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 出塞》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 出塞》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26 22:25: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1《古诗三首-出塞》教学设计
《出塞》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古诗。作者是被誉为“七绝圣手”“诗家夫子王江宁”的唐代诗人王昌龄。《出塞》是王昌龄的边塞组诗作品,选入课文的是第一首,表达了诗人希望启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愿望。诗人从景物描写入手,首句用互文手法勾勒了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突出战事时间的久远。次句联想起边塞战争中那些可歌可泣的将士,突出空间的辽阔。前两句营造出雄浑的意境和历史的沧桑感。后两句由前两句的叙事转为议论,诗人借对前朝名将的怀念,表达了希望边关能够巩固、国家安全与统一能够实现的心情。该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家国情怀”,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围绕着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本课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边塞诗。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征戍士兵的内心世界,感受边塞诗的特点。
3.抓住典故“龙城飞将”理解诗人对朝廷启用良将、减少战乱的盼望。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边读边想象画面,理解体会诗意,感悟诗歌所描写的意境。难点是能感悟作者内心情感,感受诗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诗趣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诗的国度里。读诗,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情操,也能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还能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这节课我们就穿越到唐朝的大漠边关,走进王昌龄的《出塞》,去感知诗人的赤子情怀。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注意观察生字“塞”,请学生提出书写建议),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部编教材很重要的一个特色就是文化的传承。对古诗的学习以及古诗文化内涵的了解,是点燃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一把火。
二、解诗题,晓背景,知诗人
(一)解诗题
知道什么是“塞”吗?出示《说文解字》对塞的注释:“塞”就是修筑在边区的屏障。边塞就是国家的边境、边疆。一个边塞的安全可关乎着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出塞”的意思能说出来吗?远出到国家的边塞。
(二)晓背景
出示唐朝的疆域图:在唐朝和突厥的边塞线上,有一座山脉叫阴山。阴山像一条分界线把南北分开,阴山以北物资匮乏,那里的游牧民族总是觊觎中原王朝的丰富物产,不时南下侵犯。这条边塞线上可以说是连年战事不断。唐玄宗开元年间,为了开疆拓土,也为了保持边疆安宁,于是重修秦汉时的关口和长城,同时全国征兵到边塞保家卫国。
(三)知诗人
在这样的背景下,青年时期的王昌龄,满怀着报国之志远出到了唐朝的边塞,写下了许多气势雄浑、格调高昂的边塞诗,由此被誉为“七绝圣手”“诗家夫子王江宁”,其中最为经典的就是这首《出塞》。【设计意图】
解读诗题,帮助学生对诗的内容有基本的了解,培养学生根据题目获取信息的能力。出示地图,让学生对边塞的环境和距离产生具象认知,并了解历史背景,进而认识到诗人的报国之志。同时增进学生对诗人的亲近感,激发学生学习新诗的兴趣。
三、正字音,读诗韵
1.读通《出塞》。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正多音字的读音这首诗中有四个多音字,“塞”在题目中已经确定,请同学说其他读音并组词。“将”在古诗中有标注读 jiàng,请同学说出是什么意思,并说说其他读音再组词。另外两个字的读音你是怎样断定的?谁来说?学生用多种方法断定“还”在诗中读 huán。教师出示字典“教”的读音及释义,确定 jiào四声。
3.读准节奏:师范读,生仿读。常见的七言诗通常按二二三的节奏来读。
师范读,做到节奏明显。
请全体同学合作读诗,注意读出节奏。
【设计意图】明确多音字的读音及相应释义,是学习这首诗不可缺少的环节,培养学生对古诗学习方法的总结能力。同时,进行朗读节奏的指导,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
四、明诗意,悟诗情
1.品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轻声地读读这两个诗句,你读出了什么样的画面?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对“互文”略作说明。但凡脍炙人口的诗作,都有着极强的思想文化魅力。请你们再轻声地读读这两句诗,你觉得诗人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现在,你就是这驻守边关的将士,在这凄冷、艰苦的边塞一待就是多年,从未回家。望着这轮明月,你会想什么?学生情境回答。转换角度,现在,你就是千里之外的将士的家人,已经三年五载没有收到来自战场的任何音信,遥望着明月,你会想什么?学生情境回答。这可是在边关,在战场呀,家人在那万里之外,唯有明月寄别情,谁来读一读这两句?
