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4张PPT。马可·波罗来华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游天竺唐、元的对外交往第16课 中外交往与冲突奎屯市一中李新亮交往篇:
■郑和下西洋
冲突篇:
■戚继光抗倭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一、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二、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教学目标第16课 中外交往与冲突一、郑和下西洋1、郑和下西洋条件经济上:明初休养生息政策明成祖时国富民强人才:造船业发达;指南针设备技术上:2、目的: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宣扬国威;寻找建文帝。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第16课 中外交往与冲突一、郑和下西洋3、郑和下西洋的经过时间:
次数:
到达地区:1405—1433年七次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第16课 中外交往与冲突一、郑和下西洋4、郑和下西洋的评价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是我国和世界上的伟大航海家。5、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交往。第16课 中外交往与冲突郑和:云南昆阳(今晋宁)人,回族,出身于世代穆斯林家庭。他从小听说了许多海外的情况,学到了很多航海知识。1405年明成祖朱棣便命他率领船队出使西洋,总计28年间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岸和红海沿岸。最后一次航行时,年已六旬,回国不久病逝。郑和(1371—1435)
明代杰出的航海家。第16课 中外交往与冲突 郑和下西洋的“西洋”,是今天的什么地方?郑和下西洋的远航特点?一、郑和下西洋考考你时间早;规模大;历时长;次数多;航程远;到达国家多。第16课 中外交往与冲突西洋:指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
印度洋及沿岸地区。文莱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刘家港红海沿岸非洲东海岸第16课 中外交往与冲突大号宝船 长151.8米 宽61.6米第16课 中外交往与冲突明代罗盘百船竞发壮观景象第16课 中外交往与冲突第16课 中外交往与冲突郑和下西洋盛况1405~1433年先后7次最大的海船44丈,宽18丈。每次航行大小船只200多艘。每次出海2.7~2.8万人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岸。第16课 中外交往与冲突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家远航比较表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第16课 中外交往与冲突1.郑和为什么能成功地实现远航? 他们说得对吗?如果不对,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合作探究客观条件(国力、技术、---?)
主观条件(人的方面)?第16课 中外交往与冲突二、戚继光抗倭1、倭寇指什么?3、倭患对我国东南沿海的骚扰造成了什么严重的后果?2、明朝中期为什么倭患严重?第16课 中外交往与冲突二、戚继光抗倭4、抗倭部队名称?5、抗倭经过?“戚家军”(1)浙江台州九战九捷,荡平了浙江的倭寇;
(2) 入福建、广东,与当地明军并肩作战,剿灭了那里的倭寇。东南沿海的倭患都被平息了。第16课 中外交往与冲突 戚继光:山东蓬莱人。明代杰出军事家,17岁承袭父职,担负起防御倭寇的任务。先后在东南沿海抗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其军队被称为“戚家军”。戚继光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抗倭形势图台州九捷福建、广东第16课 中外交往与冲突戚家军取得胜利的原因:戚继光有远大志向,爱民的情怀。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卓越的指挥才能和指挥策略。战争是正义的,符合人民的利益。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抗倭业绩,永远载入史册。第16课 中外交往与冲突戚继光纪念馆第16课 中外交往与冲突2.戚继光继承父职后,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联系课文中他的诗句,你认为他有什么高尚的品质值得人们学习?合作探究“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则更明确地表明戚继光为驱逐倭患、保卫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而并非追求个人功名的崇高品质。 淡泊名利,抵抗侵略,维护祖国领土主权完整,时刻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第16课 中外交往与冲突1553年欺骗 贿赂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第16课 中外交往与冲突澳门包括澳门半岛、氹仔岛、路环岛三部分。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曝晒水浸货物,强行进入澳门;1573年,获得在澳门的租借居住权。19世纪五六十年代,葡萄牙人先后侵占了氹仔岛和路环岛。澳
门
问
题
由
来历史沧桑第16课 中外交往与冲突1、郑和的舰队最远到达的是( )?
