从此,我与华老师更亲了。
⑦那时,每逢升级,级任老师就要换的。因此,我们上三年级,华老师就不再教我们了。此后也有许多好老师,但没有一个像华老师那样细致地教育过我。华老师,您还记得我第一次的造句吗?您还记得我犯的错误吗?您还记得我们一起吃油条的那个铺子吗?华老师,你在哪里呢?真想见一见你。
11.梳理文章内容,将表格填写完整,并回答问题。
与华老师有关的事情 “我”的心情
①事件一: 自豪
②事件二: 无地自容
事件三:带我参加运动会 ③
④探究: A.我发现在三件事情中 是详写, 和 是略写。 B.这样安排的好处是
12.读第④自然段划线句子,回答问题。
①联系上下文,写出华老师当时的心理活动。
②这句话主要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是 ,表现了华老师 的品质。
13.对第⑤自然段中”我脸一下就红了,无地自容”理解最恰当的是( ) 。
A.我为自己违反华老师规定而后悔
B.我因被罚教室外面站壁角而难堪
C.我因担心姐姐知道我罚站而不安
D.我为自己只想着逃避惩罚而羞愧
14.文章的结尾有什么特点?这样表达有什么作用?谈一谈你的理解。
三、文言文阅(14 分)
阅读
师旷论学
晋平公①问于师旷②日:”吾年七十, 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③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日:”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④昧行⑤乎?”平公日:”善哉!”(选自《说苑》)
[注释]①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②师旷:春秋时期晋国乐师,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③炳烛:点燃蜡烛。④孰与:相当于……跟(与) ……哪个(谁)怎么样?”。⑤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15.借助注释读懂故事,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晋平公说自己”恐已暮矣”,是因为 。
②“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这句话的意思是 。
③从全文看,师旷劝晋平公”炳烛”,实际的意思是 。
16.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文中”如日出之阳”相同的一项是( ) 。
A.通国之善弈者也 B.思援弓缴而射之
C.虽与之俱学 D.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17.文中画线句子是师旷对于学习的论述,它带给你怎样的启示?请写出两条。
四、习作。(30 分)
18.童年的时光悄然离去,但总有一些人舍不得说再见,总有一些事舍不得忘记,总有一些情舍不得割舍……请你以”不舍”为话题,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选择恰当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习作,题目自拟。
要求:抓住重点,选取典型的事例,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把情感真实自然地表达出来,特别要注意写好开头和结尾。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字音。
A无误。
B.间断(jiān)——jiàn;
C.依偎(wèi)——wēi;
D.徘徊(huí)——huái。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识记字音的能力。主要考查生僻字、多音字、易读错的字、形似字。多音字可以根据意项判断读音。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认真记忆,多读、多训练。
2.【答案】C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字形。
A.司空见贯——司空见惯;
B.通霄——通宵;
C无误。
D.宽尉——宽慰;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辨析汉字字形的能力。这类题目,音同、音近和形近易混淆字是考查的重点。这就需要要注意平时多积累,还要掌握做题的技巧,排除法是较好的方法。
3.【答案】D
【知识点】一词多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
A.走:都指“跑”;
B.俱:都是指“一起”;
C.然:都是指“正确的,对的”;
D.去:距离/去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把握文言文一词多义的能力。我们要把字放到句子中加以理解而不能孤立地理解,当然平时要识记重要实词的比较重要的几种意义。做题时我们会遇到我们没见过的实词,要学会结合上下文语境来揣测字的含义。
4.【答案】D
【知识点】词义理解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病句修改。
D.质疑:提出疑问。与前面的“提出”语义有重复,可改“质疑”为“疑问”。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5.【答案】B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望文生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成语运用。
A.不耻下问:指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而不感到丢面子,比喻谦虚好学,不介意向学识或地位不及自己的人请教。不能形容向初学者向专家请教,不合语境;
B.心平气和:心里平和,不急躁,不生气。使用正确;
C.自作自受:自己做了错事,自己承受不好的后果。不能形容付出努力,得到收获,不合语境;
D.万象更新:一切事物都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不能形容教室的变化,大词小用。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成语主要有语意内涵不明、褒贬误用、对象错配、似是而非四种误用方式,成语只能分类记忆,没有什么捷径,如果不知道意思一切方法都失灵,所以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6.【答案】A
【知识点】递进关系;假设关系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关联词。
第一、二空:
根据“能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和“能使人精神抖擞,容光焕发”可知,这二者是将写“锻炼身体”的作用,是递进关系,应用“不但……而且……”;
第三、四空:
根据“们从小养成坚持运动的习惯”和“能终身受益”可知,这二者是条件关系,应用“只要……就……”。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运用能力。所填关联词语要适应语句表达的具体内容,语句结构所表达的是怎样的意义关系,就选取与之相应的关联词语;在运用和填充关联词语时,要注意关联词语常成对成套出现的特点。
7.【答案】B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B冒号改为句号。谁说在句子中间,冒号改为句号。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必须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另外,标点符号运用起来也有很大灵活性,必须与语段的思路层次结合起来考虑,才能用得准确。
