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3张PPT)
第1节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课程标准】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学习目标】
1、根据不同类型的植被景观图,探究分析不同植被类型的特点, 【综合思维】
2、通过野外观察,认识本地植被的类型、群落构成、季相变化等,并能利用相关原理解释这些现象。【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3、了解植被对人类的重要意义,关注森林破坏和全球变暖等问题。【人地协调观】
1
主要植被
植被
Vegetation
植被是覆盖一个地区的各类植物群落的总称。
植被可分为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
1
主要植被
自然植被
森林
草原
荒漠
苔原
沼泽
草甸
人工植被
人工林
人工草场
城市绿地
森林
(1)分布:一般分布于湿润和半湿润地区。
(2)主要类型: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等。
热带雨林
植被特点:
①热带雨林全年旺盛生长,呈深绿色,植被种类丰富、垂直构造复杂。
②无明显的季相(植物群落在不同季节表现的外貌)变化。
③上层乔木树干高大,树基常有板状根,老干上可长出花枝(茎花现象);
④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发达,林中常有绞杀植物附生。
分布区域:
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
分布区气候特点:
终年高温、降水丰沛。
典型区域:
刚果河流域、亚马孙河流域、马来群岛等。
森林中的成层现象
光照强度
强
弱
草本层
灌木层
乔木层
垂直结构
不同气候的地方,植被的垂直结构也不一样,一般情况下,气温越高,降水越多的地方垂直结构越丰富。
在稳定的植被中,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通过争夺阳光的生存竞争,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从而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
热带季雨林
分布区域: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南北两侧的印度半岛、中南半岛。
分布区气候特点:全年高温.一年分旱雨两季
特征:热带季雨林的群落结构较复杂,乔木存在上下分层,有部分种类旱季无叶,有板状根、茎花。木质藤本和附生植物比较发达,林下灌木稠密,种类丰富。明显季相变化
滴水叶尖主要是指热带地区对流运动显著,每天午后两点左右都会由于强对流而形成对流雨,而热带地区的植物较茂盛,雨水顺叶尖流下,形成滴水叶尖。滴水叶尖也是一个植物学名词,指叶尾细长,易含蓄水珠。
茎花现象和茎果现象
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
热带雨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植被特点:
①终年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
大部分植物的花期集中在春末夏初,秋季陆续进入果期。
②群落结构较简单;
③没有板状根植物,没有茎花现象;
④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较少;
分布区域: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分布区气候特点: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且无明显干季。
典型区域:我国南方地区,美国南部地区等
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
常绿阔叶林带
植被: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特点:群落结构相对较简单,
只有乔木和灌木,
少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
叶片常绿坚硬,较小,植物耐旱性强,具有厚的革质
硬叶,多蜡质层。
常披茸毛或退化成刺,
一般株高较矮,树干粗壮,树皮厚(木栓层特别发达)。
以适应夏季炎热干燥的气候。
分布区域: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气候区。
分布区气候特点: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典型区域: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沿岸、北美洲的加利福尼亚,大洋洲的东部和西南部
