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课程标准 了解现代农业、渔业发展过程中,人类在食物生产、储备等方面的进步,认识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在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意义。
重点难点 1.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2.粮食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知识点一 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1.概况
(1)背景: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机器生产推动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20世纪中叶,欧美各国完成了农业机械化,建立起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
(2)实现:优良品种育成推广,优质高效化肥广泛应用。设施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生产量大幅度增长,大型农场、养殖场成为现代农业的主要生产经营模式。
2.表现
(1)机械化
①前提:20世纪以来,汽油拖拉机、柴油拖拉机相继实现批量生产,为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创造了条件。
②主要机械:用大功率拖拉机牵引的铧式犁、播种机、联合收割机等,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③各国特征:美国农业机械以大型为主,法国以中型为主,日本以小型为主,中国则是大、中、小型相结合。
④历史意义:推动着农作物的播种、收割与加工等从人工化向自动化转变。
(2)育种技术
①1930年,美国培育出玉米新品种。
②1941年,墨西哥培育出小麦新品种。
③20世纪60年代,菲律宾培育出的杂交水稻在东南亚推广。
④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的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也不断取得突破。
⑤影响:提高了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了突出贡献。
(3)养殖、畜牧业
①养殖场和牧场的各个生产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控制。
②现代科学技术用于海洋捕捞,渔船、网具等日趋现代化。水产养殖向工厂化、机械化、集约化经营发展,从淡水养殖向海水养殖发展。
知识拓展 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是继原始农业、传统农业之后的一个农业发展新阶段,是持续、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管理和现代工业装备的专业化、社会化、集约化产业,是把生产、加工和销售相结合,把产前、产中和产后相结合,把生产、生活和生态相结合的一体化的高效率与高效益的综合性产业。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
问题思考 材料 马克思曾经指出:“现代科学在农业的运用,将把农村居民从土地上赶走,使人口集中于工业城镇”。这种大规模的集中,“将把从事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城市和农村生活方式的优点结合起来”。总之,世界农业现代化是与工业化、城市化相伴而生的,其实质和核心是化“农”,就是农民比重大幅减少、农业比重大幅下降、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的历史演进过程。
问题 依据材料归纳概括世界农业现代化的特点。
答案 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相伴;科技和资本的投入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和农作物的产量;农业从业人员大幅度下降;农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
知识点二 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1.粮食储备技术
(1)在原始农业社会,人们利用地窖和陶器来存储余粮。随着古代农业的发展,粮仓的储备技术逐渐改进。
(2)20世纪以来,科技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粮食储备技术的进步。
①20世纪50年代,美国已经使用机械通风储粮技术。
②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采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
③21世纪以来,新型制冷设备相继推出。
2.食品保藏技术
(1)古代:人们利用腌制或风干等方法加工保存食品,还利用自然界中的冰来延长食品保藏期。
(2)现代
①自20世纪20年代起,速冻加工、冷冻设备、冷冻食品以及冷冻食品包装等领域的技术不断进步,冷链物流产业也发展起来。
②2010年,中国颁布《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对冷链物流产业进行整体布局,大大促进了该产业的发展。
概念解读 冷链物流
冷链物流一般指冷藏冷冻类食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它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制冷技术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的低温物流过程。
问题思考 冷链物流对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答案 (1)有利于构建通畅高效的双向流通渠道,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
(2)促进优质工业消费品进入农村市场,缩小城乡消费差距,推动农村消费升级。
(3)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
(4)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乡村振兴奠定产业基础,培育内生发展动力。
(5)冷链物流提高了食品的保鲜能力,方便了不同地域之间的食物输送,同时为食品的安全输送提供了保证,丰富人们的生活。
知识点三 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1.粮食安全
(1)原因:人口激增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耕地面积不断减少;食物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
(2)成就
①世界:各国政府都把解决粮食安全与消除饥饿作为首要任务。1945年成立的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多次召开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制订粮食安全行动计划,为人类共同消除饥饿统筹资源。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用不足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1996年,中国发布了《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此后,中国制定了一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由于政策支持、制度创新和农业科技进步,中国在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2.食品安全
(1)原因:①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造成土壤污染。
②禽畜饲养中过度使用抗生素。
③过度使用食品添加剂等。
(2)措施
①各国更加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并制定法律法规进行治理。
②中国高度重视食品安全。200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用法律手段确保食品安全。中国政府还提出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督、最严厉的惩罚、最严肃的问责,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
问题思考 为什么会出现食品安全问题?