8.【答案】D
【知识点】诗歌对联
【解析】【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根据诗句写节日名称的能力。
D根据“乞巧”可知,这是七夕 节(或“乞巧节”)
故答案为:D
【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根据诗句写节日名称的能力。理解诗句意思,能够翻译,能够知道对应的文化常识,然后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答题即可。
9.【答案】C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衔接、排序。
通读全段话可知,题干中的句子是围绕“细菌的衣服”展开的,所以第②句应放在首位,引出“衣服”这一话题;
根据②句中“起初”和⑤句“后来”可知,第⑤句承接第②句,写出细菌的衣服的名字;
根据第①句中的“这种衣服”可知,第①句承接第⑤句,写出细菌的衣服的颜色;
根据第④句“顷刻间这层蜡衣都化走”和第①句“这种衣服是蜡制的”可知,第④句承接第①句,写出细菌的衣服的特点;
根据第③句“它们又很爱体面”“这层蜡衣显得格外分明”和第④句“顷刻间这层蜡衣都化走”可知,第③句承接第④句,写出细菌的衣服的作用;
所以正确的排序是:②⑤①④③。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连贯的题目应注意时空顺序、逻辑顺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问题。答题时先确定某几组句子肯定是挨着的,据此排除其它选项,然后总体审查。
10.【答案】D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感受。
D.《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讲述了一个叫尼尔斯的十四岁小男孩的故事。在该书中,作者用新颖、灵活的手法,幽默而生动的笔调为孩子们描绘了瑞典一幅幅气象万千的美丽图画,并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对瑞典的地理和地貌、动物、植物、文化古迹、内地居民和偏僻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的生活和风俗习惯,进行了真实的记录,融文艺性、知识性、科学性于一体;
《草房子》,小说的故事发生在油麻地,故事中通过对主人公男孩桑桑刻骨铭心而又终身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地描写,讲述了五个孩子:桑桑、秃鹤、杜小康、细马、纸月和油麻地的老师蒋一轮、白雀关系的纠缠和孩子们苦痛的成长历程。其中孩子们都有各自的成长,无忧无虑的童年慢慢远去。故事很美,却让人感到些许“酸”;而非“《骑鹅旅行记》”;所以,品读的“滋味”与小说不吻合。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答案】11.①事件一:在班上念我的句子;②事件二:对我进行品德教育;③兴奋;④事件二;事件一;事件三;详写事件二能突出重点,因为这件事对我的影响最大;三件事情有详有略,能更好地表现华老师的人物形象。
12.①唉,这个孩子怎么会这样说呢?还是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啊,我得好好教育教育。②动作描写;关心学生成长、严格要求学生。
13.D
14.文章结尾使用了一连串的问句。用直接抒情的方法,表达了作者对华老师浓浓的思念之情。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文章结尾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故事情节的梳理和概括的基本能力。故事情节,是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间关系的一系列事件的发展过程。往往以情节取胜。一般按情节发生发展的阶段分点概括,每一阶段可采用这样的语言表述形式。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赏析能力。语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不管从哪个角度,都要会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
(3)此题考查对文章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能力。一般错误的选项的命题都会有明显的漏洞,或文意、或手法。要仔细阅读文章找到这些问题。
(4)此题考查把握段落作用的能力。分析语段的作用,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还要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
11.本题考查内容梳理和详略写法及其好处。(1)空:根据第②段“小学二年级,平生第一次作造句”“华老师在班上念了这个句子,念完后,她微笑着拍拍我的肩膀。从此,我受到了华老师的‘欣赏’”可概括为:“我”的造句受到表扬;
(2)空:根据第④段“全班都沉默着,大家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那个瘦小的女同学说话了:‘我出去站着吧,王蒙就甭去了,他是好学生,从来没犯过规。’听了这个话,我真是绝处逢生,赶紧喊道:‘同意’”、第⑤段“事后,她把我找到她的宿舍,将我拉到她跟前问道:‘当她说自己出去罚站而你不用去的时候,你说了什么来着?’我脸一下就红了,无地自容。这是我生平第一次最深刻的品德教育”可概括为:“我”犯错而被教育;
(3)空:根据第⑥段“华老师有一次带我去先农坛参加全市中小学生运动会”“那一晚我兴奋得睡不着。从此,我与华老师更亲了”可概括为:兴奋;
(4)本文详写了“我”犯错而被教育,略写了老师的严厉、“我”的造句受到表扬、老师带我参加运动会。这样写,突出老师对“我”的教育,表现老师对“我”的严格要求和循循善诱、教育有方,使老师的形象鲜明而有个性;表达“我”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故答案为: ①事件一:在班上念我的句子;②事件二:对我进行品德教育;③兴奋;④事件二、事件一、事件三,详写事件二能突出重点,因为这件事对我的影响最大;三件事情有详有略,能更好地表现华老师的人物形象。
12.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1)根据第④段“我和一个瘦小贫苦的女生低着头站了起来。华老师皱着眉看着我们,她问:‘你们说,怎么办?’我流出了眼泪。最可怕的是我姐姐也在这个学校,如果我在教室外面站了壁角,这种奇耻大辱就会被她报告给父母……天啊,我完了。全班都沉默着,大家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那个瘦小的女同学说话了:‘我出去站着吧,王蒙就甭去了,他是好学生,从来没犯过规。’听了这个话,我真是绝处逢生,赶紧喊道:‘同意!’”可知,因为“我”上写字课的时候忘了带笔墨纸,“我”害怕在教室外面站了,被父母知道,这时那个瘦小的女同学,说自己出去站,不要让“我”出去站,而“我”立马表示了同意;
根据第④段划线句子“华老师看了我一眼,摇摇头,叹了口气,厉声说了句:‘坐下!’”可知,由“我”的这句话,引发了华老师的不满、失望。所以,围绕这种不满、失望来想象华老师当时的心理活动,合理即可。
示例:怎么能这样呢?你这是在逃避惩罚!而且同意她一个人出去罚站,自己却不被惩罚,这是自私、不公平的表现!真是让人生气!
