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2.1 生物与非生物(基础版)--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一、选择题
1.(2023七上·浙江期中)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在研究湖北三峡地区的石板滩生物群中,发现4种形似树叶的远古生物化石。与真正长在树枝上的叶子不同,这些“树叶”实际上是形态奇特的早期动物,它们生活在远古海洋底部。下列现象中,不能体现生物特征的是( )
A.银杏树能不断长高 B.生物化石的形成
C.含羞草受到触碰时叶片会合拢 D.细菌能繁殖后代
【答案】B
【知识点】生物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所有生物的特征:能生长、能繁殖后代、能呼吸、对外界刺激有反应、能遗传和变异、能排出体内废物。除病毒外,生物由细胞构成。
【解答】A、银杏树能不断长高,体现了生物能生长的特征,A不符合;
B、生物化石的形成,不能体现生物的特征,B符合;
C、含羞草受到触碰时叶片会合拢,体现了生物对外界刺激有反应的特征,C不符合;
D、细菌能繁殖后代,体现了生物对外界刺激有反应的特征,D不符合;
故答案为:B
2.(2023七上·玉环期末)下列不属于生物的是( )
A.灵门白蟹 B.普青"望潮”
C.坎门鱼灯 D.干江盘菜
【答案】C
【知识点】识别生物与非生物
【解析】【分析】生物的特征有:1、生物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进行新陈代谢,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生物能进行遗传和变异,7、绝大部分的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答】A. 灵门白蟹符合生物的特征,属于生物,A错误
B. 普清望潮符合生物的特征,属于生物,B错误
C. 坎门鱼灯不符合生物的特征,不属于生物,C正确
D. 干江盘菜符合生物特征,属于生物,D错误
故答案为:C
3.(2023七上·上虞期末)近日,一位机器人导购员“小新”亮相杭州新华书店,大大的眼睛和圆圆的小嘴巴看起来十分可爱。“小新”能为顾客提供查书、找书等导购服务,并能唱歌、与小朋友聊天,如此萌的导购员自然成为了孩子们的最爱。下列关于该“小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能说会道”所以属于生物
B.有“脸部”表情所以是动物
C.无新陈代谢故无生物的基本特征
D.能“听懂”语言所以有神经组织
【答案】C
【知识点】识别生物与非生物;生物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 生物具有以下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答】
由分析可知“能说会道”、有“脸部”表情、能“听懂”语言只是智能机器人的表现,而新陈代谢是生命的基本特征,“小新”无新陈代谢故无生物的基本特征。
故答案为:C。
4.(2022七上·鄞州期中)猪笼草是一种常绿半灌木,长有奇特的捕虫叶,能捕食小虫,把其作为植物的主要依据是( )
A.动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植物不能
B.植物都是绿色的,动物不是绿色的
C.动物会动,植物不会动
D.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动物不能
【答案】D
【知识点】生物的基本特征;细胞的结构
【解析】【分析】动物与植物最大的区别是:摄食方式不同,动物智能摄取外界物质,作为营养物质维持生命活动;植物可以利用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解答】 猪笼草是一种常绿半灌木,长有奇特的捕虫叶,能捕食小虫,把其作为植物的主要依据是 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但是动物不能。
故答案为:D.
5.(2022七上·杭州期中)草原上,一只老鼠发觉老鹰在上空盘旋,便迅速地钻进附近的巢穴内。老鼠的这种行为体现了生物( )
A.能遗传和变异 B.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C.能适应并影响环境 D.具有生长和繁殖的特性
【答案】B
【知识点】识别生物与非生物;生物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生物具有以下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答】草原上,一只老鼠发觉老鹰在上空盘旋,便迅速地钻进附近的巢穴内。老鼠的这种行为体现了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故选B。
6.(2022七上·镇海期中)“落叶知秋”,在我国北方,梧桐树一到立秋就落叶,这体现了生物的哪些基本特征( )
① 具有生长现象。② 具有新陈代谢现象。③ 具有应激性。④ 能适应环境。⑤ 能繁殖后代。⑥ 具有遗传和变异现象。
A.①②⑥ B.③④⑤ C.②③④ D.④⑤⑥
【答案】C
【知识点】生物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答】梧桐树一到冬天就落叶,说明了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具有应激性,这是梧桐对低温环境的反应,从而减弱蒸腾作用,适应干旱的冬季季节的到来。
故选C。
7.(2022七上·东阳月考)下列关于生物特征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晴蜓点水”体现的是生物能排出废物
B.“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体现的是生物能生长
C.“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体现的是生物有变异的特性
D.“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的是生物能进行呼吸
【答案】B
【知识点】生物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答】A:“蜻蜓点水”体现的是生物能繁殖,错误。
B:“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体现的是生长和发育现象,正确。
C:“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体现的是生物有遗传的特性,错误。
D:“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的是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错误。
故选B。
8.(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同步练习:2.1 生物与非生物)下列物体中属于生物的是( )
①蝴蝶 ②珊瑚礁 ③蘑菇 ④智能机器人 ⑤卫星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④⑤
【答案】B
【知识点】识别生物与非生物;生物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生物的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答】题干中的①蝴蝶、③蘑菇属于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④智能机器人、⑤卫星、②珊瑚不具有生物的特征,不是生物。
