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27 16:26: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周至县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本大题共60分)
1.西周频繁举行朝聘、盟会、享宴、祭祀等活动,各诸侯未必都娴于礼仪,但又不能闹笑话,这就得有一个熟悉礼仪的人在旁边帮助指点,这个人就叫“相礼”。春秋时,“相礼”演变为“上层人物的高级助手”之意,也就有了后来“丞相”的锥形。这反映出( )
A.丞相制度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 B.丞相的主要职责是防止诸侯失仪
C.西周时期的礼仪制度已相对完善 D.丞相自出现就可能拥有较高权力
2.王夫之认为商周之变和周秦之变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两次政权更替,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曾随之发生变化。下列最能体现“周秦之变”的是( )
A.从传位贤能到血缘世袭 B.从官僚政治到贵族政治
C.从分封诸侯到郡县制度 D.从礼乐治国到法律治国
3.南宋宁宗时,已快亡国,皇帝常常下手条,当时称为“御札”,还激起群臣愤慨,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见( )
A.宋代因为积贫积弱而逐渐衰亡 B.宋代相权有其传统客观的地位
C.中国传统政治是帝王专制独裁 D.宋代重文轻武提升了文臣地位
4.北京故宫太和殿旁有一处不起眼的“偏房”,它曾是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的权力中心。这个“偏房”的出现说明( )
A.君主专制高度加强 B.相权被大大削弱
C.内阁掌握了票拟权 D.皇权被宦官架空
5.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6.苏格拉底的死“在民主身上永远留下了一个污点。是雅典的悲剧性罪行”。从公元前490年到前322年,雅典有一半左右的政治家(包括伯里克利)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民众惩罚。这表明( )
A.雅典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 B.苏格拉底等人仇视民众
C.直接民主保护了雅典大多数人的利益 D.直接民主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
7.古罗马政治体系中有三个支柱:执政官具有王制的色彩,元老院具有贵族制色彩,部落大会则具有平民制色彩。三种制度精神共处于一个统一的国家体系中,这体现出古罗马政治的重要特点( )
A.三权分立 B.共和主义 C.君民共主 D.中庸折中
8.1688年“光荣革命”后,对议会而言,行政权的执行并不是它的职责所在,在国王无力亦无意于绝对行使这项权力的时候,内阁便登上了政治舞台。据此可知英国内阁( )
A.适应了英国宪政发展的要求 B.增强了议会对国王的控制力
C.解决了国王与议会之间的矛盾 D.使议会能够有效监督行政权力
9.法国宪政之路由大革命肇始,以《人权宣言》为基准,1875年之后,宪政制度逐步得到广泛认同。法国式宪政道路的基本特征是( )
A.无成文宪法却有稳定的宪政制度 B.在各种政治力量角逐中曲折前进
C.启蒙思想影响下宪政坚决彻底 D.宪法行二百年而基本体制不变
10.1901年5月创刊的《国民报》刊载了美国“独立厅”的图片,并附有文字介绍:“(独立厅)为美人脱英自立起点之地,美人今日拥国民之公权,食自由之幸福,(当时北美人民)万死一生,以争此国民之权利也。(今日中国)独受人羁轭如美昔日之国,四百余州,四万万人,岂竟无一华盛顿其人者耶?”该文( )
A.主张借鉴美国的政治体制 B.直接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C.引起全国人民的高度关注 D.利于激发中国人的民族意识
11.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民国初年( )
1912年1月 1912年2月 1912年2月 1912年3月 1912年4月 1915年12月
孙中山就职临时大总统 孙文提出有条件的辞职 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举行就职典礼 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蔡锷等率军反对袁世凯称帝
A.民主理念和实践存有偏差 B.袁世凯权力已被制约
C.民主共和已成为社会共识 D.政治民主化持续发展
12.《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历史地位》中指出:“不能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讲成是‘左’倾路线的产物,它主要是客观形势发展趋势产生的需要。”这里的“发展趋势”主要是指( )
A.日本侵占东北三省 B.根据地的广泛建立
C.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D.红军长征取得胜利
13.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
A.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 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D.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
14.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曾经说过:“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这是形成稳定的关键。”中国没有陷入政党争斗的局面的原因是中国实行了(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依法治国方略
15.1954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当天交付全国人民讨论并征求意见。全国参加讨论的有1.5亿多人,提出118万多条修改、补充意见。宪法起草委员会采纳吸收其中的100多条。这一过程( )
A.建立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B.奠定了新中国民主建设的基础
C.满足了人民当家作主愿望 D.初步建立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16.秦国商鞅实行军功授爵制度,其中规定:有爵位之人可以具有升官、抵罪和免除徭役的资格,如无爵位“虽丞相子亦在戍边之调”。该制度( )
