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读懂诗歌的内容。
2.理清诗人情感脉络,理解诗人心境。
3.赏析感悟,品味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200多年前,有这样一位性格倔强的诗人:他曾几度被贬,但却不改其志。他迎着岁月的风尘,品味着世事的沧桑。被贬朗州,他唱出了“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豪情;谪居和州,身处斗室,却表现出了“惟吾德馨”的傲岸。他,就是有着“诗豪”之称的刘禹锡。
二、明确目标
本节课我们要熟读诗歌,理解诗意;体会诗人心境;在品读诗歌中,感受人生哲理。
三、解题
诗题中的“酬”字意为“酬谢”,乐天是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字。公元826年,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两位神交已久的诗友初次相见,喜不自胜。在酒宴上,白居易作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禹锡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回赠他。
四、介绍作者
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刘禹锡自幼好学,二十一岁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公元805年,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晚年回到洛阳,官为太子宾客。刘禹锡的诗刚健豪迈、雄浑苍劲。其散文长于说理,著有《刘梦得文集》。
五、朗读诗歌
我们来朗读这首诗歌。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押“en”韵,韵脚分别是“身、人、春、神”。
六、理解悟情
1、扬州初逢,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深感同情: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的这首答谢诗就是从这里开头的:“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那么,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遭遇?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这一联写诗人自己被贬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弃置在道旁一样。
刘禹锡因积极参加顺宗朝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而遭受迫害。在宦官和藩镇的联合反扑下,顺宗让位给宪宗,王叔文被杀,刘禹锡等人被贬。他先被贬到朗州(今湖南常德),再贬连州(今广东连县),调夔州(今重庆奉节)、和州(今安徽和县),未离谪籍。朗州在战国时是楚地,夔州在秦、汉时属巴郡,楚地多水,巴郡多山,“巴山楚水”,泛指贬地。刘禹锡没有直接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强烈不平,而是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彩的字句的渲染,让我们在了解和同情作者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中,感受到诗人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这一联写出了诗人被贬之地的荒凉、被贬时间的长久,写出了诗人长期谪居的无限辛酸和悲凉。
2、贬谪到异地,与亲友长期分别,思念之情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于是诗人写道“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一联运用了哪两个典故,又蕴含了怎样的感情?
颔联中,刘禹锡运用了两个典故。一是“闻笛赋”,指向秀的《思旧赋》。西晋时,向秀、吕安和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向秀很悲痛,一次他从嵇康的旧居路过,听到有人在吹笛子,笛声使他想起被杀害的好友,就以悲愤的心情写了一篇《思旧赋》来悼念嵇康,从侧面显示出对时政的不满。刘禹锡借这个典故寄托了他对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害致死的老朋友的怀念。
“烂柯人”的典故见于《述异记》,晋朝时有一位叫王质的人,有一天他到信安郡的石室山(今浙江省衢qu县)去打柴。看到两个童子正在溪边大石上下棋,于是把砍柴用的斧子放在溪边地上,驻足观看。看了多时,童子说“你该回家了”,王质起身去拿斧子时,一看斧柄(柯)已经腐朽了,磨得锋利的斧头也锈的凸凹不平了。王质非常奇怪。回到家里后,发现家乡已经大变了样。没有人认得他,提起以前的事,有几位老者,说那些都是百年前的事了。原来王质石室山打柴误入仙境,遇到了神仙,仙界一日,人间百年。作者借这个典故来比喻自己长期贬谪在外,乍回京城,仿佛有隔世之感。
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怀念故友的悲痛、怅惘之情,也表达了岁月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
3、作者从初次被贬到奉调回洛阳,经历了23年,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样两句,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为刘禹锡打抱不平。对此,刘禹锡在酬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一联又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诗句中“沉舟”“病树”比喻什么?“千帆”“万木”又比喻什么?我们能从中看出作者怎样的气概呢?
波涛滚滚的大江之上,沉没的船只旁边,有成千上万的船只扬帆竞发;大自然中,枯死的树木前头有千千万万棵树木竞相争春,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诗人以“沉舟”“病树”自比,固然不无惆怅情绪,但又以“千帆过”“万木春”比喻新生力量层出不穷,表现出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和洒脱。一个为国家前途而遭受不白之贬长达二十几年的人,还能淡定的说出这般理智的话,可见其内心是多么的强大!多么的乐观!
的确,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腐朽的事物必然衰败,新生的事物总是要昌盛的,我们不应只看到衰老的事物,更不应为它们的死亡而感叹,相反,应该把我们的希望寄托在新生的事物上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一联深刻地反映了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因而成为广为传诵的名句。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哲理)
4、正因为“沉舟”这一联诗突然振起,一变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尾联便顺势而下,“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那么,我们怎样理解诗句中的“长精神”呢?
“长精神”三字为点睛之笔,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韧不拔的气概。因参与王叔文、柳宗元等人的革新活动,诗人被贬朗州(今湖南省常德市)司马。10年后,被朝廷“以恩召还”,回到长安。这年春天,他去京郊玄都观赏桃花,写下了《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以桃花隐喻暂时得势的奸佞小人。于是诗人再度遭贬,一去就是12年。12年后,诗人回到京都,再游玄都观,写下了《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依然如故,不改初衷,痛快淋漓地抒发了自己不怕打击、坚持斗争的倔强意志。“前度刘郎今又来”的不懈斗争精神,一直为后人敬佩。“前度刘郎”也成为流传至今的成语。
七、再读诗歌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这首诗言简意深,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让我们再读这首诗歌。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八、课堂小结
刘禹锡身处逆境,却愈挫愈勇,乐观豁达,不服输、不言败的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鲁迅曾说过:“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真正的勇敢者,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当遇到生命中的不可承受之重时,希望同学们不要轻易放弃,要从刘禹锡的身上汲取精神力量,让这份干云豪气照亮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