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历史专题分层练 第十三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试卷(含答案解)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中考历史专题分层练 第十三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试卷(含答案解)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26 15:09: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中考历史专题分层练
   第十三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3年模拟
53基础练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1.(2023安徽合肥二模)“这一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是支撑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根本政治制度。”材料中的“这一制度”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解析 A 据材料关键句“是支撑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根本政治制度”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A项正确;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材料描述不符,排除B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均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与材料描述不符,排除C、D两项。故选A项。
2.(2023河南开封一模)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论断的主要依据是(  )
A.新中国的成立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一五”计划的完成
解析 C 据所学可知,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社会主要矛盾也随之改变,C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到土地改革完成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与材料不符,排除A、B两项;1957年底“一五”计划各项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与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3.(2022湖北荆州一模)下表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沿海和内地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  )
类别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沿海工业 产值比重 73.0 71.7 69.7 68.1
内地工业 产值比重 27.0 28.3 30.3 31.9
A.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B.初步改变工业分布不均衡
C.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
D.充分发挥沿海工业的优势
解析 B 据表格数据可知,1952年到1955年沿海和内地工业产值比重的差距不断缩小,说明工业分布不均衡的状况有所改变,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和充分发挥沿海工业的优势,排除A、C、D三项。
53提升练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8分)
                  
1.(2023河南周口一模)按照一级标题、二级标题、三级标题的逻辑顺序,下面“……”应填入(  )
A.土地改革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 C 据示意图并结合所学可知,“……”处填写的是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期发生的事件,对应时间是1956—1966年,土地改革发生于1950—1952年,农业合作化运动发生于1953—1956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均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B、D三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发生于1958年,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两个曲折,C项正确。
2.(2023河北保定模拟)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发展的状况图,指出从③到④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提出“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B.开展“大跃进”运动
C.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D.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解析 C 观察图片可知③到④国民经济呈上升趋势,主要原因是为克服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调整国民经济,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并于1961年初开始实施,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工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C项正确;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排除A项;“大跃进”运动导致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排除B项;1978年提出改革开放,排除D项。故选C项。
3.(2022山东聊城一模)在“一五”计划规定的投资总额中,全部基本建设投资的58.2%用于工业基本建设,其中又有88.8%用于重工业建设。这反映出当时我国(  )
A.“一五”计划的制定脱离国情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急于改变工业落后的状况
D.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凸显
解析 C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一五”计划期间,我国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主要是为了改变工业落后的状况,C项正确;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信息不能反映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凸显,排除D项。
4.(2022福建泉州模拟)观察下表,与1952年相比,造成1956年“公私合营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与国营经济”在国民收入中的占比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
1952年和1956年各种所有制
经济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
年份 个体 经济 私营 经济 公私合营 经济 集体所 有制经济 国营 经济
1952年 71.8% 6.9% 0.7% 1.5% 19.1%
1956年 7% 0.1% 7.3% 53.4% 32.2%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D.四个经济特区的建立
解析 B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表格反映了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在国民收入中的占比下降,公私合营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和国营经济在国民收入中的占比上升,这与三大改造中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有关,B项符合题意;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 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渐在全国推广,C项错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建立于1980年,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5分)
5.(2023云南昭通三模)(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53年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的新阶段。这一年,在全党空前团结的基础上,全国开展了一场又一场生气勃勃的革命和建设活动。到1957年,这个国家的工业化道路已经走了几大步,并且取得了引人注目的经济增长速度。国家的社会制度已经比较顺利地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教导得到改造,国家的政治制度具有了中国特色。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的新阶段”在经济和政治领域分别取得了什么伟大成就。(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请谈谈你对中国建设的认识。(1分)
答案 (3)经济成就: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每点1分)
政治领域: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任意两点即可,每点1分)
(4)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一心为民,执党为公,带领中国开展了一场场建设活动。(其他答案观点正确、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的新阶段”在经济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是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在政治领域取得的成就是1954年中国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观点正确,言之有理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