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共21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共21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26 23:49: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重难点:
重点: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难点: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王安石变法。
960年
1127年
1141年
王安石变法
绍兴和议
靖康之变
偏安江南
一种国策:崇文抑武
北宋建国
1069年
南宋建立
军阀割据
积贫积弱
专制集权
富国强兵
南宋灭亡
1276年
时空坐标
两场改革: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
两大危机:
军事危机
财政危机
三次和议:
宋辽和议——澶渊之盟
宋夏和议——庆历和议
宋金和议——绍兴和议
1.建立: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2.统一: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3.加强中央集权
(1)原因
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陈桥兵变
“自唐季以来数十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
太祖赵匡胤
“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宰相赵普
(2)措施:
①方镇太重——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a.行政:削实权
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知州,设通判监督,节度使逐渐演变为虚衔。
b.财政:制钱谷
设诸路转运司综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税收大部分上缴朝廷。
c.军政:收精兵
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分别拱卫京师和镇守地方,定期更换
d.特点: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②君弱臣强——分散机构权力
a.中央:二府三司(分散宰相权力,加强君权)
行政: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
财权:三司(户部、度支、盐铁)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
军权:枢密院专掌军政,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全但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
特点:分化事权、相互制约
事务性分权
行 政
军 事
盐 铁
户 部
中书门下
(政事堂)
同平章事
(宰相)
参知政事
(执政)
枢密使
枢密副使
三司
二府
枢密院
财 政
台谏
御史中丞
监 察
知谏院
度 支
形成政事堂主管政治、枢密院主管军事,三司主管财政的局面,三权分离,一切都要通过皇帝。与此同时提高监察机关的权利和地位,可以纠察、弹劾各级官员,迫使宰相不得不屈从于作为皇帝耳目的台谏官。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b.地方:在地方,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特点:分散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③武将专权—崇文抑武
a.抑武:罢免宿将兵权,任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b.崇文: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c.特点: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唐宋宰相情况对比表
时期 登科 人数 宰相 人数 进士出身的宰相人数
唐朝 6603 123 22
两宋 45640 135 111
—宋真宗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作用:带来了文化的繁荣,也有效地抑制了武夫篡位的危险,不至于重蹈政权更换频繁的覆辙。
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方法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收权)
分散机构权力
(分权)
崇文抑武
派文官担任知州,节度使渐为虚衔
转运使负责地方财政
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中央:枢密院掌军政、三司掌财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地方:四监司监控各州;州一级增设通判
崇文: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
抑武:罢免宿将兵权;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特点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分化事权,内外相制
崇文抑武,文人治国
(3)评价
①积极:
强化了中央集权,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②消极:
a.“事为之防,曲为之制”,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b.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zhuan)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惟恐不及。
——苏洵《嘉祐集》卷1《审势》
时期 收入(单位:贯) 支出(单位:贯)
真宗(1021年) 15085万余 12677万余
仁宗(1049年) 12625万余 所出无余
英宗(1065年) 11613万余 13186万余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改革背景)
1.边防压力(积弱)
(1)宋辽关系
①辽的兴起:北宋建立之前,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在北方草原崛起,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
②宋辽战争:北宋统一后,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
③澶渊之盟(1005):
a.原因:辽军大举南下,逼迫北宋签订协议
b.内容: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
c.影响:北宋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
岁币:平等之意
北宋、辽、西夏对峙图(1111年)
(2)宋夏关系
①宋夏战争:北宋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屡战屡败。
②庆历和议(1044):西夏向北宋称臣,但实际上保持帝号,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
岁赐:君臣之意
北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
1.可取:
①稳定边防,营造和平环境
②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和边境贸易发展
③和平、互市促进民族交融。
2.不可取:
①北宋屈辱求和,加重财政负担
②和平难以持久
③和平状态使北宋军事力量减退,埋下亡国之患。
宋夏和议“庆历和议”