故选B。
9.(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同步练习:2.1 生物与非生物)为了了解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科学家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假如宇宙飞船能将火星土壤带回地球,我们可将火星土壤放入一个密闭的箱子内,然后向箱内通入混配气体(彻底除去微生物),并添加无机盐和有机营养物质,接着我们可以通过测定气体的成分比例是否发生变化来得出判断。这一实验基于的假设是( )
A.具有生命的物体都能进行繁殖
B.具有生命的物体都能进行新陈代谢
C.火星上的生命一定是植物
D.火星上的生命一定是单细胞生物
【答案】B
【知识点】生物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生物的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答】由生物的特征可知,如果火星上有生物,生物需要进行呼吸作用,密闭箱子内的氧气会减少,二氧化碳会增多,因此可以通过测定气体的成分比例是否发生变化来判断火星土壤内有没有生物。生物的呼吸,生物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都属于新陈代谢。
故选B。
10.(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同步练习:2.1 生物与非生物)下列谚语或古诗与对应的生命现象不相符的是( )
A.“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说明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B.“朵朵葵花向太阳”说明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C.“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说明生物能够繁殖后代
D.“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说明生物能排出体内的代谢废物
【答案】D
【知识点】识别生物与非生物;生物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生物的特征: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够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答】A: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说明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故A正确;
B:“朵朵葵花向太阳”,这说明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叫应激性,故B正确;
C: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生物体发育到一定阶段,就开始繁殖下一代。“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反应出生物的繁殖特征,故C正确;
D:“穿花峡蝶深深见”,是蝶类在采食花粉,因此描述了昆虫的取食行为;“点水蜻蜓款款飞”,是蜻蜓在产卵,因此描述了昆虫的繁殖行为,故D错误。
故选D。
二、填空题
11.自然界的物体可以分为 和 两大类。两者的最大区别是 。所有的生物都具有共同的特征:能 、能 、能 、对外界 有反应、能遗传和 、能 。
【答案】生物;非生物;是否有生命;呼吸;生长;繁殖后代;刺激;变异;进化
【知识点】识别生物与非生物;生物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 生物与非生物,是一种用于区分是否为生物的标准,本质区别就是有无生命。1、物体具有严整的结构,也就是说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2、生物体能进行新陈代谢。3、生物体能生长。4、生物体具有应激性。5、生物体能生殖和发育。6、生物体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7、生物体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环境并影响环境。8、生物体能跟外界进行物质交换。9、生物体可以呼吸。10、生物体能保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解答】 自然界的物体根据有无生命可以分为生物和非生物两大类。两者的最大区别是是否有生命。除生物的本质特征之外,所有的生物都具有共同的特征:能呼吸、能生长、能繁衍后代、对外界刺激有反应、能遗传和变异、能进化。
故答案为:生物、非生物、是否有生命、呼吸、生长、繁殖后代、刺激、变异、进化
12.(2022七上·鄞州期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句诗中蕴藏了很多的科学知识,请试从科学角度分析“红杏出墙”现象。
(1)“红杏出墙”是杏树受墙外阳光照射的刺激引起的,从这个意义说,红杏出墙表现了生物具有 的特征。
(2)杏树伸到墙外的枝条会开花结果,这反映了红杏具有 的特征。
(3)杏树长出的是杏,但是杏之间也有差别,并不是完全相同,这属于 现象。
(4)杏树是由一粒种子发育成一棵小树,并由一棵小树长成参天大树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红杏具有 的特征。
【答案】(1)应激性
(2)繁殖
(3)变异
(4)生长和发育
【知识点】生物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生物的特征有: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能繁殖,能遗传和变异,能生长和发育,能呼吸等;
【解答】(1) 红杏出墙”是杏树受墙外阳光照射的刺激引起的,从这个意义说,红杏出墙表现了生物具有应激性 ;
(2) 杏树伸到墙外的枝条会开花结果,这反映了红杏具有繁殖的特征;
(3) 杏树长出的是杏,但是杏之间也有差别,并不是完全相同,这属于变异现象;
(4) 杏树是由一粒种子发育成一棵小树,并由一棵小树长成参天大树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红杏具有生长和发育的特征;
故答案为:(1) 应激性 (2) 繁殖 (3) 变异 (4) 生长和发育
13.(2022七上·杭州月考)读图,回答问题。
(1)请分别填写各部分的名称:A. ;B. 。
(2)能分泌黏液的是[ ] ,它是蜗牛的 器官。
(3)对蜗牛自身起保护作用的是[ ] 。
(4)通过“观察蜗牛”的活动可知,蜗牛对 刺激不产生反应。
A.触摸 B.强光 C.米醋 D.拍手声
【答案】(1)眼;;触角
(2)D 足;运动
(3)E贝壳
(4)D
【知识点】用心观察与拓展观察力;识别生物与非生物
【解析】【分析】A是眼,B是触角,C是口,D是足,E是贝壳;蜗牛有触觉,视觉,嗅觉但是无听觉;
【解答】(1)A是眼,B是触角;
(2)能分泌粘液的是足,它是蜗牛的运动器官;
(3)E是蜗牛的贝壳,对蜗牛自身起保护作用;
(4)蜗牛有触觉,视觉,嗅觉但是无听觉;所以蜗牛对D拍手声刺激不产生反应;
故答案为:(1)眼;触角(2)D 足;运动(3)E贝壳(4)D.