(2)根据第④段划线句子“华老师看了我一眼,摇摇头,叹了口气,厉声说了句:‘坐下!’”可知,“看了我一眼,摇摇头,叹了口气”是对华老师的动作描写,“厉声说了句:‘坐下’”是对华老师的语言描写,表现了华老师对“我”听了那个女孩子话后的反应的不满,对“我”逃避惩罚感到生气和惋惜。表现了华老师对学生要求严格的品格。
故答案为: ①唉,这个孩子怎么会这样说呢?还是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啊,我得好好教育教育。②动作描写;关心学生成长、严格要求学生。
1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第⑤段“事后,她把我找到她的宿舍,将我拉到她跟前问道:‘当她说自己出去罚站而你不用去的时候,你说了什么来着?’我脸一下就红了,无地自容。这是我生平第一次最深刻的品德教育”可知,下课后,华老师将“我”叫到她的宿舍,她问“我”当时说的话。由此可知,“我”脸红的原因是:为自己的犯错而脸红;无地自容的原因是:为同学替自己辩护而感到害羞,为自己逃避惩罚而惭愧,为有负华老师的希望而不安;
故答案为:D。
14.本题考查语段的特点和作用。根据第⑦段“华老师,您还记得我第一次的造句吗?您还记得我犯的错误吗?您还记得我们一起吃油条的那个铺子吗?华老师,你在哪里呢?真想见一见你”可知,运用第二人称“你”,作者仿佛与华老师当面交谈,倾诉对华老师的思念和感激之情;
同时,运用直接抒情的方式,表达对华老师思念和感激之情;语言朴实、亲切平淡中蕴涵深情。也能够使读者迅速融入角色,更加感人肺腑。
故答案为: 文章结尾使用了一连串的问句。用直接抒情的方法,表达了作者对华老师浓浓的思念之情。
【答案】15.自己已经七十岁,年纪太大了(太迟了)。;怎么有做臣子的却戏弄君主的呢?;(就像蜡烛在黑夜中的光亮)你现在学习也不迟。
16.A
17.示例1: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终生学习,受益终生。示例2:”老而好学”虽比不上”少而好学”和”壮而好学”,但总比不好学好。要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什么时候都不迟。示例3:”少而好学”比”老而好学”更好,少年更应该珍惜时间,把握机会,好好学习。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常用文言虚词;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2)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
(3)本题考查阅读启示。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参考译文】
晋平公对师旷说:“我今年七十岁了,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既然晚了,为什么不把烛灯点燃呢?”平公说:“哪里有为人臣子而戏弄自己的国君的人呢?”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就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中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强烈;晚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拿着蜡烛照明。点上火把走路和摸黑走相比,哪个更好呢?”平公说:“说得好啊!”
1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翻译句子。(1)联系“吾年七十,欲学”可知,他认为自己今年七十岁了,想要学习又怕自己精力不够。
(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安,怎么。为,作为。而,却。戏,戏弄。其,他的。乎,吗。
(3)联系“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可知,师旷劝晋平公“炳烛”,实际的意思是让他不要怕自己老了精力不够,要抓紧时间学习。
故答案为: 自己已经七十岁,年纪太大了(太迟了)。
怎么有做臣子的却戏弄君主的呢?