夏
冬
秋
落叶阔叶林
植被特点:
①一般具有宽阔的叶片,夏季盛叶,冬季落叶,以减少水分及能量流失。
②有明显的季相变化:春季萌叶抽枝;夏季叶色鲜绿,枝繁叶茂,林冠郁闭;秋季叶色转黄,树叶凋落;冬季则完全无叶。
春
分布区域:主要分布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
海洋性气候区的纬度较低的地区。
分布区气候特点:温暖生长季节4—6个月,冬季
寒冷并延续3—4个月,降水适宜。
典型区域:我国北方地区,欧洲西部、美国东北部地区等。
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
落叶阔叶林带
思考:什么季节判别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更容易 为什么
秋冬季节。
落叶阔叶林在秋冬季节落叶,而常绿阔叶林则四季常青。
亚寒带针叶林(泰加林)
植被特点:
由耐寒的针叶乔木组成,以松、杉类植物为主,树叶为针状,以抗寒抗旱。
往往是由单一树种构成的纯林,
群落结构简单,外貌非常特殊。
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
亚寒带针叶林带
一位探险者在其游记中这样写道:“……进入到森林之中,你仿佛来到一个梦幻王国。抬头看一看,只有满眼的长着奇异板根状的参天大树,不可思议的老茎杆上的花果、巨叶植物,根本看不到湛蓝的天空;低头望一望,眼前到处是苔藓、藤萝等。密不透风的林中潮湿闷热,脚下到处湿滑。叮叮作响的小溪、飞泻的瀑布无处不在;参天的大树、缠绕的藤萝、繁茂的花草树木汇聚成一座座美丽的绿色大迷宫,让人寸步难行……”
这位探险者所游历的是哪种森林 其主要特征有哪些
提示:探险者游历的应是热带雨林。
热带雨林植被高大茂密,生物种类繁多,常见茎花、板根现象,垂直结构复杂。
草原
草原一般分布于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
可分为热带草原、温带草原等。
热带草原
植被特点:
①湿季植物生长旺盛,草原葱绿;
干季草类枯黄。
②散生着乔木或灌木。
温带草原
植被特点:
①多年生草本植物群落,通常以丛生禾草植物占优势,植被高度低,分布矮小灌木。
②植物普遍存在旱生结构,
如叶面积较小、叶片内卷等。
草原带(热带草原带和温带草原带)
荒漠
1.类型:热带荒漠、温带荒漠
2.植被特点:
叶面积小或者退化,呈鳞片状或为刺;
— 减少蒸腾
茎叶覆盖白色茸毛;—抵抗灼热
有肉质茎叶;—储存水分
发达的根系;—吸取深处或广大面积的水分
一般分布于干旱地区
荒漠
(1)分布:
一般分布于干旱地区。
(2)主要类型:
热带荒漠、温带荒漠等
(3)显著特点:植被稀疏,地表大面积裸露,植物种类贫乏,群落结构简单
叶面积小或者退化,呈鳞片状或为刺;—减少蒸腾
茎叶覆盖白色茸毛;—抵抗灼热
有肉质茎叶;—储存水分
发达的根系;—吸取土壤深处或广大面积的水分
热带荒漠
温带荒漠
热带荒漠
植被特点:
①以旱生的灌木为主,具有忍耐长期干旱的形态和结构。
②有些非旱生的短生命植物,当迎来合适的降水,即能完成生命活动的周期,如智利沙漠中的花海。
短生植物(非旱生):生命周期很短的植物,如一些沙漠中的花。
有些非旱生的短生命植物,当迎来合适的降水,即能完成生命活动的周期,如智利沙漠中的雨后花海。
2017年8月中旬,智利北部的沙漠地区出现罕见的丰沛降雨。
之后奇迹出现了,曾经不毛的沙漠,遍地野花绽放,成为花海
热带荒漠
--
温带荒漠
植被特点:
①主要是旱生和盐生的灌木、半灌木的植被。
②植物的叶面积缩小和退化,具有适应高温、干旱的特征。
衡水至臻中学
荒漠带(热带荒漠带和温带荒漠带)
2016年11月,《奔跑吧,兄弟》节目组准备从天津出发,奔赴内蒙古、新疆策划系列 “重走古丝绸之路”的活动。这一天,当导演通知各成员即将出发时,陈赫的电话响了……
邓超:小赤赤,我好激动!终于可以去天津品尝当地椰子的味道,顺便欣赏一下大漠风光,接着去呼和浩特边骑骆驼边喝伊利牛奶咯。最后去乌鲁木齐吃当地芒果,看滴水叶尖。Oh yeah,we are 伐木累!
陈赫:我也好激动,我记得这一条路线咱高中地理老师讲过叫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影响因素是水分!噢,我是天才小赤赤!
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猴面包树又叫波巴布树,是非洲稀树草原中一种非常奇特的常绿乔木。当它果实成熟时,猴子就成群结队而来,爬上树去摘果子吃,“猴面包树”的称呼由此而来。猴面包树树干粗大,直径可达 9 米,最粗的树干基部圆周达 50 米,为世界上最粗的树木之一。在巴西高原东北部,纺锤树特别引人注目。纺锤树树干粗大,上下两端较小,最粗的地方直径可达 5 米。纺锤树疏松柔软的木质部是一个特殊的“储水室”,一棵大树可储水 2 吨左右。旱季来临,绿叶纷纷凋零,红花竞相绽放,这时,纺锤树就好似插着红花的特大花瓶。
图 5-11 猴面包树
图 5-12 纺锤树
议一议,猴面包树、纺锤树为什么都长有粗大的树干?
