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同步课件和教案:第20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同步课件和教案:第20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3-03 09:54:40

文档简介

第20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识:掌握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即:农业生产发展的表现、特点及其作用;手工业进步的表现;商业繁荣的表现、特征;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了解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2.能力:通过对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相关知识点的能力;通过探索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与资本主义萌芽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从经济角度(生产力)入手分析新的社会现象(生产关系)的能力;通过对明清经济发展的分析和对“闭关锁国”政策后果的讨论,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和相关史料,观察图片,培养学生从书和史料中寻求答案的正确的学习历史的方法。
2.制作本课的多媒体课件,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
3.通过设疑讨论、辩论赛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明清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和“闭关锁国”政策后果的分析讨论,提高学生以史为鉴,拥护今天改革开放政策、珍惜改革开放成果的自觉性。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明清经济发展的表现、特点和作用;“闭关锁国”政策。
教学难点:资本主义萌芽。
【教学方法】
重点讲解法、材料辅助法、讲述法、穿插故事法、自主学习法和小组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自古我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早在半坡和河姆渡时期,我们的先民们就已经培育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水稻和粟,商朝时有了五谷(稻、黍、粟、麦、豆),汉朝时中原和西域互通有无,传入了葡萄、石榴、核桃、苜蓿、胡萝卜等,北宋时我们又从国外引进了高产的水稻占城稻。
到了明朝时期我们又从国外引进了多种农作物,大家想不想知道是哪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第20课。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
1. 农业 (教师指导学生看书,让学生找出引进的农作物)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农作物品种增多
玉米:(教师讲解)明朝文献中又称“御麦”、“玉麦”、“西番麦”等,原产美洲大陆从美国南部经墨西哥直到秘鲁和智利的狭长地带。1494年哥伦布从美洲归来时把玉米果穗作为珍品奉献给西班牙国王,玉米开始传入欧洲,而后向世界各地传播。16世纪时引入我国,开始时在山区种植,到明末,福建、浙江、云南、贵州、广西、河南、河北、山东、甘肃、陕西等地都有种植。
甘薯:(教师讲解)甘薯又名“番薯”、“地瓜”、“金薯”等,分红、白、黄、紫等多种。甘薯的引进,改善了我国农作物的结构和食谱,成为我国旧时代度荒解饥的重要食物之一。据古籍记载,荒年时“乡民活于薯者十之七八”。清道光年间,福州人在乌石山建“先薯亭”以纪念这一成功的引进。为了纪念陈振龙,人们将他誉为我国的“甘薯之父”,国际上也将他带苗回乡的时间定为甘薯传入我国的时间。
马铃薯:(教师补充)大约在1573----1620年传入我国。由于它高产,成熟条件要求低,因此成为世界上种植范围最广的作物,解决了全世界三分之二人口的粮食问题。
花生:(教师讲解)又称落花生、地豆、番豆、长生果、万寿果等,原产南美。我国也是花生的原产地之一,不过一直没有把它当作重要的油料作物,直到美洲的新品种传入以后,它才成为我国许多地区的主要油料作物。
向日葵:(学生可答出又名葵花)
学生从书中找出引进的农作物,向日葵又称朝阳花,原产美洲,17世纪从东南亚传入我国,时称“西番葵”、“丈菊”等。
我国在先秦时代已经知道这种植物,古人也已经食用葵子,但它成为重要的油料作物也是明代引进美洲新品种以后的事了。
(教师小结)这些农作物的引进,大大丰富了我国农作物的品种。资料,形象、直观,有利于学生接受更多的信息。
想一想:明朝为什么要大量引进高产的农作物?
教师讲解 一是郑和下西洋后明朝的对外交往日趋频繁,大量农作物的引进是中外经济交流的重要表现:二是明朝时人口粮食问题依然存在,政府需要高产农作物解决人口粮食问题。
(教师导语)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促进了手工业的进步,我们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呢?