(就像蜡烛在黑夜中的光亮)你现在学习也不迟。
16.本题考查一词多义。“如日出之阳”中“之”的用法与意思是“助词,的”。
A.助词,的;
B.代词,指鸿鹄;
C.代词,他;
D.代词,指伯牙鼓琴;
故答案为:A。
17.本题考查阅读启示。根据“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可知,晋平公认为自己老了,想要学习却担心已经晚了。可得启示:不要为自己的不学习找借口。想要学习就马上去做。
根据“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可知,少年时喜好学习,就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中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强烈;晚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拿着蜡烛照明。可得启示:学习不受年龄限制,只要学习,任何时候都不晚。
故答案为:示例1: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终生学习,受益终生。示例2:”老而好学”虽比不上”少而好学”和”壮而好学”,但总比不好学好。要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什么时候都不迟。示例3:”少而好学”比”老而好学”更好,少年更应该珍惜时间,把握机会,好好学习。
18.【答案】略
【知识点】话题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话题作文。
一、审题立意。根据题干可知,以“不舍”为话题写作文。抓住关键词“不舍”,意思是难以割舍,难以忘记。所以,“不舍”也可以是“难忘”。那对什么“不舍”、“难忘”呢?“不舍”的对象非常广泛,可自由发挥的写作空间非常大。根据材料“童年的时光悄然离去,但总有一些人舍不得说再见,总有一些事舍不得忘记,总有一些情舍不得割舍……”可知,“不舍”“难忘”的,可以是某个人,可以是某件事,可以是动物植物,可以是某个阶段的生活,可以是某种习俗等等。写作时,只要扣住“难以割舍”即可。
二、选材构思。可以写“难忘的同桌”,如,曾经彼此关系密切、形影不离。他总会在自己需要的时候,给予我帮助:当我忘记带书的时候,他会主动把书与我分享;当我被老师批评而伤心时,他总会在一旁陪伴,并安慰开解我等。这样一个温暖的朋友,后来却转学了,但他对我的好以及我们的情谊,我是不舍的,难以忘怀的。可以写“难忘的泰山行”,暑假与父母一起去登泰山,刚开始攀登,还兴致勃勃。但过了一会儿,发现前路茫茫无尽头,就开始“打退党鼓”了。爸爸告诉我“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于是,我努力克服重重困难,登上山顶。果然,真的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受。难忘泰山之行,不舍自己的成长之旅等。本文写作时,可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写出真情实感。文末可以议论或抒情升华主题,总结全文,并与文题或文首形成前后呼应,使全文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话题作文的能力。话题作文试题有三个主要特点:第一,题目只提供写作内容围绕的核心,而不以标题的形式提供具体明确的主旨。第二,只提供写作范围,而且范围相当宽泛,要求所写内容与话题相关即可,不要求归纳试题所供材料的中心意思并紧扣这一中心意思做文章。第三,话题作文一般要求自拟文题,而非话题作文不要求自拟文题,也不能另立文题。
1 / 1浙江省杭州市慧澜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新生入学素质测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下面四组词语中带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分外(fèn) 沉郁(yù) 剥削(xuē) 严峻(jùn)
B.明媚(mèi) 恰好(qià) 单调(diào) 间断(jiān)
C.凄凉(qī) 侵袭(xí) 依偎(wèi) 冠冕(miǎn)
D.防御(yù) 徘徊(huí) 渲染(xuàn) 僻静(pì)
【答案】A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字音。
A无误。
B.间断(jiān)——jiàn;
C.依偎(wèi)——wēi;
D.徘徊(huí)——huái。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识记字音的能力。主要考查生僻字、多音字、易读错的字、形似字。多音字可以根据意项判断读音。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认真记忆,多读、多训练。
2.下面四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贺年 哀思 拨弄 司空见贯
B.通霄 丑恶 局势 见微知著
C.偶然 制度 吻合 不可思议
D.解释 倾覆 宽尉 焉之非福
【答案】C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字形。
A.司空见贯——司空见惯;
B.通霄——通宵;
C无误。
D.宽尉——宽慰;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辨析汉字字形的能力。这类题目,音同、音近和形近易混淆字是考查的重点。这就需要要注意平时多积累,还要掌握做题的技巧,排除法是较好的方法。
3.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诸儿竞走取之 走马观花 B.虽与之俱学 声泪俱下
C.处士笑而然之 不以为然 D.日始初时去人近 去伪存真
【答案】D
【知识点】一词多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
A.走:都指“跑”;
B.俱:都是指“一起”;
C.然:都是指“正确的,对的”;
D.去:距离/去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把握文言文一词多义的能力。我们要把字放到句子中加以理解而不能孤立地理解,当然平时要识记重要实词的比较重要的几种意义。做题时我们会遇到我们没见过的实词,要学会结合上下文语境来揣测字的含义。
4.下面句子中画线部分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他真有趣,对于世界总是有许多浪漫的猜想。
B.老师推荐的小说真精彩,李明看得废寝忘食。
C.司机沉着地驾驶着汽车,欣赏着沿途的风景。
D.他是个善于思考的人,阅读中总能提出质疑。
【答案】D
【知识点】词义理解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病句修改。
D.质疑:提出疑问。与前面的“提出”语义有重复,可改“质疑”为“疑问”。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5.'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他是一个计算机专家,我们初学者要虚心向他请教,不耻下问。
