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26 18:21: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试卷命题范围:《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屈原列传》《红楼梦》整本书阅读1到80回。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亭前垂柳待春风
胡烟
往年临近小寒时节,总躲着寒冷,兀自在暖烘烘的房间里捧一杯红茶翻看闲书,又或者,邀几位好友吃火锅,围炉夜话。赏雪的兴致,是不大有的。谁知今年,格外想看雪景,却左右等不来雪。今日没有风,午后游陶然亭公园,见水面上,不,应该是冰面上,凉亭一座座,疏落有致,想象着,雪中亭子,该是绝有一番看头的。如同张岱《湖心亭看雪》中所言:“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天地间的禅意,就那样从杭州的湖心亭发散开来,成为经典。
上一次游陶然亭公园,还是五月,月季满园香扑鼻,赏月季的人也满园。如今,草木尽枯,只剩下一丛丛竹还留有翠色。亭,便是绝对的主角。建筑之美,匠心之美,浓缩为一方方亭,浓郁的人文情怀,就在寒冬里,流淌于园林之中。
从陶然亭北门进入,正对着的是一座土山,拾级而上有亭,亭上有匾,黄苗子先生手书篆体“窑台”二字。“窑台”之名有来历。据记载,明朝皇帝朱棣迁都到北京,设立了五个工厂,分别是方砖厂、亮瓦厂、细瓦厂、琉璃厂和黑窑厂,当初这片区域便是黑窑厂所在地。明朝末年,在高处修建了窑庙供奉窑神,所以称窑台。
窑台茶馆古色古香,正在营业,这是一个四方形的院落。院内有茶座,登高饮茶,可俯瞰湖面景色,别有风致。可惜这个时节,窑台茶馆的户外茶座冷清着,大约只能等到来年春夏才会热闹起来。想起某年冬,我与友人在杭州西湖边的咏柳阁赏景喝茶,也是高处,满眼江南风韵,树木是湿漉漉的浓绿,与眼前这北方冬季的爽阔截然不同。茶楼门口拉二胡唱京戏的大爷,精气神儿十足,便是给这番京城气象定了调门的。
下了窑台,便开始亲近偌大的湖和次第出现的亭。
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有深意,被称作园林之眼。山水之间,有了亭,便意味着有了人迹,有了自然与人文相交汇的神气。亭,又象征漫漫羁旅中的停顿、休憩。途中一亭,可歇脚,可眺远,宽慰人心。诗词歌赋中,有关亭的意象太多了。尤其文人画,山水雅集,少不了亭。想起“扬州八怪”的金农,他有一幅画,耐人寻味又振奋人心,画满塘碧绿的莲叶,中央一茅草亭,亭中有一榻,一人高卧其上酣然大睡,题曰:“风来四面卧当中。”真是把“亭”的清凉之意画绝了。
陶然亭公园中的华夏名亭园,顾名思义,集中了全国最有特色的亭。大部分亭的原型,我是见过的。行走其间,像是穿梭于时空的隧道,穿起了往日行走的记忆。兰亭让我想起绍兴,那个春雨飘洒的日子,我在鹅池边默诵《兰亭序》,畅想曲水流觞的画面,归来后又在唐伯虎的《兰亭雅集图卷》文徵明的《兰亭修禊图》和傅抱石的《兰亭图》中,对照自己的想象。百坡亭让我想起眉山,与一群文友同游三苏祠,竹林幽幽,亭小水阔。在百坡亭中静观隐于竹林中的东坡卧像,对苏东坡的人格和才学默默顶礼。二泉亭将我的记忆引向惠山。三年前游览无锡惠山,半路下起瓢泼大雨,我和朋友狼狈不已,还没来得及领略被茶圣陆羽称作“天下第二泉”的魅力,便匆匆跑出来避雨。坐在景区门前的茶馆里吃阳春面,喝绿茶。等了两个小时,雨仍不停。只好作罢。如今,站在二泉亭旁,恍兮惚兮,格外觉得亲切。
纪念欧阳修的醉翁亭,纪念屈原的独醒亭……一座亭即是一个人。历史上那么多伟大的人格,竟然通过一个叫作“亭”的建筑,在天地间散发魅力,含蓄地讲述世道沧桑。不得不说,这是一种高妙的中国智慧。
说回赏雪,陶然亭公园中最适合在雪景中远观的亭子,该是灵巧的吹台亭。吹台亭的原型在扬州瘦西湖的小金山西麓,有一堤通入湖中,堤端一方亭,名“吹台”。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曾在这里钓过鱼,因而又叫钓鱼台。吹台亭为重檐四方亭,斗角黄墙,临湖三面皆开圆月门。站在亭中远望,一面荷塘假山,一面水波涟漪,一面与兰亭对望。下雪的时候,登临南面的清音阁,向吹台亭远望,雪白浑然,唯露四角像是淡淡墨痕,衬以残荷雪意,一定有雅趣。吹台亭本身很擅长借景,但殊不知自己本身成为别人眼中绝佳的风景。
除了各种风格的亭,湖岸的柳树也让我动容。柔美的垂柳,此时只余干干的枝条,在寒风中微微摆动。但它柔中带韧,不是能轻易扯得断的,蕴藏着生机勃发的力量,像是书法和绘画中的线条。这样的线条,最考验笔力。记得齐白石老人在《一白高天下》中,画雪中柳,仿佛可以感受到雪压在枝条上的重量。而在《牧牛图》中,绵绵长长的柳枝,质朴生动,又传递了深深的乡愁,堪称神来之笔。我猜,白石老人一定对柳树做过细致的观察。陶然亭的柳,也让我想到颜真卿的书法代表作——《祭侄文稿》,线条柔中带韧,深沉的质感,传递凝涩的情绪和沧桑的痛,直击人的心灵。
冬至之后,开始数九,从一九数到九九。从天寒地冻,数到春意满庭。陶然亭公园归来,我觉得,天地那么广阔,每一个时节都不可辜负。冬天里,不仅需要蜗居,也需要出门走走,就在身边不远处,便可以与古人相会,领略古诗词中的意象之美,与历史上闪光的人格对话。何乐而不为呢!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作者畅想有雪的陶然亭,回忆花香满园的陶然亭,各有一番景致,但都不及冬日无雪的陶然亭更有魅力。
