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中考历史专题分层练
综合提升
一、选择题
1.(2023安徽六安二模)汉唐时期对外交往的范围是比较大的,而且影响比较广泛;宋元时期主要是航海外交模式;明清时期传统的对外关系达到鼎盛,但是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了中外民间交往。据此可知,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
A.由积极开放到逐渐封闭保守
B.清王朝严格禁止中外民间往来
C.汉唐是最频繁最繁荣的时期
D.总体呈现开明与落后并存局面
解析 A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汉唐、宋元时期积极开放,明清传统的对外关系从达到鼎盛再到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中外交往,说明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由积极开放到逐渐封闭保守,A项正确;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中外民间交往,并非禁止所有往来,排除B项;明清时期传统的对外关系达到鼎盛,并不是汉唐,排除C项;我国古代对外交往总体上并不落后,排除D项。故选A项。
2.(2023山西吕梁一模)培根指出:“这三种东西(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 )
A.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B.奠定了中国的大国地位
C.推动了工业革命的产生
D.打破了世界隔绝的状态
解析 A 据材料关键句“这三种东西(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可知,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推动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发明对世界的影响,并未体现中国地位相关内容,排除B项;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期,三大发明传入欧洲在此之前,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隔绝的状态,排除D项。故选A项。
3.(2023河南洛阳一模)从设置西域都护到伊犁将军,从宣政院到驻藏大臣,从澎湖巡检司到台湾府。给上述史实提炼一个主题,下列选项合适的是( )
A.政治的成熟与创新
B.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与交流
C.外交的冲突与危机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解析 D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我国设置机构对边疆地区进行有效管辖,体现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D项正确;其余三个选项在材料中均没有涉及,排除。
4.(2023陕西西安二模)与下图中①、②处指代的历史阶段对应的相关史实分别是( )
A.政权分立;贞观之治
B.三省六部;重文轻武
C.民族交融;文景之治
D.文明开放;闭关锁国
解析 A 据所学可知,汉之后是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属于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时期;隋之后是唐,唐朝出现了贞观之治,A项正确。三省六部制在隋唐时期实行;北宋时期重文轻武,排除B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民族交融,但文景之治出现在西汉,排除C项。唐朝时期的社会特征是文明开放,闭关锁国是清朝的对外政策,排除D项。
5.(2023山东济宁模拟)将中国历史放在世界历史演进的大背景中,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发展。以下各项对应正确的是( )
序号 中国历史事件 世界历史背景
① 丝绸之路开通 16世纪“三角贸易”开始
② 郑成功收复台湾 17世纪荷兰进行殖民侵略
③ 李大钊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
④ 五四运动爆发 1919年巴黎和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D 据所学可知,丝绸之路始于西汉,与“16世纪”这一限定时间不符,①错误;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②正确;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③正确;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引发五四运动,④正确,②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
6.(2023新疆二模)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下表是某同学对抗日战争时期几场重大战役及其推论的梳理,表中①处应填写的是( )
史实 推论
平型关大捷 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百团大战 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① 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第三次 长沙会战 其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A.武汉会战 B.淞沪会战
C.台儿庄战役 D.豫湘桂战役
解析 C 据所学可知,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C项正确;武汉会战使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破灭,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排除A项;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内灭亡中国的迷梦,排除B项;豫湘桂战役是抗战以来国民党正面战场的第二次大溃退,排除D项。故选C项。
7.(2023湖南株洲一模)《习近平关于三农问题工作的重要论述学习读本》于2023年4月17日出版发行,《读本》能够“凝聚全党全社会力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而努力奋斗”。当前中国共产党推行的乡村振兴的政策与新中国成立前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后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1953—1956年)、改革开放后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哪些相同点( )
①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理念
②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③都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④都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B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乡村振兴政策与新中国成立前的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后在新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理念,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都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后在新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排除含③的选项。
8.(2023江苏南京一模)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两大历史事件具有相同的时代属性。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是“人的发现”,新航路的开辟是“世界的发现”。二者具备“相同的时代属性”的根源是 ( )
A.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B.政治状况四分五裂
C.商品经济相对发达 D.人文环境相对宽松
解析 C 据所学可知,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的共同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文艺复兴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此时资本主义制度还未确立,排除A项;“政治状况四分五裂”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环境并非相对宽松,排除D项。故选C项。
9.(2023四川成都二模)绘制思维导图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下列选项与图中序号对应完全正确的是 ( )
A.①大宪章②美国独立战争③黑奴制④日本明治维新
B.①权利法案②美国南北战争③农奴制④日本大化改新
C.①权利法案②美国独立战争③农奴制④日本明治维新
D.①大宪章②美国南北战争③黑奴制④日本大化改新
