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精品实用高效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50年代初,周总理接受美国记者的采访,随手将一支美国派克钢笔放在桌上。记者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生产的钢笔呢?”总理回答道:“提起这支笔啊,那可就话长了。这不是一支普通的笔,而是一个朝鲜朋友在朝鲜战场上得到的战利品,是作为礼物送给我的。我觉得有意义,就收下了贵国的这支笔。”周总理的外交辞令意味深长,风趣巧妙,让人拍案叫绝。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这样的外交人物。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疏通文意。
2、通过分析对话、对比、衬托手法,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3、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作者简介】
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汉皇族。他在学术文化上的主要贡献是对古籍做了全面系统的分类整理工作,其作品既有史学价值,又有文学价值。
【作品简介】
《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分为12策,共33篇,分国编次。上接战国,下至秦并六国,记事前460-前220约240年。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背景链接】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题目解说】
“唐雎不辱使命”,“辱”,辱没、辜负。使命,出使的任务。
题目的意思是:唐雎没有辜负使命,完成了出使的任务。
文题交代了本文的主要事件。
【字音字形】
唐雎(jū) 夫(fú)专诸 怫(fú)然 韩傀(guī)
徒跣(xiǎn) 缟(gǎo)素 休祲(jìn) 抢(qiāng)地
【疏通文意】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
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 于秦。
使:派 谓:对……说
以:用 易:交换
其:表示祈使语气 许:答应
加惠:施予恩惠 虽然:虽然如此
于:从 终:始终
弗:不 说:同“悦”,高兴
使:出使 于:到
译文: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打算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 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而:可是,表转折 以:凭借
以:把 为:当作
错:通“措”,放置 广:增广,扩充
逆:违背 者:助词,不译
轻:轻视 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
若:像 是:这样
虽:即使 岂直:哪里只是
译文: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况且秦国灭亡了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却凭着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当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安陵君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唐雎答道:“不,不是像您说的这样!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而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来也不敢交换,哪里只是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呢?”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 亦 尝 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 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怫然:愤怒的样子 公:对人的敬称
亦:也 尝:曾经
闻:听说 伏:倒下
布衣:平民 徒:裸露
跣:赤脚 抢:碰,撞
尔:同“耳”,罢了 庸夫:平庸无能的人
士:有胆识有才能的人 之: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
于:在,到 休祲:吉凶的征兆,这里偏指凶兆
若:如果 必:一定
缟素:穿白色丧服 是:这样
挺:拔
译文: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横尸百万,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胆识有才能的人发怒。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胆识有才能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有发作出来,上天就降下了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变成四个人了。如果有胆识有才能的人一定要发怒,就会倒下两具尸体,流血五步远,全国人民都要穿白色丧服——今天就是这样。”(说罢)拔出宝剑站起来。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 以有先生也。”
色挠:面露胆怯之色 长跪而谢之:直身跪着,向唐雎道歉
谕:明白,懂得 徒:只
以:因为
译文: 秦王神色沮丧,直身跪着,向唐雎道歉:“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可是安陵国却凭着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整体把握】
1、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文章讲述了战国时期安陵国使者唐雎不畏秦国强权,坚决维护国土并最终使秦王屈服的故事。
2、秦王对唐雎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用原文回答)
明确: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之。
【合作探究】
1、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安陵君派唐雎出使到秦国,要他完成的使命是什么?
明确:秦王提出以大易小,企图不战而直接吞并安陵小国,安陵君不答应,秦王不高兴,所以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
完成的使命:不用安陵的五十里换秦国的五百里。
2、第1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为下文作铺垫,更能突出唐雎出使任务的艰巨。
3、秦王对唐雎说“秦灭韩亡魏”之事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明确:安陵君如果违抗我的意愿,将会遭到韩国和魏国的下场。
4、把第1段安陵君说的话与第2段唐雎说的话作比较,看相同点与不同点是什么。
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明确:相同点:拒绝与秦交换土地。
不同点:安陵君对秦王先恭维,后委婉拒绝;而唐雎是直接拒绝,态度坚决。
5、文章第2段秦王与唐雎的对话中,可以初步看到秦王与唐雎怎样的性格?