B.文章说茶楼门口拉二胡唱京戏的大爷给这番京城气象定了调门,“调门”指的是此地所具有的文化底蕴和特色等。
C.漫步华夏名亭园,作者想起了绍兴,想起了眉山,想起了惠山,意在表达对往昔美好的怀念和恍若隔世的感叹。
D.陶然亭湖岸的垂柳,枝条虽然是干干的,但是柔中带韧,蕴藏着生机勃勃的力量和浓郁深沉的情愫。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写冬天的“窑台茶馆”冷冷清清,与作者在西湖边喝茶的情境形成对比,客观地写出了南北方冬天的不同特点。
B.文章语言富有特色,多处使用叠词,如“湿漉漉”“竹林幽幽”等,写出了物象的特点,音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C.文章说行走在华夏名亭园“穿起了往日行走的记忆”,与李白的诗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都运用了化动为静的手法。
D.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样,具有和谐自然的整体美感,体现出精巧的艺术构思。
3.结合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有深意,被称作园林之眼。(3分)
(2)这是一种高妙的中国智慧。(3分)
4.作为一篇游记,本文用了大量篇幅写作者的联想与感受,对此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课内知识考查(共10小题,20分)
完成5-14题。
5.下列选项中,不全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A.“离骚”者,犹离忧也 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B.非及乡时之士也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C.屈平既绌 赢粮而景从
D.乃令张仪详去秦 齐与楚从亲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争宠而心害其能(伤害) 智勇多困于所溺(沉湎)
B.蒙故业,因遗策(继承) 函梁君臣之首(用匣子装)
C.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喜欢)
D.不获世之滋垢(获得) 振长策而御宇内(举起)
7.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大破楚师于丹、淅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B.上官大夫与之同列 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
C.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系燕父子以组
D.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8.下列句子中,与“陈陈相因”的“因”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因利乘便 B.因河为池
C.蒙故业,因遗策 D.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全都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2分)
①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②屈平正道直行 ③出则接遇宾客 ④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⑤以致天下之士 ⑥与其所以失之者 ⑦屈平属草稿未定 ⑧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⑨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⑩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A.①③④⑧⑩ B.①②④⑥⑦ C.①③④⑦⑨ D.①②④⑧⑨
10.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词类活用现象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②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③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④谗谄之蔽明也
⑤邪曲之害公也 ⑥明道德之广崇 ⑦其后楚日以削 ⑧天下云集响应 ⑨抑本其成败之迹
