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桥》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3.《桥》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26 20:31: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3 桥(共2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咆、哮”等8个字,会写“咆哮、惊慌”等11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文中的短句。
3.通过老支书的神态、语言、动作感受人物形象。
4.能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重点
通过老支书的神态、语言、动作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能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8个字,正确读写11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整体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出示课件2)
1.教师出示桥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桥现代大桥的雄伟壮观。
2.教师导入:一座桥能连接两岸,一座桥能跨越天堑,一座桥甚至能带来生存的希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以《桥》为题的小说。
3.板书课题:桥,学生齐读课题。
二、介绍小说(出示课件3)
小说是一种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小说与诗歌、散文、戏剧并称“四大文学体裁”。
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学习字词。
1.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出示课件4)
(1)教师提出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朗读课文,并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3)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读课文,能够调动他们的思维紧跟课堂节奏,把握小说内容,之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主要内容,有助于培养语言表达和概括能力。)
学习字词。(出示课件5)
四、再读课文,厘清结构
1.(出示课件6)教师出示要求:认真朗读课文,思考这篇小说向我们展示了哪些情节。
2.学生认真朗读课文,梳理小说情节。
3.汇报交流(出示课件)
教师板书:山洪暴发 组织撤离 祭奠亲人
(设计意图:引导学梳理小说情节,厘清文章脉络,培养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
五、学习“山洪暴发”部分
1.(出示课件)教师出示自主学习要求:读1—6自然段,思考文中的村民遇到了一场怎样的天灾。在天灾面前,人们又有怎样的表现。请画一画相关词句并进行批注。
2.学生自由读“山洪暴发”部分,圈画相关内容,并进行简单批注,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
六、梳理围绕“桥”而产生的四次冲突
1.(出示课件)教师提出问题:村民们一起奔向的是一座什么样的木桥?小说围绕木桥产生了哪几次冲突?
2.学生自由读全文,围绕“桥”梳理四次冲突,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
七、课堂演练,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村支书临危不乱、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领悟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二、学习“组织撤离”部分
1.感受老支书的形象
(1)(出示课件)教师提出合作探究要求:读第7—23自然段,思考,在慌乱的情况下,老支书是如何组织大家撤离的?画出描写老支书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想一想:这篇小说写了一位怎样的老支书。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批注相关内容,并小组合作探究老支书的形象,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
2.感受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1)教师提出要求:画出环境描写的句子,说一说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起到了什么作用。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批注相关内容,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
三、学习“祭奠亲人”部分
1.(1)(出示课件)教师提出合作探究要求:读第24—27自然段,小说最后才点名老汉与小伙子的关系,这些写有什么好处?
(2)学生自由读课文,小组内交流相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
四、感受人物形象,理解题目深意。
探究: 课文为什么以“桥”为题目?你认为这座桥把什么与什么连接起来了?
五、主题概括,拓展延伸
1.主题概括
《桥》是一篇微型小说,叙述了一位村党支部书记面对暴发的山洪,以自己的威信、 忠于职守的信念和沉稳果决的指挥,将村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用一位共产党员的信念和一个父亲的爱,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拓展延伸。
六、课堂演练,课后作业
小练笔:洪水退去,获救的乡亲们又重建了一座新桥,乡亲们想立一块桥头碑纪念老支书,请帮助乡亲们写一段碑词吧。
板书设计
13 桥
山洪暴发 组织撤离 祭奠亲人
老支书 忠于职守 舍己为人 坚持原则 不徇私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