2 手工业
出示幻灯片:棉织业:由南到北 形成一批基地 。
(用多媒放“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嘉善县城所在地)纱”的民谣。)教师引导学生看松江出产的精美棉布图,
丝织业:苏州 南京
制瓷业:瓷都景德镇形成
教师引导学生看书中或投影“青花海水行龙纹扁瓶”)讲解:始于宋、成熟于元的青花瓷,鼎盛于明代。
教师导语)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进步,下面请同学们看书中相关内容,概括出明清商业发展的特征。
3.商业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空前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大商人出现。
投影显示:教师组织学生观察、讨论《皇都积胜图》《南都繁会图》,学生能答出“南都”是南京。
(教师详解)这是明朝人绘的反映明代中后期北京商业繁荣的图卷。全图长2182厘米,纵32厘米。画面从卢沟桥经广宁门(今广安门)进入北京城区,又经正阳门、棋盘街、大明门、承天门(今天安门)、皇宫等街市,向北延伸至居庸关。描绘了北京繁华市区的商业街道面貌。街上车马行人熙来攘往,茶楼酒肆店铺林立,招幌牌匾随处可见,马戏、杂技演场聚有大群看客。在效区的一条大街上,人们马驮、车载、肩挑、手提着各种物品,来来往往。正阳门和大明门之间的“朝前市”,出售着布匹衣裳、毛皮绸缎、陶瓷器皿、书籍字画等种类繁多的商品。游人顾客边走边看、非常热闹。此图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中徽商和晋商的相关内容,看《徽商的房舍》图,解释:商人赚钱后修建精美的家宅,购置大量良田。也有一部分投资从事手工业生产。
教师解释:“东西两洋”是指东洋和西洋,“西北两口”指张家口和古北口。该图反映了当时南京经营货物的广泛性,是当时商品经济繁荣的一个缩影。
活动与探究:康乾盛世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的原因是什么?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的利的环境条件;康熙、雍正、乾隆都是很有作为的皇帝;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丰富的社会财富。
4.资本主义萌芽: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教师讲解)从刚才同学的表演中我们可以看出来:明朝丝织业中小生产者两极分化:有的因经营亏损而失败,沦为受人雇佣的机工,有的则善于经营,不断赢利,积累数千金的资产,织机由三、四张增至三、四十张,雇佣众多机工,从小手工业者发展为机户,成为早期的资本家。施复夫妇就是早期的资本家(学生答),受雇佣的机工就是工人(学生答),他们靠劳动计日领取工资(学生答)来维持生活。那么这种雇佣关系的出现就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基本特征,在中国的明朝则表现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学生议论 ,自由发言。
1.教师引导学生看书中施复夫妇经营丝织机房图和旁边的补充资料,重点提示学生看他们开始时的规模,后来的经营规模.
2.给出几分钟让学生讨论
3.自由组合把施复夫妇的经营史进行表演.学生基本能表现出自己织丝、善于经营、再投资、扩大规模、雇人等点。
(教师引导)明朝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以后并没有大踏步的向前发展,而是举步维艰。为什么?(学生通过看书可找出“闭关锁国”这个词)
二、 “闭关锁国”政策
出示材料:1793年,英国人马嘎尔尼访华,乾隆帝把他当作一个藩属的贡使看待,要他行双膝下跪之礼。马嘎尔尼最初不答应,后来提出了条件:将来中国派使者到伦敦去的时候,也必须向英王行跪拜礼,或是中国派人向他所带来的英王的画像行跪拜答礼。最终他以单膝下跪的形式朝见了乾隆帝。乾隆帝很不高兴,接见以后,就要他离京回国,拒绝了英国通商要求。
1793年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假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磁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回答:乾隆帝为何如此傲慢?乾隆在对外贸易问题上持什么看法?这一时期,清政府在对外贸易方面采取了什么政策?
闭关锁国政策。什么事闭关锁国政策?什么叫“闭关政策”?
“闭关”一词的含义原指关闭城门,引申为断绝来往。这里的闭关政策是指清政府严格限制的对外交往。
出示材料: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假(借助)外夷(外国)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绸等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须之物,是以(所以)加恩体恤。
——1793年乾隆致英国国王书
“天朝富有四海,岂需尔小国些微货物?”
——嘉庆帝的敕谕
阅读以上材料,思考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需要外来商品也可以自我供给(根本原因)。清朝统治者夜郎自大,固步自封的心理,缺乏发展观。为了防范自卫。
具体表现:禁海政策、四口通商、一口通商。严禁沿海人民擅自出海贸易。只开放四个后减至广州一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严格限制进口的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
辩论赛:正方:闭关锁国利国利民。反方:闭关锁国误国误民。
结论:利是眼前的,暂时的;弊是将来的,长远的。闭关锁国就象一个健康巨人身上的肿瘤一样,将导致将来某一天巨人轰然倒下。
“闭关自守的中国,就像一具木乃伊,一直密闭在棺材中,不与外界接触,一旦与新鲜空气接触,就立即腐烂。” ——马克思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二的大帝国,不顾时世,安于现状,人为隔绝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马克思
清政府:对外闭关锁国;对内重农抑商;大兴文字狱。
闭关政策带来了哪些影响?