⑩吞二周而亡诸侯 因利乘便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以弱天下之民 ④泣下沾襟
A.①⑦/②⑥ /③ /④ /⑤⑧⑩/⑨ B.①⑦⑧/②⑨/⑩ /③ /④⑤/⑥ /
C.①⑦⑧/②⑨/③⑥ /④ /⑤/⑩ D.①⑦⑧/②⑨/③⑩ /④ /⑤ /⑥
11.下列句子的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蝉蜕于浊秽 ②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③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④“离骚”者,犹离忧也 ⑤遂绝齐 ⑥故内惑于郑袖 ⑦而告以成功 ⑧此不知人之祸也
⑨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⑩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A.①⑥⑨/②⑦/③/④⑧/⑤⑩ B.①⑦/②/③/④⑧/⑤⑨/⑥⑩
C.①⑥⑨/②③/④⑧/⑤⑦/⑩ D.①⑦/②③/④⑧/⑤⑩/⑥⑨
12.阅读《红楼梦》第五回中《飞鸟各投林》的曲文,下列曲文与人物对应关系正确的一项是(2分)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
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
好一似食尽乌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A.巧姐 晴雯 探春 妙玉 B.巧姐 黛玉 李纨 惜春
C.湘云 黛玉 探春 妙玉 D.湘云 晴雯 李纨 惜春
13.宝玉挨打是《红楼梦》前四十回情节的高潮部分,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宝玉挨打原因的一项是(2分)
A.调戏母婢金钏儿 B.结交琪官蒋玉菡,表赠私物
C.结交柳湘莲 D.会见贾雨村时应对不佳
14.小徐同学想探究《红楼梦》中贾探春这一人物形象,她列出了一些要细读的章回,你认为其中哪一回略读即可 (2分)
A.第3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B.第37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衡芜苑夜拟菊花题”
C.第55同“辱亲女愚妾争闲气 欺幼主刁奴蓄险心”
D.第74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 矢孤介杜绝宁国府”
三、古诗文阅读(本题共7小题,2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7题。(共3小题,9分)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
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稍徙乾德令、武成节度判官。仲淹使陕西,辟掌书记。修笑而辞曰:“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初范仲淹之贬饶州也修与尹洙余靖皆以直仲淹见逐目之曰党人自是朋党之论起修乃为朋党论以进其略曰:“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顾侍臣曰:“如欧阳修者,何处得来?”奉使河东。自西方用兵,议者欲废麟州以省馈饷。修曰:“麟州,天险,不可废;废之,则河内郡县,民皆不安居矣。不若分其兵,驻并河内诸堡,缓急得以应援,而平时可省转输,于策为便。”由是州得存。使还,会保州兵乱,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陛辞,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帝曰:“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
知嘉祐二年贡举。时士子尚为险怪奇涩之文,号“太学体”,修痛排抑之,凡如是者辄黜。毕事,向之囂薄者伺修出,聚噪于马首,街逻不能制;然场屋之习,从是遂变。
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五年,卒,赠太子太师,谥曰文忠。
奉诏修《唐书》纪、志、表,自撰《五代史记》,法严词约,多取《春秋》遗旨。
论曰:“三代而降,薄乎秦、汉,文章虽与时盛衰,而蔼如其言,晔如其光,皦如其音,盖均有先王之遗烈。”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初/范仲淹之贬饶州也/修与尹洙/余靖皆以直仲淹见逐/目之曰/党人/自是/朋党之论起/修乃为朋党论以进/
B.初/范仲淹之贬饶州也/修与尹洙/余靖皆以直仲淹见/逐目之曰/党人/自是朋党之论起/修乃为朋党论以进/
C.初/范仲淹之贬饶州也/修与尹洙/余靖皆以直仲淹见逐目之曰/党人/自是/朋党之论起修/乃为朋党论以进/