答案 (1)生产经营者只顾追求自身利益,违背“诚实信用”的市场交易原则。
(2)市场经济中诚信缺失导致市场秩序混乱。
(3)法律法规的不健全。
(4)相关部门监管不力,使食品安全生产没有落实到位。
探究一 食物生产、储备的现代化
材料一 食物在现代早期的传播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粮食产量和人口的增长,19世纪的工业化则彻底改变了食物的制作方式,甚至是食物的根本属性。铁路和汽船跨越大陆和海洋将水果、蔬菜和肉类运到市场上,改变了世界各地的食物供应网络。与此同时,工业技术不断地将烹饪从家里的厨房转移到遥远的工厂。随着食物由铁路和汽船从世界各地运来,“健康卫生”的含义就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肉的新鲜程度不再取决于牲口被宰杀的日期有多近,而是取决于它的包装和冷藏。在19世纪之前,只有精英阶层才可以每天享用白面包和肉。随着大规模工业生产的兴起,这两种食物和许多其他食物终于成为西方社会的日常主食。
问题 (1)食物在近代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案 食物的制作方式,甚至是食物的根本属性发生了改变;世界各地的食物供应网络发生了变化;新技术运用于肉类保鲜;白面包、肉和许多其他食物终于成为西方社会的日常主食。
(2)食物在近代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工业化的影响;铁路和汽船等交通运输的改进;新技术的运用;大规模工业生产的兴起对食品的要求。
材料二 当代中国积极重视粮食储备。中国的粮食储备是充裕的,我们的储备规模在1.5亿吨-2亿吨。中国的储备主要分为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2000年,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组建成立,中央储备粮的垂直管理体系开始形成并得到良好运行。国务院拥有中央储备粮粮权,国家粮食局具体负责粮食的行政管理,中储粮总公司对中央储备粮管理负总责。但粮食储备业务涉及财政部、发改委、国家粮食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部门,中央储备粮等政策性任务的下达需要几个部门共同签署意见。
问题 (3)根据材料,归纳当代中国粮食储备的特点,分析粮食储备的意义。
答案 特点:规模大;实行分级储备;管理体系垂直运行;多头共同合作管理。
意义:保证了粮食供给;保证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保证了国内生产生活的需要;增强了应对重大与突发问题的应对能力;配合了国家安全战略的实施;保证了国家长远计划的实施。
绿色革命
狭义的绿色革命是指发生在印度的“绿色革命”。1967—1968年,印度开始了靠先进技术提高粮食产量的“绿色革命”的第一次试验,结果粮食总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使印度农业发生了巨变。广义的绿色革命是指在生态学和环境科学基本理论的指导下,人类适应环境,与环境协同发展、和谐共进所创造的一切文化和活动。在19世纪和20世纪先后发生过四次农业革命(Agricultural revolution),即19世纪90年代农业“机械革命”;20世纪初的农业“化学革命”;20世纪前半叶“杂交育种革命”,以及20世纪下半叶出现的第一次绿色革命。农业革命或绿色革命形成的条件可以归纳为:
(1)农业重大问题、全球性食品危机出现。
(2)技术及生产工具取得突破性进展,生物科技日益成熟,需要传播与扩散。
(3)政策导向的利好推动。国际社会关于粮食增产与全球稳定、国际减贫等问题形成共识,并且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积极支持并参与农业重大问题的解决,技术主导大国(如美国)调整政策,为农业革命提供技术条件和政策支持。
探究二 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
材料一 2.遭受饥饿和贫困折磨的人数现已逾10亿,这一事实让我们感到震惊。……粮食安全、农业和农村发展方面长期投资不足所产生的影响,又因近期粮食、金融和经济危机等因素而雪上加霜。
…………
4.从现在起到2050年,为养活预计超过90亿的世界人口,农业产量估计需增长70%……粮食不应当用作施加政治和经济压力的手段。我们重申国际合作和团结的重要性并要避免采取与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不一致并可能危及粮食安全的单方面措施。我们呼吁开放市场,这是全球粮食安全对策的重要内容。
5.气候变化给粮食安全和农业部门增加了严重风险。其预期影响特别给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的小农,以及已处于弱势地位的人口带来危险。
——《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宣言》
(2009年11月16-18日,罗马)
问题 (1)粮食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粮食安全问题?
