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进退皆是人生,
俯仰无怍天地
——《短歌行》《归园田居》阅读
学习目录
Catalog
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
2、赏析比喻、用典、白描、情景交融等诗歌表现手法;
3、理解曹操统一天下及陶渊明归隐田园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
预习检测
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
去日苦多
青青子衿
但为君故
何时可掇?
越陌度阡
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
山不厌高
少无适俗韵
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
方宅十余亩
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
鼓瑟吹笙(活用)
乌鹊南飞(活用)
天下归心(活用)
何枝可依?(句式、翻译)
何以解忧?(句式、翻译)
榆柳荫后檐(活用)
狗吠深巷中(句式、翻译)
诵读诗歌
理解诗歌情感
任务一
chapter
1
《短歌行》
2
《归园田居》
1、分别用两首诗中的一个字,概括全诗的情感或主要内容。
忧
归
2、一代治世之雄曹操,在《短歌行》中忧什么?
人生苦短
贤才难得
功业未就
忧
人生苦短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求贤不得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功业未成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志
一统天下
2、一代治世之雄曹操,在《短歌行》中忧什么?
3、一代隐逸之宗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围绕“归”描写了哪些内容?
归去之因
归去之处
归去之感
本性使然
误入官场
守护本心
南野乡村
闲适、欢喜
归
4.在归园田居中,作者有哪些情感?试分析。
对误入官场的悔恨
对黑暗官场的厌恶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对回归田园的欣喜
归
短歌行
归园田居
全诗开头看似消极忧愁,实则是为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积极思考,以沉稳顿挫的笔调书写诗人求贤若渴的思想感情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一个政治家的志向与胸怀。
全诗围绕“归”字抒情,以“尘网”“樊笼”比喻官场,以“羁鸟”“池鱼”自比,描写了归隐田园后的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表达了对官场的厌恶和对自然与田园生活的热爱。
5、二人的人生态度为何不同?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东汉沛国谯县人。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曹操的诗歌继承《诗经》、《辞》、汉乐府的传统,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其基本风格是苍凉悲壮。他的作品集是《曹操集》,代表作是诗歌《蒿里行》、《龟虽寿》、《观沧海》。
陶渊明(约365-427年),名潜 ,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卒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 、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有《陶渊明集》留世。
《短歌行》作于曹操赤壁大战大败后,当年曹操已经53岁了,年事渐高,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原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鹊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有感此景而横槊赋此《短歌行》。
忧
昂扬向上
陶渊明从29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他在义熙元年(405年)41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即辞官回家。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陶渊明天性酷爱自由,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的政治生活中决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陶渊明经过13年的曲折,终于彻底认清了这一点。陶渊明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的根本对立,注定了他最终的抉择——归隐。从此他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
性格耿直,喜爱田园。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汉末军阀,曹魏政权的缔造者,
是创造历史的英雄人物。
总结:
有胆识,权谋极高,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一般官宦家庭,家境一般,
无法与黑暗现实抗衡。
不同的人生选择,不同的人生追求;
相同的坚定内心,相似的追寻之路。
思考:
同样的境遇中,面对两种人生态度,你会如何抉择?
回到当代,你觉得哪种人生态度更适合我们青少年?
以出世之心,达入世之境
淡泊于名利,积极于进取
我们应把自己的人生定位在积极奋斗之上,在为国奋斗的同时坚守心灵的净土。
分析手法
任务二
chapter
相关链接——用典
用典也叫用事,是中国诗歌创作的传统特色之一,分事典和语典两种。事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语典是指引用或化用前人的诗文名句。
使用典故,可以使表情达意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充实内容,美化词句。
相关链接——比兴
赋比兴是《诗经》 的主要三种表现手法。
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
比: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引用)
希望贤才主动投奔
2、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引用)
自己会以礼待贤
3、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
4、周公吐哺
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的接待贤才
表达技巧——用典
《短歌行》
1、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以明月比喻贤才,表达自己因贤才难得而忧虑不绝的心情。
2、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用“乌鹊无依”比喻贤才尚在徘徊选择,流露诗人惟恐贤才不来归附的焦急心情。
3、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用山高水深比喻招纳人才的阔大胸怀,希望尽可能地多接纳人才。
表达技巧——比兴
《短歌行》
1.诗人在描写田园生活情景时选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答案 (1)诗人选用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这些农村最常见的景物。
(2)这些景物营造了一种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意境,使人深深地体味到诗人那淡泊恬静的生活追求。
《归园田居》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2.赏析写景句子(角度、感官、动静、修辞)
方宅、草屋
榆柳、桃李
田园美景
远人村、墟里烟
狗吠、鸡鸣
近景
远景
情景交融以动写静由近及远视听结合
白描
相关链接——白描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手法,是指用最朴素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绘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工笔
写意
白描
白描:简笔勾勒,朴实语言,写景叙事,与细节描写相对的艺术手法。平中见奇,淡而有味。
张岱《湖心亭看雪》:
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
这样寥寥几笔,是简约的画,梦幻般的诗,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只是利用白描手法对景物进行了排列,却达到了一种千古绝唱的效果。
回归田园之悠
短歌行
比较《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的不同。
主旨:
归园田居
风格:
平淡自然
表现手法:
白描、比喻、情景交融
渴望建功立业之忧
慷慨悲凉
用典、比兴
总结:
新城道中(其一)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我欲山行,写春风吹断了积雨,新颖别致,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
B.颔联描写春晨山村晴景,“披絮帽”与“挂铜钲”分别从形、声角度比喻晴云、初日,较为贴切、形象、生动。
c.尾联由自然景物的描写转入对农人及其生活的反映。雨过天晴,西山人家又是煮芹,又是烧笋,忙着春耕。
D.全诗紧扣“乐”字,将秀丽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与诗人欢快的心情融汇交织一起,赞美了山村人家的劳动生活。
新城道中(其一)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2、本诗采用多种手法描写山村景物,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 6分)
运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用“披絮帽”与‘挂铜钲”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把晴天云朵和初升的太阳写得形象生动而富有神采;东风“知”我,桃花含"笑”,这是拟人手法,赋予“东风”桃花”人的心理、神态,使“东风”"桃花”著上了人的感彩。
远近结合。颔联描写远景,颈联描写近景,由远及近,展现山村风景的美好和生机。
动静结合。“竹篱豆”“沙水清”,静景清新秀丽;“野桃笑”“溪柳摇”,动景活泼自在。动静结合,突出山村自然景物的美好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