解析 C 据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颁布《权利法案》,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确立;美国独立战争的领导者是华盛顿,颁布了《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日本实行明治维新,废藩置县,殖产兴业,文明开化,故①是权利法案、②是美国独立战争、③是农奴制、④是日本明治维新,C项正确。《大宪章》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前的文献,排除A项;日本大化改新使日本进入封建社会,排除B项;俄国1861年改革废除的是农奴制,不是黑奴制,排除D项。
10.(2023山西三模)对比学习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技能。从材料中可得出中苏两国工业化的相同之处是 ( )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期间,西方各国资金、技术和设备严重过剩,苏联充分利用这一机会大规模引进了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资金 新中国成立后,重视自力更生,强调依靠国内力量实现中国的工业化目标。对外开放的大门向世界打开之后,中国引进外资和国外技术的力度才不断增强
A.都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热情
B.都摆脱了经济困境
C.都从国外引进了资金技术
D.都建成了工业强国
解析 C 据材料关键句“苏联充分利用这一机会大规模引进了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资金”和“中国引进外资和国外技术的力度才不断增强”可知,中苏两国都从国外引进了资金技术,C项正确;两则材料都只说明了中苏两国重点发展工业,引进西方技术和资金,没有体现激发人民群众的热情、摆脱经济困境和建成工业强国,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11.(2022山西太原模拟)古代中国是世界上农业出现最早的国家之一。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原始农耕时期,半坡人以种植水稻为主
B.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进一步推广
C.宋朝时期,发明并推广了曲辕犁和筒车
D.明朝时期,占城稻被推广到东南地区
解析 B 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战国时期进一步推广,B项正确;原始农耕时期,半坡人以种植粟为主,排除A项;唐朝时期,发明并推广了曲辕犁和筒车,排除C项;北宋时,占城稻被推广到东南地区,排除D项。
12.(2022江苏泰州模拟)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隋唐宋组成的第二帝国带开放性,相对之下,明清组成的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以下不能体现隋唐宋“开放性”的是 ( )
A.宋朝推行重文轻武的国策
B.女子戴帷帽骑马出行
C.宋朝海外贸易兴盛
D.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解析 A 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主要是为了抑制武将,防止武将跋扈,稳固政权,不能体现隋唐宋的“开放性”,A项符合题意;女子戴帷帽骑马出行,宋朝海外贸易兴盛,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均能体现隋唐宋的“开放性”,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13.(2022江苏徐州二模)下图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几个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段,关于每个时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中国被迫割地、赔款、允许外国人在通商口岸设厂
B.圆明园被毁、中国北方大片领土被俄国侵占
C.邓世昌殉国、北洋舰队覆灭、日军攻占北京
D.义和团被剿灭、清政府与八国签订《辛丑条约》
解析 B 1856—1860年发生第二次鸦片战争,圆明园被毁,中国北方大片领土被俄国侵占,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B项正确;1840—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南京条约》签订,该条约并未允许外国人在通商口岸设厂,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发生,该战中日军没有攻占北京,1901年清政府与十一国签订《辛丑条约》而非八国,排除A、C、D三项。
14.(2022湖南郴州模拟)日本学者福泽谕吉在《文明论概略》一书中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革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如此推理,中国近代化进程应该走的道路是( )
A.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B.辛亥革命—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C.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
D.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洋务运动
解析 D 该学者认为社会转型的模式是先有思想变革,再有制度变革,最后是器物变革,按照这个顺序,中国的近代化顺序应该是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洋务运动,D项正确;A、B、C三项与材料观点不符,均排除。
15.(2022辽宁沈阳二模)诗词可以表达出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感慨,因此可以作为中学历史课堂学习的重要史料。以下诗词与历史事件对应正确的是( )
A.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南昌起义
B.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新途——遵义会议
C.西安捉蒋翻危局,内战吟成抗日诗——七七事变
D.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淮海战役
解析 B “舵手一易”“革命从此上新途”是指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这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B项正确;“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指的是秋收起义,“西安捉蒋翻危局,内战吟成抗日诗”指的是西安事变,“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指的是渡江战役,排除A、C、D三项。
16.(2022山西太原模拟)如下图年代尺上逢“2”的周年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其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
A.①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B.②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③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D.④邓小平理论被写入党章
解析 C 1982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C项正确;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排除A项;中美正式建交是在1979年,排除B项;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7.(2023江苏盐城一模)中央集权制度是否正当合理,因时而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 始皇……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已。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始皇……以为自古莫及己”而创立的制度。并据材料归纳其特点。(2分)
材料二 在隋代,特别在唐代……贵族的力量逐渐衰弱,他们在政府中的地位被职业官僚所代替,这些职业官僚依靠自己的才能和教育程度并通过科举登仕,……这样就扩大了统治集团的社会基础,使出身于小家族的人也能进入官场。旧贵族逐渐消失。随着政府官员的这一变化,皇帝的地位也改变了……皇族以一种崭新的面貌雄踞于普通社会之上,同时皇帝开始逐渐地扩大了他的专制权力。
——《剑桥中国隋唐史》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职业官僚”是通过哪一制度形成的。据材料指出该制度的政治影响。(3分)
材料三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①②中应填入的内容。(2分)
材料四 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领土没有这么辽阔,政府的专制的味道也许稍小些;但是今天的情形却正好相反。
——孟德斯鸠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最能反映“今天的情形却正好相反”的朝代及措施。(2分)
材料五 与“暴君”“暴政”之辞不同,“专制”是被历史地看待的。它曾在人类史上广泛存在,东西方都有过,这种政体是否正当合理,因时而异。两千年前创立专制是“进步”的,两千年后推翻专制也是“进步”的。
——阎步克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千年前创立专制”的影响。(2分)
答案 (1)皇帝制度。(1分)皇权至上。(1分)
(2)科举制。(1分)
扩大了统治集团的社会基础;旧贵族逐渐消失;皇帝扩大了专制权力。(任意两点即可,每点1分)
