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5《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5《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26 17:28: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母亲艺术形象,感悟作者意图。
2.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有感情的读好课文的能力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自己读懂课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运用色彩烘托情感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母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2.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成长坚强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1、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2、领悟文章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
第一课时
导入:2010年12月,曾经感动一代读者的著名作家史铁生因脑溢血去世,还差几天就60岁。虽然还不到六十岁,可是他在轮椅上已经坐了将近40年。在被困苦囚禁的日子里,他用残缺的身体,诠释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将生命的苦难转化为明朗的生活。缅怀一位作家最好的方式,就是阅读他的作品。
思考:本文题目是《秋天的怀念》,作者怀念的是什么呢?
朗读课文
基本要求——正确、流利
更高要求——有感情
一、确定感情基调
感情基调,是指一篇文章整体的,基本的感彩和声音语调。朗读时,内心对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一个明确的把握和提示,才能准确而充分地传达出恰如其分的感情。
确定感情基调的方法
1.审视标题:
“秋天”代表的意向通常是伤别、怀人;
“怀念”通常用于对已经过去事物的想念。
2.熟悉作者以及创作背景:
1969年史铁生到延安地区"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最应该生龙活虎的青春年华里,突然双腿瘫痪,史铁生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而当时他的母亲肝病已经相当严重,常疼的整宿整宿睡不着觉,可母亲没有将此事告诉儿子,仍鼓励儿子好好活着,母亲猝然离去,让史铁生感受到母爱的珍贵与厚重,于是,他便写了这篇文章来纪念母亲。
3.抓关键词:
1段: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
“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
5段: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全文的感情基调:深沉、忧伤
朗读建议:多抑少扬、多停少连
原文范读: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二、情感起伏和节奏变化
节奏,是朗读全篇时,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声音形式的回环往复所构成的整体感。
节奏要与全篇的逻辑思路、感情基调统一,同时,段落之间因为有感情的起伏,也会有相应的节奏变化。
全文事件:
1-2:母亲提议推着双腿瘫痪的我去看菊花,我愤怒的拒绝了。
3-4:母亲又一次提议去看菊花,我勉强答应,却未能成行。
5-6:母亲溘然长逝,我悔恨不已。
7:带着母亲的遗愿,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菊花,我明白了要好好活。
原文范读:
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思考1: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哪一个人物最令你感动?
是在生命垂危时,仍挂怀儿女的母亲。
思考2:她的哪句话让你记在了心里?
“好好儿活”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结束语:
作者由颓废、暴怒无常变得能够在花海里畅想未来,和妹妹勇敢的活下去,仅仅是因为母亲的这句话么?这位伟大的母亲究竟是怎样完成了对儿子的救赎呢?
第二课时
导入:
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秋天和作者一起深情怀念母亲那如山一般深沉厚重的爱,用心品味母爱留下的如菊花般淡淡的清香。
回顾问题:这位伟大的母亲究竟是怎样完成了对儿子的救赎呢?
1、我双腿瘫痪,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
2、母亲两次提出要带我去北海看菊花。
3、母亲身患绝症,弥留之际仍然惦念儿女。
一、我双腿瘫痪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悄悄”和“偷偷”两个细节可以看出,母亲深深地理解儿子的痛苦需要发泄,甚至需要一个人发泄,她用宽厚的母爱容忍儿子的暴怒。
“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这两处细节,正是她心痛无比这种心情的流露。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思考:母亲为什么要挡在窗前
这位细心的母亲唯恐飘零的落叶又勾起儿子悲伤的情绪。她担心儿子触景生情更加的悲观和绝望。一个“挡”字体现了母亲的细心。
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可见母亲不想让自己的无心表达让儿子陷入痛苦的情绪中,能够看出母亲对儿子的细心关怀。
二、母亲两次提出要带我去北海看菊花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思考:母亲为什么一次次的要让我去看菊花呢?
母亲希望我看到在秋风中盛开的菊花,希望我像菊花那样顽强的面对生活。
三、母亲身患绝症,弥留之际仍然惦念儿女
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话未说完,母亲便带着无尽的担忧去了,她并未哭诉痛苦也从未抱怨苦难。在生命的弥留之际心心念念的仍是那还未走出阴霾的孩子。
可以看出这是一位细心、包容、牵挂儿女、无私的母亲。
作者又是怎样一点一点由黑暗走向光明的呢?
“不,我不去!” 愤怒拒绝
“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 勉强答应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欣然前往
作者的改变绝不只体现在对待菊花的态度上。那么作者为什么偏偏选用菊花作为线索呢?
母亲为我做过很多,作者为什么偏偏写母亲带我去看菊花呢?
母亲以菊花唤醒我对生的希望。
母亲以菊花唤醒我对生的希望。
为什么文章不以《母亲》或《怀念母亲》为题,而要以《秋天的怀念》作为文题呢?
——秋天代表了我的境遇
秋天之菊象征我的重生
饱含母亲对我殷切的祈盼
在我生病的时候,母亲拯救了我而母亲深受肝病折磨时,我又为母亲做了什么呢?
“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
结束语:
同学们我们一生可能都不会遭受到像史铁生先生那样的重创,但不论如何,“好好活”都是史铁生在苦难的生命中给每个读者的嘱托,在深重的苦难中,永不放弃追求幸福的人生,这是我们所有人都应用心领悟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