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蜀 相
杜甫
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余秋雨
咏史怀古诗:
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咏史怀古诗
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山坡羊·潼关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描其景)—抒己情
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遗迹
内容:古人——对比失落,同病相怜,个人失意,前人启示。
名地——昔盛今衰,世事变迁。
国家——叹惋国运衰微,总结历史教训。
统治者——荒淫误国,引以为戒。
对自己:建功立业之渴望,壮志未酬之怅惘,怀才不遇之感伤
自然——物是人非之惆怅,沧海桑田之感慨,自然永恒之慨叹。
表现手法:用典(借用典故说明自己的感伤或是对时事的讽刺),对比(历史繁华现在荒芜);借景抒情、衬托(用悲景衬悲情或以乐景衬哀情)。
杜甫,字 ,河南巩县人,自号 ,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是 、 ,真实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和老百姓的疾苦,因而被称为“ ”,他与李白齐名,并称“ ”,被人誉“ ”。作品分格以沉郁顿挫为主。
子美
诗圣
李杜
诗史
“三别”
“三吏”
杜工部
少陵野老
知 人 论 世
主要作品:
“律诗中登峰造极之作”
“杜集七言律第一”
诗史 “三吏”
“三别”
《秋兴八首》
《登高》
《石壕吏》《新安吏》
《潼关吏》
《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在艺术上,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读书和壮游时期(712—745)
杜甫从小受到传统儒家文化的熏陶,怀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的政治理想。二十岁南游吴越、二十三岁到洛阳应举落第,后北游齐赵,与李白相遇。这是他创作的准备时期,代表作有《望岳》、《房兵曹胡马》、《画鹰》等,诗风浪漫豪放,与盛唐气象合拍。
困守长安时期(746一755)
天宝五载(746)杜甫入长安求仕,次年,玄宗诏令天下“通一艺以上者”到京城应试,结果李林甫搞了一个“野无遗贤”的骗局,使应试者全部落选。这是杜甫人生道路的一个转折,也是他创作的一个转机。“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的屈辱生活,使他开始透过社会表面的繁荣认识到朝廷的黑暗腐朽。自称“杜陵布衣”、“少陵野老”便始于此时。在屡遭挫折之后,直到天宝十四载(755)他才得到一个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职位。这一时期杜甫既周旋于上层,又接触下层,开始用诗歌反映现实,富有特色的现实主义创作也正是从这时开始的。代表作有《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等。
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
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携家与百姓一道流亡。寄家鄜[fū]州,只身投奔朝廷,中途被叛军掳入长安,写下《月夜》、《哀王孙》、《悲陈陶》、《悲青坂》、《春望》、《哀江头》等,留下了反映“安史之乱”的第一手最珍贵的资料,进入他一生中创作最活跃的时期,密切注视时局发展,及时反映重大事件。次年冒险逃出长安,到陕西凤翔“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述怀》),任左拾遗(从八品上),为营救房琯,触怒肃宗,后终因房琯事件牵累,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北征》、《羌村三首》、“三吏”、“三别”等作品,标志着他现实主义创作的高峰。
漂泊西南时期(759——770)
乾元二年(759)杜甫弃官去秦州,从此远离朝廷,走上与人民接近的路。是年末,入蜀,于成都市郊筑草堂定居,过了几年相对安定的生活。其间因军阀混战避难至梓州、阆州等地。大历三年(768)携家出蜀,沿途飘泊转徙,最后病死在长沙到岳阳的舟中。这一时期,他寄身田园而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思想更加深邃,艺术上也更为成熟。《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秋兴八首》等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漂泊西南时期
漂泊西南时期:国处多事之秋,人值垂暮之年。
杜甫不同时期的诗歌:
沉郁:情感深沉蕴藉、浓郁、忧愤。如杜诗中的国破家难,已病,怀才不遇,年华已逝,命途多舛,壮志未酬,怀亲思友。
顿挫:语言刚劲、音调铿锵、章法多变。