D.初/范仲淹之贬饶州也/修与尹洙/余靖皆以直仲淹见逐目之曰/党人/自是朋党之论起修/乃为朋党论以进/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冠,古代未成年人披发或束发于耳侧;到成年时,男子二十岁行成人礼而戴冠。
B.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与科举制一并属于古代选官制度。
C.嘉祐,古代用皇帝的年号来纪年,嘉祐是北宋皇帝赵祯的年号,其庙号为仁宗。
D.致仕,古代称当官为致仕;与之相对,官员交还官职、辞官退休称为“乞骸骨”。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范仲淹以言事被贬,欧阳修因替他说公道话也被贬;后来范仲淹任职陕西,想聘请他担任掌书记,欧阳修却没有接受。
B.欧阳修因论事恳直得罪了不少人,皇帝虽然很赞赏他的直率,但却担心他与同僚不好相处,于是就派他到河东去任职。
C.欧阳修反对放弃麟州以节省粮饷的意见,认为如果放弃它,黄河以东的郡县百姓就不能安居,这使麟州最终得以保存。
D.欧阳修主持礼部进士考试时,排斥那些新奇怪僻的文章,这个做法虽不能为所有人所接受,但考场的文风从此大为改变。
(二)课内文言文语句翻译
18.翻译下面的句子。(共2小题,10分)
(1)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5分)
(2)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五代史伶官传序》)(5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9-20题。(共2小题,9分)
临江仙
陈与义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注]此词是词人在建炎三年(1129)避金兵流寓湖南、湖北一带逢端午感怀今昔而作。
1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两句写词人在端午节高咏《楚辞》,既有对屈原的怀念,也有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B.词人由眼前的榴花联想到昔时鲜红的舞裙,突出了昔日宴饮的热闹与词人的意气风发。
C.上阕末句“满帘风”衬托出客人不知亡国恨而一味高歌的快意,表达了词人内心的悲愤。
D.“试浇桥下水”与苏轼“一尊还酹江月”句,写了相同的行为,但寄寓的情感却不相同。
20.词的下阕是如何抒发词人感情的?请简要分析。(6分)
四、名句默写(共6小题,12分)
21.在横线处填上正确的语句。
(1)王维《山居秋暝》中由写景转为写人,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的诗句是“ , ”。
(2)善用典故是李商隐创作的一大特点,如《锦瑟》中“ , ”两句就化用了“鲛人泣珠”和“良玉生烟”的典故。
(3)《书愤》中的“ , ”两句,作者感叹世事艰难,追述了年轻时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
(4)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志向给予了高度评价,把它与日月相提并论的句子是“ , ”。
(5)“焚书坑儒”是秦始皇采取的“愚民”政策的集中表现。贾谊在《过秦论》中通过“ , ”揭露了这一做法。
(6)如果要告诫人们注重细节,防微杜渐,避免“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之患,可借用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 , ”这两句。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22-24题。
气象学上把唤雨称作“人工增雨”。可是,变化莫测的天气,怎么会服从人的调遣,降下雨来呢?让我们来看看云的降水机制。云是空气垂直运动的结果, ① ,地面的水汽也被夹带着一起上升。在这个过程中,一部分水汽蒸发掉,一部分则升入云中,因冷却而凝结,成为云中水汽的一部分。 ② ,不仅仅取决于云中水汽的含量,还取决于云中供水汽凝结的凝结核的多少。云中即使水汽含量特别大,但没有并且仅有少量的凝结核,水汽也不会充分凝结,不能充分下降。基于此,科学家们想出了一个办法,即根据云的性质、高度、厚度等情况,分别向云体播撒制冷剂、结晶剂或吸湿剂、水雾等,以改变云滴的大小、分布和性质,干扰中气流,改变浮力平衡,加速其生长过程,以达到降水的目的。
高空的云有暖型云(云内温度在0°C以上)和冷型云(云内温度在0°C以下)。针对冷型云的人工增雨,通常是播撒制冷剂和结晶剂,增加云中冰晶浓度,以弥补云中凝结核的不足,达到降雨的目的。 ③ ,则通常是向云中播撒吸湿剂和水雾,加强云中碰并,促使云滴增大,达到降雨的目的。
22.下列句子中的“一起”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一起”,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
B.张晴挑选了几件衬衣,问:“这几件衣服一起多少钱?”
