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203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0分)
1. 历史文献记载的黄帝“有熊国”故地郑州地区,发现了一些龙山文化城址,有大型宫殿、护城河等遗迹。山西陶寺遗址,一般也被认为属于历史文献记载的“尧都平阳”。这( )
A.说明考古发掘与文献记载互证才有价值
B.为研究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提供了证据
C.反映中华文明的起源呈现出多元一体的格局
D.表明中国很早就形成了成熟的城市规制理念
【答案】B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人们根据史料记载发掘了早期的文化遗址,印证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由此可知,这些历史文献为研究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提供了证据,B正确;
A错误,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
B错误,材料主要强调文献的价值,不涉及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
D错误,“成熟的城市规划理念”从材料中无法看出;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华文明的起源,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史料实证。
2.(2023·湖南)战国时期,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国人。数代秦王所用秦相,商鞅为卫人,楼缓为赵人,张仪、魏冉、范雎为魏人,蔡泽为燕人,吕不韦为韩人,李斯为楚人。据此可推知( )
A.秦国官僚制相对完善 B.秦国用人政策不断改变
C.六国严格遵行宗法制 D.法家人物在六国遭排挤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 关东六国多用其宗族及国人,而秦相主要来源于各诸侯国,这说明秦国并非采用世官制,说明当时秦国的官僚体制相对完善,A项正确;
材料信息没有体现秦国用人政策的变化,B项错误;
战国时期宗法制遭到冲击,关东六国多用其宗族及国人无法说明其严格遵循宗法制,C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涉及六国相的出身及派别,而且仅从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法家人物在六国遭排挤”的结论,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选官制度,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战国时期各国选官制度的特点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2020高二下·黑龙江期末)钱穆先生指出“中国版图的恢廓,盖自秦时已奠其规模。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这一统一的变局还体现出( )
A.从血缘世袭到宗法世袭 B.从宗法封建到帝制集权
C.从世袭政治到官僚政治 D.从礼乐治理到法律治理
【答案】B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确立了郡县制,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因此B正确;
A错误,秦朝确立的是官僚政治,官僚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C错误,秦朝官僚政治下存在世袭,例如皇位世袭;
D错误,先秦时期礼乐制度存在的同时还存在法律,因此D说法不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秦朝的统一,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秦朝确立了郡县制,郡县长官都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4.西汉时期通过丝绸之路从域外引入多种作物,根据下表可知,这些作物的传入( )
西汉时期引进作物统计表
物产名称 类别 原产地
胡瓜 蔬莱 印度西北部
胡豆 蔬莱 亚洲西南部、非洲北部
胡蒜 蔬莱 欧洲南部和中亚
胡荽(香莱) 蔬莱 地中海沿岸、中亚
石榴 水果 伊朗、阿富汗地区
葡萄 水果 欧洲、西亚和北非
A.推动了中西文化的全面交流 B.受到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C.是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结果 D.丰富了民众的日常生活
【答案】D
【知识点】丝绸之路的开辟及其发展历程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汉代通过丝绸之路多种作物传入中国,极大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D正确;
A错误,“全面”说法夸大其词;
B错误,新航路的开辟是在15、16世纪,晚于材料时间;
C错误,丝绸之路是在张骞出使西域后开通的,此时已经不再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丝绸之路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汉代通过丝绸之路多种作物传入中国,极大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5. 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关中之人,戎狄居半”,但汉族与少数民族都认为自己是华夏的传人,少数民族“崇尚儒学,明达政事”,汉族也“纳四夷之乐”。反映了当时( )
A.汉族政权强制少数民族汉化 B.平等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C.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始形成 D.民族融合强化了文化认同
【答案】D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关中之人,戎狄居半”“汉族与少数民族都认为自己是华夏的传人”“少数民族‘崇尚儒学,明达政事’,汉族也‘纳四夷之乐’”等信息可得出,当时出现了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并在文化习俗方面相互借鉴,强化了文化认同,D符合题意;
材料强调民族融合所带来的文化认同,而非汉化与平等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AB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在两晋南北朝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就已开始形成,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准确理解与分析的能力,解题时需要通过材料中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并在文化习俗方面的互相借鉴分析出所反映的历史本质——文化认同。
6. 如图为某同学总结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示意图,图中第一个长方框中应填写( )
A.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 B.佛教思想融入儒学理论体系
C.华工被运往美洲等地 D.魏晋开始出现三教合流
【答案】D
【知识点】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可知,材料中第一个长方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中国文化方面的突出表现是出现三教合流,D正确;
A错误,汉代开通海上丝绸之路,与材料不相符;
B错误,理学形成于宋代,与材料时间不相符;
D错误,华工被运往美洲等地是在清朝以后;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时空观念。
7.(2020·新高考I)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
【答案】C
【知识点】王安石变法
【解析】【分析】王安石通过招募饥民兴修水利的方式进行赈灾,一方面救济了灾民,另一方面也兴修了水利,同时通过兴修水利也能恢复和促进农业发展,一定程度上减少灾害再次出现的可能,有利于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的生计问题,故选C;
招募灾民兴修水利并不一定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因为水利工程的修建,还有可能暂时增加政府的负担,排除A;
招募灾民兴修水利和稳定灾区社会秩序之间没有必要联系,此举不一定有利于稳定灾区社会秩序,排除B;
王安石的措施属于救灾措施,并没有建立和形成政府抗灾救荒体系,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影响 ,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王安石变法中兴修水利,赈济灾民的措施从长远上解决了灾民的生计问题,从而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统治。
8. 辽太宗收归农耕经济发达的燕云十六州后曾下诏:“征诸道兵,敢伤禾稼者,以军法论”。应历三年,因南京水灾,穆宗下令免去此年租税,并多次举行“祈雨”活动。据此可知,当时辽朝( )
A.奉行因地制宜的原则 B.开始以神权加强自身统治
C.国家资源向农业侧重 D.开启契丹民族的汉化进程
【答案】A
【知识点】辽、西夏、金的政权建立与制度建设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征诸道兵,敢伤禾稼者,以军法论”“因南京水灾,穆宗下令免去此年租税,并多次举行‘祈雨’活动”等信息分析可知,辽朝统治者注重保护汉族地区的农耕经济,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原则,A正确;
B错误,材料无关通过神权加强自身统治;