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实行了近200年。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与世隔绝即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本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三个内容:明清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和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学生回答)。农业、手工业的进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商业的发展导致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教师应强调农业、手工业、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四者之间的关系──—前提条件和结果)。但是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却严重的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致使中国近代与世隔绝、迅速落伍。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课件25张PPT。第20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一、明清经济的发展农业:新农作物的引进
手工业:纺织业 制瓷业
商业:商业城市 商人茭白青花折枝花纹八方烛台 祭蓝釉锥把瓶 粉彩镂空六角套瓶 黄釉刻云龙纹碗 《皇都积胜图卷》局部 这幅长卷是明朝中后期北京城繁胜景况的再现。画面从卢沟桥经广宁门(今广安门)进叫区又经正阳门棋盘街、大明门、承天门(天安门)、皇宫等街市,向北延伸呈居庸关。画面看重描绘市区商业街道面貌,街道上车马行人熙来攘往,茶楼酒肆店铺林立,招幌牌匾随处可见,马戏,小唱处处聚集有人群看客,金店银铺人潮如涌。南都繁会图康乾盛世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的原因是什么?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的利的环境条件;
2、康熙、雍正、乾隆都是很有作为的皇帝;
3、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丰富的社会财富
   ……想一想二、资本主义萌芽1.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何时?何地?
何行业?明朝中后期;苏州、松江等地;纺织业2 .资本主义萌芽的典型表现是什么?“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明朝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机户: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早期的雇佣工人,靠给机户工作领取工资机房:早期的手工工场拥有大量资金、生产资料、机房
靠工人生产获得利润,剥削的是工人 机户与机工间的关系: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即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乾隆接见英国使臣马嘎尔尼 1793年,英国人马嘎尔尼访华,乾隆帝把他当作一个藩属的贡使看待,要他行双膝下跪之礼。马嘎尔尼最初不答应,后来提出了条件:将来中国派使者到伦敦去的时候,也必须向英王行跪拜礼,或是中国派人向他所带来的英王的画像行跪拜答礼。最终他以单膝下跪的形式朝见了乾隆帝。乾隆帝很不高兴,接见以后,就要他离京回国,拒绝了英国通商要求。
1793年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假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磁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回答:乾隆帝为何如此傲慢?乾隆在对外贸易问题上持什么看法?这一时期,清政府在对外贸易方面采取了什么政策?三、“闭关锁国”政策什么叫“闭关政策”?
“闭关”一词的含义原指关闭城门,引申为断绝来往。
这里的闭关政策是指清政府严格限制的对外交往。“天朝富有四海,岂需尔小国些微货物?”
——嘉庆帝的敕谕 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假(借助)外夷(外国)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绸等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须之物,是以(所以)加恩体恤。 ——1793年乾隆致英国国王书1.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需要外来商品也可以自我供给(根本原因)。清朝统治者夜郎自大,固步自封的心理,缺乏发展观。为了防范自卫。原因:2.具体表现严禁沿海人民擅自出海贸易。只开放四个后减至广州一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严格限制进口的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广州十三行是经清政府特许设立的对外贸易组织。他们垄断
对外贸易,又受清政府委托行使一定的外交权。正方:闭关锁国利国利民。反方:闭关锁国误国误民。辩 论闭关锁国就象一个健康巨人身上的肿
瘤一样,将导致将来某一天巨人轰然倒下。弊是将来的,长远的。利是眼前的,暂时的;论从史出  “闭关自守的中国,就像一具木乃伊,一直密闭在棺材中,不与外界接触,一旦与新鲜空气接触,就立即腐烂。” ——马克思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二的大帝国,不顾时世,安于现状,人为隔绝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马克思清政府
对外闭关锁国;
对内重农抑商;
大兴文字狱。3.影响 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实行了近200年。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与世隔绝即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see yousee you封建帝国的危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收获平台明清经济的发展闭关锁国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