(学生情境读)
引导学生看地图与《资治通鉴·唐纪》史料,进一步感受“万里”和“人未还”。这就是征人的行路难、还家难哪!孩子们,现在的你,就置身于这边关的古战场,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回答)
播放古战场视频,请学生说说自己看完古战场作战视频的感受。男女生分别有感情地朗诵。
王昌龄在边塞望着明月和边关,他仿佛看到了这数千年来战死沙场的未还之人,引导学生有感情地齐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样的征战,使得多少家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出示:“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白骨已枯沙上草,家人犹自寄寒衣。“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教师分别释义引导学生来读这些诗句,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
2.品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戍边将士们悲惨凄凉的命运(板书:悲),让王昌龄悲愤涌上心头。
他喊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两句诗的大意你理解了吗?
学生说大意。
那对于李广,你有所了解吗?可以根据课下注释,或者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来说说对李广的了解。
(学生回答)
看来李广是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将军,唐朝有位诗人还写过一首赞美李广勇猛的诗,出示唐代诗人卢纶的《塞下曲》师生合作读诗。读了这首诗,你读出李广是一位怎样的将军呢?
(学生回答)出示资料:
李广,汉朝名将,能骑善射,骁勇善战。他一生与匈奴交战 70余场,无一败绩匈。奴人盛传李广是神,畏称其为“飞将军”。他镇守的边关,匈奴人闻之胆战心惊,数年不敢侵扰。当时的匈奴听到李广的名字怎么样?
(生答)
王昌龄看到这边塞上战火不断,想到飞将军李广对匈奴的震慑,不由感叹国无良将,所以他期盼谁的出现?相机引导学生回答出是盼望像李广一样的英勇善战的国之良将。这些边塞线上如果有这样的英雄,就不会有游牧民族对中原王朝的大肆入侵。所以王昌龄盼望有李广这样的国之良将,震慑边关,减少战乱。来吧,让我们读出王昌龄的呼唤!谁来读一读?
学生个别读。
这是大唐所有子民对盛世和平的期盼,一起读----当大漠的悲歌响彻九霄,有多少儿男出征万里不能回家。
女生读----可即便是刀光剑影、战死沙场,也无法熄灭将士们内心如火的信念。
男生读----这是诗人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
(板书:在“悲”后板书“壮”)
这寥寥 28个字,就是诗人一片赤诚之心的见证!难怪明代诗评家李攀龙评价,生读“唐人七绝压卷之作”。
这远去的千百万征人的背影,他们虽九死一生、仍义无反顾地走向战场;他们虽痛恨战争,但又勇敢杀敌保卫家国太平!这就是征人的赤子豪情!
学生用激情诵读向征人、诗人和他的作品致敬!悲凉中流露壮美,愤恨中满是赤子热忱!教师让学生明确边塞诗的这一共性。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借助注释、想象画面、情境创设等多种方法,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逐步理解诗意,并进行语言文字的实践。同一主题诗句的引入与朗读,既促进学生与诗人情感发生共鸣,又增强学生积累古诗词的意识。
(五)承诗志
一首《出塞》,道尽了诗人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配乐)千百年来,建功立业,报效祖国,始终是涌动在中华儿女心中不灭的信念。陆游说: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一生读)
陆游病卧孤村,他还一心想着要为国家去戍守边疆;文天祥说: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罢休。
(一生读)
文天祥即便身在牢狱,他还心向南宋,宁死不屈;王翰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男生读)
巾帼不让须眉,李清照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女生读)
这些不朽的诗作,成为我们代代传颂的家国情怀(板书,并齐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龙城飞将虽已逝,它是古时戍边将士,奋勇杀敌、马革裹尸;龙城飞将今犹在,它是今时无数的仁人志士,负重前行,为我们创造现世的安稳与和平。
诗人盼望的和平,我们实现了;诗人求贤若渴的愿望,我们达成了;诗人眼中的太平盛世,我们看到了!中国,还是要靠一代代少年,去努力,去奋斗!学生带着家国情怀齐诵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