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27 16:22: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赤峰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
历史
(范围:选必1第1-6课 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共48分)
1.“直诉”是古代吏民自下而上沟通诉求的一种特殊方式。秦代“直诉”文书由御史长官代理审核,汉代内廷的尚书逐步替代外朝御史,协助天子处理“直诉”文书。这一变化的实质是( )
A.政府行政效率的提升 B.中枢权力机构的异化
C.原始民主遗风的复苏 D.君主专制权力的加强
2.图1、图2为唐朝初期地方政区规划的调整,这一变化的出发点在于( )
A.重视山川地理形势 B.顺应经济重心南移
C.强化地方基层治理 D.防止外重内轻局面
3.明代内阁大臣长期以皇帝直接任命为主。明神宗万历十九年(1591年),吏部尚书陆光祖上疏,主张今后阁臣人选悉由廷推。自此,由部院大臣与科道官员会同推举人选、奏请皇帝点用成为入阁定制。这一变化使得( )
A.中央行政中枢发生转移 B.决策效率出现迟滞问题
C.部门斗争逐渐趋于和缓 D.皇权受到一定程度制约
4.据学者研究,古代雅典官员在接受任职资格审查时,需要回答:直系亲属姓名及男性亲属所在村社名称、崇拜的神祇及其圣所所在地、墓葬方位、是否善待双亲、是否纳税、是否服兵役等。下列属于成为古代雅典官员前提条件的是( )
A.军事才能、宗教信仰 B.道德品质、演说能力
C.丰厚财力、贵族血统 D.本邦籍贯、成年男性
5.1925年,美国国会通过《法官法》,完全赋予最高法院对上诉案件的自由裁量权,使之可以更多地根据其主观判断来审理案件。此后,最高法院得以积极干预政府的公共政策。据此可知,美国( )
A.国会地位在这一时期高于最高法院 B.三权分立体制进行了一次内部调整
C.最高法院可利用自由裁量权压制政府 D.分权与制衡机制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6.1928年8月,中国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决定按照孙中山的建国程序结束“军政”,进入“训政”,明确由国民党承担“训政”全责,培养训练人民行使政权的能力。这表明国民党意在( )
A.维护资产阶级民主 B.发扬三民主义理论
C.扩大人民政治权利 D.营造专制的合法性
7.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 )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8.下图是一幅历史地图,它将特定历史时期的人物、事件、时间流变反映在具象的平面上,下列标题最为贴切的是( )
A.《民国初年形式上统一与实质分裂》 B.《民国初年共和与帝制的斗争历程》
C.《民国初年民族资产阶级发展状况》 D.《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尝试与失败》
9.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作辕田”和“作州兵”,郑国的“作封恤”和“作丘赋”,楚国的“书土田”和“量人修赋”,齐国的“相地而衰征”,秦国的“初租禾”等都是以实物税制取代了劳役税制。这些现象本质上反映了( )
A.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 B.铁犁牛耕技术的普及
C.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 D.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
10.1896年6月12日,刑部左侍郎李端棻向光绪皇帝上书《请推广学校折》。他认为“兵法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今与西人交涉,而不能尽知其情伪,此见弱之道也。欲求知彼,首在译书。”李端棻的言论从侧面反映了( )
A.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B.传统教育观念的转变
C.中西文化冲突的加剧 D.西学东渐进入新阶段
11.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 )
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 B.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
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 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12.明朝时期,朝廷除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外,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这些规定旨在( )
A.保证监察规范有效 B.限制监察御史权力
C.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D.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
13.清代都察院是与六部、大理寺等机构并立,直辖于皇帝的监察机构。都察院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为京官,主持都察院的工作,率六科给事中、各道御史行使对中央各部院及各地方的监察权。据此可知,清代监察机构( )
A.官员品级较高 B.具有一定独立性
C.分工较为细致 D.职能发生了变化
14.“光荣革命”后直到1832年议会改革前,在英国的一些选区,地方权贵通过人为操作确定议员,议会席位可以买卖,贿选行为屡见不鲜。这说明英国( )
A.最高权力归属仍未解决 B.普选权的推行弊端众多
C.专制独裁有了新的土壤 D.民主制度建设尚需完善
15.美国第二任总统、“联邦党”人约翰·亚当斯(1797-1801年任职)在去职前几小时,突击任命了大批联邦党官员。继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上台后立即对这些被“午夜任命”的官员进行了清洗,换上了“民主共和党”人。此后,这类情况愈演愈烈。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
A.总统权力呈扩大趋势 B.文官制度运行尚待完善
C.政党分肥制较为盛行 D.三权分立机制出现危机
16.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1979-1990年),英国政府通过对文官的“通才”选拔中可能存在“专业缺位”的问题进行改革,要求文官在具备丰富知识的基础上,更要精通某个专业领域,于是“专业性”逐渐成为对文官考核的一个重要方面。据此可知,这场改革( )
A.不利于政府工作连续性和稳定性 B.顺应了工业革命后改革官制需求
C.奠定了西方文官制度的基本框架 D.促进了英国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