猴面包树、纺锤树生长地区有明显的干季和湿季。粗大的树干和疏松的木质部,有利于雨季时贮存大量水分。
骆驼刺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的沙漠和戈壁。骆驼刺地下根系十分发达,能在大范围内寻找水源,吸收水分;
而矮小的地上部分又有效地减少了水分蒸腾,使骆驼刺能
在干旱的沙漠中生存下来。
温带荒漠①主要是旱生和盐生的灌木、半灌木的植被。
②植物的叶面积缩小和退化,具有适应高温、干旱的特征。
成年期梭梭树
幼年期梭梭树
梭梭树生长于沙丘上、盐碱土荒漠、河边沙地等处,喜光。
耐旱,能适应降水量仅有几十毫米而蒸发量高达3000毫米的大气干旱;
耐热,在气温高达43℃,甚至在80℃的情况下,仍然能够正常生长;
抗寒,能够忍受-40℃的低温;
耐盐,成年树在土壤含盐量达到3%时仍能顽强生长。
梭梭树有怎样的生活习性?
叶子已经退化为鳞片
枝干坚硬,表面呈灰白色;、根系发达
2
植被与环境
世界那么大,我们去看看。
暑假期间某旅行社推出两条旅游线路:
线路一,从赤道附近刚果盆地出发,沿东经20°向北到达欧洲北部。
线路二,从欧洲西部出发,沿北纬45°,穿越亚欧大陆,到达我国东北。
任务:游客沿指定的线路行进,观察沿途自然景观的分布变化并总结其成因。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热带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亚热带常绿
硬叶林
温带落叶
阔叶林带
热量随纬度升高渐少
形成原因: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
分异基础:热量
表 现: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由赤道到两极作有规律的更替
热带雨林带
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热带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热带雨林带
苔原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苔 原 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热带荒漠带
热带草原带
热带雨林带
极地
赤道
热量
分异规律 图示 自然带更替方向 主要影响因素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由赤道向两
极的分异规律)
南北更替
热量
东西延伸
植被与自然带
荒漠
草原
森林
(二)经度地带分异规律
从沿海到内陆地域分异规律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草原带
温带荒漠带
温带森林
温带草原
温带荒漠
从沿海向内陆降水渐少
形成原因:海陆分布
分异基础:水分
分 布:中纬度地区,
从沿海向内陆景观依次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水分:
A、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自沿海向内陆递减。
B、就降水量而言,沿海地区多于内陆地区。
C、植被由沿海地区到内陆地区呈现出“森林→草原→荒漠"的变化趋势。
水分:
由沿海向内陆递减
荒漠
森林
草原
多
少
40°N
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1、大尺度。
①影响因素:气候条件,特别是热量和水分条件,以及二者的组合状况
②植被的变化
a.从赤道向两极,受热量的影响,植被呈带状分布
b.在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随水分条件的变化,植被由森林依次变为草原、荒漠。
2、中尺度。
①影响因素:地形
②植被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变化,植被出现垂直分带现象。
定义:在高纬度和高山地区永久积雪区的下部界线称为雪线
雪线
影响雪线的因素
温度(热量或纬度)因素 雪线分布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
降水因素 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小,雪线越高
地貌因素 坡度越大,积雪越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
季节因素 夏季气温高,雪线上升;冬季气温较低,雪线下降
自然环境变迁、人类活动因素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使雪线上升;沙漠化导致气候变干,使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雪面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上升,导致冰雪融化,雪线上升
气候、地貌等因素综合作用 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
雪 线
雪 线
思考1:南坡纬度比北坡低,为什么雪线却比北坡低?
思考2:南坡自然带比北坡丰富而完整,请分析原因?