答案 ①原因:全球气候变暖等自然环境的改变,影响粮食产量;人口激增、人地矛盾突出;农业、农村发展投资不足;金融经济危机的影响。
②应对:加强对农业、农村的投资,使得粮食生产有资金保障;加强粮食科技创新,开发引领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加强国际合作、开放国际市场;国家运用经济手段,通过制定财政政策,形成农业补贴同粮食生产挂钩机制,让多生产粮食者多得补贴;通过制定货币政策,发挥农业发展银行的作用,做好信贷支农工作,支持中储粮直属企业政策性粮食收购;运用法律手段,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和计划管控,加强土地执法监察;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倡导每个人从我做起,节约每一粒粮食,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爱粮节粮的良好风尚。
材料二 1998年,国务院决定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重点解决政企不分、权责不清、“大锅饭”现象严重,粮食队伍庞大、费用高、效益差,市场体系和法规体系不健全、市场调控手段不完备,企业机制不活、历史包袱沉重等深层次问题。主要改革内容是:一是“四分开一完善”,即政企分开、储备与经营分开、中央与地方的责任分开、新老粮食财务挂账分开,完善粮食价格机制。二是“三项政策,一项改革”,即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坚持敞开收购,实行顺价销售,做到收购资金封闭运行,加快国有粮食企业自身改革。为规范粮食交易行为,促进有序流通,国家制定颁布了《粮食收购条例》和《粮食购销违法行为处罚办法》,粮食管理开始进入法制化管理轨道。
问题 (2)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特点及意义。
答案 特点:侧重于解决权责不分的深层次体制问题;坚持市场取向与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逐渐走向法制化管理轨道。
意义:规范了粮食交易行为;促进了粮食的有序流通;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纵深发展等。
材料三 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组成“全国食品卫生领导小组”,组织对食品种养、生产、经营和进出口等环节的治理。1982年11月,食品卫生领域的第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通过。1981年,卫生部制定了食品卫生标准研发五年规划,陆续发布了80多项标准。1984年,我国正式成为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成员,积极参与国际食品标准制定。
问题 (3)根据材料说明改革开放初期食品安全治理的意义。
答案 健全国家治理体系;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健康;规范和促进了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
中国不仅能养活自己,而且还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2006年9月,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发表的《2005年度国际粮食援助监测报告》显示,2005年中国共对外提供了57.7万吨粮食援助,占当年全球粮食援助总量的6.9%,仅次于美国和欧盟。
问题 请用史实说明,农业现代化与中国成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重要力量的关系。
答案 发展农业现代化是使中国成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重要力量的有力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其中农业现代化,全面建立粮食科技创新体系至关重要。2018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8.3%,比1996年提高42.8个百分点。其中,中国科学家袁隆平培育的超级杂交水稻单产达到每公顷近18.1吨,刷新了世界纪录。2018年,中国谷物自给率超过95%。近年来,进口粮食总量中大豆占比75.4%,稻谷和小麦占比不足6%。这充分说明当前中国粮食安全形势良好,中国人的饭碗有着坚实有力的保障。
1.人们谈论欧洲近代农业革命的兴起时,最初把它与圈地运动、大农场的兴起等联系在一起,后来则越来越多地从技术的发展、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劳动效率的进步等角度来界定它。这一论述的转变( )
A.突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作用
B.承认工农业发展的相互促进
C.非常重视制度性变革的影响
D.为即将到来的工业文明奠基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越来越多地从技术的发展、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劳动效率的进步等角度来界定它”可知,人们更重视生产技术、劳动效率,突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作用,故A正确。