(3)行省制。(1分)废行省,设三司。(1分)
(4)清朝。(1分)设立军机处。(1分)
(5)中央集权制度在前期促进经济发展、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交融;后期阻碍社会发展和进步。(从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两方面入手,2分)
解析 (1)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创立了皇帝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据材料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表明特点是皇权至上。
(2)据材料二关键句“这些职业官僚依靠自己的才能和教育程度并通过科举登仕”可知,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确立,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据关键句“这样就扩大了统治集团的社会基础,使出身于小家族的人也能进入官场。旧贵族逐渐消失”“同时皇帝开始逐渐地扩大了他的专制权力”可知,科举制的政治影响是扩大了统治集团的社会基础,旧贵族逐渐消失,皇帝扩大了专制权力。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巩固统治,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西汉颁布推恩令,都属于政治上巩固统治在地方政策上的体现,因此,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明朝废行省,设三司。
(4)据材料四关键句“政府的专制的味道也许稍小些;但是今天的情形却正好相反”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朝雍正年间创立军机处,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5)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可知,“两千年前创立专制”的影响应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着手。中央集权制度在前期促进经济发展、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交融属于积极作用;后期阻碍社会发展和进步属于消极影响。
18.(2023湖南长沙一模)社会进步离不开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发展往往要依赖诸多因素的推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 自贞观以后……至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则数月不闭。至十五年,米每斗值二钱。
——杜佑《通典》
材料二
不同时期江南与全国劳动力变动情况
时间 江南地区 全国 江南地区 农村劳动 力占全国 农村劳动 力比率
户数 农村劳动 力人数 户数 农村劳动 力人数
太平兴 国五年 349 283 890 672 6 418 500 16 367 175 5.40%
元丰 元年 1 120 331 2 856 844 16 603 954 42 340 082 6.70%
崇宁 元年 1 265 762 3 227 693 18 113 945 46 190 560 6.90%
——《宋代江南地区农村
劳动力的利用与流动分析》
材料三 明中后期传入我国的高产作物,如玉蜀黍(即玉米)、番薯(俗称地瓜),到清代几乎普遍种植于全国各地,高产作物的推广,对于粮食增产有重大影响。清初荒地极多,随处可见,而到康熙末年,则大都被开垦耕种。因而耕地面积由1645年的四百余万顷,增加到1724年的六百八十余万顷。人口增长也随之加快,特别是地丁合一之后,人口数字急剧增加,乾隆十四年(1749年)为一亿七千万,嘉庆十七年(1812年)增加到三亿六千万。
——摘编自《简明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用一句话评价材料一所记载的局面。达到“频至丰稔”的经济手段是什么 (2分)
(2)通过材料二,指出这一时期江南劳动力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历史信息反映的经济现象。这一时期的经济在流通领域有何创新举措 (3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新作物品种、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之间的关系。材料三中高产作物的引入与世界上的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3分)
答案 (1)评价:政治清明,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
经济手段:重视农业生产发展,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每小问1分)
(2)变化:宋代江南地区农村劳动力呈现快速增长之势,在同时期江南地区劳动力占全国农村劳动力中的比重不断增加。(两点任答一点)
经济现象:经济重心南移。
创新举措:北宋时期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3)高产农作物的引进推动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增长随之加快。新航路开辟。
解析 (1)据材料一关键词“贞观”并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发展经济采用重视农业生产发展,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等措施,有利于民生。
(2)据表格可知,宋代江南地区农村劳动力呈现快速增长之势,江南地区在同时期全国农村劳动力中的比重不断增加;江南劳动力的增加意味着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反映的经济现象是经济重心南移。据材料二出处可知这一时期是北宋,在经济流通领域的新举措是北宋时期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3)据材料三关键句“高产作物的推广,对于粮食增产有重大影响”“因而耕地面积由1645年的四百余万顷,增加到1724年的六百八十余万顷”可知,高产农作物的引进推动耕地面积扩大,促进粮食增产,人口增长随之加快。据材料三关键句“明中后期传入我国的高产作物,如玉蜀黍(即玉米)、番薯(俗称地瓜)”并结合所学可知,玉米、甘薯是新航路开辟引发了全球物种交换的结果。
19.(2023山西晋中三模)坚持道路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 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中国。
——裴钰《改变中国》
材料二 这是一声砸向旧世界的锤头撞击,合着十月革命惊天霹雳。从上海望志路到南湖的红船发力,锻造出一个民族驶向复兴彼岸的航迹。
——《信念永恒》
材料三 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找到了一条正确革命道路,进行了二十八年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材料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写出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探索近代化道路的代表性事件。(3分)
(2)材料二中“从上海望志路到南湖的红船发力”发生在什么时间 该事件中确定了怎样的奋斗目标 (2分)
(3)在“二十八年浴血奋战”的过程中,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什么 结合所学分析其胜利的决定性因素。(2分)
(4)材料四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取得了许多重大理论成果,其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什么 (1分)
答案 (1)李鸿章:洋务运动(或创办的具体洋务企业)。
康有为:戊戌变法(或公车上书)。
孙中山:辛亥革命(或建立中华民国,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时间:1921年。
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3)抗日战争。
决定性因素: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解析 (1)结合所学可知,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创办了轮船招商局等洋务企业;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掀起了戊戌变法;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了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据材料二关键句“从上海望志路到南湖的红船发力”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据所学可知,中共一大确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可知,在“二十八年浴血奋战”的过程中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抗日战争。据所学可知,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是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4)据所学可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0.(2023广东珠海一模)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梦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7分)
