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同步课件和教案: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同步课件和教案: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3-03 09:41:26

文档简介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识:科举制产生、完善及影响。
2.能力: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的原因,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带来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2.通过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
3.利用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4.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科举制度的创立和逐渐完善、对科举制的评价。
教学难点:科举制度与以往选官制度的本质区别。
【教学方法】
图文结合法、诗词辅助法、讨论法、讲述法和启发诱导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的科举制。今天我们习惯上把考上大学称作“登龙门”,也常常把当年本地高考文理科第一名分别称为“文科状元”“理科状元”。那么,这些叫法都来源于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你知道科举制是什么时候诞生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一、科举制的诞生
1.科举制诞生的背景
曹魏后期,九品中正制开始发生变化,它很快就被势力雄厚的门阀世族所把持。这些豪门大族世代为宦,把持了所有的高官显职,九品中正制也就把门第出身作为品评的唯一标准了,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隋朝建立之初,还是沿袭前朝的选官制度,但两年之后,隋文帝就下诏予以废除。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九品中正制到了隋代,除了读书人不满之外,还有哪些弊端最终导致了隋文帝下诏废除?大家可以分组讨论,派出代表发言。
一组:九品中正制发展到后来成为豪门大族控制政权的工具,选拔不到真实的人才。
二组:新建立的隋政府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人才来巩固政权,而九品中正制起不到这样的作用。
……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重新走向统一和空前繁荣昌盛的时期。从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来看,中小地主的经济实力不断加强,他们积极要求参政,希冀通过某种形式改变政治地位不高的现状。魏晋南北朝以来形成的士族豪门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有明显的减弱和下降。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垄断地位。统一的中央集权官僚体制的确立又急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官吏充实到政府各级行政机构中去,从而使政令畅通,官僚机构得以正常运转,实现进一步遏制地方割据势力,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九品中正制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因为它不利于皇权加强和中央集权,又不利于笼络和控制中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在这种情况下,科举制应运而生。
2.科举制的诞生
请同学们看课本第二段,了解科举制的诞生。
请大家复述一下科举制在隋朝的诞生过程。
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员。他令各州推举人才,参加考试,合格的可以做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科举制的实施,会给下列社会阶层带来什么影响?
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高门权贵的子弟失去了什么?
(2)原来把持选官实权的官员和高门权贵失去了什么?
(3)出身低微的读书人得到了什么?
(4)朝廷得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
(1)科举制的实施使高门权贵的子弟失去了不经选拔就可以做官的捷径。他们在政治上的垄断地位被打破。
(2)科举制使原来把持官员选拔的官员和高门权贵之家的特殊地位失去。
(3)科举制的实施使低微的读书人获得了靠自己的真才实学进入政府做官的资格,改变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4)科举制的实施削弱了贵族专权,把持政权的局面,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扩大了中央政府统治基础,缓解了社会矛盾。
教师讲解:科举制的创立,重才学而轻门第,从而扩大了招揽人才的门路,使一批中小地主士人得以参加统治政权,适应了庶族(寒门)地主在政治上的要求,它有利于选拔封建统治人才,提高政治效率,适应了大一统帝国的政治需要。
同学们,上面我们学习的是隋朝科举制的创立。科举制的逐渐完善是在唐朝。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科举制在唐朝是怎样一步步完善起来的。
二、科举制的完善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科举制的完善”目下内容。唐朝科举制的完善与哪些皇帝有关?他们分别为科举制度的完善做了哪些贡献?概括出唐朝科举制的完善过程。
唐代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明经两科最为重要。
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在位期间,大力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学员,参加考试的人数很多,但录取极严,进士科考中第一名的,称为状元。
武则天也大力提倡科举,创立殿试和武举。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唐玄宗先后八次面试科举应试者,录取了很多有才学之人。
更重要的是,由于实行以诗赋取士的考试方法,大批士大夫潜心钻研于诗赋,大大促进了唐代文学的发展。
你认为唐朝的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好不好?为什么?唐朝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对于唐朝的文学繁荣发展、诗歌艺术的普及与提高,是有利的;对于确立唐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下面我们通过投影中的材料来了解一下唐朝科举考试的过程。
(出示幻灯片)雁塔题名
唐朝时社会上对科举考试十分重视,当时人把榜上题名,高中科举者美称为“登龙门”。另外,还有“曲江宴”“雁塔留名”等说法。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这方面的内容。
出示幻灯片:图一是西安大雁塔,图二是雁塔进士题名帖(拓片)。唐朝每次科举放榜后,还有曲江宴的盛举。曲江指长安东南的曲江亭子,宴时热闹非常,皇家教坊乐队特来演奏助兴,有时皇帝也登上曲江亭南岸的紫云楼垂帘观看。宴会过后,众进士又到大慈恩寺雁塔题名(见图二),以示荣耀。诗人白居易就在雁塔下题过名,他登第时年方27岁,年纪最小,所以题名后有诗云:“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关于描写及第后喜悦心情的还有很多,我们也可以通过投影来看。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唐太宗)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赵嘏)“五十少进士,三十老明经”“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白居易)