14.(2020七上·慈溪期中)地球上艳丽多姿的生物是和它们生存的环境相适应的。如:①常绿阔叶树冬季落叶②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剌 ③鸟类的前肢变成翼 ④生活在北方草原的绵羊在冬季到来之前会长出致密的毛 ⑤鲫鱼身体呈纺锤形,长有许多鳍 ⑥荷花的叶柄和茎中都有孔道。
在以上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例子中,与飞翔生活相适应的是 (填序号,下同);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是 ;与寒冷环境相适应的是 ;与干旱环境相适应的是 。
【答案】③;⑤⑥;①④;②
【知识点】生物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生物都具有适应环境的能力,在长期的生活中生物进化出了与环境相适应的形体结构和行为生活方式。
【解答】 ①常绿阔叶树冬季落叶,这是对寒冷环境的适应;②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剌,这是对干旱环境的适应; ③鸟类的前肢变成翼,这是对飞翔生活的适应; ④生活在北方草原的绵羊在冬季到来之前会长出致密的毛,这是对寒冷环境的适应; ⑤鲫鱼身体呈纺锤形,长有许多鳍,这是对水生活的适应; ⑥荷花的叶柄和茎中都有孔道,这是对水生活的适应。综上可知,与飞翔生活相适应的是③ ;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是 ⑤⑥ ;与寒冷环境相适应的是 ①④ ;与干旱环境相适应的是 ② 。
故答案为: ③;⑤⑥;①④;②
15.(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学期 第1章地球上的生物 单元试卷)“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是我国南宋中期著名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其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句诗中蕴藏了很多的科学知识,请从科学角度分析“红杏出墙”现象。
(1)“红杏出墙”是杏树受墙外阳光照射的刺激引起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红杏出墙表现了生物具有 的特征。
(2)杏树伸到墙外的枝条会开花结果,这反映了红杏具有 的特征。
(3)杏树的种子种下后长出的是杏,而不是桃子,这属于 现象;但是杏之间也有差别,并不是完全相同,这属于 现象。
(4)杏树是由一粒种子发育成一棵小树,再由一棵小树长成参天大树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红杏具有 的特征。
【答案】(1)应激性
(2)繁殖
(3)遗传;变异
(4)生长和发育
【知识点】生物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生物的基本特征,为基础题,比较简单,熟记即可,生物的基本特征如下:①除病毒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②生物都具有新陈代谢现象;③生物都具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现象;④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现象;⑤生物都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⑥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改变环境。
【解答】(1) 红杏出墙”是杏树对光这种刺激产生的反应,属于应激性。
(2)杏树伸到墙外的枝条会开花结果,果实里边含有种子,种子萌发长出新个体,所以这反应了红杏具有繁殖的特征。
(3)杏树的种子种下后长出的是杏,而不是桃子,这反应了亲代和子代之间相似的现象,这是遗传现象;但是杏之间也有差别,并不是完全相同,这是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这属于变异现象。
(4)杏树是由一粒种子发育成一棵小树,再由一棵小树长成参天大树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红杏具有生长哈发育特征。
故答案为:(1)应激性;(2)繁殖;(3)遗传、变异;(4)生长和发育。
三、实验探究题
16.(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同步练习:2.1 生物与非生物)如果你翻动花园、庭院中的花盆或石块,常常会看到一些身体略扁、长椭圆形、灰褐色或黑色的小动物在爬行,这就是鼠妇,又叫潮虫。当你搬开花盆或石块时,鼠妇很快就爬走了。这是为什么呢 是因为环境变明亮了吗 某同学对此进行了探究,请你帮他把探究活动的过程填写完整:
(1)提出问题:鼠妇会选择阴暗的环境吗
作出假设: 。
(2)制订并实施探究方案:在铁盘内铺上一层湿土,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纸板,一侧盖上玻璃板,在两侧中央各放入5只鼠妇,观察鼠妇的行为。
该实验的变量是 。
如果在两侧中央各放1只鼠妇,是否可以得出准确的实验结论 。为什么 。
(3)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该同学对上述实验重复了五次,结果如下表。
环境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明亮 0只 1只 2只 0只 2只
阴暗 10只 9只 8只 10只 8只
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准确,应对上述数据作怎样的处理 。
从中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答案】(1)鼠妇会选择阴暗的环境(合理即可)
(2)光照;不可以;鼠妇数量太少,实验结果具有偶然性
(3)计算出五次实验结果中,在明亮和阴暗环境中鼠妇数量的平均值;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 (5)表达与交流。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生物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实验,通过此题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步骤。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在设计对照实验时要注意变量的惟一性。
【解答】(1)由于提出的问题是鼠妇会选择阴暗的环境吗?