B.虽然我们刚输了比赛,但是依然心平气和地祝贺对手取得胜利。
C.付出了这么多努力,他终于吃上自己种的粮食,真是自作自受。
D.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同学们用心地装扮,教室里面万象更新。
【答案】B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望文生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成语运用。
A.不耻下问:指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而不感到丢面子,比喻谦虚好学,不介意向学识或地位不及自己的人请教。不能形容向初学者向专家请教,不合语境;
B.心平气和:心里平和,不急躁,不生气。使用正确;
C.自作自受:自己做了错事,自己承受不好的后果。不能形容付出努力,得到收获,不合语境;
D.万象更新:一切事物都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不能形容教室的变化,大词小用。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成语主要有语意内涵不明、褒贬误用、对象错配、似是而非四种误用方式,成语只能分类记忆,没有什么捷径,如果不知道意思一切方法都失灵,所以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6.读下面的语句,关联词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锻炼身体 能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能使人精神抖擞,容光焕发。因此, 我们从小养成坚持运动的习惯, 能终身受益。
A.不但 而且 只要 就 B.不但 而且 虽然 但
C.虽然 但是 只有 才 D.虽然 但是 只要 就
【答案】A
【知识点】递进关系;假设关系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关联词。
第一、二空:
根据“能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和“能使人精神抖擞,容光焕发”可知,这二者是将写“锻炼身体”的作用,是递进关系,应用“不但……而且……”;
第三、四空:
根据“们从小养成坚持运动的习惯”和“能终身受益”可知,这二者是条件关系,应用“只要……就……”。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运用能力。所填关联词语要适应语句表达的具体内容,语句结构所表达的是怎样的意义关系,就选取与之相应的关联词语;在运用和填充关联词语时,要注意关联词语常成对成套出现的特点。
7.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雷锋精神”永远不会离开他的家乡——中国。
B.”你们要升入初中了,”老师说:”要更加努力学习! “
C.微笑是笑之国度里的国王;微笑是笑之花海中的牡丹。
D.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答案】B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B冒号改为句号。谁说在句子中间,冒号改为句号。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必须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另外,标点符号运用起来也有很大灵活性,必须与语段的思路层次结合起来考虑,才能用得准确。
8.下列对诗句中传统节日与习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爆竹声中辞旧岁,春风送暖入屠苏”写出了春节放鞭炮的习俗。
B.”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写出了重阳节登高的习俗。
C.”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写出了寒食节赐火的习俗。
D.”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写出了中秋节赏月的习俗。
【答案】D
【知识点】诗歌对联
【解析】【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根据诗句写节日名称的能力。
D根据“乞巧”可知,这是七夕 节(或“乞巧节”)
故答案为:D
【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根据诗句写节日名称的能力。理解诗句意思,能够翻译,能够知道对应的文化常识,然后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答题即可。
9.下面一段话,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这种衣服是蜡制的,要把它染成紫色或红色才看得清楚。
②我们起初以为细菌实行裸体运动,一丝不挂。
③它们又很爱体面,当它们来到人类或动物的体内游历,或在牛奶瓶中盘桓之时,穿得格外整齐,这层蜡衣显得格外分明。
④细菌顶怕热,若将它们抹在玻璃片上放在热气上烘,顷刻间这层蜡衣都化走,露出它们娇嫩的肤体。
⑤后来一经详细地观察,才晓得它们个个都穿着一层薄薄的衣服,科学的名词叫作荚膜。
A.①②⑤③④ B.③①⑤④② C.②⑤①④③ D.④②⑤③①
【答案】C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衔接、排序。
通读全段话可知,题干中的句子是围绕“细菌的衣服”展开的,所以第②句应放在首位,引出“衣服”这一话题;
根据②句中“起初”和⑤句“后来”可知,第⑤句承接第②句,写出细菌的衣服的名字;
根据第①句中的“这种衣服”可知,第①句承接第⑤句,写出细菌的衣服的颜色;
根据第④句“顷刻间这层蜡衣都化走”和第①句“这种衣服是蜡制的”可知,第④句承接第①句,写出细菌的衣服的特点;
根据第③句“它们又很爱体面”“这层蜡衣显得格外分明”和第④句“顷刻间这层蜡衣都化走”可知,第③句承接第④句,写出细菌的衣服的作用;
所以正确的排序是:②⑤①④③。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连贯的题目应注意时空顺序、逻辑顺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问题。答题时先确定某几组句子肯定是挨着的,据此排除其它选项,然后总体审查。
10.”读名著品滋味”,下面四位同学分享的阅读感受,品读的”滋味”与小说不吻合的一项是( )。
A.陈云:我从《爱的教育》中读到了”甜”,故事中都是一些平凡的人,但他们之间深厚真挚的情感特别打动我。
B.李明: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充满了悬念,情节惊险,人物经历了许多我意想不到的冒险,读这本书就像吃”辣”一样刺激!
