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同步课件和教案:第21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同步课件和教案:第21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3-03 09:55:14

文档简介

第21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识:要求学生了解北京紫禁城、明长城;知道李时珍《本草纲目》、宋应星《天工开物》、徐光启《农政全书》等重要著作。
2.能力: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如何看待长城这一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辩证地、多角度地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播放音像资料(故宫、长城),让学生感受到巍峨雄壮的宫殿和气势恢宏的长城建筑所产生的震撼人心的情感体验,从而感知历史。
2.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设计图表,归纳我国三大科学巨著,让学生学会用列表的方法归纳知识,便于知识的掌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雄伟的北京城和明长城,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的杰作,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三位科学家刻苦钻研、勤奋好学、不甘平庸、敢于进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雄伟的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科学巨匠和巨著。
教学难点:文化成就如何反映时代特色。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归纳法、讨论探究、合作学习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是全国政治和文化中心。明成祖时候,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了北京城,北京城布局严谨,城墙高大雄伟,街道宽广笔直,是古代城市建筑的的杰作,城中心的故宫又叫紫禁城,是明清两朝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地方。你知道它为什么叫紫禁城吗?
一、雄伟的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
设问:刚才看到的故宫,故宫是北京城的一部分。出示《明朝的北京城》图。(指图)北京城由宫城、皇城、京城三个部分构成(介绍北京城:布局严整、城墙高大雄伟、街道宽广、笔直,故宫建筑群以及天坛等著名建筑是古代建筑的杰作)。它是什么时候开始营建的?是哪两朝皇帝曾经居住的地方?结合同学们课前的了解,你能否谈谈它的建筑风格(特点)?你看后有什么感想?
生答:明成祖时修建的。是明、清两朝皇帝居住过的地方。
故宫建筑风格:?①造型雄伟。?②布局严整。③以一条中轴线贯通南北,两边建筑左右对称,是古代传统的城市建筑的杰作,突出反映了皇权至上的特点。?④内外装饰精美豪华……介绍自由阅读卡“琉璃瓦和汉白玉”小常识。
老师要明确宫城就是紫禁城(是皇帝居住的地方)——故宫——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故宫(又叫紫禁城)是北京城最中间的一部分,故宫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体现了我国古代城市建筑和宫殿建筑的典型风格,是东方建筑艺术的结晶。
除故宫以外,明朝长城也是世界奇迹。用多媒体将《秦长城》《明长城》出现在同一屏上,上面用不同颜色分别标出秦长城与明长城的大致位置、走向。
请比较一下,明长城与秦长城有何不同?
放长城的相关图片资料。
①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巍峨起伏、绵延万里的长城,同学们看后有何感想?
②分组讨论,历朝修长城的目的、作用,我们如何来评价历代修长城这件事?
③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以上问题。
目的:明长城的修建是为了防范蒙古 骑兵的侵扰;秦长城的修建是为了抵御匈奴南下。
起止: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建筑:秦长城为土筑,明长城东段用条石和青砖砌筑。明长城的位置较秦长城靠南。明长城的修建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所以长城被称作建筑史上的奇迹。有位外国友人说:“建造长城的民族,是没有任何困难不能克服的民族。”所以长城是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象征。
长城的作用:
军事上:抵御了少数民族的侵扰。
经济上:促进北疆经济开发的生命线。
政治上:联结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纽带。
象征意义 :中华民族聪明智慧、艰苦勤奋、坚韧刚毅和充满向心凝聚力的精神象征。
长城,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丰碑和智慧结晶,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和民族精神。1987年12月长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为抵御北方蒙古族南下,从十四世纪(明太祖初年)至十六世纪中期(明亡前夕),花了将近200年的时间,陆续修建长城。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反映了明朝社会什么时代特点?(请学生从明清几个时代特点如君主制加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闭关自守等来考虑。)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取代这一措施?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各抒己见。
建筑本身能反映一个民族的科技水平和思想文化内涵,刚才我们从北京城及长城两大建筑看到了明清文化成就,下面,请同学们再看看明清文化其他方面的杰出成就。
二、古典科技巨著的涌现
出示介绍李时珍与《本草纲目》、宋应星与《天工开物》的相关材料。
在学生介绍完后设计问题:
①这些科技成果哪些能反映明朝的时代特点?(也可以从书上去找答案)待学生回答后,师总结:由于明朝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宋应星《天工开物》就反映了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特点(因为明中期以后,手工工场的生产规模扩大了,生产技术也有很大提高,这对宋应星产生了巨大吸引力,也为他写书提供了基础)。例如,他的书中介绍了很多当时的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生产技术。请看课本上第125页的一幅《天工开物》插图,学生仔细观察书上插图讨论,可作猜测。老师提醒同学注意:
①是采煤时煤矿中用的。
②竹筒是空心的。
这就是当时领先世界的一项生产技术,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这是我们明代矿工在井下采煤时已能排除瓦斯这种气体的技术,这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另外在《天工开物》一书中还有体现宋应星的人类与自然相协调的思想。
看书上《天工开物》史料,“天覆地载,物数号万,而事亦因之,曲成而不遗,岂人力也哉”。
①首先看书下注释,了解这段史料的含义。
②对两种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可畅所欲言。
让学生看书上史料,并看书下注释,了解这段史料的意思。书上有两位同学对宋应星的这一观点持完全不同的看法,你们认为呢?