前面我们学习了隋唐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那么,科举制的创立有什么影响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
三、科举制的影响
同学们,关于科举制的影响,请大家在学习前两目的基础上,分组讨论。在讨论时,请同学们从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社会矛盾、社会风气与习俗等方面分析,从对外国、对后世以至今天影响的角度分析,从科举制与唐朝繁荣的关系的角度分析。同学们在讨论时,注意要从实例中得出结论。
【课堂小结】(出示幻灯片)展示本课的知识结构。
课件30张PPT。第4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一、科举制的诞生1.背景:魏晋以来,设立中正官考察人品,把人按人品分为九个等级,得到上品评价的人就可以推荐做高品的官,这叫做“九品中正制”。
后来,高官大户把持了所有的高官显职,各级中正官也由他们任命或直接担任。于是门第出身作为品评的唯一标准,是世族就得到好评,祖宗没做过高官就一定得差评,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一、科举制的诞生 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公家有公,卿家有卿“1.背景:隋文帝隋文帝最早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他令各州推举人才,参加考试,合格的可以做官。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 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隋炀帝2.科举制的诞生
(1)原因:改变不合理的人才选拔制度
(2)朝代:隋朝
(3)人物:隋文帝、隋炀帝
(4)过程:文帝: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
(5)意义:打破门第限制,将选官权集中到中央 他们分别为科举制度的完善做了哪些贡献?唐朝科举制的完善与哪些皇帝有关?二、科举制的完善唐太宗为完善科举制采取了什么措施?“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武则天:
殿试、武举武举科:箭射、马枪、负重、言语、材貌等 唐玄宗:
诗赋作为科举考试我还要准备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这样,既增加了考试的严格性,又增加了我们的光荣感,觉得自己是“天子门生”了,更加忠君爱国。假如你是在武则天年间中了进士,
你还要准备参加什么考核?殿试假如你是在唐玄宗时期参加殿试,
玄宗可能会考你哪方面的能力?诗赋殿试诗赋对唐朝的文化会起什么作用?推动文化的繁荣(诗歌)和教育的发展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唐太宗科举考试的最大获益者是谁?封建最高统治者皇帝(生员,俗称秀才)
童试(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乡试(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会试(进士,第一名称“状元”)
殿试他们谁的成绩好? 唐朝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对于唐朝的文学繁荣发展、诗歌艺术的普及与提高,是有利的;对于确立唐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你认为唐朝的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好不好?为什么? 为什么唐朝统治者要组织新科进士,在京城长安参加曲江国宴,并在雁塔题名?“十年寒窗无人问,
一举成名天下知”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唐太宗)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赵嘏)
“五十少进士,三十老明经”
“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白居易)二、科举制的完善
1.朝代:唐朝
2.人物: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3.过程
(1)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
进士科第一名称状元
(2)武则天:开殿试、设武举
(3)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内容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 国家社会个人出身才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科举制度开放繁荣报效促进第一次把个人和国家的命运真正的联系起来 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说过: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表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明确指出中国古代考试选官制度与英国科举考试制度及现代各国考试制度之间的渊源关系。这说明,中国古代考试选官制度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过一定影响。材料一: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材料二: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①材料一中的“选举制度”是指什么?诞生于中国历史上的哪个朝代?
②该制度形成和完善的过程中有五位隋唐帝王发挥了关键性作用,请说出他们分别是谁?
③材料一、二的主要观点有什么相同之处?
科举制度隋朝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都认为考试制度最早起源于中国(1)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3)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④说说“选举制”对唐朝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1919年,越南举行了最后一科会试,取中23名。此后,科举制度在越南和世界历史上终于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 在漫长的1300年的科举考试中,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至于秀才就更不计其数了)。隋唐以后,几乎每一位知识分子都与科举考试有着不解之缘和密切关系,从未参加过科学考试的是极少数。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安邦的名臣、名相,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外交家、军事家等大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隋 唐宋 明清你了解科举制后来如何吗?材料二: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材料一:“科第之设,草泽望之起家,簪绂(zān fú)望之继世。孤寒失之,族馁矣;世禄失之,其族绝夷。” 材料一说明,在唐以后无论家世如何,要想取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就必须通过什么途径?材料二体现了封建统治者实施科举制的目的是什么? 参加科举选拔的读书人都为其所用,是维护其统治的需要。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一、隋朝科举制度的诞生1、隋文帝时期:分科考试选拔官员2、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二、唐朝科举制的完善1、唐太宗时期:扩充国学规模2、武则天时期开创殿试开创武举3、唐玄宗时期: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三、科举制的影响1、改善用人制度2、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3、促进文艺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