C.为了警戒将来,执法部门严肃处理了这一起停产事故。
D.原来一起的流氓,自第二天起就跑到超市来起哄。
2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六、写作(6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万物皆有惯性,万事也可以说皆有惯性。惯性本是物理概念,它是物体的一种固有属性:物体的质量大,惯性就大;物体的质量小,惯性就小。惯性永不消失,外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却不能改变惯性;物体的质量不发生改变,惯性就不会改变,要改变惯性,就必须改变物体本身。如今,惯性又被用以表示一种生活状态,一种思维方式……
以上材料能给人以一定的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
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B(A项,“但都不及冬日无雪的陶然亭更有魅力”无中生有。作者在文中并没有表达“都不及冬日无雪的陶然亭更有魅力”的意思。C项,“意在表达对往昔美好的怀念和恍若隔世的感叹”说法错误,意在说明华夏名亭园的亭子丰富,具有历史文化底蕴。D项,“蕴藏着生机勃勃的力量和浓郁深沉的情愫”中“浓郁深沉的情愫”说法错误。从原文第十段“此时只余干干的枝条,在寒风中微微摆动。但它柔中带韧,不是能轻易扯得断的,蕴藏着生机勃发的力量,像是书法和绘画中的线条”可知,没有“浓郁深沉的情愫”。故选B。)
2.C(“与李白的诗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都运用了化动为静的手法”分析错误。“穿起了往日行走的记忆”是化抽象为具体。)
3.(1)亭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园林中地位极为重要,具有传神作用。(3分)(2)中国人通过亭展现社会历史变迁,让人们感受相关历史名人的人格魅力。(3分)
4.①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②丰富文章内容,增添文章的文化意蕴;③虚实结合,拓展了文章的意境。(每点2分,酌情给分)
5.A(A项,“离”,同“罹”,遭受/没有通假字。B项,“乡”同“向”,以前的/“泥”同“涅”,染黑。C项,“绌”同“黜”,被罢免官职/“景”同“影”,像影子一样。D项,“详”同“佯”,假装/“从”同“纵”,合纵。故选A。)
6.B(A项,害:嫉妒。C项,爱:吝惜。D项,获:辱、被辱。故选B。)
7.D(A项,介词,在/介词,比。B项,代同,他,指屈原/结构助词,的。C项,连词,表目的,译为“来”/介词,用。D项,均为转折连词,却。故选D。)
8.C(“陈陈相因”的“因”是动词,沿袭。A项,介词,趁着。B项,介词,凭借。C项,动词,沿袭。D项,副词,趁机。故选C。)
9.A(①“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时间词,今年的下一年。②无古今异义。③“宾客”,古义:各诸侯国的使节;今义:客人。④“从容”,古义:委婉得体;今义:不慌不忙,镇静。⑤“以致”,古义:两个词,以,来;致,招致,招引。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话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⑥“与其”,古义:“与”,连词,和,同;“其”代词,他。今义:连词,比较两件事而决定取舍的时候,“与其”用在放弃的一面。⑦无古今异义。⑧“于是”,古义:在这时;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⑨无古今异义。⑩“从事”,古义: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今义:做,投身到(事业中去)。故选A.)