可作出两种假设:鼠妇会选择阴暗的环境或鼠妇不会选择阴暗的环境都可以。
(2)一侧盖上不透光的厚纸板,另一侧盖上透明的玻璃板,目的是设置以光照为惟一变量的对照组。这样在铁盒内就形成了明亮和黑暗两种环境。
不能用1只鼠妇,所用鼠妇的数量要多,因为这样可以减少其他偶然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实验出现误差。如果采集的鼠妇生病、或受其它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处于特殊生长时期等都会导致实验结论出错,所以为了避免出现此类偏差,实验中应尽可能多选几只鼠妇,尽可能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
(3)因为一次实验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误差,取多次的实验的平均值,可以减少误差。
通过求实验数据平均值可知:明亮环境中平均一只鼠妇,阴暗环境中平均九只,故可得出结论: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生活。
17.(2019七上·平阳期末)地球上的动物一般可以分为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两种。恒温动物主要是通过新陈代谢作用来调节体温恒定的;变温动物则通过移动身体获得更多的阳光照射或较高的气(水)温来提高身体的温度。恐龙到底是恒温动物还是变温动物,是科学家经常激烈争论的问题。
科学家甲提出下列论点支持恐龙是恒温动物:
论点一:今天北极圈内的中生代地层中,常发现土生土长的恐龙化石;
论点二:象恒温动物一样,少数恐龙化石也残留有能保温的羽毛结构;
论点三:象恒温的哺乳类动物一样,恐龙化石的骨骼中布满了管状空隙,这是血管的痕迹;
论点四:象恒温的哺乳类动物一样,恐龙化石群中具有较高的猎物/捕食者比值。
科学家乙提出下列论点支持恐龙是变温动物:
论点五:从恐龙化石的尺寸判断,一般说恐龙的体型都很庞大;
论点六:到了冬天,恐龙就会从严寒的区域迁往气候暖和的区域;
论点七:恐龙具有羽毛,其主要功能是遮住夏天强烈的阳光,而不是防止体温下降;
论点八:今天的许多爬行类动物,其骨骼也有丰富的血管,但一些小型鸟类和哺乳类动物骨骼血管较少。
论点九:今天的变温动物群体中的猎物/捕食者比值,与恒温动物是接近的。
(1)科学家乙提出的5个论点中,哪几项是能与科学家甲所提山论点构成对应关系的 。
(A)论点五 (B)论点六 (C)论点七 (D)论点八
(2)如果科学家乙认为生活在北极圈内的恐龙仍有机会晒到阳光,他的理由是 。
(A)恐龙随季节迁移
(B)恐龙有冬眠的习惯,所以冬季不需要阳光
(C)随地球板块移动,将恐龙带到低纬度
(D)北极圈内有很多北极熊,可供恐龙作为食物
(3)一般恒温动物群体中,保持着较高的猎物/捕食者比值。从能量消耗的角度分析, 这是为什么 。
【答案】(1)BCD
(2)A
(3)恒温动物需要通过新陈代谢在低温环境中维持体温恒定,因此,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也就需要较多的食物。
【知识点】生物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根据恒温动物的特征相关知识解题。
【解答】解:(1)科学家甲认为恐龙是恒温动物,恒温动物有鸟类和哺乳类,故论点六、论点七、论点八与之相关;
(2)如果科学家乙认为生活在北极圈内的恐龙仍有机会晒到阳光,是因为恐龙能够随季节迁移;
(3)因为恒温动物需要通过新陈代谢在低温环境中维持体温恒定,因此,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也就需要较多的食物
故答案为:(1)BCD;(2)A;(3)恒温动物需要通过新陈代谢在低温环境中维持体温恒定,因此,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也就需要较多的食物。
四、解答题
18.(2022七上·临海期末)新冠疫情一直牵动着国人的心,奥密克戎等变异毒株的出现使得疫情防控形势更为严峻。
台州各地有序开展疫情防控实战演练,进行大规模核酸检测。
(1)判断新型冠状病毒是生物的依据是 (填字母)。
A.能遗传和变异 B.能快速繁殖
C.个体非常微小 D.能使人生病
(2)“核酸检测”类似于科学探究中的 环节(选填“设计研究方案”或“获取事实证据”)。
(3)面对新冠疫情,我们应该 (填字母)。
A.合理作息 B.暴饮暴食 C.随意外出 D.注意卫生
【答案】(1)A;B
(2)获取事实证据
(3)A;D
【知识点】识别生物与非生物;生物的基本特征;传染病及其传播
【解析】【分析】1.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科学探究过程大致包括以下六个环节: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一实施计划一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解答】 ( 1)判断新型冠状病毒是生物的依据是 A:能遗传和变异;B:能快速繁殖。
故选AB。
(2)“核酸检测”类似于科学探究中的获取事实证据环节。
(3)面对新冠疫情,我们应该合理作息,注意卫生。
故选AD。
1 / 1“高效课堂”2.1 生物与非生物(基础版)--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一、选择题
1.(2023七上·浙江期中)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在研究湖北三峡地区的石板滩生物群中,发现4种形似树叶的远古生物化石。与真正长在树枝上的叶子不同,这些“树叶”实际上是形态奇特的早期动物,它们生活在远古海洋底部。下列现象中,不能体现生物特征的是( )
A.银杏树能不断长高 B.生物化石的形成
C.含羞草受到触碰时叶片会合拢 D.细菌能繁殖后代
2.(2023七上·玉环期末)下列不属于生物的是( )
A.灵门白蟹 B.普青"望潮”
C.坎门鱼灯 D.干江盘菜
3.(2023七上·上虞期末)近日,一位机器人导购员“小新”亮相杭州新华书店,大大的眼睛和圆圆的小嘴巴看起来十分可爱。“小新”能为顾客提供查书、找书等导购服务,并能唱歌、与小朋友聊天,如此萌的导购员自然成为了孩子们的最爱。下列关于该“小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能说会道”所以属于生物
B.有“脸部”表情所以是动物
C.无新陈代谢故无生物的基本特征