和宋应星同时代的徐光启(学生对他的著作已作过介绍,这里老师可适当作些补充),他是中国古代对于西方的科学技术接触较早较多的一位科学家,他已觉察到了欧洲的水利技术等比中国先进,能关注别人的长处,虚心接纳外国的科技成果,这在闭关自守的明清时代是难能可贵的,他和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这是欧洲数学传入中国的第一次。
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明朝三位科技巨匠以及他们的著作,那么,在三位科学家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这一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学生一般能从书上的介绍中找到答案(如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不畏艰险、敢于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
探究讨论:
《本草纲目》和《天工开物》都是总结性的科技巨著,并且都被译成多种外文,在当时却未受到朝廷的重视,这是为什么?
从科举制度的负面影响、重文轻理等方面来谈。
【本课小结】
课件25张PPT。第21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雄伟的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 说一说北京城的特色是什么?
结构怎样?1、雄伟的北京城a、修于——明成祖
b、基础——元大都
c、北京城(京城、皇城、宫城)
宫城就是紫禁城(是皇帝居住的地方)——故宫——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 故宫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体现了我国古代城市建筑和宫殿建筑的典型风格,是东方建筑艺术的结晶。明朝北京紫禁城平面图紫禁城鸟瞰紫禁城又名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今天人们称她为故宫,意为过去的皇宫(是皇帝居住的地方)。2、世界八大奇迹之一——明长城明长城起止点:
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八达岭长城秦长城秦始皇大修长城,在把秦、燕、赵等国北部的长城连接起来的基础上,还加以增筑、扩建,筑成西起临洮东达辽东的秦长城。 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蜿蜒6000多公里,东部重要地段,用条石和巨砖砌成,十分坚固。鸭绿江山海关坐落河北省秦皇岛东北,是中国华北与东北交通必经的关隘。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大将徐达在此修筑长城,建关城设卫。关城有城门四座,东门最为壮观,名镇东,内悬“天下第一关”匾额。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比较: 秦长城与明长城有什么不同之处 ? 要点
A、秦长城:东起辽东, 西至临洮。
明长城:东起鸭绿江, 西至嘉峪关。
B、秦长城为土筑,而明长城东部重要地段,多用条石和层砖砌成。目的:明长城的修建是为了防范蒙古 骑兵的侵扰;秦长城的修建是为了抵御匈奴南下。
起止: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建筑:秦长城为土筑,明长城东段用条石和青砖砌筑。明长城的位置较秦长城靠南。明长城的修建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长城的作用:
军事上:抵御了少数民族的侵扰。
经济上:促进北疆经济开发的生命线。
政治上:联结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纽带。
象征意义 : 中华民族聪明智慧、艰苦勤奋、坚韧刚毅和充满向心凝聚力的精神象征。 万里长城像腾空的巨龙,今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长城,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丰碑和智慧结晶,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和民族精神。1987年12月长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长城二、科技巨著李时珍图中人物生活在什么时代?
他的药物学巨著是什么?
此书地位如何?《天工开物》此书的作者是谁?
其内容是什么?地位如何? 李时珍、宋应星有哪些优秀品德值得我们学习?一试身手探究讨论《本草纲目》和《天工开物》都是总结性的科技巨著,并且都被译成多种外文,在当时却未受到朝廷的重视,这是为什么?北京紫禁城建筑成就 长城《本草纲目》《天工开物》科技巨著科技成就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