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第一课《白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主掌握“鹭、宜、精巧”等要求会认、会写的字词,抄写喜欢的自然段,做到正确、整齐、美观;
2. 品读语言,通过对比勾连,想象品鉴,感受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白鹭的特点来抒发喜爱、赞美之情的;
3. 背诵课文,积累喜欢的段落,初步体会散文诗的诗情画意之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教学重点】
能借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白鹭的赞美之情,了解作者是如何把这种感情融入对白鹭的描写中的。
【教学难点】
能借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白鹭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分享激趣,导入新课
1.导入:同学们,美好的一天从学习语文开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本单元我们将会跟随名人名家在“白鹭”、“落花生”、“桂花雨”、“珍珠鸟“这些具体的事物中感受作者抒发的感情,恰如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一花一鸟总关情,阅读任务是“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务抒发感情的方法”,习作任务是“写一种事物,表达自己的感情。”
2.“一切景语皆情语”,在中国文人的笔下,白鹭常常入诗入画。这样的画面让你想起了哪句诗?这样的画面又让你想起了哪句诗?......那白鹭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鸟,能受到这么多文人墨客的青睐,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郭沫若先生的散文诗《白鹭》一探究竟吧!
3.板书课题“白鹭”:注意在这里鹭是一个形声字,上声下形。读“路”的音,“鸟”表示“鹭”是鸟类的一科,常见的有白鹭、朱鹭、苍鹭等。
二、整体感知白鹭的“精巧”
1.课前老师已经让同学们预习了课文,谁来试着读读?(生读,师评价)扫清了识字障碍,让我们一起赶快走进课文感知白鹭之美吧。
2.白鹭这种很常见的鸟,在郭沫若眼中却是一首----“精巧的诗”。
(师板书:精巧的诗)在你们印象中,诗有哪些特点呢?(语言精炼形象,节奏感强,富有意境。)
3.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呢?接下来请大声朗
读 2-5自然段,边读边想边画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白鹭的精巧?
预设 1: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1)适宜是什么意思?(恰到好处) 2-5自然段中哪些语句体现了白鹭的身段大小适宜 哪些语句体现了白鹭色素的配合适宜?谁找到了?
①预设:雪白的蓑毛,铁色的长喙,青色的脚看出白鹭色素的配合的。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
生答,师小结:你很会学习,巧妙地抓住了关键词,从“雪白”“铁色”“青色”等表示颜色的词语体会到白鹭色素的配合非常适宜。
a为什么这里不用“雪白的羽毛”,而是用“雪白的蓑毛”?师:因为“蓑”是用草或棕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工具。白鹭身上的羽毛又多又长,就像披了一件雪白的蓑衣一样,所以说是雪白的蓑毛,明白了吗?
b那么作者对此是如何评价白鹭的色素配合的?预设:作者的评价是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这句话是是什么意思?“素”的意思是白,“黛”意思是黑,“这句话的意思是再白一点就太白了,再黑一点就太黑了,白鹭的一切都是刚刚好!
②那白鹭“身段的大小”从哪里可以体现出来非常适宜?作者对此又是如何评价的?
预设 1:全身的流线型结构看出身段的美。我们从白鹭全身的流线型结构体会到了它的身段美。谁还有补充?
预设 2: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忽”和“分”是古代计量单位。
蚕吐丝为忽,十忽为一丝,十丝为一毫,十毫为一厘,十厘为一分。“忽”和“分”强调极其微小,小到极致。这句话说明了白鹭身段美得恰到好处,多一点或少一点都不行。)
预设 3: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使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这个句子是在写白鹭吗?不是。作者想写白鹭的美,为什么又写白鹤、朱鹭和苍鹭?这是把白鹭和白鹤、朱鹭、苍鹭进行了对比,写出了白鹭无论色素的配合,还是身段的大小,都很适宜的特点,恰到好处,突出了白鹭的美。随文识字:鹤。
小结:其实作者对白鹭外形的评价是改编宋玉《登徒子赋》里面描写美丽女子的句子,我们来对照看一下,你有什么感受?预设:在作者眼中白鹭就是那美丽的女子,特别好看。这颜色和身段,都是描写白鹭的什么?
预设:外形。教师板书(外形之美)
三、探究白鹭在“不同场景中的美”
师:刚刚我们已经看到并感受到白鹭的色彩美与身段美,如果白鹭处在不同的场景中,它还美吗?下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 6—8自然段,找出你认为在哪个场景中能体现出白鹭美的句子。
1.水田钓鱼图
(1)说说你的感受。预设:我感觉这幅图有了白鹭的装饰显得更美了,它就像钓鱼的人一样。
(2)师:白鹭会钓鱼吗?把“钓鱼”改成“捉鱼”怎么样?预设:不可以改,钓鱼应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传神地写出了白鹭捕鱼时的样子。说它钓鱼,可以显出它的姿态很美,也很悠闲自在。师:借助插图,我们可以感受到图画之美。水田为镜匣,白鹭为主体,好一幅水墨丹青,如果让你给这幅画起一个名字,你会叫它什么?(板书:水田垂钓图)
过渡:如果水田垂钓图是悠然的,那么 7、8自然段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请同学们四人为一小组,试着用上刚才的方法学习,先找找哪些语句让你很有画面感,抓住关键词,再试着给这幅画取个名字。
2.枝头望哨图
(1)哪个小组代表分享一下你找到了哪些语句让你们很有画面感?你找到了第 7段,说说你的感受。看着它站在小树的绝顶,我们心里可真替它(担心),而它却很(悠然);这可真是特殊的爱好,所以,“嗜好”的意思就是一
(2)你们说,在晴天的清晨,白鹭站立在小树的绝顶,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预设 1:我觉得不是在望哨,因为望哨都是注意力集中的并不悠闲,而白鹭是悠闲的状态。
预设 2:可能不是在望哨,因为句子是疑问句,给人的感觉就不是。
(3)师:那么,白鹭站在小树的绝顶,向远处瞭望,它究竟在干什么呢 请同学们尽情的发挥想象,试想白鹭是什么身份,它可能在干什么?
师小结:的确,作者的这一疑问,真能引起我们读者无限的遐想。多么耐人寻味的生活画面啊。我们可以给这幅图画起个名字,叫—师板书(清晨望哨图)
3.黄昏低飞图
(1)师:白鹭的美无处不在,这幅画面又可以起一个怎样的名字?黄昏低飞。赏析“低飞”:在落霞满天的黄昏,白鹭正低低地来回飞旋着,是那么悠闲,那么自在。悠闲的你见到悠闲的白鹭,定会其乐无穷。你能把这种乐趣读出来吗
(2)这般诗情画意的白鹭,还有人觉得美中不足呢!请大家读一读第 9段,他们认为美中不足的是什么 那就是——不会唱歌,作者也是这么认为吗?
预设:作者并不这么认为,作者觉得白鹭本身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歌太铿锵了,白鹭是柔美的,这就是作者认为的美中不足之美。
(2)今天我们能有幸领略到白鹭的无穷韵味,这不得不感谢郭沫若先生那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希望同学们也能用自己的双眼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四、回扣单元主题,总结写法
1.追溯写作背景。
2.总结:白鹭的美如诗、如画、如歌,千言万语,浓缩成了——首尾呼应的这两句话。本篇散文,作者借助具体的事物“白鹭”抒发自己的感情,这种写作手法叫做——借物抒情。(板书:借物抒情)
3.作业布置:
课下请同学们背诵课文,抄写你喜欢的自然段,并仿照课文第 2-5段或 6-8段,写一写你熟悉的事物,试着通过具体的事物表达感情,为你喜欢的动物写上一首“精巧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