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日期 学校
课题名称 1.2计算机硬件
教学准备
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本教学设计力图以《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师生互动教学”为指导以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为手段,以课堂为依托来实现教学目标。
教材解读 本课是2023年清华大学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计算机中第2节计算机硬件的教学内容,属于理论讲授课。
学情分析 从ENIAC到智能手机,电子计算机经历了七十多年的发展,虽然外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硬件系统的基本规则并没有改变。所以学生能掌握其规则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分组讨论,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及原理的相关概念。 2.通过体验“图拉丁硬件检测”工具和实物展示来认识计算机相关硬件,了解计算机当中的CPU、内存、硬盘等信息。并学会区分内存储器和外存储器。 3.通过图片演示认识输入输出接口与设备 4.掌握中央处理器CPU
教学重难点 掌握硬件系统的五大部件及原理 学会检测计算机的相关配置 了解计算机主机内部各个硬件的功能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1.导入:人们在选购计算机时,总会比较它们的各项硬件指标。那么我们电脑主机当中有那些硬件设备?最后拿出的主板、CPU、内存等硬件设备让学生认领? 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计算机的硬件 学生思考并分组讨论回答问题 通过实物展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二 硬件系统及原理
1.计算机硬件系统(演示PPT)
电子计算机的硬件系统是由五大基本部件组成,它们分别是什么? 是: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 那么这五大部件的功能是什么呢? 思考计算机硬件系统的五大基本部件及概念 通过PPT对五大部件的认识让学生对计算机运行有了大致的了解,从而能更好的理解对计算机工作原理。
环节三 2.计算机工作原理
存储程序是指计算机将解决问题的程序加载到内存储器中,以方便中央处理器直接访问。程序控制是指控制器按照顺序自动读取程序中的指令执行任务,直到程序结束。 根据五大部件来理解计算机的两大原理 有了对五大部件的理解接着来学习计算机工作原理就很容易理解
环节四 实验活动
硬件系统检测实验
利用专用工具软件检测教师机与学生机的硬件配置差异。
实验准备:学生机、教师机及“图拉丁硬件检测”工具(一款免费的国产软件)。
硬件检测记录表 硬件名称教师机检测信息学生机检测信息中央处理器(CPU)内存硬盘结论
通过图拉丁硬件检测工具自主检测自己的计算机并写硬件检测记录表
硬件名称
学生机检测信息
中央处理器(CPU)
内存
硬盘
通过实验来巩固学生对CPU、内存、硬盘等配置的认识,从而能够辨别计算机的配置好坏。
环节五 输入输出设备
1.问我们常见的输入设备有那些?
键盘、鼠标、触摸屏、摄像头、麦克风、扫描仪、手写板及传感器等,都是计算机常见的输入设备。
触摸屏是一款新兴的可以接收触头输入信号的装置,广泛应用在手持设备中。 思考那些是输入设备并回答 通过提问来巩固对输入设备的认识
环节六 2.问我们常见的输出设备有那些?
常见的输出设备有显示器、打印机、3D打印机及音箱等, 思考那些是输出设备并回答 通过提问来巩固对输出设备的认识
环节七 3.问我们平时见过那些输入输出设备的物理接口?
计算机常见的输入输出设备物理接口 有PS/2接口、USB接口、HDMI接口、VGA接口、音频接口、TYPE-C接口
回答自己见过的输入输出的物理接口 通过回答问题来加深对每个物理的接口的认识
环节八 存储器 1.问你认识的外存储器有那些?
外存储器简称外存,又称为辅助存储器,通常用来存放需要永久保存或暂时不需要的程序或数据。它的特点是:不依赖电、读写速度慢、容量大且价格低,
计算机常用的外存储器有硬盘、U盘等。硬盘又分为机械硬盘(HDD)固态硬盘(SSD)和混合硬盘(HHD)等。
常见的智能手机的外存储器以TF卡为主。TF卡即T-Flash卡,又叫作微型SD卡(MicroSD),是一种外形小巧的存储器卡。数码相机、多媒体播放器等便携式装置广泛使用SD卡,它是一种高速存储设备。 回答自己见过的或用过的外存储器 能够加深对外存储器的认识
环节九 2.问你的手机的内存储器或电脑的内存储器是多大的?
内存储器简称内存,又称为主存储器,是CPU可以随机访问的存储器,具有断电后信息立即丢失的特点,一般用于暂时存放信息。
人们平时所说的内存条,是指插在计算机主板内存插槽中的部件,它是内存储器的一种。 四、中央处理器
计算机最核心的部件是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简称CPU)。CPU是一块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包含了运算器、控制器、缓存及其他外围设备。
回答问题 多数学生认为内存是手机的存储容量,通过让他们回答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让学生深刻的认识到原来自己对内存的认识是错误的。
环节十 总结 学生自主总结 老师补充 自主总结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融合与创新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