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语文第20课《曹刿论战》精品实用高效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九下语文第20课《曹刿论战》精品实用高效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27 09:03: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曹刿论战》精品实用高效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春秋时期,周朝式微,礼崩乐坏,诸侯争霸,战乱频仍。鲁国因为曾经支持公子纠与齐桓公争夺君位而得罪了齐国。鲁庄公十年的春天,强大的齐国派遣大军攻打弱小的鲁国,在国破家亡的危急关头,鲁国的平民——曹刿,挺身而出,凭着卓越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略力挽狂澜,取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现在,让我们走进《曹刿论战》,去感悟圣贤先哲的睿智和谋略。
【学习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课文,疏通文意。
2、学习文章通过对话和对比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领会剪裁精当的写法。
3、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作者简介】
左丘明(约公元前502年-约公元前451年),春秋时史学家。鲁国人,双目失明。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太史公司马迁称其为“鲁君子”。相传曾著《左氏春秋》(又称《左传》)和《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作品简介】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写人物生动,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背景链接】
长勺之战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此前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jǔ)国的公子小白争夺君位,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并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还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公子小白抢先归齐,取得君位,即齐桓公。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齐胜鲁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然齐桓公仍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再次发兵攻鲁,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故称“长勺之战”。
【字音字形】
曹刿(guì) 又何间(jiàn)焉
肉食者鄙(bǐ) 弗(fú)敢专也
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小惠未徧(biàn) 公与之乘(chéng)
夫(fú)战 旗靡(mǐ)
【朗读停顿】
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③可/以一战。
④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⑤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⑥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疏通文意】
  十年春,齐师 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十年:鲁庄公十年 师:军队
伐:攻打 乡人;同乡的人
肉食者:当权者 鄙:目光短浅
间:参与 以:凭、靠
安:安身 弗:不
专:独自享有 必以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对:回答 遍:遍及、普遍
从:听从 牺牲:古代祭祀用猪、牛、羊等
虚:虚夸,夸大 信:实情
孚:使信服 福:赐福,保佑
狱:诉讼事件 察:明察
情:实情 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以:凭借 属:类
则:就
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宫去见庄公。曹刿问庄公:“您凭借什么作战?”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帛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夸,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曹刿回答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去。”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 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 逐齐师。”
乘:乘坐 鼓:击鼓进军
之:起补足音节作用 败绩:大败
驰:驱车追赶 辙:车印
轼:车前横木 遂:于是,就
逐:追赶,追击
译文: 鲁庄公和曹刿共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啦。”齐军大败。鲁庄公将要驱车追赶齐军。曹刿说:“还不行。”他向下看了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前横木眺望齐军,说:“可以追击了。”于是就追击齐军。
  既 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 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既:已经 克:战胜
故:原因,缘故 夫:发语词
作:鼓起 再:第二次
竭:穷尽 盈:士气正旺盛
故:所以 测:推测,估计
伏:埋伏 靡:倒下
译文:已经战胜了,鲁庄公询问那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穷尽了。他们的士气穷尽而我们的士气正盛,所以战胜了他们。(齐国是)大国,难以揣测,怕有埋伏。我看到他们的车印混乱,远望到他们的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整体把握】
全篇的文眼是什么?文章按事情发展的过程主要分为哪几个情节?
明确:“远谋”。
战前问战——战中胜战——战后论战。
【合作探究】
1、用原文回答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①齐师伐我,公将战。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交待了哪些内容?
明确:战争的时间、交战的双方、战争的性质。
3、文章写曹刿与乡人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①以乡人对国事的冷淡反衬曹刿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
②曹刿的答话“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全文的总纲,为下文写鲁庄公的“鄙”和曹刿的“远谋”作铺垫,也写出了曹刿的自信和对“肉食者”的鄙视。
4、战前,鲁庄公认为作战可以凭借的条件有哪些?
明确:(1)衣食与近臣分享(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祭祀神灵讲诚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3)审理案件依实情(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曹刿对这些条件是什么态度?
明确:曹刿否定了前两个条件(把战争寄托在大臣的支持和神灵的保佑上),肯定了第三个条件(“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即审理案件依实情)。
6、曹刿为什么认为可以凭借第三个条件打一仗?这体现了曹刿的什么政治主张?
明确:因为曹刿认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忠之属也”,也就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能得到人民拥护。
政治主张: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
7、“战则请从”在内容和结构上各起什么作用?
明确:内容上:表现曹刿主动请战的热忱和勇敢;
结构上:自然过渡到下文战争过程中实战经验的描述。
8、在作战中,鲁庄公与曹刿各自做了怎样的战略决策。
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反攻,但是被曹刿阻止,等待齐人三鼓之后才肯发起反攻战;
而在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作了充分的判断后才发起追击战。
9、“将鼓”“将驰”表现鲁庄公什么性格特点?照应了上文的哪个句子?