A.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B.古里和锡兰 ?
C.苏门答腊岛和满刺加 D.占城A 2、郑和描述舰队远航的情景时曾说过有关夜晚航行的内容,郑和的舰队能在黑夜中辨识航向是因为( )?
A.郑和舰队的庞大 B.明朝造船技术的先进?
C.指南针用于航海 D.水手有高超的驾驶技术C 3、“封候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是戚继光的名言。据此,我们应主要学习他的( )?
A.忠君思想 B.拒官态度 C.军事才能 D.爱国精神D 第16课 中外交往与冲突4、最早在我国取得居住权的殖民国家是( )?
A.英国 B.荷兰 C.美国 D.葡萄牙D 5、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我国古代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广泛开展,不仅使中华文明更加辉煌,而且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请回答:(1)简述郑和下西洋的过程及历史意义。
?
(2)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对今天构建和谐世界有何借鉴??
倡导开放;倡导交流;倡导合作;
友好往来;互相学习等1405年,郑和率领27000多人,乘坐200多艘海船,从刘家港出发而下西洋。到1433年,郑和前后七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的远航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促进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第16课 中外交往与冲突中国航海日
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自2005年起,每年的7月11日被定为中国的航海日,并规定全国所有船舶鸣笛挂彩旗,系取郑和首次下西洋之日期1405年7月11日。第16课 中外交往与冲突郑和档案被毁之谜
郑和下西洋的档案《郑和出使水程》原存兵部。明宪宗成化年间,皇上下诏命兵部查三保旧档案,兵部尚书项忠派官员查了三天都查不到,已被车驾郎中刘大夏事先藏起来。刘大夏说“三保下西洋,费钱几十万,军民死者万计,就算取得珍宝有什么益处?旧档案虽在,也当销毁,怎么还来追问?”。《郑和出使水程》应当包括大量原始资料,如皇帝敕书、郑和船队的编制、名单、航海日志,账目等。大批郑和档案究竟有没有被刘大夏销毁,至今仍然是个谜。大批郑和档案失踪,给郑和研究带来很大的困难和限制。第16课 中外交往与冲突在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中,有五种类型的船舶。第一种类型叫“宝船”:最大的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载重量八百吨。这种船可容纳上千人(精确数为八百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它的体式巍然,巨无匹敌。它的铁舵,须要二,三百人才能举动。第二种叫“马船”:马船长三十七丈,宽十五丈。第三种叫“粮船”:它长二十八丈,宽十二丈。第四种叫“坐船”:长二十四丈,宽九丈四尺。第五种叫“战船”:长十八丈,宽六丈八尺。第16课 中外交往与冲突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从南京龙江港启航,经太仓出海,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第一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800人。
郑和第二次下西洋: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出发,到达文莱、泰国、柬埔寨、印度等地,在锡兰山迎请佛牙,随船带回,永乐七年夏(1409年)回国。第二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000人。
郑和第三次下西洋: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从太仓刘家港启航,姚广孝、费信、马欢等人会同前往,到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等地,回国途中访锡兰山,永乐九年六月十六(1411年7月6日)回国。第16课 中外交往与冲突郑和第四次下西洋:永乐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出发,随行有通译马欢,绕过阿拉伯半岛,首次航行东非麻林迪,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回国。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来中国进献“麒麟”(即长颈鹿)。第四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670人。
郑和第五次下西洋:永乐十五年五月(1417年6月)出发,随行有蒲寿庚的后代蒲日和,途经泉州,到占城、爪哇,最远到达东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国家,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1419年8月8日)回国。第16课 中外交往与冲突郑和第六次下西洋: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出发,往榜葛刺(孟加拉),史载“于镇东洋中,官舟遭大风,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毕,……风恬浪静”,中道返回,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1422年9月2日)回国。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炽即位,以经济空虚,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动。
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宝船从龙江关出水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初六(1431年1月从龙江关(今南京下关)启航,返航后,郑和因劳累过度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队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55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