C.王波:“苦”,真苦!我在《童年》这书中看到了贪婪、残忍、愚昧,我为小主人公悲惨的生活感到不幸。
D.张伊:小说《骑鹅旅行记》里孩子们都有各自的成长,无忧无虑的童年慢慢远去,故事很美,可是心里却泛起淡淡的”酸” ……
【答案】D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感受。
D.《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讲述了一个叫尼尔斯的十四岁小男孩的故事。在该书中,作者用新颖、灵活的手法,幽默而生动的笔调为孩子们描绘了瑞典一幅幅气象万千的美丽图画,并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对瑞典的地理和地貌、动物、植物、文化古迹、内地居民和偏僻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的生活和风俗习惯,进行了真实的记录,融文艺性、知识性、科学性于一体;
《草房子》,小说的故事发生在油麻地,故事中通过对主人公男孩桑桑刻骨铭心而又终身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地描写,讲述了五个孩子:桑桑、秃鹤、杜小康、细马、纸月和油麻地的老师蒋一轮、白雀关系的纠缠和孩子们苦痛的成长历程。其中孩子们都有各自的成长,无忧无虑的童年慢慢远去。故事很美,却让人感到些许“酸”;而非“《骑鹅旅行记》”;所以,品读的“滋味”与小说不吻合。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二、现代文阅读。 (26分)
阅读
华老师,你在哪里
①二年级我们换了一位老师叫华霞菱,她刚从北平师范学校毕业,二十岁左右,个子比较高,脸挺大,还长了些麻子,校长介绍说,她是高材生,将担任我们的级任老师。
②小学二年级,平生第一次作造句,第一题是”因为”。我造了一个大长句,那句子是这样的:放学以后,看到妹妹正在浇花呢,我很高兴,因为她从小就不懒惰。华老师在班上念了这个句子,念完后,她微笑着拍拍我的肩膀。从此,我受到了华老师的”欣赏”。
③但是,有一次我出了个”难题”,实在有负华老师的希望。华老师规定,”写字” 课必须携带毛笔、墨盒和红模字纸,但经常有同学忘带,致使”写字”课无法进行。华老师火了,她厉声宣布:“再有人不带上述文具上‘写字’课,便到教室外面站壁角去!”
④偏偏刚宣布完我就犯了规,等想起这一节是”写字”课时,课前预备铃已经响了,回家再取已经不可能。我心乱跳,面如土色。华老师来到讲台上,先问:”都带笔墨纸了吗? “我和一个瘦小贫苦的女生低着头站了起来。华老师皱着眉看着我们,她问:”你们说, 怎么办?”我流出了眼泪。最可怕的是我姐姐也在这个学校,如果我在教室外面站了壁角,这种奇耻大辱就会被她报告给父母……天啊,我完了。全班都沉默着,大家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那个瘦小的女同学说话了:”我出去站着吧,王蒙就甭去了,他是好学生,从来没犯过规。”听了这个话,我真是绝处逢生,赶紧喊道:”同意!”华老师看了我一眼,摇摇头,叹了口气,厉声说了句:”坐下!”
⑤事后,她把我找到她的宿舍,将我拉到她跟前问道:”当她说自己出去罚站而你不用去的时候,你说了什么来着?”我脸一下就红了,无地自容。这是我生平第一次最深刻的品德教育。
⑥华老师有一次带我去先农坛参加全市中小学生运动会。会前,她带我去了一个糕点铺,在糕点铺,华老师亲切地问我想吃什么,我们点了一碗油茶,一块点心,这是我生平第一次”下馆子”。运动会开完了,天黑了,挤有轨电车时,我和华老师失散了。结果,我上错了车,我家本来在”西四牌楼”附近,却坐了去”东四牌楼”的车,一直坐到了北新桥终点……后来我还是回到了家。那一晚我兴奋得睡不着。从此,我与华老师更亲了。
⑦那时,每逢升级,级任老师就要换的。因此,我们上三年级,华老师就不再教我们了。此后也有许多好老师,但没有一个像华老师那样细致地教育过我。华老师,您还记得我第一次的造句吗?您还记得我犯的错误吗?您还记得我们一起吃油条的那个铺子吗?华老师,你在哪里呢?真想见一见你。
11.梳理文章内容,将表格填写完整,并回答问题。
与华老师有关的事情 “我”的心情
①事件一: 自豪
②事件二: 无地自容
事件三:带我参加运动会 ③
④探究: A.我发现在三件事情中 是详写, 和 是略写。 B.这样安排的好处是
12.读第④自然段划线句子,回答问题。
①联系上下文,写出华老师当时的心理活动。
②这句话主要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是 ,表现了华老师 的品质。
13.对第⑤自然段中”我脸一下就红了,无地自容”理解最恰当的是( ) 。
A.我为自己违反华老师规定而后悔
B.我因被罚教室外面站壁角而难堪
C.我因担心姐姐知道我罚站而不安
D.我为自己只想着逃避惩罚而羞愧
14.文章的结尾有什么特点?这样表达有什么作用?谈一谈你的理解。
【答案】11.①事件一:在班上念我的句子;②事件二:对我进行品德教育;③兴奋;④事件二;事件一;事件三;详写事件二能突出重点,因为这件事对我的影响最大;三件事情有详有略,能更好地表现华老师的人物形象。
12.①唉,这个孩子怎么会这样说呢?还是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啊,我得好好教育教育。②动作描写;关心学生成长、严格要求学生。
13.D
14.文章结尾使用了一连串的问句。用直接抒情的方法,表达了作者对华老师浓浓的思念之情。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文章结尾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故事情节的梳理和概括的基本能力。故事情节,是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间关系的一系列事件的发展过程。往往以情节取胜。一般按情节发生发展的阶段分点概括,每一阶段可采用这样的语言表述形式。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赏析能力。语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不管从哪个角度,都要会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
(3)此题考查对文章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能力。一般错误的选项的命题都会有明显的漏洞,或文意、或手法。要仔细阅读文章找到这些问题。
(4)此题考查把握段落作用的能力。分析语段的作用,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还要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
11.本题考查内容梳理和详略写法及其好处。(1)空:根据第②段“小学二年级,平生第一次作造句”“华老师在班上念了这个句子,念完后,她微笑着拍拍我的肩膀。从此,我受到了华老师的‘欣赏’”可概括为:“我”的造句受到表扬;
(2)空:根据第④段“全班都沉默着,大家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那个瘦小的女同学说话了:‘我出去站着吧,王蒙就甭去了,他是好学生,从来没犯过规。’听了这个话,我真是绝处逢生,赶紧喊道:‘同意’”、第⑤段“事后,她把我找到她的宿舍,将我拉到她跟前问道:‘当她说自己出去罚站而你不用去的时候,你说了什么来着?’我脸一下就红了,无地自容。这是我生平第一次最深刻的品德教育”可概括为:“我”犯错而被教育;