A.确立了新的等级秩序 B.受到贵族政治的影响
C.提高了平民参政的热情 D.表明宗法制根深蒂固
17.汉代在郡一级,郡丞、长吏辅佐郡守,都尉管武事、督邮管监察,列曹分理民政、财政、司法、教育等,但所有这些官员都是郡守的属官。县一级也是如此。汉代地方行政体制( )
A.形成了制约机制 B.杜绝了吏治腐败
C.实现了权力集中关系 D.避免了裙带
18.唐代科举有公卷、通榜之制,参考学子以平日诗文成绩和社会及政府先辈舆论来拔取知名之士,而不是专凭考试之一曰短长。但在宋代被废止,并出现了糊名之制,所凭只是考试成绩。这种变化反映出( )
A.科举制度更趋严密化、规范化 B.唐代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
C.科举逐步丧失人才选拔的功能 D.宋代僵化专制的制度设计
19.唐代以尚书省六部通过寺监和州县维持国家正常运行,以御史台三院(台院、殿院、察院)通过中央直贯基层的使职系统对政务运行中出现的违反律令格式犯罪行为进行纠核,即“台省”并列。据此可知,唐代( )
A.权力制衡特征明显 B.“台省”平行和平等
C.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D.监察权成为最高层级
20.明代的廷推制度,指当大臣缺员应补,不待考核期满而推升时,主要由吏部主持,会同九卿、科道官推举数人备皇帝简用,如保举不当,实行连坐。由于经过几方考虑,一般比较合适,“廷无闲议”。这反映出明代( )
A.刑法比以往更为严苛 B.选官制度趋向多样化
C.原决策机构权力丧失 D.君主专制得到了强化
21.据《太祖实录》记载,1385年,明太祖考核了天下布政使司、按察司及府、州、县官员共4117人的政绩,其中擢升者435人,复职者2897人,黜降者471人,罪罚者171人,免职者143人。由此可知,明初( )
A.重视对地方的掌控 B.地方行政机构不断膨胀
C.监察制度比较成熟 D.官员腐败情况比较严重
22.皇帝派遣亲信宦官实施监察是唐代监察地方行政的一种重要方式。贞观年间唐太宗曾委派宦官巡察西南夷,代表皇帝整饬吏治、审理冤屈,拥有专断之权。这一做法( )
A.是三省制废弛的结果 B.强化了中央集权制度
C.使宦官掌握了监察权 D.保证了国家政治清明
23.刘邦登基诏书称,基于推翻暴秦、消灭项羽,功劳最大者为帝;次者为王为侯;最末为战士,可以分到一定的田地。这主要说明汉初( )
A.等级秩序影响战争胜负 B.权力分配具有军功色彩
C.统治基础呈现多元态势 D.社会关系不稳定性增强
24.下表是关于唐代士人科举报考资格的规定。这些规定的变化反映出( )
初唐时期 学有所成的士人,自己可向所在州县报考,经县、州选拔参加科举期考试。
唐朝中期 需经过“户部籍阅、结款通保”等诸多审查环节和流程,部分科目报考资格的要求越来越严。
唐朝后期 “举人曾为官司可罚,虽有辞艺,长吏不得举送,违者举送官停职,期考试官贬黜。”
A.国家教育治理能力的提升 B.儒学衰败刺激科举变革
C.科举成为入仕的唯一通道 D.唐朝的社会流动性加强
25.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之初,中正由现任中央职官兼任,须“德充才盛”,经郡国长官推举,报请司徒确认并予以任命。这表明九品中正制( )
A.无法为政府选拔优秀的人才 B.有利于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
C.彻底改变了乡里评议的传统 D.顺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势
26.别驾本为刺史随员,负责协助刺史处理各类文书,东汉末年多为各州刺史自行任命;隋以后别驾则由朝廷统一任命,职权也有所不同。这一变化( )
A.体现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B.加强了刺史的监察职能
C.打破了士族对政权的垄断 D.推动了选官制度的变革
27.北洋政府的文官考核主要有甄别和考试两种途径,甄别主要是指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其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合格者授予甄别合格证书,可继任原职,不合格者予以免职,这是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由此可知,北洋政府实行甄别制的用意在干( )
A.维护旧的封建专制统治 B.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C.为部分权贵打开绿色通道 D.推动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
28.1902年8月12日,《申报》载:“考泰西各国,人才之所以胜于中国者,取士之法不同也,今中国宜仿其法,人才概取诸学堂,方可用世。”该报认为科举应被停废的立足点是( )
A.科举本身的历史积弊 B.西方国家无科举有学校
C.推行新政,兴办学堂 D.科举制度的时代局限性
29.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系统共有副部长以上干部500名,其中非共产党员人士约1/3以上,而在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委员,及一些部委中,非共产党员人士占到1/2或1/2以上。这个高级领导干部的阵容( )
A.说明政协是协商国家大政方针的机构 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C.反映了新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特点 D.体现了政权机构的运行机制
30.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通过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各级文职官员,严格文官工作考核,以此作为文官晋升的依据等。报告为以后文官制度改革提供了基本准则。这一做法( )
A.维护了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 B.有利于建立稳定的经济秩序
C.表明资本主义发展遇到阻力 D.适应了工业资产阶级的需要
第二卷 非选择题(合计40分)
3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北宋)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划分为15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管财政兼监察地方官吏)、提点刑狱(管司法兼监察)、安抚使(管军事,有时也兼管民政,在边境地区设置)、提举常平(管长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等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行省品秩高,权势重,对所辖路府州县官的统摄和节制力自然较强。行省辖区广,数量有限,又便于朝廷的最高指挥和节制……弥补了秦汉以来朝廷,直接控制数目较多的郡、州、路时的缺陷和不足,使中央政府对各地路府州县的控制明显加强了。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1)据材料一,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试分析这一制度的影响。(4分)