C错误,材料只能看出其保护农耕经济,不能看出国家资源向农业倾斜;
D错误,材料不能看出契丹族的汉化开始;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辽朝的统治,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的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征诸道兵,敢伤禾稼者,以军法论”“因南京水灾,穆宗下令免去此年租税,并多次举行‘祈雨’活动”。
9.(2023·全国甲卷)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时代特点。下列情景中,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 )
A.早晨在家喝红薯玉米粥 B.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
C.到指定市场用银元购物 D.出门时穿件黄色棉袍
【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宋元时期的社会变化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明代后期,红薯和玉米等美洲农作物传入中国,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北宋时期商业活动打破了市坊界限、时空限制,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存在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的情况,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银元起源于15世纪的欧洲,是银本位制国家的主要流通货币,于明代时期流入中国,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宋朝仁宗之时规定不准一般人身着黄色为底色和配图花样,棉花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宋代时期的商业发展状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0. 明朝洪武到万历年间,四川人口增长了约18万户。与此同时,通过“报官立案、制定章程、农户集资、共建共享”的方式在四川兴修水利的结果如表,表格的信息说明( )
水利设施 井研 江津 成都 间州
水塘 450 575 121 864
河堰 11 8
A.务实的制度有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B.重农抑商的政策保障农业经济稳定
C.水利兴修是人口增长的关键性因素
D.人口迅速增加造成严重的人地矛盾
【答案】A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农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报官立案、制定章程、农户集资、共建共享”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中相对务实的农田水利措施和人口的增长,促进了经济的发展,A正确;
B错误,材料无关商业,因此不涉及抑商政策;
C错误,材料并未提及人口的增长是因为兴修水利;
D错误,材料不涉及人地矛盾问题;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清时期农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属于数据型选择题,需要将数字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
11.(2023高一下·铁岭期末)魏源曾在《海国图志》中谈及英国的新闻报纸时说:“刊印逐日新闻纸以论国政,如各官宪政事有失,许 百姓议之,故人恐受责于清议也。 ”据此可知,魏源( )
①揭示了新闻报纸的政治功能 ②以中国语境解读西方政治现象
③抛弃了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 ④广泛关注国际政治舆情的变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知识点】近代中国最早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人物及表现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刊印逐日新闻纸以论国政,如各官宪政事有失,许百姓议之,故人恐受责于清议也”可知,新闻报纸论国政的政治功能,①正确;依据“各官宪政事有失,许百姓议之,故人恐受责于清议也”可知,是从中国语境解读西方政治现象,②正确,A项正确;
“抛弃了”的说法过于绝对化,③错误;“广泛”的说法过于夸大,④错误,BCD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魏源的思想,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刊印逐日新闻纸以论国政,如各官宪政事有失,许百姓议之,故人恐受责于清议也”的主旨即可,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12. 1899年,美国政府先后向英、俄等六国政府提出外交照会,“中国现行的约定关税率,对于运往在前述‘势力范围’内一切口岸,除非是‘自由港’之所有货物,无论属于何国,均应适用”,并在港口税、铁路运费上彼此实行“国民待遇”式的“门户开放”。据此可知( )
A.照会与清政府并无直接关系 B.照会维护了列强在华的利益
C.美国获取了侵华的优势地位 D.美国政府旨在保护中国主权
【答案】A
【知识点】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政府的“门户开放"照会中,中国清政府实际上是被作为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必须共同遵守的约定税率和征收税款的主体,并没有被当作照会的对象,美国通过这种方式旨在间接否认列强全面控制各自在华“势力范围"的垄断权,以便美国通过经济特别是工业上的优势在竞争中实现在中国的“利益均沾”,故选A项;
照会并非维护的是美国的利益,排除B项;
C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
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美国政府先后向英、俄等六国政府提出外交照会”。
13.(2023高二下·定远开学考)戊戌变法时期,光绪皇帝颁布诏令,强调“振兴商务,为目前切要之图。”新政期间清政府意识到:“通商惠工,为古今经国之要政。自积习相沿,视工商为末务,国计民生,日益贫弱,未始不因乎此。”时论普遍认为“兴商为强国之本”“上古之强在牧业,中古之强在农业,至近世强在商业。”这些举措( )
A.具有求富强国与救亡图存目的
B.使以商立国和实业救国成为主流思想
C.旨在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将有助于减少变法新政各方面的阻力
【答案】A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体现了清政府对工商业态度的转变,原来“视工商为末务”导致日益贫弱,因此要求“变通尽利”,联系所学知识,这一转变带有求富强国与救亡图存的目的,A项正确;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期间,以商立国和实业救国没有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B项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光绪皇帝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其颁布诏令的目的是求富强国、救亡图存,而不是为了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项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诏令颁布后可能会减少变法新政的部分阻力,但不能减少各方面的阻力,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新政期间清政府意识到:‘通商惠工,为古今经国之要政。自积习相沿,视工商为末务,国计民生,日益贫弱,未始不因乎此。’时论普遍认为‘兴商为强国之本’‘上古之强在牧业,中古之强在农业,至近世强在商业。’”及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进行分析。
14. 清末,陈去病在《论戏剧之有益》一文中说:“此其奏效之捷,必有过于劳心焦思,孜孜矻矻以作《革命军》《驳康书》《皇帝魂》《落花梦》《自由血》者殆千万倍。”他号召青年人投身戏剧。这反映出( )
A.传统戏曲的演出逐渐衰落
B.戏剧开始由愉悦达官显贵转向民众
C.戏剧成为宣传革命的手段
D.反清书籍宣传革命思想的作用弱化
【答案】C
【知识点】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此其奏效之捷,必有过于劳心焦思,孜孜矻矻以作《革命军》《驳康书》《皇帝魂》《落花梦》《自由血》者殆千万倍”分析可知,材料中陈去病认为戏剧有为革命作宣传动员的作用,因此C正确;
A错误,材料不能看出戏曲衰落;
B错误,“开始”从材料无从得出;
D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戏剧的作用,不能看出反清书籍的作用;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晚清民主革命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此其奏效之捷,必有过于劳心焦思,孜孜矻矻以作《革命军》《驳康书》《皇帝魂》《落花梦》《自由血》者殆千万倍”。
15. 下面是民国六年《新闻报》刊登的马星驰所作名为《竟欲携孺子以号召耶》的漫画。这一漫画的主旨是 ( )
A.讥讽袁世凯试图篡夺革命果实 B.揭露国内反民主的政治行为
C.复辟帝制拥有坚实的社会基础 D.体现对君主权威的公开挑战
【答案】B
【知识点】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民国六年”“《竟欲携孺子以号召耶》”“复辟”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漫画发布于1917年,意在揭露国内反对民主,倡导复辟帝制的政治行为,B正确;
A错误,袁世凯已经在1916年去世了,与材料时间不相符;
C错误,材料意在讽刺复辟帝制的行为,不能看出复辟帝制由群众基础;