(3)空:根据第⑥段“华老师有一次带我去先农坛参加全市中小学生运动会”“那一晚我兴奋得睡不着。从此,我与华老师更亲了”可概括为:兴奋;
(4)本文详写了“我”犯错而被教育,略写了老师的严厉、“我”的造句受到表扬、老师带我参加运动会。这样写,突出老师对“我”的教育,表现老师对“我”的严格要求和循循善诱、教育有方,使老师的形象鲜明而有个性;表达“我”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故答案为: ①事件一:在班上念我的句子;②事件二:对我进行品德教育;③兴奋;④事件二、事件一、事件三,详写事件二能突出重点,因为这件事对我的影响最大;三件事情有详有略,能更好地表现华老师的人物形象。
12.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1)根据第④段“我和一个瘦小贫苦的女生低着头站了起来。华老师皱着眉看着我们,她问:‘你们说,怎么办?’我流出了眼泪。最可怕的是我姐姐也在这个学校,如果我在教室外面站了壁角,这种奇耻大辱就会被她报告给父母……天啊,我完了。全班都沉默着,大家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那个瘦小的女同学说话了:‘我出去站着吧,王蒙就甭去了,他是好学生,从来没犯过规。’听了这个话,我真是绝处逢生,赶紧喊道:‘同意!’”可知,因为“我”上写字课的时候忘了带笔墨纸,“我”害怕在教室外面站了,被父母知道,这时那个瘦小的女同学,说自己出去站,不要让“我”出去站,而“我”立马表示了同意;
根据第④段划线句子“华老师看了我一眼,摇摇头,叹了口气,厉声说了句:‘坐下!’”可知,由“我”的这句话,引发了华老师的不满、失望。所以,围绕这种不满、失望来想象华老师当时的心理活动,合理即可。
示例:怎么能这样呢?你这是在逃避惩罚!而且同意她一个人出去罚站,自己却不被惩罚,这是自私、不公平的表现!真是让人生气!
(2)根据第④段划线句子“华老师看了我一眼,摇摇头,叹了口气,厉声说了句:‘坐下!’”可知,“看了我一眼,摇摇头,叹了口气”是对华老师的动作描写,“厉声说了句:‘坐下’”是对华老师的语言描写,表现了华老师对“我”听了那个女孩子话后的反应的不满,对“我”逃避惩罚感到生气和惋惜。表现了华老师对学生要求严格的品格。
故答案为: ①唉,这个孩子怎么会这样说呢?还是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啊,我得好好教育教育。②动作描写;关心学生成长、严格要求学生。
1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第⑤段“事后,她把我找到她的宿舍,将我拉到她跟前问道:‘当她说自己出去罚站而你不用去的时候,你说了什么来着?’我脸一下就红了,无地自容。这是我生平第一次最深刻的品德教育”可知,下课后,华老师将“我”叫到她的宿舍,她问“我”当时说的话。由此可知,“我”脸红的原因是:为自己的犯错而脸红;无地自容的原因是:为同学替自己辩护而感到害羞,为自己逃避惩罚而惭愧,为有负华老师的希望而不安;
故答案为:D。
14.本题考查语段的特点和作用。根据第⑦段“华老师,您还记得我第一次的造句吗?您还记得我犯的错误吗?您还记得我们一起吃油条的那个铺子吗?华老师,你在哪里呢?真想见一见你”可知,运用第二人称“你”,作者仿佛与华老师当面交谈,倾诉对华老师的思念和感激之情;
同时,运用直接抒情的方式,表达对华老师思念和感激之情;语言朴实、亲切平淡中蕴涵深情。也能够使读者迅速融入角色,更加感人肺腑。
故答案为: 文章结尾使用了一连串的问句。用直接抒情的方法,表达了作者对华老师浓浓的思念之情。
三、文言文阅(14 分)
阅读
师旷论学
晋平公①问于师旷②日:”吾年七十, 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③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日:”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④昧行⑤乎?”平公日:”善哉!”(选自《说苑》)
[注释]①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②师旷:春秋时期晋国乐师,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③炳烛:点燃蜡烛。④孰与:相当于……跟(与) ……哪个(谁)怎么样?”。⑤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15.借助注释读懂故事,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晋平公说自己”恐已暮矣”,是因为 。
②“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这句话的意思是 。
③从全文看,师旷劝晋平公”炳烛”,实际的意思是 。
16.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文中”如日出之阳”相同的一项是( ) 。
A.通国之善弈者也 B.思援弓缴而射之
C.虽与之俱学 D.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17.文中画线句子是师旷对于学习的论述,它带给你怎样的启示?请写出两条。
【答案】15.自己已经七十岁,年纪太大了(太迟了)。;怎么有做臣子的却戏弄君主的呢?;(就像蜡烛在黑夜中的光亮)你现在学习也不迟。
16.A
17.示例1: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终生学习,受益终生。示例2:”老而好学”虽比不上”少而好学”和”壮而好学”,但总比不好学好。要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什么时候都不迟。示例3:”少而好学”比”老而好学”更好,少年更应该珍惜时间,把握机会,好好学习。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常用文言虚词;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2)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
(3)本题考查阅读启示。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参考译文】
晋平公对师旷说:“我今年七十岁了,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既然晚了,为什么不把烛灯点燃呢?”平公说:“哪里有为人臣子而戏弄自己的国君的人呢?”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就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中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强烈;晚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拿着蜡烛照明。点上火把走路和摸黑走相比,哪个更好呢?”平公说:“说得好啊!”