各国的梦想
公元前5世纪 雅典的“民主梦”
646年 日本的“强国梦”
14世纪中叶 意大利的“人文梦想”
17世纪末— 18世纪初 俄国的“富国强兵梦”
1689年 英国的“君主立宪梦”
18世纪 法国的“理性之梦”
1787年 美国的“制宪之梦”
1825年 英国的“铁路机车梦”
1848年 马克思在伦敦提出“实现全人类解放的梦想”
1913年 美国的“汽车梦”
1942— 1945年 盟国的“和平之梦”
2012年 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民主的局限性。(2分)
(2)选择材料中至少两个相关联的事件,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语言流畅。)(5分)
示例 事件:英国的“铁路机车梦”、美国的“汽车梦”。
观点: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论述:第一次工业革命中,1825年斯蒂芬森设计的蒸汽机车正式试车,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开始,这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便利了人们的生活,推动英国实现了“铁路机车梦”;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由于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德国人卡尔·本茨发明汽车,1913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汽车开始成为中等收入家庭的交通工具,便利了人民的生活,推动了美国实现了“汽车梦”。
结论:因此,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我们应重视科技,助力实现“中国梦”。
答案 (1)局限:只有雅典成年男性公民享有民主权利,占雅典大多数人的外邦人、奴隶和妇女没有任何政治权利。
(2)示例
事件:英国的“君主立宪梦”、美国的“制宪之梦”。
观点:革命战争和法律文献推动制度建设。
论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1688年英国爆发“光荣革命”,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了旨在限制国王权力的《权利法案》。此后英国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英国逐步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实现了“君主立宪梦”。1775年,美国独立战争开始,1783年,英国最终承认美国独立。1787年,华盛顿主持召开了制宪会议,经过争论和妥协,最终制定出1787年美国宪法,依据分权制衡原则设计了一个联邦制共和国,美国实现了“制宪之梦”。
结论:因此,革命战争和法律文献能够推动制度建设,我们应该重视法律建设,全面依法治国,助力实现“中国梦”。
解析 (1)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雅典民主的局限性即可。(2)开放性试题,按照要求作答,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以英国的“君主立宪梦”和美国的“制宪之梦”为例,可拟定观点为“革命战争和法律文献推动制度建设”。论述时首先说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权利法案》的颁布,接着说明革命与法律文献的影响,英国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英国逐步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英国实现“君主立宪梦”。然后论述美国独立战争和1787年美国宪法制定的历史,并说明独立战争与法律文献的影响,1787年宪法依据分权制衡原则设计了一个联邦制共和国,美国实现“制宪之梦”。最后总结提升,革命战争和法律文献能够推动制度建设,我们应该重视法律建设,全面依法治国,助力实现“中国梦”。
21.(2023陕西西安一模)(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7分)
材料二
1825年试验蒸汽机车 在这里,文明创造了自己的奇迹,而文明人则几乎又变成野蛮人……从这条污浊的排水管中,排出人类工业的最大一股潮流去滋润全世界;从这条肮脏的下水道中,流淌出纯金。在这里,人类的发展成就既是最完备的,又是最野蛮的 ——《英国社会史》
(2)材料二图中的发明与哪一历史人物有关 分析材料二中“在这里,文明创造了自己的奇迹,而文明人则几乎又变成野蛮人”的含义。(3分)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缩小了经济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距离,加速了经济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的传递……发达国家推行的不同类型的市场经济模式,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和形势变化,正在进行调整、改革与完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经济转轨国家,也先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东西方由对抗走向对话,为全球经济发展与合作奠定了新的基础。
——摘编自《当代资本主义经济》
(3)根据材料三,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原因。列举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这一时期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举措。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4分)
答案 (2)人物:斯蒂芬森。
含义:工业革命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工业化国家的人口快速增长,大众文化水平提高,城市化进程加快。另一方面,工业革命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的问题,西方国家加快了殖民掠夺的步伐,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去了灾难。
(3)原因:信息技术的发展,把世界各国各地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发展并被更多的国家所接受;冷战对峙结束,世界局势趋向缓和。(任意两点即可)
举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认识: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既有利也有弊,我们要趋利避害。(原因共2分,举措及认识各1分)
解析 (2)据材料二的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1825年由斯蒂芬森设计的蒸汽机车正式试车,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开始。“文明创造了自己的奇迹”说明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使工业化国家的人口快速增长,大众文化水平提高,城市化进程加快;“从这条污浊……流淌出纯金”中“污浊的排水管”和“肮脏的下水道”可以说明工业革命带来了环境污染的问题“在这里,人类的发展成就既是最完备的,又是最野蛮的”说明工业革命加快了殖民掠夺,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去了灾难。
(3)据材料三关键句“20世纪90年代以来……加速了经济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的传递”可知,信息技术的发展把世界各国各地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根据材料三关键句“发达国家推行的不同类型的市场经济模式……也先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可知,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发展并被更多的国家所接受;“东西方由对抗走向对话,为全球经济发展与合作奠定了新的基础”可知,冷战结束后世界局势趋向缓和。据所学可知,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已进入了一个更高的阶段。认识类问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所学可知,经济全球化是一种发展潮流,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既促进了世界经济发展和繁荣,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也加剧了全球竞争的利益失衡程度,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求得共同发展。因此,可以得到认识: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既有利也有弊,我们要趋利,避害;等。言之有理即可。
22.(2023天津二模)思想变革推动社会发展,社会发展促进思想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9分)
材料一 生活在城市中的市民积极投身到商品经济中……他们的人身都是自由的。……因而,市民在从事商品经济的活动中,强烈地感受到独立个人的价值,感到自由、平等可贵,感到占有财富的愉快。
——王乃耀《文艺复兴早期的
佛罗伦萨经济之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市民的生活受到了当时什么思想的影响,指出该思想对欧洲资本主义的影响。(3分)
材料二 由于受到17世纪自然科学,尤其是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启蒙思想家们深信“自然法则”。他们从自然法则出发,强调人的自然权利。