关于“沉郁顿挫”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兴起于南朝成熟于盛唐。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平仄相间,上下句平仄相对,每句的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
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且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
晓文体
我国古律诗常运用起、承、转、合。律诗“首联”也叫“起联”,“颔联”承笔衔接,承笔是承接开头、或写景、或抒情、语气和缓,与上联自然衔接。起笔一联只概括大概,承笔应点明题意,以开启下文转笔一联。我国元人杨戬《诗法家数》说:“颔联:或写意,或写景,或书事、用事、引证。此联要接破题,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颈联”起笔呼应,上承“颔联”,转折突起,陡生波澜,有起有伏,力免平铺直叙。杨戬《诗法家数》:“颈联,或写意、写景、书事、用事、引证。与前联之意相应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转笔有三:进一层转,推开一层转和反转。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 交待本诗写作对象。
2. 怀古人,咏史怀古诗。
蜀相,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封为武乡侯。题目不仅引出写作对象,更能突出诸葛亮在诗人心中独一无二的位置。诗人借祠写人,旨在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表达自己的敬仰和惋惜之情。
诗人在诸葛祠吊古,但题为《蜀相》而非《诸葛祠》,因为全诗着眼点在诸葛亮这个人,不在诸葛祠这个地。写祠也是为写人,“诸葛祠”比较冷静客观,而“蜀相”带有深沉的敬佩之情与真诚的缅怀之意。更有温度,更易拉近诗人与蜀相的时空距离。
题 解
看标题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平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仄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八句四联
颔颈对仗
偶句押韵
讲究平仄:二四六分明
蜀 相(七律)
读
对
活动一:
(1)找一个字来概括本诗的感情基调。
(2)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泪”——叹惋感伤。
(2)杜甫游武侯祠的所见所感。(梳理思路)
活动二:
杜甫来到武侯祠,看到了哪些景象?
理思路
蜀 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所 见
所 闻
所 感
所 思
临古地
↓
思古人
↓
怀古事
↓
抒今情
写 景
怀 古
抒 情
武侯祠
诸葛亮
英 雄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首联
1.首联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何效果?
品读
品
读
设问,自问自答,自开自合,显顿挫,避平直,启人深思。
2.“寻”这一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柏森森”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示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
柏森森——柏树适应性很强,多定居于岩石山地,它既能忍受酷暑,也能承受极度严寒, 为百木之长,素为正气、高尚、长寿、不朽的象征。《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森森”,是形容柏树的高大而茂密。 一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二是营造了庄严肃穆的氛围,象征坚贞、挺拔、坚韧,来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02
01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颔联
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思考: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
碧草:草色碧绿,映绿了台阶,也从侧面说明了少有人来此。“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黄鹂:声音婉转清脆。“隔叶”既说明了柏树的枝繁叶茂,照应了前面的柏森森。也从侧面说明无人打搅。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1.诗眼是哪两个字?