(2)概括材料二中宋代地方官制的特点。(4分)
(3)综合以上分析,指出古代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发展趋势。(4分)
32.(12分)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治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是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原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大师们浩瀚的经典著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因为只有驯服了他们,把他们关起来,才不会害人,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
——美国前总统布什的讲话
(1)概括材料一的主旨,结合中国封建社会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西方代议制下如何实现把权力“关在笼子里的梦想”的?并分析其积极作用。(8分)
33.(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代科举取士,明经科和进士科是其中常设的两个科目,要考什么科由读书人自己决定。明经虽易考但考上后一般不被朝廷重用很难做到大官;进士虽难考但考上后十分受重视且容易做到大官。所以说“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
初试 二试 三试
明经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 口答诸经大义十条 答时务策三道
进士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 作诗、赋、文各一篇 作时务策五道
——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
材料二 在中世纪的英国,宫廷和政府之间没有明确界限,官员主要由国王遴选,并被视为国王的仆人。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文官开始出现。光荣革命后,国王和权贵行使有封建特权色彩的官职恩赐权来任用官员。直至18世纪末,文官录用仍无常规可据,文官录用权主要由国王、宫廷权贵和各部长官直接行使,私人关系和个人感情成为获取官职的关键因素。
工业革命催生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在英国,文官并不包括组成内阁的大臣,即与内阁共进退的“政务官”,而仅指“事务官”,其职责是执行当时政府的政策,而非对政党活动的参与。他们构成了政府中所谓的“非政治”的分子,即不参与党派之争的人。1853年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并认为考试科目应有四类:古典文学;数学和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学、法学和近现代哲学;现代语言、近现代史和国际法。1855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择优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1870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该令的颁布成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等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唐代科举考试的特点。指出唐代科举取士与英国工业革命前官员选用的主要区别。(8分)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文官制度出现的必要性,指出唐代科举制与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共同之处。(8分)
周至县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答案(每题2分,合计60分)
1----15DCBAC DBABD ABABC
16---30BCAAD ABBBAD ABCBD
二、非选择题答案(共3小题,合计40分)
31.(12分)(1)制度:郡县制。
影响: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4分)
(2)重视文官;分散地方官吏的权力。(4分)
(3)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4分)
32.(12分)(1)主旨:政治制度通常围绕着一个主要原则而不断变化。 说明:如汉朝中外朝制度或唐朝三省六部制较前代虽各有变化,但都是削弱宰相权力,加强君主专制。(4分)
(2)实行分权与制衡原则;领导人由选举产生;有限任期;两党制或多党制;宪法至上。
作用:有利于巩固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有利于防止专制独裁;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统治秩序等。(8分)
32.(1)特点:分科考试,形式多样分初试、二试、三试,程序规范;内容以儒家学说为主;注重时政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分)
区别:唐代科举:公开考试,择优录用。英国:国王和权贵的恩赐;依靠私人关系和个人情感;(4分)
(2)原因:英国工业革命后,经济规模扩大,社会分工更为复杂,要求政府进行高效的专业化和制度化管理,要求官员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英国责任内阁制(君主立宪制)的代议制民主政治确立,政党政治下首相及内阁大臣时有更替,需要保持政府运作的稳定和常态,所以形成了文官制度。(4分)
共同:打破特权阶层对官职的垄断;增进社会公平、公正;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提高官员队伍素质;加强了对社会的有效管理(4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