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文言《论语》十二章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句式。
2.文学常识积累:了解孔子的生平、思想,与《论语》。
3.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解《论语》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体会为学和修身之道。
【拓展资料】
《论语》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共20篇。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四书”:《大学》《论语》《中庸》《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其中,“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孔子的弟子三千,达人七十二。《论语》中出现最多的是子路,出现42次,第二的是子贡,出现28次,并列第三的是颜回和子夏,各为21次。
仲由,字子路、季路
仲由性情刚直,好勇尚武,曾凌暴过孔子,孔子对他启发诱导,设礼以教,子路接受孔子的劝导,请为弟子,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做孔子的侍卫。
后做卫国大夫孔悝的蒲邑宰,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好勇力,任内开挖沟渠,救穷济贫,政绩突出,辖域大治。周敬王四十年(鲁哀公十五年),卫国内乱,子路临危不惧,冒死冲进卫国国都救援孔悝,混战中被蒯聩击杀,结缨遇难,被砍成肉泥。
端木赐,子贡
儒商鼻祖,善于经商,是孔子弟子中的首富。“端木遗风”指子贡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风气,成为民间信奉的财神。子贡善货殖,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之风,为后世商界所推崇。
除此之外,他还被鲁、卫等国聘为相辅,可谓是文、商、政三结合的第一人。
子贡还是一个出色的外交家,善于雄辩,经常穿梭各国,出色地完成了各种政治使命,不断发挥自己的外交才能。
颜回,字子渊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极富学问。颜回刚入孔门时,在弟子中年龄最小,性格又内向,沉默寡言,才智较少外露,有人便觉得他有些愚。这是由于子渊的天性忠厚和内向掩盖了他的聪颖明思。
颜回虚心好学,使他较早地体认到孔子学说的精深博大,他对孔子的尊敬已超出一般弟子的尊师之情。他以尊崇千古圣哲之情尊崇孔子,其亲若父与子。
颜回整理了易经,他随孔子周游列国之后,重新回到了鲁国,开始他的讲学之路,同时他也帮助孔子整理古代典籍,颜回在整理时,不局限于一般的刻写和编简,而是致力于重复考证及校对,与不同古籍互作参证对比,弃伪保真。在整理《易》过程中,子渊呕心沥血,以致过于劳累而死,孔子十分悲痛。
卜商,字子夏
少时家贫,苦学而入仕,曾作过鲁国太宰。孔子死后,他来到魏国的西河(今山西河津)讲学。授徒三百,当时的名流李克、吴起、田子方、李悝、段干木、公羊高等都是他的学生,连魏文侯都“问乐于子夏”,尊他为师,这就是有名的“西河设教”。
子夏的教育思想在全面继承孔子的教育思想基础上,又在教育目的论、教学过程论、学习和借鉴历史、慎交益友等方面有发展创新,是上承孔子、下启荀子和《大学》、《中庸》等光辉篇章的重要一环。
【品读学习】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孔子说。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曰,说。
【学而时习之】而,连词,表顺承。时,按时。习,温习、复习。
【不亦说乎】亦,也。说,通“悦”,愉快。不亦……乎,表委婉地反问。
【不知而不愠】知,理解。愠,生气、恼怒。
【君子】志同道合的人。
译文:孔子说:“学习知识并按时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事吗?别人不理解我,我却不恼恨他,不也是君子的行为吗?”
深入理解:
这一章主要讲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第1句讲(学习的方法):“学”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把“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讲(交友的态度):和志同道合的人做朋友,是一件乐事。
第3句讲(个人的修养):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曾子】孔子的弟子。
【吾日三省吾身】吾,我。日,每天。三,虚指,泛指多次。吾身,自己。
【为人谋而不忠乎】为,替。谋,谋划。忠,尽心竭力。
【交而不信乎】交,交往。信,诚信。
【传不习乎】传,动词名用,传授的知识。习,复习。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跟朋友交往是否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深入理解:
①曾子每天从哪三个方面反省自己?反映了他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A.为别人办事→忠义
B.与朋友交往→诚信
C.温习知识→勤学
②“吾日三省吾身”历来是很多人的座右铭,这句话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这是一种严于律己,勇于自我剖析、自我反省的表现。只有这样,我们才会不断净化自己的思想,才能在求学和做人方面都得到提高。
(3)子曰:“吾十有(yòu)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yú jǔ)。”——《为政》
【吾十有五志而于学】有,通“又”。志:有志。而,表顺承,就。
【三十而立】立,立身,指有所成就。
【 惑 】迷惑,疑惑。
【天命】上天的意旨。命,命令。
【耳顺】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从心所欲】顺从意愿。
【逾矩】越过法度。逾,越过。矩,法度。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于做学问,三十岁就能自立于世,四十岁就能够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才懂得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就能达到随心所欲而又不会越过法度。”
深入理解:
①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环境左右
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
②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当思想与言行统一,能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时,就达到了极高的道德境界。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温故】温,温习。故,形容词名用,旧知识。
【知新】知,得到、获得。新,形容词名用,新的理解和体会。
【可以为师矣】可,可以。以,凭、凭借。为,作为。师,老师。
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凭着这一点就可以做老师了。”
深入理解:
“学而时习之”与“温故而知新”都提到了复习学过的知识的重要性,两者强调的侧重点相同吗?为什么?