D.能“听懂”语言所以有神经组织
4.(2022七上·鄞州期中)猪笼草是一种常绿半灌木,长有奇特的捕虫叶,能捕食小虫,把其作为植物的主要依据是( )
A.动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植物不能
B.植物都是绿色的,动物不是绿色的
C.动物会动,植物不会动
D.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动物不能
5.(2022七上·杭州期中)草原上,一只老鼠发觉老鹰在上空盘旋,便迅速地钻进附近的巢穴内。老鼠的这种行为体现了生物( )
A.能遗传和变异 B.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C.能适应并影响环境 D.具有生长和繁殖的特性
6.(2022七上·镇海期中)“落叶知秋”,在我国北方,梧桐树一到立秋就落叶,这体现了生物的哪些基本特征( )
① 具有生长现象。② 具有新陈代谢现象。③ 具有应激性。④ 能适应环境。⑤ 能繁殖后代。⑥ 具有遗传和变异现象。
A.①②⑥ B.③④⑤ C.②③④ D.④⑤⑥
7.(2022七上·东阳月考)下列关于生物特征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晴蜓点水”体现的是生物能排出废物
B.“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体现的是生物能生长
C.“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体现的是生物有变异的特性
D.“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的是生物能进行呼吸
8.(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同步练习:2.1 生物与非生物)下列物体中属于生物的是( )
①蝴蝶 ②珊瑚礁 ③蘑菇 ④智能机器人 ⑤卫星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④⑤
9.(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同步练习:2.1 生物与非生物)为了了解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科学家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假如宇宙飞船能将火星土壤带回地球,我们可将火星土壤放入一个密闭的箱子内,然后向箱内通入混配气体(彻底除去微生物),并添加无机盐和有机营养物质,接着我们可以通过测定气体的成分比例是否发生变化来得出判断。这一实验基于的假设是( )
A.具有生命的物体都能进行繁殖
B.具有生命的物体都能进行新陈代谢
C.火星上的生命一定是植物
D.火星上的生命一定是单细胞生物
10.(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同步练习:2.1 生物与非生物)下列谚语或古诗与对应的生命现象不相符的是( )
A.“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说明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B.“朵朵葵花向太阳”说明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C.“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说明生物能够繁殖后代
D.“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说明生物能排出体内的代谢废物
二、填空题
11.自然界的物体可以分为 和 两大类。两者的最大区别是 。所有的生物都具有共同的特征:能 、能 、能 、对外界 有反应、能遗传和 、能 。
12.(2022七上·鄞州期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句诗中蕴藏了很多的科学知识,请试从科学角度分析“红杏出墙”现象。
(1)“红杏出墙”是杏树受墙外阳光照射的刺激引起的,从这个意义说,红杏出墙表现了生物具有 的特征。
(2)杏树伸到墙外的枝条会开花结果,这反映了红杏具有 的特征。
(3)杏树长出的是杏,但是杏之间也有差别,并不是完全相同,这属于 现象。
(4)杏树是由一粒种子发育成一棵小树,并由一棵小树长成参天大树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红杏具有 的特征。
13.(2022七上·杭州月考)读图,回答问题。
(1)请分别填写各部分的名称:A. ;B. 。
(2)能分泌黏液的是[ ] ,它是蜗牛的 器官。
(3)对蜗牛自身起保护作用的是[ ] 。
(4)通过“观察蜗牛”的活动可知,蜗牛对 刺激不产生反应。
A.触摸 B.强光 C.米醋 D.拍手声
14.(2020七上·慈溪期中)地球上艳丽多姿的生物是和它们生存的环境相适应的。如:①常绿阔叶树冬季落叶②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剌 ③鸟类的前肢变成翼 ④生活在北方草原的绵羊在冬季到来之前会长出致密的毛 ⑤鲫鱼身体呈纺锤形,长有许多鳍 ⑥荷花的叶柄和茎中都有孔道。
在以上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例子中,与飞翔生活相适应的是 (填序号,下同);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是 ;与寒冷环境相适应的是 ;与干旱环境相适应的是 。
15.(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学期 第1章地球上的生物 单元试卷)“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是我国南宋中期著名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其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句诗中蕴藏了很多的科学知识,请从科学角度分析“红杏出墙”现象。
(1)“红杏出墙”是杏树受墙外阳光照射的刺激引起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红杏出墙表现了生物具有 的特征。