2.19世纪晚期,内燃机被安装在拖拉机、播种机、脱粒机等机械上。机器的轰鸣声打破了田野的宁静气氛。内燃机还被美国人安装在联合收割机上,把谷物收割的速度提高了几十倍,后来又推广到世界各国。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美国人发明了内燃机
B.机器的噪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
C.内燃机推动了工业生产
D.内燃机推进了农业机械化
答案 D
解析 题干说的是“内燃机被安装在拖拉机、播种机、脱粒机等机械上”“内燃机还被美国人安装在联合收割机上”,这都是指内燃机在农业方面中的运用,促进了农业机械化进程,而不是推动了工业生产,故选D,排除C;内燃机是德国人发明的,A不符合史实,而且题干也没有提到内燃机发明者,故排除;题干不是在说机器的噪声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而是说内燃机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所以B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3.有人评论当代中国的一位科学家说:一个土生土长的科技工作者,自命于时代,自立于浮风,矢志于令人类远离饥饿;他以一粒种子改革世界,为人类铺垫了安稳的基石。该评论( )
A.反映了杂交水稻在全球范围的推广
B.告诫了人们要像袁隆平一样的低调
C.阐明了中国在杂交水稻领域的地位
D.颂扬了杂交水稻技术对人类的贡献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他以一粒种子改革世界,为人类铺垫了安稳的基石”可知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D选项符合题意。
4.杂交水稻被国际上称为“第五大发明”和世界“第二次绿色革命”,这是因为( )
A.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B.有许多国家引进杂交水稻
C.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D.袁隆平推广杂交水稻
答案 C
解析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提高了水稻的亩产量,不仅仅有助于中国粮食产量的提高,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杂交水稻还推广到世界范围,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的饥饿问题,因此被称为“第五大发明”和世界“第二次绿色革命”,所以选C项,A、B、D项属于表面原因。
5.下表是英国普通工人食物消费状况变化统计,此表反映了两次工业革命期间( )
时间 19世纪60、70年代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食物 很少有肉类,马铃薯为主,水果消费很少 马铃薯减少,家庭蔬菜量增加 香蕉消费普及,罐头、冷冻肉大量增加
A.工人工资水平普遍较低
B.加工食品超过了农业食品
C.工人家庭支出水平提高
D.英国人注重食物的多样化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反映的19世纪60、70年代“很少有肉类,马铃薯为主,水果消费很少”,到20世纪初“香蕉消费普及,罐头、冷冻肉大量增加”来看,说明在两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工人家庭的支出水平提高,故答案为C项。
6.“十三五”规划强调,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粮食产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同时又明确提出“适度”进口的方针。对粮食安全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粮食安全关系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②适度进口是维护粮食安全的根本途径
③粮食生产离不开科技进步
④立足于对外开放,化解我国的粮食危机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粮食安全关系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故要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土地产出率,确保粮食安全,①③符合题意;我国经济发展应该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把基点放在本国力量上,②④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A。
1.正是由于一系列纺织机器的发明,使用旧式纺车和织机的手工业者遭到了排挤,他们破产之后,便成为雇佣工人。……产生了一批租用五十英亩、一百英亩、二百英亩或者更多的土地的大佃农,他们建立起大农场……(那些小自耕农)或者流入城市出卖劳动力,或者成为农场主的雇工……随着冶铁工业和机器制造业的发展,农业机械日益增多,这表明( )
A.农业机械化的逐步实现
B.农村封建生产关系瓦解