D错误,君主制度在辛亥革命后已经被推翻,不涉及君主权威问题;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属于漫画类选择题,需要结合漫画及题干把握其主旨。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0分)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君子、小人,物有服章,贵有常尊,贱有等威。
——《左传 宣公十二年》
材料二:元光元年(前 134),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张希清《中国科举考试制度》
材料三:延康元年( 220),吏部尚书陈群以天朝选用,不尽人才,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 选举》
材料四:唐杨绾曰:“近炀帝始建进士之科,当时犹试策而已。”……科举考试,必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公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至唐不同的选官标准。
(2)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创立科举制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并概括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
【答案】(1)标准:西周以血缘为标准;汉初以德行为标准;魏晋以门第为标准;隋唐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2)影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和繁荣。
趋势:人才选拔逐渐制度化;选拔方式越来越公平、公开、科学。
【知识点】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解析】【分析】(1)标准:根据“君子、小人,物有服章,贵有常尊,贱有等威”分析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先秦时期的世官制,以血缘为选官依据;根据“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等信息分析可知,汉朝实行察举制,以德行作为选官依据;根据“区别人物,第其高下”分析可知,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依据门第选拔官员;根据“科举考试,必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公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分析可知,隋唐时期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依据。
(2)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世族衰落,庶族兴起,要求参与政治;结合所学知识还可知,九品中正制造成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实行科举制是打破世族垄断仕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影响:根据“公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得出:促进社会公平,缓和社会矛盾;根据“…科举考试,必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等信息可知,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依据,提高官员文化素质;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和繁荣,同时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趋势: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的选官制度选拔方式越来越公平、公开、科学,人才选拔逐渐制度化。
故答案为:
(1)标准:西周以血缘为标准;汉初以德行为标准;魏晋以门第为标准;隋唐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2)原因:隋唐时期,世族衰落,庶族兴起,要求参与政治;九品中正制造成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影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和繁荣。
趋势:人才选拔逐渐制度化;选拔方式越来越公平、公开、科学。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
17.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是中国古代史的一大主题,中国历代王朝也都十分重视对地方和边疆的治理与管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帝国进入了蒙古时期,与之前的历史时期相比,最显著的变化是“中国”变大了,统一而且超大的,是元。……事实上,尽管明帝国并没有真正对西藏和辽河以北地区进行有效控制,但至少在当时人民的心目中,青藏高原与东北地区已不再是绝域,不再是礼乐教化难以到达的地区,而是“中华”的一部分。
——易中天《易中天中华史 铁血蒙元》
材料二:“康乾盛世”时期,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巩固,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统治管理也取得了突出成就……划前朝的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为十八个行省;在东北、外蒙、新疆设置五个将军辖区;在科布多设立参赞大臣辖区和西藏办事大臣及达赖喇嘛辖区、西宁办事大臣辖区;……在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从地方管理的角度说明元明两代青藏高原与东北地区是“中华的一部分”的重要史实。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清朝经略边疆民族地区的政策及特点。
【答案】(1)史实:元代通过设置辽阳行省和宣政院分别对东北和西藏进行有效管辖;明朝封授西藏地区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并设立了宜慰司、元帅府等机构,委用藏族上层人士任职,派人到东北招抚,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奴儿干都司,并广泛对东北地区女真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2)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特点: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实行多元化管理。
【知识点】明朝的内陆边疆关系;清朝疆域的奠定与地方治理
【解析】【分析】(1)史实: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辽阳行省和宣政院分别对东北和西藏进行有效管辖;明朝封授西藏地区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并设立了宜慰司、元帅府等机构,委用藏族上层人士任职,派人到东北招抚,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奴儿干都司,并广泛对东北地区女真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2)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在经略边疆民族地区上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根据“在东北、外蒙、新疆设置五个将军辖区;在科布多设立参赞大臣辖区和西藏办事大臣及达赖喇嘛辖区、西宁办事大臣辖区”得出: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实行多元化管理。
故答案为:
(1)史实:元代通过设置辽阳行省和宣政院分别对东北和西藏进行有效管辖;明朝封授西藏地区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并设立了宜慰司、元帅府等机构,委用藏族上层人士任职,派人到东北招抚,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奴儿干都司,并广泛对东北地区女真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2)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特点: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实行多元化管理。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元明清时期的边疆和民族地区治理,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侧重于考查基础知识,难度较低。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武昌起义前 6日,清政府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首法定正式国歌。其歌词出自严复之手,旋律则是由清宗室溥伦之弟溥侗选自康熙、乾隆年间遗留下来的皇家曲调。歌词:“巩金瓯,承天峙,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嗥,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译文:铸成金瓯般的国土,承上天的护佑。民众万物皆欣喜欢悦。喜见大众同袍,我们有幸在太平盛世相遇,真谓怡然自得。帝国蒙上苍保佑。青天高高在上,大海川流不息)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正式公布了由沈恩孚作词,沈彭年谱曲的中华民国国歌:“亚东开发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两种国歌反映出的不同价值导向,指出这种不同所体现出来的时代变迁。