不相同。前者强调“时习”,即侧重强调按时复习的重要性;后者强调“知新”,而知新离不开独立思考,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过去的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这就体现了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罔】而,却。则,就。罔,迷惑,即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疑惑。
译文: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深入理解:
“思”和“学”之间是怎样的一种辩证关系?
学习与思考是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对所学的深入理解,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方能有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dān)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哉】哉,感叹词,啊。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堪其忧】堪,忍受。忧,忧愁。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多么高尚啊!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贫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颜回的品质多么高尚啊!”
深入理解:
这一章表现了颜回怎样的品质?淡泊名利、安贫乐道、志趣高洁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好之者】喜欢它的人。好,喜欢。
【乐之者】以它为乐的人。乐,以……为乐。
译文: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深入理解:
这一章揭示了什么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就会由被动变为主动,并成为乐事。这样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又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gōng)/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饭疏食,饮水】饭,吃。水,古代热水为“汤”,冷水“水”。
【曲肱而枕】曲肱,弯着胳膊。枕,以……为枕。
【于】于,介词,对。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如同天上的浮云。”
深入理解:
颜回与孔子在志趣和心境上有着怎样的共同点?
认为真正有道德、有理想的君子,不会为物质享受而迷失自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yān)。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三人】虚指,几个人。
【焉】复词,于此。于,在。此,这里,其中。
【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好的方面、优点。而,表顺承。从,跟从、学习。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其中必然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长处向他们学习,将他们的不足作为借鉴而改正。”
深入理解:
这一章告诉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学习态度?
正确的学习态度:虚心求教,取长补短,改正不足。随时随地向一切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fú),不舍昼夜。” ——《子罕》
【川上】河边。川,河,河流。
【逝者如斯夫】逝,离开。斯,代词,这。 夫,句末语气词,表感叹。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时光像这河水一样流逝,日夜不停。”
深入理解:
这一章运用了什么修辞?
比喻。用流水日夜不停、一去不返比喻时间的飞逝,指明时间的宝贵。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慨叹,勉励我们一定要加倍珍惜时间。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三军可夺帅】三军,军队。夺,改变。
【匹夫不可夺志】匹夫,普通人。志,志向。
译文: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深入理解:
你是如何理解这一章的?
这句话说的是:军队虽然人多势众,但如果人心不齐,其主帅仍可能被人抓去,而主帅一旦被人抓去,整个军队失去了领导人,也就会全面崩溃。匹夫虽然只有一个人,但只要他真有气节,志向坚定,那就任谁也没有办法使他改变。
所以启发我们:人一定要有志气、品格。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改变自己的心志,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12)子夏曰:“博学/而笃(dǔ)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笃志】坚定志向,笃,坚定。
【切问而近思】(遇事)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切,恳切。
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事能够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深入理解:
子夏的求“仁”途径是什么呢?