(2)杏树伸到墙外的枝条会开花结果,这反映了红杏具有 的特征。
(3)杏树的种子种下后长出的是杏,而不是桃子,这属于 现象;但是杏之间也有差别,并不是完全相同,这属于 现象。
(4)杏树是由一粒种子发育成一棵小树,再由一棵小树长成参天大树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红杏具有 的特征。
三、实验探究题
16.(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同步练习:2.1 生物与非生物)如果你翻动花园、庭院中的花盆或石块,常常会看到一些身体略扁、长椭圆形、灰褐色或黑色的小动物在爬行,这就是鼠妇,又叫潮虫。当你搬开花盆或石块时,鼠妇很快就爬走了。这是为什么呢 是因为环境变明亮了吗 某同学对此进行了探究,请你帮他把探究活动的过程填写完整:
(1)提出问题:鼠妇会选择阴暗的环境吗
作出假设: 。
(2)制订并实施探究方案:在铁盘内铺上一层湿土,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纸板,一侧盖上玻璃板,在两侧中央各放入5只鼠妇,观察鼠妇的行为。
该实验的变量是 。
如果在两侧中央各放1只鼠妇,是否可以得出准确的实验结论 。为什么 。
(3)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该同学对上述实验重复了五次,结果如下表。
环境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明亮 0只 1只 2只 0只 2只
阴暗 10只 9只 8只 10只 8只
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准确,应对上述数据作怎样的处理 。
从中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17.(2019七上·平阳期末)地球上的动物一般可以分为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两种。恒温动物主要是通过新陈代谢作用来调节体温恒定的;变温动物则通过移动身体获得更多的阳光照射或较高的气(水)温来提高身体的温度。恐龙到底是恒温动物还是变温动物,是科学家经常激烈争论的问题。
科学家甲提出下列论点支持恐龙是恒温动物:
论点一:今天北极圈内的中生代地层中,常发现土生土长的恐龙化石;
论点二:象恒温动物一样,少数恐龙化石也残留有能保温的羽毛结构;
论点三:象恒温的哺乳类动物一样,恐龙化石的骨骼中布满了管状空隙,这是血管的痕迹;
论点四:象恒温的哺乳类动物一样,恐龙化石群中具有较高的猎物/捕食者比值。
科学家乙提出下列论点支持恐龙是变温动物:
论点五:从恐龙化石的尺寸判断,一般说恐龙的体型都很庞大;
论点六:到了冬天,恐龙就会从严寒的区域迁往气候暖和的区域;
论点七:恐龙具有羽毛,其主要功能是遮住夏天强烈的阳光,而不是防止体温下降;
论点八:今天的许多爬行类动物,其骨骼也有丰富的血管,但一些小型鸟类和哺乳类动物骨骼血管较少。
论点九:今天的变温动物群体中的猎物/捕食者比值,与恒温动物是接近的。
(1)科学家乙提出的5个论点中,哪几项是能与科学家甲所提山论点构成对应关系的 。
(A)论点五 (B)论点六 (C)论点七 (D)论点八
(2)如果科学家乙认为生活在北极圈内的恐龙仍有机会晒到阳光,他的理由是 。
(A)恐龙随季节迁移
(B)恐龙有冬眠的习惯,所以冬季不需要阳光
(C)随地球板块移动,将恐龙带到低纬度
(D)北极圈内有很多北极熊,可供恐龙作为食物
(3)一般恒温动物群体中,保持着较高的猎物/捕食者比值。从能量消耗的角度分析, 这是为什么 。
四、解答题
18.(2022七上·临海期末)新冠疫情一直牵动着国人的心,奥密克戎等变异毒株的出现使得疫情防控形势更为严峻。
台州各地有序开展疫情防控实战演练,进行大规模核酸检测。
(1)判断新型冠状病毒是生物的依据是 (填字母)。
A.能遗传和变异 B.能快速繁殖
C.个体非常微小 D.能使人生病
(2)“核酸检测”类似于科学探究中的 环节(选填“设计研究方案”或“获取事实证据”)。
(3)面对新冠疫情,我们应该 (填字母)。
A.合理作息 B.暴饮暴食 C.随意外出 D.注意卫生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生物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所有生物的特征:能生长、能繁殖后代、能呼吸、对外界刺激有反应、能遗传和变异、能排出体内废物。除病毒外,生物由细胞构成。
【解答】A、银杏树能不断长高,体现了生物能生长的特征,A不符合;
B、生物化石的形成,不能体现生物的特征,B符合;
C、含羞草受到触碰时叶片会合拢,体现了生物对外界刺激有反应的特征,C不符合;
D、细菌能繁殖后代,体现了生物对外界刺激有反应的特征,D不符合;
故答案为:B
2.【答案】C
【知识点】识别生物与非生物
【解析】【分析】生物的特征有:1、生物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进行新陈代谢,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生物能进行遗传和变异,7、绝大部分的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答】A. 灵门白蟹符合生物的特征,属于生物,A错误
B. 普清望潮符合生物的特征,属于生物,B错误
C. 坎门鱼灯不符合生物的特征,不属于生物,C正确
D. 干江盘菜符合生物特征,属于生物,D错误
故答案为:C
3.【答案】C
【知识点】识别生物与非生物;生物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 生物具有以下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答】
由分析可知“能说会道”、有“脸部”表情、能“听懂”语言只是智能机器人的表现,而新陈代谢是生命的基本特征,“小新”无新陈代谢故无生物的基本特征。
故答案为:C。
4.【答案】D
【知识点】生物的基本特征;细胞的结构
【解析】【分析】动物与植物最大的区别是:摄食方式不同,动物智能摄取外界物质,作为营养物质维持生命活动;植物可以利用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解答】 猪笼草是一种常绿半灌木,长有奇特的捕虫叶,能捕食小虫,把其作为植物的主要依据是 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但是动物不能。
故答案为:D.