1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翻译句子。(1)联系“吾年七十,欲学”可知,他认为自己今年七十岁了,想要学习又怕自己精力不够。
(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安,怎么。为,作为。而,却。戏,戏弄。其,他的。乎,吗。
(3)联系“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可知,师旷劝晋平公“炳烛”,实际的意思是让他不要怕自己老了精力不够,要抓紧时间学习。
故答案为: 自己已经七十岁,年纪太大了(太迟了)。
怎么有做臣子的却戏弄君主的呢?
(就像蜡烛在黑夜中的光亮)你现在学习也不迟。
16.本题考查一词多义。“如日出之阳”中“之”的用法与意思是“助词,的”。
A.助词,的;
B.代词,指鸿鹄;
C.代词,他;
D.代词,指伯牙鼓琴;
故答案为:A。
17.本题考查阅读启示。根据“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可知,晋平公认为自己老了,想要学习却担心已经晚了。可得启示:不要为自己的不学习找借口。想要学习就马上去做。
根据“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可知,少年时喜好学习,就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中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强烈;晚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拿着蜡烛照明。可得启示:学习不受年龄限制,只要学习,任何时候都不晚。
故答案为:示例1: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终生学习,受益终生。示例2:”老而好学”虽比不上”少而好学”和”壮而好学”,但总比不好学好。要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什么时候都不迟。示例3:”少而好学”比”老而好学”更好,少年更应该珍惜时间,把握机会,好好学习。
四、习作。(30 分)
18.童年的时光悄然离去,但总有一些人舍不得说再见,总有一些事舍不得忘记,总有一些情舍不得割舍……请你以”不舍”为话题,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选择恰当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习作,题目自拟。
要求:抓住重点,选取典型的事例,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把情感真实自然地表达出来,特别要注意写好开头和结尾。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答案】略
【知识点】话题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话题作文。
一、审题立意。根据题干可知,以“不舍”为话题写作文。抓住关键词“不舍”,意思是难以割舍,难以忘记。所以,“不舍”也可以是“难忘”。那对什么“不舍”、“难忘”呢?“不舍”的对象非常广泛,可自由发挥的写作空间非常大。根据材料“童年的时光悄然离去,但总有一些人舍不得说再见,总有一些事舍不得忘记,总有一些情舍不得割舍……”可知,“不舍”“难忘”的,可以是某个人,可以是某件事,可以是动物植物,可以是某个阶段的生活,可以是某种习俗等等。写作时,只要扣住“难以割舍”即可。
二、选材构思。可以写“难忘的同桌”,如,曾经彼此关系密切、形影不离。他总会在自己需要的时候,给予我帮助:当我忘记带书的时候,他会主动把书与我分享;当我被老师批评而伤心时,他总会在一旁陪伴,并安慰开解我等。这样一个温暖的朋友,后来却转学了,但他对我的好以及我们的情谊,我是不舍的,难以忘怀的。可以写“难忘的泰山行”,暑假与父母一起去登泰山,刚开始攀登,还兴致勃勃。但过了一会儿,发现前路茫茫无尽头,就开始“打退党鼓”了。爸爸告诉我“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于是,我努力克服重重困难,登上山顶。果然,真的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受。难忘泰山之行,不舍自己的成长之旅等。本文写作时,可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写出真情实感。文末可以议论或抒情升华主题,总结全文,并与文题或文首形成前后呼应,使全文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话题作文的能力。话题作文试题有三个主要特点:第一,题目只提供写作内容围绕的核心,而不以标题的形式提供具体明确的主旨。第二,只提供写作范围,而且范围相当宽泛,要求所写内容与话题相关即可,不要求归纳试题所供材料的中心意思并紧扣这一中心意思做文章。第三,话题作文一般要求自拟文题,而非话题作文不要求自拟文题,也不能另立文题。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