C.资本主义农场开始建立
D.工业革命推动农业变革
答案 D
解析 工业革命机器的发明和使用使得更多的农民变成了工人,说明工业革命推动了农业的变革,故选D;材料不是强调农业机械化的实现,而是强调工业革命对农村的生产关系和农业生产发展的影响,排除A;材料体现了工业革命和农业之间的关系,主旨不是农村封建生产关系瓦解,排除B;材料体现不出“开始建立”的信息,排除C。
2.“在1850年至1913年间,在美国,取代马匹的拖拉机一天能拉旋转式犁翻耕多达50英亩的土地。……联合收割机能自动地收割庄稼、打谷脱粒,甚至还能自动地将谷物塞进布袋以供应市场。与这些新机械同样重要的是高粮仓、罐头食品制造厂、冷藏车、船和迅速的运输工具。”这些现象表明( )
A.美国工业革命领域的宽泛
B.美国农业技术的领先地位
C.农业成为面向市场生产的商业事业
D.它最终引发美国工业革命全面展开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在1850年至1913年间”“联合收割机能自动地收割庄稼、打谷脱粒,甚至还能自动地将谷物塞进布袋以供应市场”中可以看出,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农业成为面向市场生产的商业事业,故C项正确。
3.1929年,苏联创建了拖拉机站。拖拉机站拥有农业机械(如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并负责维修工作,使其随时可以使用,而费用则由集体农庄负担。拖拉机作业时间从1928年到1936年急剧上升了差不多100倍。这主要反映出当时苏联( )
A.农业集体化急速普及
B.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重工业飞速发展
D.农民欢迎新经济政策
答案 A
解析 苏联从1929年开始进行大规模农业集体化活动,材料中“费用则由集体农庄负担”说明农业集体化迅速发展和普及,故A正确;B是1921年宣布结束,故B错误;材料没有说明重工业发展的信息,故C错误;新经济政策是1928年废止,故D错误。
4.1975年12月,华国锋指示:第一,中央拿出150万元人民币支持杂交水稻推广,给广东购买15部解放牌汽车,装备一个车队,运输“南繁”种子;第二,由农业部主持立即在广州召开南方13省(区)杂交水稻生产会议,部署加速推广杂交水稻。这表明( )
A.国家支持是科技发展的巨大动力
B.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科技发展水平
C.杂交水稻良种南优2号培育成功
D.中国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表述可知,国家大力支持杂交水稻技术的发展和推广,故选A项,不选B、D两项;南优2号培育成功是在1973年,不选C项。
5.下表是《通典》天宝八年(749年)统计的河北道、河南道(唐玄宗时按山河地形,分全国为十五道)各仓所储粮食量表(注:各仓储粮大致反映当地粮食产量)。从表中能反映出的信息是( )
正仓、义仓、常平仓储粮总数(单位:石)
全国 109 906 064
河北道 21 029 924
河南道 22 467 641
(唐朝时,正仓储州县粮食,义仓备灾荒时的不足,常平仓均粮价的贵贱。)
A.河南、河北两道是全国的经济重心
B.河南、河北两道是国家重要产粮区
C.河南、河北两道负责储备灾荒粮食
D.两道受安史之乱影响粮食储备不足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河南道与河北道储粮总数所占比重接近全国的一半,说明河南、河北两道是国家重要产粮区,B选项符合题意;河南、河北两道是全国的经济重心说法过于绝对,A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河南、河北两道负责储备灾荒粮食,C选项排除;安史之乱发生于755年至763年间,与材料所给时间不符合,D选项排除。
6.同学们喜欢吃的辣条是一种典型的工业化食物,工业化食物借助广告和零售业的商业革命,获得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同。工业技术明显改变了人们的饮食方式,早晨的热粥被便利的冷食品取代。这说明( )
A.食品的工业加工使食品质量下降
B.吃辣条就是支持国家工业化建设
C.工业化加工为我们创造了新食物
D.工业食品不符合国人的饮食习惯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工业化食物借助广告和零售业的商业革命,获得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同。工业技术明显改变了人们的饮食方式,早晨的热粥被便利的冷食品取代”等信息可知,工业化加工为我们创造了新食物,C正确。
7.南菜北运、黔货出山、跨境海鲜……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农村冷链物流建设还需要在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完善标准、精准“补短”等方面发力。下列能促进农村冷链物流发展的财政政策是( )
①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标准和技术标准
②加大对相关冷链物流企业的税收优惠力度
③降低企业进口高性能物流设备的贷款利率