二、非选择题(共3题52分,其中17题20分,18题12分,19题20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从公元前1世纪建立,到公元4世纪末分裂,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什么是罗马民族呢,那就是罗马人和意大利人,他们在语言、经济和文化上关系密切,也是共同打下帝国天下的核心力量。据一种比较适中的估计,整个帝国人口约5400万,意大利约有人口600万。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但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在帝国东部只在政府机关和城市中通行,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
——摘编自刘家和、王敦书《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900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
——据《汉书》《后汉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与汉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1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图4 西汉各地察举人数示意图
材料二
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水平的大提高导致政府管理职能的膨胀,政府面临着许多新课题……工业革命犹如经济魔棍,点化出了19世纪中叶英国政治改革的浪潮,选举与考试相配套的文官制度由此诞生了。……资产阶级兴起之时就提出的天赋人权、人人平等、主权在民的思想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深入人心。人们开始崇尚理性,反对等级制度和封建特权,追求自由竞争和机会均等。
——摘编自鲍红信《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汉朝至清朝前期我国人才选拔的变化趋势。(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科举制与英国近代文官制度产生背景的不同。(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英国议会是国民的代议机关,拥有立法、组织、监督政府(内图)等权力和对政府的不信任投票权。从法律角度讲,英王是权力最大的统治者,但实际上其活动是属礼仪性的,只是形式上履行批准手续。英国首相本人首先是由选民选出的下议院议员,然后经本党议会党团选举成为政党的领袖,如果他领导的党在大选中获胜,他就能被女王任命为首相,因此,政府首脑既控制内阁又控制议会。而美国总统由选举产生,是多种角色的领袖——国家元首、党的领袖、武装部队总司令、政府首脑和主要的立法创始人。总统的产生是先由各选区选民选举“选举人团”,再由“选举人团”选出总统,总统选拔的政府人员,需由参议院批准,但总统所领导的党不一定在参众两院成为多数党。
——摘编自董海岭《浅议英美两国议会与政体的区别》
材料二
抗日战争时期,依据各地选举条例规定,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一切赞成抗日与民主的地主、富农、资本家以及国民党人士,均享有同等的权利,既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参加各级权力机关参议会的选举,又都有被选为人民代表参议员和公职人员的权利。所有选民不受性别、职业、财产等限制,各级参议会名额和人民代表的产生均以一定人口数为基础,即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比例相等。在陕甘宁边区,相比于土地革命时期,各级参议会的参议员一律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即自下而上,全部实行直接选举。抗日根据地所实行的选举制度,使人民群众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参政热情,创造出人民当家作主、团结一致共同抗日的政治局面。同时,影响与推动了全国特别是战后的民主运动,具有新中国雏形的政治意义。
——摘编自丁俊萍《论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治建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美两国政治体制的主要区别。(8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抗日民主政权选举制度的主要特征并说明其意义。(12分)
赤峰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
历史
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D C D D B D B D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A C A B D C D
二、非选择题(共3题52分,其中17题20分,18题12分,19题20分)
17.(1)同:建立了疆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制定了统一的法律;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
异:汉朝郡县严格执行统一的制度法令,罗马帝国行省权力较大;汉朝实现了文字统一,罗马帝国未能实现语言文字的统一;汉朝强调教育、教化和伦理规范的作用,罗马帝国重视法律的作用:汉朝制度上对各地区民众同等对待,罗马帝国境内民族区别对待较明显。
(2)确立了中国的基本疆域:强化了民族认同;形成了追求统一的价值观;创立了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
18.(1)变化趋势:(任意3点得6分)人才来源:由黄河中下游中原地区向东部和长江流域转移,区域范围扩大。
选才规模:人数增多,选官基础不断扩大。选拔方式:由荐举到定门第再到考试,趋向公开公平。选官权力:从地方逐渐收归中央。(2)不同:(每点2分共6分)
中国古代科举制 英国近代文官制度
经济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经济不发达 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工商业迅速发展
政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不断发展 工业革命后,政府职能膨胀,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发展
思想 以儒家学说为中心内容的文化氛围 受启蒙思想影响,民主平等思想传播思想
19.(1)英国国王是没有实权的国家元首、象征性,议会权力至上;英国选举的是多数党组阁,由国王任命,对议会负责。美国总统是拥有实权的国家元首,总统是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实行三权分立体制;英国实行责任内阁制,美国实行总统共和制。
(2)特征:选举范围的广泛性;各阶层享有平等选举权利;按照人口比例进行选举;各级参议会的参议员一律是直接选举产生。
意义:有利于调动各阶层抗日的积极性;有利于根据地民主政权的巩固;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借鉴。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