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课件(共21张PPT) 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课件(共21张PPT) 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27 05:32: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一、兴起
1.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
2.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蔡元培
3.主要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二、主要内容
1.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即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
2.提倡民主与科学(即“德先生”“赛先生”)。
3.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建设新文学。
三、意义
1.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性质)。
2.它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
3.它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局限性)。
※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继承,改革创新。
第13课《五四运动》
一、五四运动的爆发
1.导火线: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2.爆发: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在天安门前举行示威游行。
3.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最能体现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性质)、“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等。
二、五四运动的扩大
1.扩大: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参加者由学生扩大到学生、商人和工人
2.初步胜利: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没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三、历史意义
1.性质: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2.特点:革命性、进步性、参与的广泛性
3.影响: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五四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
第14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
1. 思想基础:
国外: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分子看到了曙光。
国内:五四运动后,越来越多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并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第一次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
在此前后,《新青年》、《每周评论》、《民国日报》、《建设》等一批报刊纷纷发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据统计,五四时期在报刊上发表的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多达200多篇,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译文。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
1920年9月,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中译本封面
毛泽东主编《湘江评论》,热情歌颂十月革命的胜利
马克思主义研究团体所在地 创办人 团体
北京 李大钊 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上海 陈独秀 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天津 周恩来 觉悟社
长沙 毛泽东 新民学会
2. 阶级基础:
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
中国工人阶级除了一般无产阶级的优点之外,还有自身许多的优点,如力量比较集中,革命性最强、最坚决、最彻底。
————高新民、张希闲主编
《中国共产党建设史》
3. 组织基础:
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要求建立统一的革命党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时间
地点
参会
主要内容 党纲 党的名称:
奋斗目标:
中心工作
领导机构
意义
1921年7月
上海——浙江嘉兴南湖
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
中国共产党
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中央局,陈独秀任书记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开天辟地、焕然一新、必然选择”
参会代表: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代表全国50多个
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等出席了会议
李汉俊 李达 张国焘 刘仁静 毛泽东 何叔衡 董必武 陈潭秋
王尽美 邓恩铭 陈公博 周佛海 包惠僧 马林 尼科尔斯基
浙江嘉兴南湖
“一大”上海会址
红船精神
中共一大的召开
想一想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了。“新”在哪里?
1.新的领导核心——
2.新的指导思想——
3.新的奋斗目标——
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
实现共产主义
时间
地点
主要内容
意义
1922年7月
上海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
最低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中共二大的召开
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潮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香港海员工人罢工情景
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开滦五矿工人大罢工
京奉铁路工人大罢工
长沙泥木工人罢工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结果
罢工遭到帝国主义和直系军吴佩孚的血腥镇压。此后,全国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
时间
1923年2月
口号
意义
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
高潮推向顶峰
为自由而战,为人权而战
北京
汉口




材料研读
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显示了工人阶级的强大力量,提高了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人民中的威望。这次斗争的事实也表明,中国工人阶级孤军奋战是不能战胜强大敌人的。必须团结广大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民主派,建立广泛的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组织人民武装力量,进行武装斗争,才能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
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共产党从京汉铁路大罢工吸取到的教训

单枪匹马不可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
1.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2.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壮大,登上历史舞台
3.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时间: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召开,后移至浙江嘉兴南湖
2.中共一大内容:通过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大会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成立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当选为中央局书记!
3.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代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
三、中共二大
1.时间、地点:1922年 上海
2.内容和意义: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四、全国工人运动的顶峰使京汉铁路大罢工,它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意识到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