(2) 依据材料并结合史实,分析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是如何“揖美追欧”的,并评价其实践效果。
【答案】(1)不同价值导向:清政府的国歌,为腐朽不堪的王朝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南京临时政府的国歌,歌颂一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建立了资本主义新中国的价值导向。时代变迁:帝制的结束;民主共和时代的到来。
(2)史实: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学习美国的三权分立,学习法国确立了责任内阁制。效果:中华民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被废除,责任内阁制也被改为总统制;但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民主革命进程,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
【知识点】中华民国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解析】【分析】(1)不同价值导向:根据“巩金瓯,承天峙,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嗥,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及翻译分析可知,清政府的国歌,为腐朽不堪的王朝歌功颂德、粉饰太平;根据“亚东开发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及所学知识可知,南京临时政府的国歌,歌颂一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建立了资本主义新中国的价值导向。
时代变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荣光”反映了帝制的结束;民主共和时代的到来。
(2)史实:根据“揖美追欧”及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学习美国的三权分立,学习法国确立了责任内阁制。效果: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其积极方面及局限性角度进行分析说明,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民主革命进程,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在中国法制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是中华民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被废除,责任内阁制也被改为总统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
故答案为:
(1)不同价值导向:清政府的国歌,为腐朽不堪的王朝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南京临时政府的国歌,歌颂一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建立了资本主义新中国的价值导向。时代变迁:帝制的结束;民主共和时代的到来。
(2)史实: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学习美国的三权分立,学习法国确立了责任内阁制。效果:中华民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被废除,责任内阁制也被改为总统制;但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民主革命进程,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
【点评】本题以国歌为切入点,考查辛亥革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学生杂志》与近代社会变迁
材料一:据清末学部调查结果显示,截至1910年,全国学堂已达42444所,有学生1270428人。1911年又增设学堂10206所,学生增加351792人。到了民国初年,全国的学生数仍不断增长。
——摘编自刘宗灵《民国初年的学生、传媒与商业出版》
材料二:1914年,在同时肩负“启蒙”和“商务”使命下,商务印书馆秉承“紧跟时代、服务教育”的核心精神和价值理念出版了《学生杂志》,1921年杨贤江对其进行改版,是当时同类型期刊的佼佼者。
创刊初期,《学生杂志》共设学生的课艺作品及各类照片、论说、修养(修德、习学、锻炼、卫生等)、文苑、学艺(介绍外国的科学知识等)、小说、传记、调查、记载(本国及世界时事)、通讯问答、书报介绍、谈话、学生英文习作等18个栏目。创刊以来,《学生杂志》发表了《本国历史研究之注意》《租借地与割让地之差别》《说河东地理与中国将来之关系》《国粹主义与欧化主义》《欧战之远因》《欧战溯源》等系列学生作品。
《学生杂志》录取了学生来稿,不付现金报酬,只送书券,临时填写价目,从二元至十元不等,用这书券可买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书,这又为商务印书馆的书籍推广了销路。当商务印书馆出版新书时,也会用大版面说明其主要内容以及如何适合学生之阅读与购买,例如《学生字典》《四部举要》等。
——摘编自唐淑《新知、交往与关系:(学生杂志)与近代社会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学生杂志》与近代社会变迁”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答案】《学生杂志》与社会变迁。
创刊于1914年的《学生杂志》,在近代中学生中影响较大,其创刊使命、理念、栏目设置等是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缩影。
民国初年,共和制度虽已建立,但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牢牢地束缚着;西学东渐深入,新式教育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实业救国思潮高涨;近代印刷技术传人,商务印书馆具有一定实力。承载着启蒙与商务的双重使命的《学生杂志》应运而生。
《学生杂志》的栏目设置、学生作品充分体现了杂志所承载的启蒙使命。如,修养栏目强调学生要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学艺栏目介绍外国的科学知识,有助于摆脱专制愚昧的束缚;记载栏目介绍中外重大事件,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关注国家事务;学生作品体现了学生对当时中国和世界的重要思索和认识。《学生杂志》同时还承载着“商务的使命,如录用作品后,不付给作者稿酬,而是赠送书券;印有推介商务印书馆新书的相关内容。这有利于扩大商务印书馆书籍的销路,提高其经济效益,增强企业实力。
综上所述,《学生杂志》的刊行,促进了近代学生的思想启蒙,推动了近代民族近代民族出版业的发展。近代民族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又为启蒙的持续进行提供了保障。《学生杂志》肩负的“启蒙”与“商务”的双重使命体现了以文化为核心的经营理念,凸显了以商务印书馆为代表的民族出版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民国初年中国社会变迁与转型的历史缩影。
【知识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根据“‘《学生杂志》与近代社会变迁’为题”可知,短文标题为《学生杂志》与社会变迁。根据“1914年,在同时肩负‘启蒙’和‘商务’使命下,商务印书馆秉承‘紧跟时代、服务教育’的核心精神和价值理念出版了《学生杂志》,1921年杨贤江对其进行改版,是当时同类型期刊的佼佼者”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强调创刊于1914年的《学生杂志》,在近代中学生中影响较大,其创刊使命、理念、栏目设置等是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缩影。 然后可结合所学知识从《学生杂志》创刊的背景、内容与国情的关系及影响等角度进行阐述,最后进行总结升华。
故答案为:
《学生杂志》与社会变迁。
创刊于1914年的《学生杂志》,在近代中学生中影响较大,其创刊使命、理念、栏目设置等是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缩影。
民国初年,共和制度虽已建立,但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牢牢地束缚着;西学东渐深入,新式教育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实业救国思潮高涨;近代印刷技术传人,商务印书馆具有一定实力。承载着启蒙与商务的双重使命的《学生杂志》应运而生。
《学生杂志》的栏目设置、学生作品充分体现了杂志所承载的启蒙使命。如,修养栏目强调学生要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学艺栏目介绍外国的科学知识,有助于摆脱专制愚昧的束缚;记载栏目介绍中外重大事件,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关注国家事务;学生作品体现了学生对当时中国和世界的重要思索和认识。《学生杂志》同时还承载着“商务的使命,如录用作品后,不付给作者稿酬,而是赠送书券;印有推介商务印书馆新书的相关内容。这有利于扩大商务印书馆书籍的销路,提高其经济效益,增强企业实力。
综上所述,《学生杂志》的刊行,促进了近代学生的思想启蒙,推动了近代民族近代民族出版业的发展。近代民族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又为启蒙的持续进行提供了保障。《学生杂志》肩负的“启蒙”与“商务”的双重使命体现了以文化为核心的经营理念,凸显了以商务印书馆为代表的民族出版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民国初年中国社会变迁与转型的历史缩影。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报刊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史料实证和唯物史观。