④增加对农村流通服务网络建设的财政投入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本题的问题是能促进农村冷链物流发展的财政政策,②④符合题意。本题的问题是能促进农村冷链物流发展的财政政策,不是国家制定标准,①不符合题意。降低企业进口高性能物流设备的贷款利率是国家促进农村冷链物流发展的货币政策,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8.2015年10月11日,《2014-2015年中国粮食安全(评估)发展报告》在中国粮食安全评估高层研讨会上发布。报告指出了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在当前国内粮食市场,同种农产品在同一时间内销售价格低于购进价格,出现了原粮与成品粮价格倒挂、主产区与主销区粮价倒挂、国内与国外粮价倒挂等多重倒挂现象,这将导致( )
①粮食进口增多
②主销区到主产区收购更多的粮食
③粮食加工企业收购更积极
④国家增加粮食储备
A.②③ B.①④
C.②④ D.①②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中国内与国外粮价倒挂意味着国内粮价要高于国外粮价,这将导致粮食进口增多,①正确;销售价格低于购进价格,粮食主销区将无利可图,不会再到主产区多购粮食,②不选;原粮与成品粮价格倒挂,粮食加工企业则无利可图,不会更加积极收购粮食,③不选;出现价格倒挂现象主要是因为供给过于需求导致的,此时国家应增加粮食储备,以平衡供需矛盾,④正确。故本题答案选择B。
9.一艘货船在1910年离开英格兰,带着铁轨和普通货物前往墨尔本,然后为阿根廷捎上联合收割机,此后装载运往加尔各答的小麦,在此装载运往纽约的黄麻。它在17个月里跨越了六大洲,而它的一切航程都是由身处伦敦的经纪人通过电报安排的。这主要表明( )
A.世界范围劳动分工形成
B.科技创新助力世界市场发展
C.商品是世界联系的纽带
D.英国对海外市场有严重依赖
答案 B
解析 “它在17个月里跨越了六大洲,而它的一切航程都是由身处伦敦的经纪人通过电报安排的”这句话体现出了科技对世界市场的影响,故B项正确;A、C、D材料中均未提到,故排除。
10.中国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于1999年1月在杭州宣布,当今农业的一个世界性难题——超级水稻的培育技术将由中国人率先攻破。这种杂交水稻亩产量超过800公斤,技术难题目前已经基本解决,3-5年内将大面积推广生产,这是世界水稻育种的又一次新的飞跃。材料反映了( )
A.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的更新发展
B.科技发展导致农业商品化的提高
C.技术革命催生了新的产业部门
D.新技术革命引起产业结构的调整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中国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于1999年1月在杭州宣布,当今农业的一个世界性难题——超级水稻的培育技术将由中国人率先攻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的更新发展,因此选A。B、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11.随着冷链物流业的迅速发展,人们对新鲜肉奶制品、蔬菜水果的消费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生活水平得到提高。这反映出( )
A.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B.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
C.消费行为受消费心理的影响
D.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答案 A
解析 “冷链物流业的迅速发展”属于生产,“人们对新鲜肉奶制品、蔬菜水果的消费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是消费,因此材料说明的是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故答案选A。B、C、D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12.从三聚氰胺事件的重击、瘦肉精事件的炸雷、上海染色馒头的喧闹,到如今的塑化剂事件,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梦魇。而这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背后都有化学添加剂的阴影。这类问题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 )
A.新航路的开辟 B.第一次工业革命
C.第二次工业革命 D.第三次科技革命
答案 C
解析 由题干信息“最早”“化学添加剂”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化学工业的建立带来的结果,故C正确; A、B两项时期没有出现化学添加剂,应排除;D项不符合“最早”,应排除。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食品掺假尤为严重。1901年,西奥多·罗斯福担任美国总统,他主张积极干预食品药品中存在的问题。社会上兴起了一场以中产阶级为主,有各阶级广泛参与的社会进步运动,新闻媒体发动了“'黑幕揭发”运动,食品药品行业是其关注的重要对象。这些运动不仅给罗斯福总统提供了强大的支持,而且唤醒了广大的民众,最终加速了《纯净食品法》的出台,开启了美国食品监管的“联邦化”序幕。
