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古人谈读书 第一课时 课件(共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5 古人谈读书 第一课时 课件(共1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26 21:26: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古人谈读书
第一课时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课文内容带来的启发。
阅读要素
★借助关键词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文选取了两则古人关于读书、学习言论的文言文片段,告诉我们读书的态度和方法。我们可以从两则文言文中找出关键词句,来体会古人读书的方法,从而理解课文内容。第一则选自《论语》,讲述的几种学习态度和方法都是关键句;第二则选自朱熹的《童蒙须知》,关键句是"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我们借助这些关键句,就可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阅读要素点对点
导入新课
书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走进书就走进了一个丰富的世界。那么,如何读书,才能与这位朋友心灵相通呢?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感受古人带来的启示。
自读课文,借助注释,读准字音。
初读课文
生字我会读
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
同桌两人练习朗读
精读课文
浏览课文,圈出二则文言文片段的出处或作者等信息。
朗读课文,快速找出课文的出处或作者等信息。
浏览课文,圈出二则文言文片段的出处或作者等信息。
第一则出自《论语》。《论语》是记载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言行的典籍。孔子是一位大学问家,十分重视学习,《论语》中多处讲到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第二则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他编写的《童蒙须知》,对儿童的生活起居、学习、道德行为、礼节等都作了详细规定。
默读第一则文言文,结合注释,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话的大意。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译文:聪明而又好学,不以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译文:默默地记住知识,学习不感到满足,教诲别人不知疲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我不是生来就知道一切的人,我是喜好古代文化,勤奋追求的人。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译文:学习知识就像追赶什么似的,追赶上了又担心会丢失。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译文: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宿不睡觉的去思考问题。可是这样做并没有任何好处,还不如去学习。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再读课文 注意停顿。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
尝试在小组内背诵
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课文内容说给家人听。
同学们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