1 / 1重庆203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0分)
1. 历史文献记载的黄帝“有熊国”故地郑州地区,发现了一些龙山文化城址,有大型宫殿、护城河等遗迹。山西陶寺遗址,一般也被认为属于历史文献记载的“尧都平阳”。这( )
A.说明考古发掘与文献记载互证才有价值
B.为研究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提供了证据
C.反映中华文明的起源呈现出多元一体的格局
D.表明中国很早就形成了成熟的城市规制理念
2.(2023·湖南)战国时期,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国人。数代秦王所用秦相,商鞅为卫人,楼缓为赵人,张仪、魏冉、范雎为魏人,蔡泽为燕人,吕不韦为韩人,李斯为楚人。据此可推知( )
A.秦国官僚制相对完善 B.秦国用人政策不断改变
C.六国严格遵行宗法制 D.法家人物在六国遭排挤
3.(2020高二下·黑龙江期末)钱穆先生指出“中国版图的恢廓,盖自秦时已奠其规模。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这一统一的变局还体现出( )
A.从血缘世袭到宗法世袭 B.从宗法封建到帝制集权
C.从世袭政治到官僚政治 D.从礼乐治理到法律治理
4.西汉时期通过丝绸之路从域外引入多种作物,根据下表可知,这些作物的传入( )
西汉时期引进作物统计表
物产名称 类别 原产地
胡瓜 蔬莱 印度西北部
胡豆 蔬莱 亚洲西南部、非洲北部
胡蒜 蔬莱 欧洲南部和中亚
胡荽(香莱) 蔬莱 地中海沿岸、中亚
石榴 水果 伊朗、阿富汗地区
葡萄 水果 欧洲、西亚和北非
A.推动了中西文化的全面交流 B.受到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C.是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结果 D.丰富了民众的日常生活
5. 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关中之人,戎狄居半”,但汉族与少数民族都认为自己是华夏的传人,少数民族“崇尚儒学,明达政事”,汉族也“纳四夷之乐”。反映了当时( )
A.汉族政权强制少数民族汉化 B.平等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C.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始形成 D.民族融合强化了文化认同
6. 如图为某同学总结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示意图,图中第一个长方框中应填写( )
A.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 B.佛教思想融入儒学理论体系
C.华工被运往美洲等地 D.魏晋开始出现三教合流
7.(2020·新高考I)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
8. 辽太宗收归农耕经济发达的燕云十六州后曾下诏:“征诸道兵,敢伤禾稼者,以军法论”。应历三年,因南京水灾,穆宗下令免去此年租税,并多次举行“祈雨”活动。据此可知,当时辽朝( )
A.奉行因地制宜的原则 B.开始以神权加强自身统治
C.国家资源向农业侧重 D.开启契丹民族的汉化进程
9.(2023·全国甲卷)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时代特点。下列情景中,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 )
A.早晨在家喝红薯玉米粥 B.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
C.到指定市场用银元购物 D.出门时穿件黄色棉袍
10. 明朝洪武到万历年间,四川人口增长了约18万户。与此同时,通过“报官立案、制定章程、农户集资、共建共享”的方式在四川兴修水利的结果如表,表格的信息说明( )
水利设施 井研 江津 成都 间州
水塘 450 575 121 864
河堰 11 8
A.务实的制度有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B.重农抑商的政策保障农业经济稳定
C.水利兴修是人口增长的关键性因素
D.人口迅速增加造成严重的人地矛盾
11.(2023高一下·铁岭期末)魏源曾在《海国图志》中谈及英国的新闻报纸时说:“刊印逐日新闻纸以论国政,如各官宪政事有失,许 百姓议之,故人恐受责于清议也。 ”据此可知,魏源( )
①揭示了新闻报纸的政治功能 ②以中国语境解读西方政治现象
③抛弃了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 ④广泛关注国际政治舆情的变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2. 1899年,美国政府先后向英、俄等六国政府提出外交照会,“中国现行的约定关税率,对于运往在前述‘势力范围’内一切口岸,除非是‘自由港’之所有货物,无论属于何国,均应适用”,并在港口税、铁路运费上彼此实行“国民待遇”式的“门户开放”。据此可知( )
A.照会与清政府并无直接关系 B.照会维护了列强在华的利益
C.美国获取了侵华的优势地位 D.美国政府旨在保护中国主权
13.(2023高二下·定远开学考)戊戌变法时期,光绪皇帝颁布诏令,强调“振兴商务,为目前切要之图。”新政期间清政府意识到:“通商惠工,为古今经国之要政。自积习相沿,视工商为末务,国计民生,日益贫弱,未始不因乎此。”时论普遍认为“兴商为强国之本”“上古之强在牧业,中古之强在农业,至近世强在商业。”这些举措( )
A.具有求富强国与救亡图存目的
B.使以商立国和实业救国成为主流思想
C.旨在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将有助于减少变法新政各方面的阻力
14. 清末,陈去病在《论戏剧之有益》一文中说:“此其奏效之捷,必有过于劳心焦思,孜孜矻矻以作《革命军》《驳康书》《皇帝魂》《落花梦》《自由血》者殆千万倍。”他号召青年人投身戏剧。这反映出( )
A.传统戏曲的演出逐渐衰落
B.戏剧开始由愉悦达官显贵转向民众
C.戏剧成为宣传革命的手段
D.反清书籍宣传革命思想的作用弱化
15. 下面是民国六年《新闻报》刊登的马星驰所作名为《竟欲携孺子以号召耶》的漫画。这一漫画的主旨是 ( )
A.讥讽袁世凯试图篡夺革命果实 B.揭露国内反民主的政治行为
C.复辟帝制拥有坚实的社会基础 D.体现对君主权威的公开挑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0分)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君子、小人,物有服章,贵有常尊,贱有等威。
——《左传 宣公十二年》
材料二:元光元年(前 134),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张希清《中国科举考试制度》
材料三:延康元年( 220),吏部尚书陈群以天朝选用,不尽人才,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 选举》
材料四:唐杨绾曰:“近炀帝始建进士之科,当时犹试策而已。”……科举考试,必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公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至唐不同的选官标准。
(2)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创立科举制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并概括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
17.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是中国古代史的一大主题,中国历代王朝也都十分重视对地方和边疆的治理与管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帝国进入了蒙古时期,与之前的历史时期相比,最显著的变化是“中国”变大了,统一而且超大的,是元。……事实上,尽管明帝国并没有真正对西藏和辽河以北地区进行有效控制,但至少在当时人民的心目中,青藏高原与东北地区已不再是绝域,不再是礼乐教化难以到达的地区,而是“中华”的一部分。
——易中天《易中天中华史 铁血蒙元》
材料二:“康乾盛世”时期,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巩固,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统治管理也取得了突出成就……划前朝的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为十八个行省;在东北、外蒙、新疆设置五个将军辖区;在科布多设立参赞大臣辖区和西藏办事大臣及达赖喇嘛辖区、西宁办事大臣辖区;……在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从地方管理的角度说明元明两代青藏高原与东北地区是“中华的一部分”的重要史实。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清朝经略边疆民族地区的政策及特点。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武昌起义前 6日,清政府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首法定正式国歌。其歌词出自严复之手,旋律则是由清宗室溥伦之弟溥侗选自康熙、乾隆年间遗留下来的皇家曲调。歌词:“巩金瓯,承天峙,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嗥,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译文:铸成金瓯般的国土,承上天的护佑。民众万物皆欣喜欢悦。喜见大众同袍,我们有幸在太平盛世相遇,真谓怡然自得。帝国蒙上苍保佑。青天高高在上,大海川流不息)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正式公布了由沈恩孚作词,沈彭年谱曲的中华民国国歌:“亚东开发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两种国歌反映出的不同价值导向,指出这种不同所体现出来的时代变迁。
(2) 依据材料并结合史实,分析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是如何“揖美追欧”的,并评价其实践效果。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学生杂志》与近代社会变迁