——庄锡昌《西方文化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启蒙思想家们深信“自然法则”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思想家们的主要思想。(3分)
材料三 《宣言》是极具实践性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宣言》奠定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俄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十月革命的伟大实践。
——《<共产党宣言>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的“《宣言》”发表的意义。(3分)
答案 (1)思想:人文主义。
影响: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2)原因:受到17世纪自然科学,尤其是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
主要思想:自由平等、天赋人权、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等。(任答两点)
(3)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并蓬勃发展。(任答两点)
解析 (1)据材料一关键句“生活在城市中的市民积极投身到商品经济中……他们的人身都是自由的”并结合所学可知,文艺复兴是开始于14世纪的思想解放运动,发源于意大利,后扩展至欧洲其他各国,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主张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神学。由此可知,市民的生活是受到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该思想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2)据材料二可知,启蒙思想家们深信“自然法则”的原因,是受到17世纪自然科学,尤其是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18世纪开始,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思想家著书立说,宣传自由、平等和民主,提倡对民众进行启蒙教育,这场运动被称为“启蒙运动”。由此可知,启蒙思想家的主要思想是自由平等、天赋人权、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等。
(3)据材料三关键句“《宣言》是极具实践性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并结合所学可知,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纲领《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蓬勃发展,例如1917年11月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
23.(2023广东广州一模)(节选)20世纪以来,国际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5分)
材料一 A:正如英国历史学家杰弗里·巴勒克拉夫所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美国于1917年参战是历史的转折点,它标志了欧洲政治时代向全球政治时代转变中的决定性阶段。”
B: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密友和顾问豪斯上校在1919年3月22日写道:“每天都有不满的呼声。人民需要和平。布尔什维主义正越来越为各地的人们所接受。”
C: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工业遭到严重破坏,并失去了大量的海外投资,海外市场也由于在战争中发展起来的美洲和亚洲的工业竞争而不断萎缩。到1929年美国的工业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2.2%,这一产量是包括苏联在内的所有欧洲国家的总和。
D: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道:“这场用鲜血覆盖整个欧洲的战争……在距我们遥远的国度里唤起了一种独立的意识。”
——摘编自徐蓝《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
——一种宏观论述》
材料三 人类是一个整体,地球是一个家园。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人类应该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不断迈进,共同创造更加美好未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
——习近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
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纪念会议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引起的国际关系的变化。(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关系的角度谈谈“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分)
答案 (1)变化:一战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十月革命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与竞争的局面出现;美国实力和国际地位提升;战后民族解放运动斗争高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任意三点即可,每点1分)
(3)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弘扬公平、正义等全人类共同价值,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积极发挥联合国的作用;坚持求同存异方针;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宗教信仰;推进大国合作,建设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和平与发展的道路;坚持合作与对话,加强团结合作,坚持互利共赢;等。
解析 (1)据材料一关键句“它标志了欧洲政治时代向全球政治时代转变中的决定性阶段”并结合所学可知,一战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据“布尔什维主义正越来越为各地的人们所接受”并结合所学可知,十月革命后出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与竞争的局面;据“到1929年美国的工业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2.2%,这一产量是包括苏联在内的所有欧洲国家的总和”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实力和国际地位提升;据“这场用鲜血覆盖整个欧洲的战争……在距我们遥远的国度里唤起了一种独立的意识”并结合所学可知,战后民族解放运动斗争高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可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各国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由此可得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法。
24.(2022湖南长沙模拟)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不但创造辉煌的古代文化,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世界的发展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材料二 隋王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取消了官吏任用的门第限制。开皇七年,隋文帝命诸州每年举送三人到长安参加秀才、明经两科考试,正式设立了每年举行的常贡之科。隋炀帝时又添设了进士科。
材料三 中国人……造纸的知识随着阿拉伯人传入欧洲,1340年在意大利的法布里亚诺建立了第一个造纸的磨。……这就为“知识普及”口号打开道路,标志着我们心目中所谓书籍的开端。
——[德]利普斯《事物的起源》
材料四 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发明曾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英]弗朗西斯·培根《新工具》
材料五 中医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兼容并蓄、创新开放,形成了独特的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防治观,实现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和统一,蕴含了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中医药发祥于中华大地,在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丰富发展自己的同时,也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拯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