明确:表现鲁庄公鲁莽草率、急躁冒进。
照应了上文的“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个句子。
10、两个“未可”、两个“可以”,和“下视”“登轼而望”等动作,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性格?
明确:胸有成竹、从容镇定、谨慎、善于观察敌情,善于把握战机。
11、“既克,公问其故”在内容和结构上各有什么作用?
明确:内容上突出鲁庄公的愚钝,军事上无知,反衬曹刿的远谋;
结构上承上启下。
12、“既克,公问其故”中的“其”指代什么?
明确: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
曹刿为什么在“齐师败绩”之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才认为可以追击?
13、曹刿对此是怎么解释的?
明确:“齐人三鼓”后才击鼓进军,是因为“彼竭我盈”,此时才是最佳进攻时机。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是因为“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看到敌人“辙乱”“旗靡”,确认了齐军是狼狈逃窜,溃不成军,才乘胜追击。
用两个成语解释就是“以逸待劳”和“知己知彼”。
14、纵观全文,在长勺之战中,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①政治上取信于民,得到百姓的拥护。
②军事上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善于分析敌情,知己知彼,把握战机,即抓住有力的进攻时机——“彼竭我盈”之时,后发制人;抓住适宜的追击时机——“辙乱旗靡”之时。
15、归纳曹刿的形象特点。
明确:①爱国:身为一介平民,为国事担忧,参与论战,并报国于疆场;
②有政治远见。懂得取信于民的重要性,认识到人民是国家之本;
③军事才能卓越。作战中沉着冷静,谨慎果断,善于抓住战机,后发制人,详察敌情,使鲁军大获全胜。
16、归纳鲁庄公的形象特点。
明确:目光短浅、政治无能,急躁冒进,军事无知。但勇敢有担当,虚心纳谏,任人唯贤,不耻下问。
总之,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
17、鲁庄公形象的塑造对于表现曹刿的形象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明确:起到对比映衬作用。文章以鲁庄公的“鄙”来衬托曹刿的“远谋”,用鲁庄公政治上的无能和军事上的无知来衬托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使曹刿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18、归纳主旨
明确:本文通过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表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
19、文章哪些地方详写?哪些地方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曹刿分析战前的政治准备和指挥鲁军作战的经过,以及战后谈论鲁国取胜的原因详写;
而对于战争双方对峙、交锋的具体经过等略写。
这样安排,详略得当,突出了曹刿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这个中心。
【写作特色】
(1)详略得当,中心突出。
(2)运用对话,语言精练。
(3)对比衬托,形象鲜明。
【课堂检测】
1、用原文语句填空。
①曹刿不听乡人劝阻,执意请见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作战中,曹刿两次抓住战机,出奇制胜,第一次是在“__________”之时,第二次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之时。
⑤曹刿向鲁庄公解释他“登轼而望”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论述取信于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由本文引申出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
答案: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④彼竭我盈 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⑤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⑦一鼓作气
2、《曹刿论战》刻画人物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和写作手法?
答案:(对话)语言描写。对比。
【文言积累】
1、成语积累。
(1)一鼓作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事情做完。
(2)辙乱旗靡:形容军队溃败混乱。
(3)彼竭我盈:他们的士气已经枯竭,我们的士气正旺盛。
2、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
(2)忠之属也(忠,形容词作动词,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3)公将鼓之(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3、古今异义。
(1)牺牲玉帛(牺牲,古义:指祭祀用纯色全体牲畜;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2)小大之狱(狱,古义:指诉讼事件;今义:监狱)
(3)必以情(情,古义:诚心;今义:感情)
(4)忠之属也(忠,古义:尽力做好分内的事;今义:忠诚)
(5)可以一战(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能够)
(6)肉食者鄙(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粗俗,低下)
(7)再而衰(再,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
4、一词多义。
(1)故
①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②故逐之(所以)
(2)其
①其乡人曰(代他的,这里指曹刿)
②吾视其辙乱(他们,指齐军)
(3)请
①曹刿请见(请求
②战则请从(允许)
(4)焉
①又何间焉(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呢”)
②惧有伏焉(兼词,于此,在哪里)
(5)之
①肉食者谋之(代词,代事)
②公与之乘(代词,代人)
③故克之(代词,代齐军)
④小大之狱(的)
⑤公将鼓之(助词,无意)
(6)以
①何以战(凭借)
②必以分人(把)
③必以信(用)
④必以情(按照)
⑤可以一战(凭借)
5、特殊句式。
(1)省略句:
①乃入见。
②民弗从也。
③必以分人,可以一战。
④再而衰,三而竭。
(2)判断句:
①忠之属也。
②夫战,勇气也。③夫大国,难测也。
(3)倒装句:
①何以战?
②战于长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