10.D(①“内”“外”:名词做状语,在内,在外。②“原”:名词做动词,推其根本。③“存”“兴”:使动用法,使……保全,使……振兴。④“谗谄”:动词做名词,谄媚之辞。⑤“邪曲”:形容词做名词,品性不正的小人。⑥“明”:形容词做动词,阐明。⑦“日”:名词做状语,一天天地。⑧“云”“响”:名词做状语,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⑨“本”:名词做动词,考察,探究。⑩“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利”:形容词做名词,有利的形式。 “短”:形容词做动词,诋毁。 “弱”:使动用法,使……变弱。 “泣”:动词做名词,泪水。故选D。)
11.B(①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于浊秽蝉蜕”。②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莫不欲求忠以为自”。③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人又谁能以察察身,受汶汶物者乎”。④判断句,“者也”表判断。⑤省略句,“遂绝(于)齐”。⑥被动句,“于”表被动。⑦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而以成功告”。⑧判断句,“也”表判断。⑨省咯句,“(怀王)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⑩被动句,“见”“被”表被动。①⑦状语后置句,②宾语前置句,③定语后置句,④⑧判断句,⑤⑨省略句,⑥⑩被动句。故选B。)
12.B(“有恩的,死里逃生”说的是巧姐,因为当年她母亲王熙凤善待了刘姥姥,种下善缘,因此家族败落后,刘姥姥家救了她。“欠泪的,泪已尽”说的是多愁伤感以泪洗面,最后香消玉殒的林黛玉。“老来富贵也真侥幸”说的是李纨,在贾兰中举后获封请命夫人。“看破的,遁入空门”说的是惜春,看破世事无常,最后出家当了尼姑。故选B。)
13.C(柳湘莲首次出场是在第四十七回“呆霸王调情遭苦打”,曹公首次介绍了柳湘莲,不属于宝玉挨打原因。并且在这一章里,两人在宴会上首次相见,谈论起给秦钟上坟一事,二人感慨,一个有钱不自由,一个自由没有钱。故选C。)
14.A(A项,第3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介绍贾探春的笔墨较少,因而这一回略读即可。B项,第37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衡芜苑夜拟菊花题”中,探春写了《咏白海棠》,诗歌是对她“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的形象的进一步描绘。“芳心无力”使人联想到断线风筝,“缟仙羽化”也使人联想到离家远嫁。探春把自己的情操赋予了白海棠,实际上是借白海棠咏叹自己。要细读。C项,第55回“辱亲女愚妾争闲气 欺幼主刁奴蓄险心”中,凤姐小产,王夫人治家水平有限,找李纨协助,无奈李纨也是个活菩萨,只怕越帮越忙,又派探春、宝钗协助。这一回主要写探春管理贾家事务。要细读。D项,第74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 矢孤介杜绝宁国府”中,写到查抄大观园时,在探春室内,探春不但顶撞凤姐,还打了王善保家的一记响亮耳光,痛骂狗仗人势的奴才。这充分体现了探春的性格和远见卓识。要细读。故选A。)
15.A(“皆以直仲淹见逐”意思是都因为为范仲淹申辩而被逐迁,“见逐”表示被动,不能拆开,排除B项。“修乃为朋党论以进”,“修”是主语,与后面的谓语部分构成完整结构,不应断开,排除C、D两项。故选A。)
16.D(“古代称当官为致仕”错误。“致仕”,辞官退休。)
17.B(“担心他与同僚不好相处”概述不正确。“如欧阳修者,何处得来”的意思是“像欧阳修这样的人,到哪里去找啊”,这是皇帝对欧阳修的肯定,仁宗勉励他敢于说话,并没有“担心他与同僚不好相处”。)
18.(1)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信巨”“陈”、宾语前置句各1分,句意2分)
(2)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及”“困”被动句各1分,句意2分)
19.C(“高歌”的是词人自己,不是客人;“无人知此意”是没有人理解自己,而不是“客人不知亡国恨”。)
20.①直抒胸臆,“万事一身伤老矣”一句写出词人心忧万事却孑然一身、垂垂老矣的境况,表达了词人报国无门的感慨;②借景抒情,“戎葵凝笑”用拟人手法,表达了对自己落魄处境的自嘲;③用典抒情,“湘中”用屈原典故,词人用酒凭吊屈原,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每点2分,酌情给分)