——《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
材料六
材料七 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习近平《努力成为世界主要
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老子朴素的“哲学思想”包含的内容。(答出一点即可)孔子“道德理念”中的核心思想是什么。(2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有什么不同。(2分)
(3)依据材料三和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简答我国的四大发明在哪些方面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8分)
(4)依据材料五,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仲景的哪些中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体现了“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防治观”。举例说明我国的哪项中医药成果拯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4分)
(5)观察材料六的两幅图片,结合所学知识,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分)
(6)根据材料七,分析我国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原因。(2分)
答案 (1)内容: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要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答出一点即可)核心思想:“仁”。
(2)九品中正制按照门第高低,科举制按照考试成绩(学识高低)。
(3)造纸术:推动世界文明的进步;在社会历史的记载与保存、文化思想的交流与传播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印刷术:降低了制书成本,加快了图书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播,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指南针: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郑和下西洋和世界地理大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火药:改变了作战方式,促使冷兵器向热兵器转变,加速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4)提出在诊断上要辨证分析病情,对症治疗;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提倡预防疾病。(意思相近,答出一点即可)青蒿素。
(5)我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我国的航天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6)科学技术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需要发展科学技术。
解析 (1)据所学可知,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老子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2)据材料二关键句“隋王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取消了官吏任用的门第限制”“隋文帝命诸州每年举送三人到长安参加秀才、明经两科考试”可知,九品中正制主要以门第高低为标准,科举制以考试成绩(学识高低)为标准。(3)据材料三关键句“这就为‘知识普及’口号打开道路,标志着我们心目中所谓书籍的开端”并结合所学可知,造纸术推动世界文明的进步,在社会历史的记载与保存、文化思想的交流与传播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据所学可知,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它降低了制书成本,加快了图书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播。指南针的运用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郑和下西洋和世界地理大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火药改变了作战方式,促使冷兵器向热兵器转变,加速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4)根据所学可知,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诊断上要辩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他还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提倡预防疾病。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在20世纪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使全球数亿人受益。(5)据所学可知,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这说明我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我国的航天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等。(6)据材料七关键句“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可知,科学技术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据材料七关键句“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可知,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据材料七关键句“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可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需要发展科学技术。
25.(2022山东济宁一模)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部先进的中国人民不断探索正确的发展道路,并一步步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艰辛探索】
材料一 中国的失败使国人痛心疾首、深受震撼。一些先进的有识之士如康有为、梁启超等痛定思痛,开始探索新的救国之道。他们认为,中国要生存、要强大,应该而且也只能像日本那样变法维新,学习西方。1895年5月,康有为等人在北京发动“公车上书”。
——摘编自雷颐《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
(1)“中国的失败”指中国在哪次战争中的失败 康、梁等人是从哪一层面着手探索救国之道的 公车上书之后,他们探索新的救国之道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 (3分)
【任重道远】
材料二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蒙受的屈辱阻碍了中国寻求西方模式的国家认同。五四知识界对西方的幻灭,伴随着亲苏俄的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许多中国人认为俄国革命是中国进行国家建构的唯一成功楷模。
——摘编自徐国琦《中国与大战》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人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促进了哪一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2分)
【另辟蹊径】
材料三
我们闹革命,光是跑来跑去是不行的,一定要有一个家,不然就很困难。有了这个家,就可以作为同敌人进行革命斗争的根据地 ——毛泽东 湘赣革命根据地
中央革命根据地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
(3)毛泽东带领革命军创建的第一个“家”在哪里 这一时期,毛泽东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该“创造性”体现在中国革命实现了哪一转变 毛泽东思想在哪次会议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3分)
【历史突破】
材料四
时间 历史事件
1980年 中共安徽省委召开农业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包产到户是责任制的一种形式
1980年 中央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2010年 上海世博会召开;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
(4)我国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得益于哪位伟人的开创性设计 “中国特色”在上表中突出表现为哪一决策的实施 (2分)
【大道同行】
材料五 历史长河奔腾不息,有风平浪静,也有波涛汹涌,英雄的中国人民不惧风雨、无畏险阻。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5)从外交、政治、经济、民族政策等角度,任举两例说明新中国在“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方面为世界贡献的中国智慧。(6分)
答案 (1)甲午中日战争;制度或政治;戊戌变法或百日维新。