材料一:据清末学部调查结果显示,截至1910年,全国学堂已达42444所,有学生1270428人。1911年又增设学堂10206所,学生增加351792人。到了民国初年,全国的学生数仍不断增长。
——摘编自刘宗灵《民国初年的学生、传媒与商业出版》
材料二:1914年,在同时肩负“启蒙”和“商务”使命下,商务印书馆秉承“紧跟时代、服务教育”的核心精神和价值理念出版了《学生杂志》,1921年杨贤江对其进行改版,是当时同类型期刊的佼佼者。
创刊初期,《学生杂志》共设学生的课艺作品及各类照片、论说、修养(修德、习学、锻炼、卫生等)、文苑、学艺(介绍外国的科学知识等)、小说、传记、调查、记载(本国及世界时事)、通讯问答、书报介绍、谈话、学生英文习作等18个栏目。创刊以来,《学生杂志》发表了《本国历史研究之注意》《租借地与割让地之差别》《说河东地理与中国将来之关系》《国粹主义与欧化主义》《欧战之远因》《欧战溯源》等系列学生作品。
《学生杂志》录取了学生来稿,不付现金报酬,只送书券,临时填写价目,从二元至十元不等,用这书券可买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书,这又为商务印书馆的书籍推广了销路。当商务印书馆出版新书时,也会用大版面说明其主要内容以及如何适合学生之阅读与购买,例如《学生字典》《四部举要》等。
——摘编自唐淑《新知、交往与关系:(学生杂志)与近代社会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学生杂志》与近代社会变迁”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人们根据史料记载发掘了早期的文化遗址,印证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由此可知,这些历史文献为研究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提供了证据,B正确;
A错误,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
B错误,材料主要强调文献的价值,不涉及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
D错误,“成熟的城市规划理念”从材料中无法看出;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华文明的起源,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史料实证。
2.【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 关东六国多用其宗族及国人,而秦相主要来源于各诸侯国,这说明秦国并非采用世官制,说明当时秦国的官僚体制相对完善,A项正确;
材料信息没有体现秦国用人政策的变化,B项错误;
战国时期宗法制遭到冲击,关东六国多用其宗族及国人无法说明其严格遵循宗法制,C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涉及六国相的出身及派别,而且仅从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法家人物在六国遭排挤”的结论,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选官制度,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战国时期各国选官制度的特点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答案】B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确立了郡县制,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因此B正确;
A错误,秦朝确立的是官僚政治,官僚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C错误,秦朝官僚政治下存在世袭,例如皇位世袭;
D错误,先秦时期礼乐制度存在的同时还存在法律,因此D说法不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秦朝的统一,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秦朝确立了郡县制,郡县长官都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4.【答案】D
【知识点】丝绸之路的开辟及其发展历程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汉代通过丝绸之路多种作物传入中国,极大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D正确;
A错误,“全面”说法夸大其词;
B错误,新航路的开辟是在15、16世纪,晚于材料时间;
C错误,丝绸之路是在张骞出使西域后开通的,此时已经不再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丝绸之路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汉代通过丝绸之路多种作物传入中国,极大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5.【答案】D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关中之人,戎狄居半”“汉族与少数民族都认为自己是华夏的传人”“少数民族‘崇尚儒学,明达政事’,汉族也‘纳四夷之乐’”等信息可得出,当时出现了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并在文化习俗方面相互借鉴,强化了文化认同,D符合题意;
材料强调民族融合所带来的文化认同,而非汉化与平等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AB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在两晋南北朝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就已开始形成,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准确理解与分析的能力,解题时需要通过材料中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并在文化习俗方面的互相借鉴分析出所反映的历史本质——文化认同。
6.【答案】D
【知识点】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可知,材料中第一个长方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中国文化方面的突出表现是出现三教合流,D正确;
A错误,汉代开通海上丝绸之路,与材料不相符;
B错误,理学形成于宋代,与材料时间不相符;
D错误,华工被运往美洲等地是在清朝以后;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时空观念。
7.【答案】C
【知识点】王安石变法
【解析】【分析】王安石通过招募饥民兴修水利的方式进行赈灾,一方面救济了灾民,另一方面也兴修了水利,同时通过兴修水利也能恢复和促进农业发展,一定程度上减少灾害再次出现的可能,有利于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的生计问题,故选C;
招募灾民兴修水利并不一定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因为水利工程的修建,还有可能暂时增加政府的负担,排除A;
招募灾民兴修水利和稳定灾区社会秩序之间没有必要联系,此举不一定有利于稳定灾区社会秩序,排除B;
王安石的措施属于救灾措施,并没有建立和形成政府抗灾救荒体系,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影响 ,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王安石变法中兴修水利,赈济灾民的措施从长远上解决了灾民的生计问题,从而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统治。
8.【答案】A
【知识点】辽、西夏、金的政权建立与制度建设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征诸道兵,敢伤禾稼者,以军法论”“因南京水灾,穆宗下令免去此年租税,并多次举行‘祈雨’活动”等信息分析可知,辽朝统治者注重保护汉族地区的农耕经济,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原则,A正确;
B错误,材料无关通过神权加强自身统治;
C错误,材料只能看出其保护农耕经济,不能看出国家资源向农业倾斜;
D错误,材料不能看出契丹族的汉化开始;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辽朝的统治,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的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征诸道兵,敢伤禾稼者,以军法论”“因南京水灾,穆宗下令免去此年租税,并多次举行‘祈雨’活动”。
9.【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宋元时期的社会变化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明代后期,红薯和玉米等美洲农作物传入中国,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北宋时期商业活动打破了市坊界限、时空限制,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存在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的情况,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银元起源于15世纪的欧洲,是银本位制国家的主要流通货币,于明代时期流入中国,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宋朝仁宗之时规定不准一般人身着黄色为底色和配图花样,棉花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宋代时期的商业发展状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0.【答案】A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农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报官立案、制定章程、农户集资、共建共享”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中相对务实的农田水利措施和人口的增长,促进了经济的发展,A正确;