1044年,内容包括:西夏保持帝号,名义上向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绢15万匹、7万两银和3万斤茶叶,称为“岁赐”。
澶渊之盟
宋真宗时,辽军大举南下,威胁都城开封。寇准力劝宋真宗亲政,宋军士气大振,打退了辽军。1005年辽与宋议和,逼迫北宋签订协议,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称为“岁币”。通过这项协议,北宋勉强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是为“澶渊之盟”。此后,宋、辽之间百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礼尚往来,保持着和平的局面。
2.财政危机(积贫)
(1)原因
①募兵政策
a.目的:通过广泛募兵而稳定社会治安、消除动乱因素。
b.影响:军队不断扩编,导致军费直线上升,占到国家财政开支的大半。
②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子弟入仕过滥,致使官僚队伍不断膨胀。
(2)后果: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冗兵 冗官 冗费
三、王安石变法
1.庆历新政(1043-1044)
(1)背景: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
(2)过程:宋仁宗在位时,大臣范仲淹曾发起以整顿官僚机构为宗旨的改革,史称“庆历新政”。
(3)结果:庆历新政明显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引发抵制,很快归于失败。
“然而仲淹的政策,到底引起了绝大的反动。宋朝百年以来的种种的优容士大夫,造成了好几许读书做官人的特有权利,范仲淹从头把他推翻,天下成千上万的官僚乃至秀才们,究竟能‘以天下为己任’的有多少?……暗潮明浪,层叠打来。……于是谤毁行,朋党之论寖闻于上。”
——钱穆《国史大纲》
2.王安石变法(1069-1085,熙宁变法)
(1)开始;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2)范围:涉及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
(3)原则:加强国家对农业、商业、军事、教育等领域的管理和控制。
(4)目的:富国强兵。
(5)措施:
①富国方面: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②强兵方面: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目的 富国 强兵
部分措施 青苗法 方田均税法 市易法 保甲法
内容 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收取利息。 清丈土地,按土质的好坏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 官府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民户抽一男丁,农闲时集中接受军事训练。
天变不足畏,
祖宗不足法,
流俗之言不足恤。
(6)评价
积极:达到了富国的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
局限:
①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
②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
③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7)失败原因
①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阻挠与破坏
②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利益的现象。
③改革涉及面广,头绪过多,且推行操之过急。
④宋神宗去世,失去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⑤根本原因:变法是一场封建地主阶级领导改革,无法从根本上触动封建生产关系,只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
王安石变法四年之中,前法尚未真正落实和巩固,后法就接踵而至。……有些地方预支青苗钱是发放实物,而归还时却要求交纳现钱,由于物价上的差异,农民可能受双重损失;有些州、县以多贷款为有功,难免出现强迫贷款的情况。
—摘编自朱柏铭、郑备军《改革·经验·教训——王安石变法理财得失谈》
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
——刘挚《忠肃集》
反对派司马光
四、南宋的偏安
1.靖康之变
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徽宗、钦宗被俘虏北去,史称“靖康之变”。
2.南宋建立
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皇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赵构就是宋高宗。
靖康二年(1127)四月初一,金军押解被俘虏的徽、钦二帝及宗室、嫔妃、大臣、工匠、伎女等3000余人撤离汴京,返回北方,同时掠走金帛珍宝、法驾仪仗、天文仪器、图书乐器等,史称“靖康之变”。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下册)
3.南宋与金
(1)岳飞抗金:南宋初年,宋军在与金军对抗中素质明显提高,形成几支较有战斗力的部队,尤以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然而,宋高宗和宰相秦桧却视岳飞等为心腹之患,主动向金朝求和。岳飞也被南宋朝廷逮捕杀害。
岳飞之被冤杀,虽颇受宋人谴责,但因岳飞的武将身份,一般不以违背祖宗之法责之。
----刘浦江《祖宗之法:再论宋太祖誓约及誓碑》
岳飞 绍兴十一年(1142年),以“莫须有”罪名杀害在杭州风波亭
韩世忠 绍兴十一年(1141年),剥夺其兵权。晚年杜门谢客,口不谈兵,悠游西湖以自乐
张俊 首请纳兵权,被罢枢密使,参与促成岳飞冤狱
刘光世 绍兴七年(1137年),引疾罢去兵权
(2)绍兴和议: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
(3)南北对峙:此后,宋金之间又发生几次战争,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继续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
和议 时间 内容
绍兴和议 1141年 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白银25万两、绢25万匹,称为“岁贡”。
隆兴和议 1164年 仍维持《绍兴和议》后的疆界;南宋不再对金称臣,改为叔侄关系;宋每年向金朝缴纳白银和绢各缩减至20万两、匹;宋割商、秦两州给金。
嘉定和议 1208年 宋金改为伯侄之国;岁币绢、银各增至30万匹、两;犒军钱300万贯;维持原来边界。
岁币:不平等之意
问题探究:结合材料和所学,从多角度分析南宋偏安的原因。
北伐失败后,也就是孝宗在位的后期,他在内外政策上都转向平稳,南宋朝廷又陶醉在了“中外无事”、偏安一隅的升平景象之中,这期间经济繁荣,在南宋中期出现了太平盛世。当时社会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呈现政治繁荣的局面。南宋政府重视生产,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民和俗静,家给人足,牛马遍野,余粮委田,出现了天下康宁的升平景象。史称“乾淳之治”
(1)北方长年战乱,经济衰退。南方地势险要,有长江天险战略优势。
(2)南方水陆交通便利,商贸频繁,商品经济发达,利于增加国库的收入。
(3)统治者不思进取,苟且偷安,朝中大部分是主和派;
南方士人贪图一时和平不愿北进。
(4)军队战斗力不强,屡战屡败,士气下降。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宋初中央集权
的加强
王安石变法
南宋的偏安
北宋的建立与统一
加强中央集权
加强地方控制
分散机构权力
崇文抑武方针
中央
地方
边防压力与
财政危机
积弱:边防压力
积贫:财政危机——三冗
北宋与辽
北宋与西夏
目的
措施
评价
课堂小结
立祖宗之法
变祖宗之法
守祖宗之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