21.(1)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2)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3)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4)推其志也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5)焚百家之言 以愚黔首(6)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22.A(A项,“一起”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一起”都是副词,指一齐、一同;B项,“一起”是副词,指一共;C项,“一起”指一次;D项,“一起”指一样、一伙。故选A。)
23.示例:①随着空气的上升②高空的云是否降雨③针对暖型云的人工增雨(每处2分,酌情给分)
24.示例:即使云中水汽含量特别大,但没有或仅有少量的凝结核,水汽也不会充分凝结,不能充分下降。(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即使”应在“云中”前面;二是不合逻辑,“并且”应改为“或”。)(3分,酌情给分)
25.[写作指导]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第一句话出物和事引出话题一惯性,说明惯性范围之广“;第二句话追本溯源,凸显“惯性”的物理属性,强调“惯性”与物体质量之间的关系;第三句话进一步强调惯性具有永恒性,惯性不可以消除;惯性的存在、改变与物体本身相关,想要改变惯性需着眼于改变内在因素,也即物体本身。最后一句将思考范围由物理属性层面引向更宏大的领域,引导学生从个体思维、社会生活、民族特性、国家历史等角度去思考谈论这一问题。写作时注意,“惯性”一词没有褒贬之分,它是人们长期形成的固有思维、行为模式或生活方式,在界定概念时考生需要注意不受惯性思维影响,没给“惯性”下定义,就直接批判“惯性”或打破“惯性”。好的“惯性”要保持,不要改变,坏的“惯性”要改变。除了分清楚“惯性”的好坏之外,还应将重点放在如何减少坏的惯性的束缚,突出个人的改变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这样的观点。整体上建议采取层进式结构,由生活中的感悟到个人成长再到国家发展,写出深度。[参考立意]打破惯性舒适圈,奋斗书写青春华章;跳出惯性牢笼,广阔天地大有可为;莫让惯性束缚你的思维。
文言文参考译文: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时即死了父亲。幼年时欧阳修聪敏过人,读书就过目不忘。等到成年时,卓有声誉。
范仲淹因著文指陈时弊而被贬谪,在朝官员大多上奏为他解救,只有左司谏高若讷认为应当黜除。对此欧阳修写信对高若讷进行谴责,说他简直不知道人间还有羞耻一事。高若讷将欧阳修的信交给皇帝,因为(这个缘故)欧阳修被贬为夷陵县令,不久又调任乾德县令、武成节度判官。范仲淹出使陕西,聘请欧阳修为书记官。欧阳修笑而谢绝说:“我昔日的举措岂是为了一己之利?我们虽然同时被斥退,但也不必同时升迁。”当初,范仲淹被贬到饶州,欧阳修与尹洙、余靖都因为为范仲淹申辩而被逐迁,世人都视他们为“党人”。从此,朋党的议论便产生了,欧阳修于是作《朋党论》一文以进呈仁宗。在文中他议论道:“君子以志同道合结为朋党,小人因有共同的利益结为朋党,这是很自然的道理。所以作为一国之君,应当摒退小人的伪朋党,而多多提携君子的真朋党,这样,天下就可以达到大治了。”
欧阳修论事切直了当,因此有些人把他看作仇敌一样,唯独仁宗勉励他敢于说话,当面赐给他五品官的服饰。对侍臣说:“像欧阳修这样的人,到哪里去找啊?”他奉命出使河东。自从对西部发动战事以来,议政的人打算放弃麟州以便节省粮饷。欧阳修说:“麟州是个天然险要的地方,不可以放弃;如果放弃它,那就黄河以东的郡县百姓都不能安居了。不如从那里分出一部分兵力,驻扎黄河附近的各堡寨中,这样,遇到情势紧急时就可以呼应援助,而在平时可以节省物资的运输,这在策略上是有利的。”因此麟州得以保存下来。出使河东回京以后,适逢保州发生了兵变,因此又任命他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在告别皇上时,仁宗对他说:“到那里去不要作久留的打算,想要说什么,就随时讲吧。”(欧阳修)回答说:“我做谏官时可以直接论事,现在超过我职务的范围来论事,是有罪的。”仁宗说:“只管说好了,不要区别在朝还是在地方。”
欧阳修主持嘉祐二年礼部进士的考试。当时读书人崇尚作新奇怪僻的文章,号称“太学体”,欧阳修对那些险怪奇涩的文字,坚决加以排斥贬抑,凡是像这样的都不予录取。录取之事完结后,过去那些文字浮薄而又喜欢自我标榜的人等欧阳修一出现,就聚在他的马前起哄,巡街的士兵都无法制止;但是考场的文风,从此就大为改变了。
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官。熙宁五年,去世,追封为太子太师,谥号是“文忠”。
他奉皇帝的命令纂修《唐书》的纪、志、表,又独立写成了《五代史记》,笔法严谨而文字简练,大多继承了《春秋》笔法。
作者评论:“夏、商、周以来,近至秦、汉,文章虽然随时代变化而盛衰,然而语言如此和善,文采如此光华,声音如此清晰,都有古代圣王的遗风。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