5.【答案】B
【知识点】识别生物与非生物;生物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生物具有以下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答】草原上,一只老鼠发觉老鹰在上空盘旋,便迅速地钻进附近的巢穴内。老鼠的这种行为体现了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故选B。
6.【答案】C
【知识点】生物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答】梧桐树一到冬天就落叶,说明了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具有应激性,这是梧桐对低温环境的反应,从而减弱蒸腾作用,适应干旱的冬季季节的到来。
故选C。
7.【答案】B
【知识点】生物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答】A:“蜻蜓点水”体现的是生物能繁殖,错误。
B:“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体现的是生长和发育现象,正确。
C:“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体现的是生物有遗传的特性,错误。
D:“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的是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错误。
故选B。
8.【答案】B
【知识点】识别生物与非生物;生物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生物的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答】题干中的①蝴蝶、③蘑菇属于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④智能机器人、⑤卫星、②珊瑚不具有生物的特征,不是生物。
故选B。
9.【答案】B
【知识点】生物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生物的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答】由生物的特征可知,如果火星上有生物,生物需要进行呼吸作用,密闭箱子内的氧气会减少,二氧化碳会增多,因此可以通过测定气体的成分比例是否发生变化来判断火星土壤内有没有生物。生物的呼吸,生物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都属于新陈代谢。
故选B。
10.【答案】D
【知识点】识别生物与非生物;生物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生物的特征: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够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答】A: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说明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故A正确;
B:“朵朵葵花向太阳”,这说明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叫应激性,故B正确;
C: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生物体发育到一定阶段,就开始繁殖下一代。“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反应出生物的繁殖特征,故C正确;
D:“穿花峡蝶深深见”,是蝶类在采食花粉,因此描述了昆虫的取食行为;“点水蜻蜓款款飞”,是蜻蜓在产卵,因此描述了昆虫的繁殖行为,故D错误。
故选D。
11.【答案】生物;非生物;是否有生命;呼吸;生长;繁殖后代;刺激;变异;进化
【知识点】识别生物与非生物;生物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 生物与非生物,是一种用于区分是否为生物的标准,本质区别就是有无生命。1、物体具有严整的结构,也就是说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2、生物体能进行新陈代谢。3、生物体能生长。4、生物体具有应激性。5、生物体能生殖和发育。6、生物体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7、生物体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环境并影响环境。8、生物体能跟外界进行物质交换。9、生物体可以呼吸。10、生物体能保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解答】 自然界的物体根据有无生命可以分为生物和非生物两大类。两者的最大区别是是否有生命。除生物的本质特征之外,所有的生物都具有共同的特征:能呼吸、能生长、能繁衍后代、对外界刺激有反应、能遗传和变异、能进化。
故答案为:生物、非生物、是否有生命、呼吸、生长、繁殖后代、刺激、变异、进化
12.【答案】(1)应激性
(2)繁殖
(3)变异
(4)生长和发育
【知识点】生物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生物的特征有: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能繁殖,能遗传和变异,能生长和发育,能呼吸等;
【解答】(1) 红杏出墙”是杏树受墙外阳光照射的刺激引起的,从这个意义说,红杏出墙表现了生物具有应激性 ;
(2) 杏树伸到墙外的枝条会开花结果,这反映了红杏具有繁殖的特征;
(3) 杏树长出的是杏,但是杏之间也有差别,并不是完全相同,这属于变异现象;
(4) 杏树是由一粒种子发育成一棵小树,并由一棵小树长成参天大树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红杏具有生长和发育的特征;
故答案为:(1) 应激性 (2) 繁殖 (3) 变异 (4) 生长和发育
13.【答案】(1)眼;;触角
(2)D 足;运动
(3)E贝壳
(4)D
【知识点】用心观察与拓展观察力;识别生物与非生物
【解析】【分析】A是眼,B是触角,C是口,D是足,E是贝壳;蜗牛有触觉,视觉,嗅觉但是无听觉;
【解答】(1)A是眼,B是触角;
(2)能分泌粘液的是足,它是蜗牛的运动器官;
(3)E是蜗牛的贝壳,对蜗牛自身起保护作用;
(4)蜗牛有触觉,视觉,嗅觉但是无听觉;所以蜗牛对D拍手声刺激不产生反应;
故答案为:(1)眼;触角(2)D 足;运动(3)E贝壳(4)D.