自、空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1.释字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2 阐述景象
(3)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如词类活用、拟人、通感、化静为动等——3.明手法
(4)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艺术效果 ——4.点作用(特点、意境、情感)
颔 联
2.炼字题的答题步骤
碧草掩映石阶独自呈现着春色,黄鹂隔着树叶徒然唱着动听的歌声。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落寞和感伤
寄寓
冷寂凄清
融情于景
以乐衬哀
自
空
——徒自
——空有
意境
青草自绿,无人光顾
黄鹂好音,无人聆听
碧草春色,黄鹂好音,入一自字、空字,便凄清之极。
颔 联
明确: ①“自”是“兀自”、“徒自”的意思,“空”是“空有”的意思,这两个字是全诗的诗眼
②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说明这里的景色没人欣赏,进一步表明到这里的人很少,武侯呕心沥血的功业已被人遗忘,写出了祠堂的荒凉冷落。
③融情于景,以乐景衬哀情。④表现出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和对武侯功业被人遗忘的惋惜。
1.释字义 2.绘景象 3.点手法 4.析情感
例题:“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此联中“自和空”两字一用,境界全出。试作简要分析。
答题范例
“自”“空”二字 。
描绘了一幅青草映阶,鸟鸣婉转,春光大好图,但“热闹是它们的”,诗人的心中只有对诸葛亮深深的崇敬与追怀,青草在幽媚,鸟声再动听,也入不得诗人的额眼、耳。诗人以乐景写哀情,反向衬托 ,表达了诗人内心的伤感和惋惜,为下文感叹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作铺垫。
诗人用“自”“空”二字表达深沉感慨的事例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唐]崔颢《黄鹤楼》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唐]岑参 《白雪歌》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鸣。——[唐] 李华《春行即兴》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宋] 李清照 《一剪梅》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宋]陆游 《书愤》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颈联
贰
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颈联概括了诸葛亮的哪些特点?
“天下计”
“老臣心”
雄才大略
赤胆忠心
用典
赞扬之情
三顾茅庐,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突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 。突出诸葛亮的赤胆忠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尾联
——六出祁山,讨使曹魏,功败垂成,第一次因马谡战败而退兵,后五次因供给不继等原因不果。实际上,诸葛亮率军出祁山仅两次。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突出诸葛亮的壮志未酬。
此联突出了诸葛亮的哪些特点?
贰
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思考:泣下沾襟究竟是为什么?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出师未捷——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八月,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
壮志未酬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失败的英雄形象
思考: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杜甫自己呢?
①是指失败的英雄,壮志未酬的英雄。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
② 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
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诗人为什么会与诸葛亮这样一个悲剧英雄产生共鸣?
活动三:
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试着比较杜甫和诸葛亮的异同之后再作答。
《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的春天。759年,杜甫结束了在甘肃天水一带颠沛流离的生活,暂时落脚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屋里。
个人生活的艰难困苦自不必说,政治上那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更是完全破灭。此时“安史之乱”已经“乱”了五年,百姓涂炭,田园荒芜,唐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中。唐肃宗宠信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杜甫草堂
知背景
诸葛亮 杜甫
志向抱负
境遇
命运
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刘备三顾茅庐
辅佐两朝,六出祁山
遇到明主,知遇之恩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早年仕途坎坷,
晚年漂泊西南,
疾病缠身,怀才不遇
出师未捷身先死
壮志未酬身先老
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事业未竟、赍志以殁的痛惜; 抒发了自身壮志难酬的悲愤苦痛之情。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自问自答 点明地点
寓情于景 以乐衬哀
称赞业绩 表达仰慕
壮志未酬 痛苦伤感
小结
主旨
本诗追念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可贵精神和赫赫战功,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和强烈怀念之情;对其精忠报国的歌颂,抒发了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理解性默写
1.杜甫《蜀相》中“ , ”两句,写对诸葛武侯的评价。上句看起来是说刘备,其实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也流露出诗人的一丝委屈和对肃宗的失望。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3.杜甫《蜀相》中“ , ”两句借对祠堂庭宇景色的描写,抒发凭吊情怀,是因景抒情的千古名句。
5.《蜀相》中,“ , ”两句诗,寄托了杜甫“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
4.《蜀相》中,“ ? ”两句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来衬托诸葛亮的形象,从而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理解性默写
1.杜甫《蜀相》中“————————,————————”两句,诗人运用带有咏叹情调的自问自答句式,把一种追思缅想情意,作了极为深微的表达。
2.《蜀相》中,“————————,—————————”两句很好的被朱自清《荷塘月色》的句子“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给阐释了。
3.杜甫《蜀相》中高度概括、评价诸葛亮一生伟大功业的句子是:“————————,————————”
4.《蜀相》是歌咏诸葛亮,《蜀相》“————————,————————”,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
答案:
1.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2.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4.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