植物残体进入土壤,向土壤提供有机质。
通过光合作用,影响空气质量。
通过植物蒸腾,大气获得了水汽。
就某个较小的区域而言,当砍伐森林、开垦坡地、过度放牧后,表面上是植被减少了,而实际上是整个地理环境受到影响。地表失去植被,拦截降水的功能下降,地表径流和地下水的形成过程会发生改变,地表极易发生水土流失,于是土壤趋于贫瘠化,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弱,对空气质量也会产生影响……这样的连锁反应,最终会导致整个地理环境的退化。
影响地表径流
小尺度上
自然:沙漠的绿洲、绍兴的落叶树木
人为:破坏植被
随着气候条件按时间有规律地变化,植物也按一定顺序度过它的发育期:从开始积极的生命活动,经出蕾、开花、结实、营养期结束,直到休眠。这种现象叫作植物的“物候现象”。
同期物候的空间变化,可反映温度的空间分布趋势。如在我国东南部早春,从广东沿海至26°N附近的福建福州、江西赣州一带,纬度每北移1°,桃树始花日期平均推迟10天。
同期物候在山区的垂直分布,可直观地反映山区气候的垂直变化。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直观地体现了从九江到庐山上物候的垂直分布梯度。
各地理要素对植被的影响A气候:热量决定了植被的种类、生长速度,生长量;
光照影响喜光或者喜阴植被的生长;
就降水而言,同一地点,降水多的年份植被生长情况好。B地貌:山地阳坡与阴坡植被不同;
迎风坡和背风坡植被不同。C水文:水文条件好的地区,
一般植被茂盛。D土壤:土壤肥力、含水量、酸碱性、透气性均会影响植被生长。
植被对环境的影响(1)就某个较小的区域而言,当砍伐森林、开垦坡地、过度放牧后,表面上是植被减少了,而实际上是整个地理环境受到影响。(2)对气候: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森林茂密的地区,空气湿度大,气温日较差小。(3)对地貌:一方面植被加快岩石的风化速度,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4)对水文:植被能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增加下渗量和地下径流量,减少河流含沙量。(5)对土壤:植被生长可以改变土壤的性质,例如大豆可以固氮。
如果你从海南岛出发,经琼州海峡,陆路旅行到黑龙江漠河,会依次看到哪些
自然植被?如果你从北京向西一直旅行到乌鲁木齐,又会依次看到哪些自然植被?
议一议,我国自然植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提示:我国自然植被的分布:东部地区从南向北依次是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
从北京向西依次是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
原因:东部地区主要接受的太阳辐射,从较低纬度向较高纬度逐步递减。不同纬度地区不仅热量条件不同,而且水分条件也有差异,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植被类型;
从北京向西,也就是从大陆滨海地区向内陆地区,因为离海洋越来越远,受海洋的影响越来越小,降水量逐渐减少,水分条件越来越差,所以出现了由森林向荒漠的更替。
课时作业 Class Assignment
【2019 全国III卷】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据此完成6~8题。
6.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
A.气温升高 B.气温降低 C.降水增多 D.降水减少
7.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
A.洪水暴涨 B.退耕还湿 C.地面沉降 D.冻土融化
8.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
A.林地 B.湿地 C.草地 D.寒漠
… …
… …
课堂训练
(1)下列关于热带草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热带草原主要分布在大陆内部
B.热带草原分明显的干湿两季,湿季葱绿,干季枯黄
C.热带草原没有乔木的分布
D.热带草原由于气温高,蒸发量大,灌木比温带草原更加矮小
(2)右侧的景观图反映的自然带是( )
A.温带草原带 B.热带草原带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D.热带雨林带
B
B
课堂训练
“沙漠玫瑰”因原产地接近沙漠且红如玫瑰而得名,喜高温干燥,耐酷暑,不耐寒。在索科特拉岛(12°N,52°E)的悬崖上,直接嵌在石头里,完全不需要土壤,树皮像橡胶一样闪闪发亮,树干顶端长出漂亮的粉红色花朵。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3)索科特拉岛的植被为( )
A.热带雨林 B.热带草原
C.热带荒漠 D.常绿阔叶林
(4)“沙漠玫瑰”粗大的树干有利于( )
A.散热 B.防风
C.耐寒 D.防沙
C
B
根据植被的垂直结构、生态特征判断。
①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常见茎花、板根为 。
②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花期多集中在春末夏初的为 。
③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芽、夏季葱绿、秋冬季落叶的为 。
④叶片呈针状的为 。
⑤以高大的草本植物为主,也有乔木和高大灌木分布的为 。
⑥以低矮的草本植物为主,没有乔木,有低矮灌木分布的为 。
课 堂 活 动
热带雨林
常绿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
热带草原
温带草原
针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