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我要的是葫芦第一课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4 我要的是葫芦第一课时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26 21:05: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4《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在语言环境中认识9个生字“葫、芦、藤、谢、蚜、盯、啊、赛、怪”,会写6个生字“棵、谢、想、盯、邻、治”。解释“赛过、盯着、花谢”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反问句、感叹句的语气,梳理主人公一心只要大葫芦的心情。
3.能说出种葫芦的人最后没有得到葫芦的原因与从故事中明白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
1.认识“葫、芦”等11个生字,会写“棵、谢”等8个字,会写“从前、细长”等8个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表达特点。
三、教学难点
使学生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字帖、葫芦叶、葫芦花等道具。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聚焦葫芦。
1.单元导入。
2.请大家猜个谜语。出示谜语。
3.出示字卡。学习葫芦的芦是轻声。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与葫芦有关的寓言故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喜爱葫芦。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思考:我要的是怎样的葫芦?
2.学习生字“赛”。理解“赛过”。根据理解再读课题,体会那个人想要大葫芦的心情。
3.借助简笔画,了解葫芦的生长过程。
(1)葫芦长什么样啊?生找句子。
师:那我们一起跟着课文种一棵葫芦。师画简笔画。
师:首先在泥土里种下一粒种子,种子生根发芽。接着长出什么样的葫芦藤?
生:细长的。师画葫芦藤。一起读好“藤”,师补充:藤是草本植物的茎。生活中哪些植物也有又细又长的藤?
生:西瓜藤,丝瓜藤。
师:他们都是藤植物,所以藤这个字的部首是草字头。字帖“藤”
师:葫芦继续长啊长,又长出了什么?
生:绿叶。
师;对呀,长满了绿叶,真是一棵枝繁叶茂的葫芦。师贴叶子。师:接着又长出了什么?什么样的小花?
生:雪白的小花。师贴小花。
4.学习“谢”,理解谢的意思并学习“谢”的写法。
(1)师:什么时候长小葫芦呢?生读句子。PPT出示“谢”
师:“谢”这个字平常经常用。你能用谢来组个词语吗?生:感谢。
师:这里的谢也是感谢的意思吗?
生:掉落。师拿下花朵。
师:联系生活,我们知道了谢在这里表示“掉落,枯萎”的意思。平常遇到不认识不理解的字呀,我们还可以用查字典的方法。
(2)出示谢。教师板书。提示:要把生字写好,要一看结构,而看占格,三看关键笔画。学生学写“谢”字。师出评价标准“正确”、“规范”“整洁”。
5.体会小葫芦的可爱。
师:孩子们看,叶子、花、葫芦藤和小葫芦共同组成了“一棵葫芦”。字帖“棵”。跟老师读一棵葫芦。
师;你们看,这些小葫芦嫩嫩的,绿绿的,可爱吗?
预设生:可爱。请读出小葫芦的可爱。
师:原来加上语气词“啊”和感叹号可以让句子表达的情感更强烈。这就是感叹句。谁能读好这句话。
师:你喜欢这么可爱的小葫芦吗?
生:喜欢。
师:那个人也非常喜欢,喜欢到什么程度了?
生: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引导学生朗读: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三、转变——葫芦“生病”
1.师:真是越看越喜欢。有一天这个人又去看葫芦,他看到了什么?出示第二段。一起读。生自由朗读第二段。
2.师:出示蚜虫。看,这就是蚜虫。因为是一种昆虫,所以是虫子旁。你知道蚜虫有什么危害吗?生交流讨论。
师:出示蚜虫的危害。是啊,蚜虫把植物里的营养都给吸干了,植物就会枯萎,死亡啊,多么可怕呀!可是那个种葫芦的人心理怎么想?
3.出示句子:“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师:谁来读好这句话。
生朗读。师指导朗读。
师:有几个虫子怕什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
生:有几个虫子不可怕。
师:观察一下,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吗?
生:第一个句子是感叹句,语气更加强烈。
师:是呀,感叹句会让语气更加强烈。来读好这个感叹句?
4.理解“盯”,体会那个人只关注葫芦不关注蚜虫的想法。
师:他的眼睛盯着小葫芦,他的眼睛里只有小葫芦。我们来看这个盯字,盯是什么意思?
生:看。
师:这是盯的古文字。左边是一个目,右边是一个丁字形。一个人目光专注地看时,眼睛瞪得大大的,就好像扎进木头里的钉子一样,一动不动,目不转睛。这就是盯。
5.学习“自言自语”,体会小声朗读。
(1)师:这个人盯着小葫芦怎样的说啊?
生:自言自语的说。
师:这个言很有意思。下面的口表示我们的嘴巴,上面是嘴巴里的舌头,张口动舌来说话,这个字就是言。所以,自言自语的意思就是——自己跟自己说话。
(2)词语训练,选词填空。
说话的方式有很多种,自己跟自己说话就是()只说了两三句话就是()有说不完的话就是()说好听的话就是()
师:这个人自言自语说了什么呢?多么投入啊。跟自己说话,声音会大吗?学着他的样子,自言自语地说出这句话。师请学生上台表演读,盯着小葫芦读一读。
四、劝说——不治葫芦。
1.师:他得到比南瓜还要大的葫芦了吗?因为生了蚜虫。他看到了没有?他的邻居也看到了。出示第三自然。
师:邻居就是住在他隔壁人家的人。邻居看见葫芦生病了,什么心情?引导学生体会担心,着急。
出示句子:“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
师:那个人听了邻居的劝告,听了没有?出示句子:“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师:那他的意思是治还是不治?
生:不用治。出示: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师:看得出来,这个人一点儿也不在乎。
2.分组朗读两个句子,体会反问句语气的不同。
师:本单元也刚刚学过一个反问句。意思不变,换个说法?出示: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天不过井口那么大,不用飞那么远。师:同样一句话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但表达的意思却是相同的。我们的语言文字就是这么有趣。
3.分角色扮演,体会任务心情。
五、感悟——失去葫芦。
1.师:他不治叶子上的蚜虫,结果怎样了。出示最后一段。PPT出示课文插图。
师: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原来的葫芦是绿油油的,现在都黄了。看着这一地的小葫芦,他心里会怎么想?引导学生体会后悔。
2.师:种葫芦的人想要葫芦,为什么最后一个也没有得到?
预设1:原来啊,植物的生长都是有联系的。一棵葫芦是一个整体,当叶子上生了蚜虫,葫芦也会受到牵连。他现在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
预设2:要听从别人正确的劝告。
师小结
3.续编《我要的是葫芦》“第二年,那个人又中了一棵葫芦......”这次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
六、拓展阅读。
1. 小结:通过学习课文我们懂得了植物的生长是有联系的,事物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小故事蕴含大道理。请同学们阅读学习任务单上的《亡羊补牢》,想想你懂得了什么?
2.推荐阅读《中国寓言故事》,书中每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很深刻的道理。比如:滥竽充数、铁棒磨针等,相信你可以从中受到更多的启发。
七、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