广泛学习,坚定志向,多问多思,联系实际思考自我。
【内容总结】
这十二章语录主要阐述了求知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和修身做人的道理,意在启迪我们:勤奋自勉、谦虚好学、修养身心。
【重点字词积累】
一、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二、古今异义
古义 今义
吾日三省吾身 虚指,泛指多次 实数三
可以为师矣 两个词,可以、凭借 一个词,能够
饭疏食饮水 粗劣 冷水 疏通、疏散 指所有的水
匹夫不可夺志也 普通人 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三、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用作状语,每天。
3.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
4.传不习乎:动词作名词,传授的知识。
5.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6.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饭,吃。
四、一词多义
1.为 ①可以为(wéi)师矣 (动词,做、成为)
②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 (介词,替)
2.知 ①人不知而不愠 (动词,理解)
②温故而知新 (动词,得到、获得)
五、常用重点文言虚词
在文言文中,“而”常常作为连词,用来连接词、短语和分句。
1.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又”“和”。
例句: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2.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却”“但是”。
例句:人不知而不愠;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表示顺承或承接关系。相当于“就”“然后”“接着”;
例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学而时习之;不义而富且贵;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表示修饰关系。相当于“……地”
例句:曲肱而枕之。
【特殊句式】
1.省略句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以”后省略宾语“之”,代上文“温故而知新”,可译为“这”。
人不知而不愠:“知”后省略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了动词“择”
2.倒装句
贤哉,回也:主谓倒装,应为“回也,贤哉”
【巩固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 ) 不亦说乎( ) 人不知而不愠( ) 三省吾身( ) 一箪食( )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 曲肱而枕之( ) 博学而笃志( )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
(2)吾日三省吾身 三省: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
(4)温故而知新 新: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 殆:
(6)逝者如斯夫 逝: 斯:
(7)曲肱而枕之 肱:
(8)博学而笃志 笃:
3.选出加点的“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择其善者而从之 B.学而时习之
C.下车引之 D.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要编杂志,又要跑发行,老李整天忙得不亦乐乎。
B.王明的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老师指出他基础不牢固,教导他学习应该常温故知新。
C.这年秋天,奶奶抱病去世,大家心里很难过,都感慨逝者如斯。
D.遇事必详为考虑,而后与部下商议,择善而从。
5.填空。
(1)《论语》是 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 (体裁)著作。它与《 》
《 》《 》合称为四书,共二十篇。孔子,名丘,字仲尼, (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家、 家, 学派创始者。
(2)《〈论语〉十二章》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话是: 。
(3)《〈论语〉十二章》谈“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
(4)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的话: 。
(5)在学习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孔子所说:
。
二、阅读下列《论语》各章,回答以下各题。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⑤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⑥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⑦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可谓好学也已。”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 B.不亦乐乎/尊君在不
C.吾日三省吾身/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D.吾日三省吾身/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②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下列对《论语》及本卷所选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①章既有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也谈到了个人修养问题。
B.选文第③章是孔子对自己的学生提出要按其所言拟定人生规划。
C.选文第④章是孔子针对自己的学生颜回的表现发自内心的赞叹。
D.《论语》不是孔子写的,而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的。
(4)选文第⑥章、第⑦章所表达的主要意思分别与前面的某章有类似之处,请指出来,并稍作说明(在⑧⑦两章中任选一章作答)。
我选第___ 章,它与前面第___ 章的主要意思有类似之处,两章都讲了______
___ ___。
三、拓展阅读
孔子曰“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异能之士也。
颜回者,鲁人也,字子渊。少孔子三十岁。颜渊问仁,孔子曰:“克已复礼②,天下归仁焉。”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①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③。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注]①蚤:同“早”。②克:克制;复:实践,实行。③不贰过:不再犯同样的过失。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 ) ②孔子对曰( )
(2)颜回去世,孔子恸哭。结合你学过的知识,颜回是一个怎样的人?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一、
1.lún yuè yùn xǐng wǎng dài dān ɡōnɡ dǔ
2.(1)同“悦”,愉快 (2)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3)诚信 (4)这里指新的理解和体会 (5)罔然无所得,即没有收获 疑惑 (6)往、离去 这,指河水 (7)胳膊 (8)坚定
3.D(解析:A、B、C三项均为代词。D项是动词,到。)
4.C
5.(1)儒家 语录体 大学 中庸 孟子 春秋末期 思想 教育 儒家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二、
(1)D
(2)①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 ②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3)B
(4) ⑤ ⑥ 虚心好学
三、
(1)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对:回答
(2)例:①安贫乐道:虽然生活贫困,但却一心学习。②好学:孔子说颜回去世,就再没有好学的人了。
参考译文:
孔子说:“跟着我学习而精通六艺的弟子有七十七人”,他们都是具有奇异才能的人。
颜回,是鲁国人,字子渊。他比孔子年轻30岁,颜回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颜回才二十九岁,头发就全白了,过早的死去。孔子哭得特别伤心,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越来越和我亲近。鲁哀公问:“学生中谁是最好学习的?"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人最好学习,从不把怒火转移到别人身上,不再犯同样的过失。不幸的是寿命很短,死了,现在就没有这样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