明确:秦王贪得无厌、狡诈骄横、不可一世;
唐雎从容镇定、胆识过人、忠心爱国、坚持正义、维护尊严。
6、第3段中,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呢?
明确:“天子之怒”是指“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秦王之所以说“天子之怒”,是想以武力威胁,施以恐吓而让唐雎屈服。
7、面对秦王大怒并发出威胁时,唐雎表现如何?
明确:首先,唐雎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
其次,唐雎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识的勇士,不畏强暴,刺杀秦王。
最后,唐雎“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舍生取义,挫败秦王。
8、本段列举了三个事例,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明确:排比,增强语势,表明唐雎要效仿他们刺秦,突出了其不畏强暴、大义凛然的形象。
9、“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的原因是什么?说明秦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对表现唐雎有何作用?
明确:原因是秦王害怕出现“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的局面。
说明秦王是一个前倨后恭、欺软怕硬、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人。
从侧面衬托了唐雎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胆识过人、忠心爱国的优秀品质。
10、归纳人物性格。
明确:秦王:狡诈贪婪、以强凌弱、骄横狂暴、外强中干、色厉内荏;
唐雎:从容镇定、有勇有谋、胆识过人、不卑不亢、爱国忠君、不畏强暴、视死如归。
11、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这两个人物形象的。
明确:①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其中最突出的是对话。
②对比、衬托。安陵君大敌当前有一国之君的见识,但无解决问题的方法,衬托出唐雎的过人之处,最后完成使命得到印证。秦王开始的盛气凌人和后来的“色挠,长跪而谢之”的对比;秦王的前倨后恭和唐雎的前恭后倨的对比映衬。
12、归纳主旨
明确:本文用对话生动形象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揭示了弱国安陵国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拓展延伸】
1、学了这篇文章,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明确:①落后就要挨打。
②实力才能赢得最后的和平。
③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上策。
④外交家的雄辩只能让侵略者理屈,并不能让他放弃战争。
⑤要知人善任,重用人才。
⑥一个英雄的人物在民族、国家中的重要作用。
⑦国与国之间要加强对话、沟通、消除误会、通过政治、外交途径解决一切争端。
2、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明确:①墨子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
②晏子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
③蔺相如出使秦国,完璧归赵。
④葛亮舌战群儒,联吴抗曹。
【课堂检测】
1、按要求填写原文。
(1)唐雎有意激怒秦王,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卑不亢,维护了本国的尊严。
(2)秦王恼羞成怒,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威胁。
(3)唐雎慷慨陈词,历数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歌颂其壮举。
答案:(1)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2)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3)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2、“秦王不说”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秦王不说”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3、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只有用心揣摩,方能领会真实意图。试体会下列句子的“潜台词”。
(1)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2)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3)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答案:(1)如果安陵君违抗我的意愿,也会遭到像韩国和魏国那样灭亡的下场。
(2)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我发怒的话,就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
(3)我将效法他们三人,将要与你同归于尽。
4、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并且请唐雎“坐”,你认为秦王真的屈服了吗?为什么?
答案:这是秦王的权宜之计,表现出他的奸诈狡猾。他请唐雎“坐”,是坐下来谈,而不是放弃吞并。文中所说,也只是恭维唐雎的话,从当时秦国在军事上的压倒优势及秦王的性格来看,秦王是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的。
【文言积累】
1、通假字
(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注意)
(2)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
2、词类活用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怒,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这里指发怒)
(2)天下缟素(缟素,名词用作动词,穿丧服)
(3)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作动词,扩大,扩充)
3、古今异义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闻,古义:听说;今义:用鼻子嗅)
(2)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夫,古义:用在句首,作发语词,表示要发表议论,不译;今义:夫人,丈夫)
(3)长跪而谢之曰(谢,古义:道歉;今义:感谢)
4、一词多义
(1)于
①仓鹰击于殿上(在)
②受地于先王 (从)
③请广于君 (给)
④使唐雎使于秦(到、往)
(2)以
①以大易小 (用)
②徒以有先生也(因为)
③以君为长者 (把)
④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