14.【答案】③;⑤⑥;①④;②
【知识点】生物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生物都具有适应环境的能力,在长期的生活中生物进化出了与环境相适应的形体结构和行为生活方式。
【解答】 ①常绿阔叶树冬季落叶,这是对寒冷环境的适应;②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剌,这是对干旱环境的适应; ③鸟类的前肢变成翼,这是对飞翔生活的适应; ④生活在北方草原的绵羊在冬季到来之前会长出致密的毛,这是对寒冷环境的适应; ⑤鲫鱼身体呈纺锤形,长有许多鳍,这是对水生活的适应; ⑥荷花的叶柄和茎中都有孔道,这是对水生活的适应。综上可知,与飞翔生活相适应的是③ ;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是 ⑤⑥ ;与寒冷环境相适应的是 ①④ ;与干旱环境相适应的是 ② 。
故答案为: ③;⑤⑥;①④;②
15.【答案】(1)应激性
(2)繁殖
(3)遗传;变异
(4)生长和发育
【知识点】生物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生物的基本特征,为基础题,比较简单,熟记即可,生物的基本特征如下:①除病毒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②生物都具有新陈代谢现象;③生物都具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现象;④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现象;⑤生物都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⑥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改变环境。
【解答】(1) 红杏出墙”是杏树对光这种刺激产生的反应,属于应激性。
(2)杏树伸到墙外的枝条会开花结果,果实里边含有种子,种子萌发长出新个体,所以这反应了红杏具有繁殖的特征。
(3)杏树的种子种下后长出的是杏,而不是桃子,这反应了亲代和子代之间相似的现象,这是遗传现象;但是杏之间也有差别,并不是完全相同,这是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这属于变异现象。
(4)杏树是由一粒种子发育成一棵小树,再由一棵小树长成参天大树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红杏具有生长哈发育特征。
故答案为:(1)应激性;(2)繁殖;(3)遗传、变异;(4)生长和发育。
16.【答案】(1)鼠妇会选择阴暗的环境(合理即可)
(2)光照;不可以;鼠妇数量太少,实验结果具有偶然性
(3)计算出五次实验结果中,在明亮和阴暗环境中鼠妇数量的平均值;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 (5)表达与交流。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生物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实验,通过此题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步骤。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在设计对照实验时要注意变量的惟一性。
【解答】(1)由于提出的问题是鼠妇会选择阴暗的环境吗?
可作出两种假设:鼠妇会选择阴暗的环境或鼠妇不会选择阴暗的环境都可以。
(2)一侧盖上不透光的厚纸板,另一侧盖上透明的玻璃板,目的是设置以光照为惟一变量的对照组。这样在铁盒内就形成了明亮和黑暗两种环境。
不能用1只鼠妇,所用鼠妇的数量要多,因为这样可以减少其他偶然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实验出现误差。如果采集的鼠妇生病、或受其它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处于特殊生长时期等都会导致实验结论出错,所以为了避免出现此类偏差,实验中应尽可能多选几只鼠妇,尽可能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
(3)因为一次实验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误差,取多次的实验的平均值,可以减少误差。
通过求实验数据平均值可知:明亮环境中平均一只鼠妇,阴暗环境中平均九只,故可得出结论: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生活。
17.【答案】(1)BCD
(2)A
(3)恒温动物需要通过新陈代谢在低温环境中维持体温恒定,因此,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也就需要较多的食物。
【知识点】生物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根据恒温动物的特征相关知识解题。
【解答】解:(1)科学家甲认为恐龙是恒温动物,恒温动物有鸟类和哺乳类,故论点六、论点七、论点八与之相关;
(2)如果科学家乙认为生活在北极圈内的恐龙仍有机会晒到阳光,是因为恐龙能够随季节迁移;
(3)因为恒温动物需要通过新陈代谢在低温环境中维持体温恒定,因此,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也就需要较多的食物
故答案为:(1)BCD;(2)A;(3)恒温动物需要通过新陈代谢在低温环境中维持体温恒定,因此,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也就需要较多的食物。
18.【答案】(1)A;B
(2)获取事实证据
(3)A;D
【知识点】识别生物与非生物;生物的基本特征;传染病及其传播
【解析】【分析】1.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科学探究过程大致包括以下六个环节: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一实施计划一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解答】 ( 1)判断新型冠状病毒是生物的依据是 A:能遗传和变异;B:能快速繁殖。
故选AB。
(2)“核酸检测”类似于科学探究中的获取事实证据环节。
(3)面对新冠疫情,我们应该合理作息,注意卫生。
故选AD。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