B错误,材料无关商业,因此不涉及抑商政策;
C错误,材料并未提及人口的增长是因为兴修水利;
D错误,材料不涉及人地矛盾问题;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清时期农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属于数据型选择题,需要将数字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
11.【答案】A
【知识点】近代中国最早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人物及表现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刊印逐日新闻纸以论国政,如各官宪政事有失,许百姓议之,故人恐受责于清议也”可知,新闻报纸论国政的政治功能,①正确;依据“各官宪政事有失,许百姓议之,故人恐受责于清议也”可知,是从中国语境解读西方政治现象,②正确,A项正确;
“抛弃了”的说法过于绝对化,③错误;“广泛”的说法过于夸大,④错误,BCD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魏源的思想,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刊印逐日新闻纸以论国政,如各官宪政事有失,许百姓议之,故人恐受责于清议也”的主旨即可,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12.【答案】A
【知识点】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政府的“门户开放"照会中,中国清政府实际上是被作为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必须共同遵守的约定税率和征收税款的主体,并没有被当作照会的对象,美国通过这种方式旨在间接否认列强全面控制各自在华“势力范围"的垄断权,以便美国通过经济特别是工业上的优势在竞争中实现在中国的“利益均沾”,故选A项;
照会并非维护的是美国的利益,排除B项;
C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
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美国政府先后向英、俄等六国政府提出外交照会”。
13.【答案】A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体现了清政府对工商业态度的转变,原来“视工商为末务”导致日益贫弱,因此要求“变通尽利”,联系所学知识,这一转变带有求富强国与救亡图存的目的,A项正确;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期间,以商立国和实业救国没有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B项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光绪皇帝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其颁布诏令的目的是求富强国、救亡图存,而不是为了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项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诏令颁布后可能会减少变法新政的部分阻力,但不能减少各方面的阻力,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新政期间清政府意识到:‘通商惠工,为古今经国之要政。自积习相沿,视工商为末务,国计民生,日益贫弱,未始不因乎此。’时论普遍认为‘兴商为强国之本’‘上古之强在牧业,中古之强在农业,至近世强在商业。’”及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进行分析。
14.【答案】C
【知识点】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此其奏效之捷,必有过于劳心焦思,孜孜矻矻以作《革命军》《驳康书》《皇帝魂》《落花梦》《自由血》者殆千万倍”分析可知,材料中陈去病认为戏剧有为革命作宣传动员的作用,因此C正确;
A错误,材料不能看出戏曲衰落;
B错误,“开始”从材料无从得出;
D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戏剧的作用,不能看出反清书籍的作用;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晚清民主革命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此其奏效之捷,必有过于劳心焦思,孜孜矻矻以作《革命军》《驳康书》《皇帝魂》《落花梦》《自由血》者殆千万倍”。
15.【答案】B
【知识点】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民国六年”“《竟欲携孺子以号召耶》”“复辟”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漫画发布于1917年,意在揭露国内反对民主,倡导复辟帝制的政治行为,B正确;
A错误,袁世凯已经在1916年去世了,与材料时间不相符;
C错误,材料意在讽刺复辟帝制的行为,不能看出复辟帝制由群众基础;
D错误,君主制度在辛亥革命后已经被推翻,不涉及君主权威问题;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属于漫画类选择题,需要结合漫画及题干把握其主旨。
16.【答案】(1)标准:西周以血缘为标准;汉初以德行为标准;魏晋以门第为标准;隋唐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2)影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和繁荣。
趋势:人才选拔逐渐制度化;选拔方式越来越公平、公开、科学。
【知识点】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解析】【分析】(1)标准:根据“君子、小人,物有服章,贵有常尊,贱有等威”分析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先秦时期的世官制,以血缘为选官依据;根据“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等信息分析可知,汉朝实行察举制,以德行作为选官依据;根据“区别人物,第其高下”分析可知,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依据门第选拔官员;根据“科举考试,必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公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分析可知,隋唐时期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依据。
(2)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世族衰落,庶族兴起,要求参与政治;结合所学知识还可知,九品中正制造成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实行科举制是打破世族垄断仕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影响:根据“公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得出:促进社会公平,缓和社会矛盾;根据“…科举考试,必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等信息可知,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依据,提高官员文化素质;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和繁荣,同时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趋势: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的选官制度选拔方式越来越公平、公开、科学,人才选拔逐渐制度化。
故答案为:
(1)标准:西周以血缘为标准;汉初以德行为标准;魏晋以门第为标准;隋唐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2)原因:隋唐时期,世族衰落,庶族兴起,要求参与政治;九品中正制造成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影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和繁荣。
趋势:人才选拔逐渐制度化;选拔方式越来越公平、公开、科学。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
17.【答案】(1)史实:元代通过设置辽阳行省和宣政院分别对东北和西藏进行有效管辖;明朝封授西藏地区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并设立了宜慰司、元帅府等机构,委用藏族上层人士任职,派人到东北招抚,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奴儿干都司,并广泛对东北地区女真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2)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特点: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实行多元化管理。
【知识点】明朝的内陆边疆关系;清朝疆域的奠定与地方治理