材料二 19世纪后期,一些疾病随海外贸易传入中国。为防止大规模的传染病流行,20世纪20—30年代,主要商埠开展了一定的公共卫生管理工作。例如上海公共租界的工部局仿照英国,成立公共卫生处,逐步制定了一系列食品卫生法规,并建立了公众投诉制度。但只是在少数城市,如上海、广州、汉口等,才进行了专门性的食品卫生管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纯净食品法》成功出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20世纪初中、美两国的食品安全管理。
答案 (1)原因:总统重视;新闻媒体推动;社会各界参与;相对完善的民主法制体制等。
(2)同:法制方式;取得一定成效。
异:美国是独立的民主国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美国是联邦政府积极干预,中国是地方性质的;美国是各阶层共同参与,中国主要是外部力量的推动;美国制定了全国性质的法律,效果更为显著,中国则是局部性的,效果不佳等。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里,多数人并没有选择吃的权利。不过,这一情况随着人类社会步入近代而发生了巨大变化。
食物的大交换
十五世纪末,新大陆被发现后,美洲特有的农作物被带到了欧洲。进而传播到非洲和亚洲。像玉米、土豆、红薯等作物,不仅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与习惯,更成为人们在饥馑之年的救命口粮。到1800年左右,取材于美洲的蔗糖已经成为欧洲普通人的日常必需品。同时,旧大陆的一些农作物和家畜被欧洲人带到了美洲;不过,家畜的过快繁殖也引发了美洲的生态危机。……至少在欧洲,新旧大陆之间的食物大交换,间接促成了一个更为平等社会的出现。当然,欧洲这种平等的背后是上千万背井离乡的黑人奴隶的血泪史。
食物的工业化
工业化食品的出现,解决了食物的保存和运输两大问题。1835年、1871年,美国人雅各布·珀金斯和德国人卡尔·冯·林德在大西洋两岸先后发明了制冷机和冷动机;同时,借助同时代铁路和航运技术的发展,大宗肉类食物的跨国和远洋运输不再是问题。大型屠宰厂、肉类加工厂、罐装食品厂纷纷建立,之前手工烹制食物的“温情脉脉”被标准化大规模生产所追求的效率和价值所取代。但总体而言,民众尤其日益扩大的社会中下层人士从食品的工业化中还是得到了好处,因为获得了更多的权利。
食物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
今天,麦当劳金色拱门的标志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象征。西方食物在向全球挺进的同时,必须经历一个被“地方化”的过程。也就是必须适应当地的饮食习惯和文化传统。
如肯德基公司为了迎合中国人的口味,推出了粥、油条和大饼等产品。随着西方快餐和工业加工食物的传播,肥胖、心脏病、糖尿病等与不健康饮食有关的疾病也在扩散。一系列新的健康风险抵消了工业化食物的好处,也让人们开始警觉快餐和工业化食物的弊端。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近代以来食物的传播与人类社会发展”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任选一个历史时期或全面综合考察皆可,论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答案 示例一
论题:近代以来食物的不断传播深刻地影响着世界。
论述:自新航路开辟始,经两次工业革命,至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联系不断加强,日益形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并向全球化发展。这一过程也推动了食物从区域到全球的传播。近代以来食物从区域到全球的传播,以及食品加工技术与其他科技的发展,不仅丰富了人们的饮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不断改变着人们的饮食结构和习惯;这既有利于加强世界各地之间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地的社会发展。但由此而日益滋生的食品卫生等健康风险问题不容忽视,值得人们反思与警惕。
总之,近代以来世界联系日益密切,食物也突破区域限制不断向全球范围传播,给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示例二
论题:工业革命时代的食物发展与传播深刻地影响着世界。
论述:两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条件与生活环境,也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两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成果,即交通运输的进步,电及电器的广泛应用等,不仅促进了食物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也侧重了标准化生产及工业化食品的出现。标准化生产及工业化食品的出现,一方面提高了食品加工的效率,更加满足与丰富了普通民众的饮食需求;另一方面也冲击了传统手工食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与理念。
总之,工业革命推动了食物的快速发展与更大范围的传播,而工业食品的出现与传播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