(2)从学习西方模式到学习苏俄模式;马克思主义。
(3)井冈山;从城市转入农村;中共七大。
(4)邓小平;改革开放。
(5)外交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政治上,提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经济上,实行改革开放。民族政策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 (1)据材料一关键句“中国的失败使国人痛心疾首……1895年5月,康有为等人在北京发动‘公车上书’”并结合所学可知,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被迫签订《马关条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梁等人是从制度(或政治)层面着手探索救国之道的。公车上书后,光绪帝在维新派的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戊戌变法开始。(2)据材料二关键句“中国在巴黎和会上蒙受的屈辱阻碍了中国寻求西方模式的国家认同”“许多中国人认为俄国革命是中国进行国家建构的唯一成功楷模”概括可知,中国人的认识由学习西方模式到学习苏俄模式;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变化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3)据表格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毛泽东带领革命军创建的第一个“家”在井冈山。结合所学可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根据地的序幕。结合所学可知,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4)结合所学可知,我国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得益于邓小平的开创性设计;据材料四关键句“明确指出包产到户是责任制的一种形式”“中央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特色”在上表中突出表现为改革开放这一决策的实施。(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外交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政治上,提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经济上,实行改革开放。民族政策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据此回答本问即可。
26.(2022新疆三模)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以下资料呈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一些经历。请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6分)
【苦难中铸就辉煌】
材料一 在漫漫征途中,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4 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用顽强意志征服了人类生存极限。红军将士上演了世界军事史上威武雄壮的战争活剧,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
——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
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探索中收获成功】
材料二 邓小平同志这样说过: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我们中国人民至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我们今天同样应当说,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江泽民《在邓小平同志
追悼大会上的悼词》
【失误后拨乱反正】
材料三
【奋斗后赢得未来】
材料四 2021年5月28日,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高度重视科技事业,科技事业在党和人民事业中始终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战略作用。
材料五 2021年3月18日至19日,中美高层战略对话在美国举行,杨洁篪在开场白中阐明中方有关立场:我希望这次对话是真诚的、坦率的。他强调,美国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同中国说话,中国人不吃这一套。与中国打交道,就要在相互尊重的基本上进行。
(1)根据材料一,概括红军将士在“漫漫征途”中克服了哪些艰难险阻。(摘抄材料原文不得分)联系所学知识,分析此次征途的胜利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5分)
(2)根据材料二并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围绕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问题,在毛泽东和邓小平领导下分别成功探索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什么道路。(2分)
(3)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请联系相关知识指出材料三图中A处挫折所指代的事件,并回答在B处转折性历史事件中,我们党作出的历史性决策是什么。(2分)
(4)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学家胸怀祖国、坚韧不拔、勇攀高峰、追求卓越,在诸多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赢得了人民的普遍赞誉。请你写出人们对材料四中图1、图2科学家的赞誉称号,并回答图3中科学家领导的科研团队取得了怎样的科学成就。(3分)
(5)从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到如今外交上的“霸气回应”,你认为中国外交底气显著增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认识。(4分)
答案 (1)艰难险阻:敌人的围追堵截;自然环境恶劣。
影响: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2)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事件:“大跃进”或人民公社化运动;
历史性决策: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4)图1:“两弹元勋”。
图2:“杂交水稻之父”。
成就: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5)根本原因: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认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路是艰难曲折的;中国共产党是在不断探索奋斗中发展壮大的;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
解析 (1)据材料一可概括红军将士在“漫漫征途”中克服的艰难险阻有敌人的围追堵截;自然环境恶劣。结合所学可知红军长征的胜利对中国革命产生的影响。(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成功探索出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在邓小平的领导下成功探索出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据示意图并结合所学可知,A处挫折指的是“大跃进”或人民公社化运动;B处转折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该会议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4)据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图1是邓稼先,被誉为“两弹元勋”;图2是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图3是屠呦呦,屠呦呦领导的科研团队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5)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外交底气显著增强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综合本题材料可归纳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路是艰难曲折的;中国共产党是在不断探索奋斗中发展壮大的;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
27.(2022安徽合肥一模)“和谐”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髓,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类共同的发展愿景。某班同学以“和谐之光”为主题设计了一期板报,并提出了如下问题,请你和他们一起完成。(18分)
任务一 【搜集名言——汲取思想智慧】
(1)阅读同学们搜集的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名言,请你任选其中两位,分别概括他们的思想主张。(2分)
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B.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D.“兼相爱,交相利”——墨子