【解析】【分析】(1)史实: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辽阳行省和宣政院分别对东北和西藏进行有效管辖;明朝封授西藏地区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并设立了宜慰司、元帅府等机构,委用藏族上层人士任职,派人到东北招抚,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奴儿干都司,并广泛对东北地区女真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2)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在经略边疆民族地区上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根据“在东北、外蒙、新疆设置五个将军辖区;在科布多设立参赞大臣辖区和西藏办事大臣及达赖喇嘛辖区、西宁办事大臣辖区”得出: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实行多元化管理。
故答案为:
(1)史实:元代通过设置辽阳行省和宣政院分别对东北和西藏进行有效管辖;明朝封授西藏地区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并设立了宜慰司、元帅府等机构,委用藏族上层人士任职,派人到东北招抚,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奴儿干都司,并广泛对东北地区女真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2)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特点: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实行多元化管理。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元明清时期的边疆和民族地区治理,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侧重于考查基础知识,难度较低。
18.【答案】(1)不同价值导向:清政府的国歌,为腐朽不堪的王朝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南京临时政府的国歌,歌颂一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建立了资本主义新中国的价值导向。时代变迁:帝制的结束;民主共和时代的到来。
(2)史实: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学习美国的三权分立,学习法国确立了责任内阁制。效果:中华民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被废除,责任内阁制也被改为总统制;但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民主革命进程,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
【知识点】中华民国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解析】【分析】(1)不同价值导向:根据“巩金瓯,承天峙,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嗥,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及翻译分析可知,清政府的国歌,为腐朽不堪的王朝歌功颂德、粉饰太平;根据“亚东开发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及所学知识可知,南京临时政府的国歌,歌颂一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建立了资本主义新中国的价值导向。
时代变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荣光”反映了帝制的结束;民主共和时代的到来。
(2)史实:根据“揖美追欧”及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学习美国的三权分立,学习法国确立了责任内阁制。效果: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其积极方面及局限性角度进行分析说明,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民主革命进程,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在中国法制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是中华民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被废除,责任内阁制也被改为总统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
故答案为:
(1)不同价值导向:清政府的国歌,为腐朽不堪的王朝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南京临时政府的国歌,歌颂一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建立了资本主义新中国的价值导向。时代变迁:帝制的结束;民主共和时代的到来。
(2)史实: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学习美国的三权分立,学习法国确立了责任内阁制。效果:中华民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被废除,责任内阁制也被改为总统制;但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民主革命进程,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
【点评】本题以国歌为切入点,考查辛亥革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
19.【答案】《学生杂志》与社会变迁。
创刊于1914年的《学生杂志》,在近代中学生中影响较大,其创刊使命、理念、栏目设置等是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缩影。
民国初年,共和制度虽已建立,但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牢牢地束缚着;西学东渐深入,新式教育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实业救国思潮高涨;近代印刷技术传人,商务印书馆具有一定实力。承载着启蒙与商务的双重使命的《学生杂志》应运而生。
《学生杂志》的栏目设置、学生作品充分体现了杂志所承载的启蒙使命。如,修养栏目强调学生要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学艺栏目介绍外国的科学知识,有助于摆脱专制愚昧的束缚;记载栏目介绍中外重大事件,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关注国家事务;学生作品体现了学生对当时中国和世界的重要思索和认识。《学生杂志》同时还承载着“商务的使命,如录用作品后,不付给作者稿酬,而是赠送书券;印有推介商务印书馆新书的相关内容。这有利于扩大商务印书馆书籍的销路,提高其经济效益,增强企业实力。
综上所述,《学生杂志》的刊行,促进了近代学生的思想启蒙,推动了近代民族近代民族出版业的发展。近代民族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又为启蒙的持续进行提供了保障。《学生杂志》肩负的“启蒙”与“商务”的双重使命体现了以文化为核心的经营理念,凸显了以商务印书馆为代表的民族出版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民国初年中国社会变迁与转型的历史缩影。
【知识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根据“‘《学生杂志》与近代社会变迁’为题”可知,短文标题为《学生杂志》与社会变迁。根据“1914年,在同时肩负‘启蒙’和‘商务’使命下,商务印书馆秉承‘紧跟时代、服务教育’的核心精神和价值理念出版了《学生杂志》,1921年杨贤江对其进行改版,是当时同类型期刊的佼佼者”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强调创刊于1914年的《学生杂志》,在近代中学生中影响较大,其创刊使命、理念、栏目设置等是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缩影。 然后可结合所学知识从《学生杂志》创刊的背景、内容与国情的关系及影响等角度进行阐述,最后进行总结升华。
故答案为:
《学生杂志》与社会变迁。
创刊于1914年的《学生杂志》,在近代中学生中影响较大,其创刊使命、理念、栏目设置等是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缩影。
民国初年,共和制度虽已建立,但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牢牢地束缚着;西学东渐深入,新式教育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实业救国思潮高涨;近代印刷技术传人,商务印书馆具有一定实力。承载着启蒙与商务的双重使命的《学生杂志》应运而生。
《学生杂志》的栏目设置、学生作品充分体现了杂志所承载的启蒙使命。如,修养栏目强调学生要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学艺栏目介绍外国的科学知识,有助于摆脱专制愚昧的束缚;记载栏目介绍中外重大事件,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关注国家事务;学生作品体现了学生对当时中国和世界的重要思索和认识。《学生杂志》同时还承载着“商务的使命,如录用作品后,不付给作者稿酬,而是赠送书券;印有推介商务印书馆新书的相关内容。这有利于扩大商务印书馆书籍的销路,提高其经济效益,增强企业实力。
综上所述,《学生杂志》的刊行,促进了近代学生的思想启蒙,推动了近代民族近代民族出版业的发展。近代民族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又为启蒙的持续进行提供了保障。《学生杂志》肩负的“启蒙”与“商务”的双重使命体现了以文化为核心的经营理念,凸显了以商务印书馆为代表的民族出版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民国初年中国社会变迁与转型的历史缩影。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报刊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史料实证和唯物史观。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