任务二 【赏析名画——见证民族团结】
(2)下面名画分别反映出中央政府在处理与西藏地区民族关系时采取了什么方式 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3分)
任务三 【对比事件——获得历史感悟】
(3)完成下表中①处内容的填写。通过比较后,请你为本栏目提炼一个恰当的主题。(填写在②处)(2分)
②
历史 事件 背景 结果 结果的落实
西安 事变 中日民族矛盾 上升为主要矛盾 和平 解决 ①
重庆 谈判 抗战胜利后, 全国人民 渴望和平 签“双十 协定” 国民党违背 “双十协定” 挑起内战
(4)“求大同,存小异”对和平发展意义重大,请从下列史实中任选两个加以说明。(5分)
万隆会议 《联合国家宣言》 欧洲联盟
任务四 【联系现实——构建和谐社会】
(5)下图是某同学围绕“科技与生活”开展问卷调查后,整理出的百姓关注的生活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4分)
汽车单双号限行 微信朋友圈点赞 “双十一”购物节成交额屡创新高 山西政府限制煤炭产能,支持清洁能源的发展
(6)完成板报任务后,谈谈“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2分)
答案 (1)老子主张顺应自然;孔子主张要有爱心和同情心等;孟子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墨子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任答两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2)和亲;册封。元朝设宣政院直接统辖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3)①国共两党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国共两党联合抗日局面初步形成;②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言之有理即可)
(4)在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为抵抗共同的敌人法西斯,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大大增强了反法西斯力量,为最终战胜法西斯奠定了基础。欧盟的成立使欧洲朝着政治经济一体化目标迈进了一大步,推动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进一步促进经济全球化趋势。
(5)积极:科技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科技给人类生活带来方便;科技推动了经济发展转型。
消极:不恰当地使用科技加剧环境污染,交通堵塞,能源短缺。
(6)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建立良好社会秩序的重要内容;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谐的国际关系是和平与发展的前提;民族团结是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保障。
解析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以概括出这些思想家的主张,任选两位即可。(2)据所学可知,《步辇图》与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的史实相关,反映了唐朝中央政府在处理与西藏地区民族关系时采取的是和亲方式。《顺治皇帝会晤五世达赖图》与顺治皇帝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的史实相关,体现了清朝中央政府在处理与西藏地区民族关系时采取的是册封方式。结合所学可知,元朝时,设立由宣政院直接统辖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3)据所学可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使国共两党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国共两党联合抗日局面初步形成。为本栏目提炼一个恰当的主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据此回答本问即可。(4)结合所学可知,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为摧毁共同的敌人法西斯,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为最终战胜法西斯奠定了基础。欧盟的成立使欧洲朝着政治经济一体化目标迈进了一大步,推动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进一步促进经济全球化趋势。(5)据材料现象从正反两方面分析即可。(6)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可以从人际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国际关系、民族关系等方面分析。
28.(2022广西河池一模)历史的舞台上,国与国的博弈,风骚各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美日关系】
材料一 历史图文
遭到轰炸的珍珠港美军基地
20世纪50—70年代主要资本
主义国家经济增长率表
(1)写出图片中事件爆发的年份。导致表中“20世纪50—70年代”日本经济发展的外因是什么 (2分)
【欧美关系】
材料二 在二战结束相当长时期内,军事安全和政治安全事关美、苏、欧三方的生死存亡,美苏对决意味着欧洲只能是美国的仆从,而美国始终是领导者。冷战初期的美国是世界经济的霸主……欧洲依赖美援得以复兴。
——门洪华《美国霸权与美欧未来》
(2)根据材料二,归纳二战后初期美欧的关系如何。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冷战初期“欧洲依赖美援得以复兴”的原因。(4分)
【中美关系】
材料三 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建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但是,公约标榜尊重中国主权、独立,只是作表面文章。
——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3)材料三的这个“公约”是在哪次会议中签署的 依据材料和所学的知识,归纳该“公约”的签署对中国有何影响。(2分)
材料四 希望美方……不要滥用国家安全概念干扰两国正常贸易往来。……台湾、香港、新疆都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中方坚决反对美方干涉中国内政行径,并将继续作出坚定回应。中美关系“破冰”以来取得很多成绩,这是两国有识之士共同努力的结果,来之不易。
——杨洁篪在中美高层战略对话
开场白中阐明中方有关立场
(4)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写出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破冰”取得成绩的两个史实。依据材料四,归纳美方阻碍中美关系发展的因素有哪些。(4分)
(5)综上所述,当前如何才能促进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健康发展 (要求从两个以上角度作答)(2分)
答案 (1)1941年。美国的扶持。
(2)关系:西欧依赖美国,美国控制西欧。
原因:冷战初期美国为对抗苏联在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促进了欧洲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华盛顿会议。中国仍未摆脱被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4)史实: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因素:美国滥用国家安全概念干扰两国正常贸易往来;美国干涉中国内政。
(5)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通过对话、协商解决矛盾;加强国与国之间的互利合作;等。
解析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图片反映的是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50—70年代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主要外因是美国的扶持。(2)关系,据材料二关键句“冷战初期的美国是世界经济的霸主……欧洲依赖美援得以复兴”并结合所学可归纳出西欧依赖美国,美国控制西欧。原因,二战沉重打击了欧洲,欧洲百废待兴,冷战初期美国为对抗苏联在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帮助欧洲经济的恢复和发展。(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可知,1921年在华盛顿会议上签署的《九国公约》,仍未使中国摆脱被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4)结合所学可知,史实包括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建交。因素,据材料四关键句“希望美方……不要滥用国家安全概念干扰两国正常贸易往来”可归纳出美国滥用国家安全概念干扰两国正常贸易往来,根据材料四关键句“台湾、香港、新疆都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中方坚决反对美方干涉中国内政行径,并将继续作出坚定回应”可归纳出美国干涉中国内政。(5)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如: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通过对话、协商解决矛盾;加强国与国之间的互利合作;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