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江门市江门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江门市江门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26 23:38: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江门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是含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要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有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第四章·差序格局》)
材料二:
亲戚关系,过去被认为是重要的社会联结,如今正在青年之中式微,他们以一种逃离的心态远离传统的亲戚关系甚至“断亲”。这里所说的“断亲”一般理解为跟直系亲属、同辈之间乃至与长辈之间日常的互动频率降低,或者没有交往,不是法律上所指的绝对的割断亲戚关系。
传统社会中,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因为生产力、收入和生活水平低下,人们总是要互助才能活下去。我们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更多以市场经济为主。我们现在越来越处在逐渐富足的状态,导致了每家每户都有一种比较典型的“家庭独立”的生存方式。包括发达的市场经济、好的政策和社会保障体系,使得我们不需要依赖传统的亲缘关系,来获取我们的生存机会。
另外,新世纪以来,中图社会的快速变化导致了各种内卷,尤其是教育的内卷,使孩子的大量时间都被各种辅导班和作业消耗摔了,他们从小到大都在“内卷化”的教育体系内生长生活,基本独立于扩大化的家庭。这种内卷化的社会生长环境,对于青少年而言,休闲生活被极大地压缩,社会交往特别是走亲戚形态的交往更少。与此网时,青少年从小就以学习为主,从小就与学校朋辈同学的见面、交流、互动显著增加,使得他们有了情感替代,用同学、朋友关系替换亲缘关系,而且、围绕着孩子的教育,家长们形成了一个圈子,造成“朋友圈”的替代,也就把原来的那些亲戚关系逐渐拉远。
作为中国典型的互联网“元世代”,00后在现实中越来越个体化,原子化和生活半径的紧缩化。互联网让00后青年群体更加享受“人与网”的日常生活方式,而不是现实中的“人与人”的生活力式,互联网抢占了青年的时间、空间和心理,造成了青年世代的交往惰性,“断亲”因沉溺网络生活方式而堂而皇之地上演。
最近几十年,中国产生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和社会流动。这种社会流动造成人们可以在不同的城市乃至国外选择工作和成家立业。这种居住地的远距离分化,导致了表兄弟妹甚至亲兄弟妹之间也没法频繁交往。
尽管互联网世代的青年呈现了比以往世代更加独立的个性和独自生活的适应能力,“断亲”的社会环境、时代条件和家庭结构,在短期内不会发生显著变化,但随着00后世代的年龄增长,他们将成家生子,之后形成自己的核心家庭,而结婚带来新的亲戚关系,他们要不断适应成年人的亲戚网络,也将唤起新的亲缘。我把这个称为“亲缘唤醒”效应,只有亲自体验才能唤醒。这种心理也可以扩展到亲缘关系或朋友关系认知层面,即有的年轻人只有自己做了父母,才知道血缘、亲缘与学缘、地缘同样重要,或许更重要。
还有一个变化是,由于国家推行二孩三孩政策,未来很多年轻人会有二孩、三孩,独生子女的现状会有很大变化。那么他们又有了兄弟姐妹了,下一代就会有二代的表兄弟姐妹。这种回归,当然不一定是完全复原,但某种亲情唤醒的回归效应应该是会出现的。
(摘编自何国盛《“断亲”青年,谁还在走亲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西洋,“家庭”是一个指向极其明确的概念,而在中图,它所包含的范围却很含糊。
B.中国大的亲属关系如同一个蜘蛛网,这张网以“自己”为中心、可能涉及无穷多的人。
C.材料二所谈及的“断亲”现象更多的是一种情感、心理意义上的,而非法律意义上的。
D.可以预期00后年轻人结婚成家后,必将唤起新的亲缘,传统的亲缘关系也会复原如初。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费孝通先生“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的比喻,形象地表明了西洋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即“团体格局”。
B.“家庭独立”的程度往往与社会的发展程度、人们的生活水平成正比,与对传统亲缘关系的依赖成反比。
C.当今社会教育的内卷严重挤占了青少年亲缘交往的时间,这是青少年中出现“断亲”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D.现实生活中,血缘、亲缘关系远远要比学缘、地缘关系重要得多,所以全社会都必须重视“亲缘唤醒”。
3.根据材料的相关内容,下列选项中的现象与相应结论的表达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吴局长把众多微信群中的“工作群”置顶,然后才是“家族群”“同学群”等等。这种排序体现了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中提及的“差序格局”。
B.因为老宅拆迁,本来关系亲密的张甲和张乙两兄弟,因拆迁费用分割问题而导致关系恶化,亲情隔断,这也是一种“断亲”现象。
C.王同学和李同学的家长为教育孩子等问题而成为微信好友,关系密切,这表明传统的亲缘关系已经被现在的各种“朋友圈”所替代。
D.江浙一带有的地方在富裕后新建了大量祠堂,加强了大家族之间的亲缘交往。可见经济发达、人们生活富足会增强人们对传统亲缘关系的依赖性。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5.“亲缘唤醒”是解决当前“断亲”问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请结合材料和现实生活,谈谈有哪些方法可以“唤醒”日渐疏远的亲缘关系。(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红色的布包
伍延秀
在偏僻的山城的旁边,有一间破烂的房子,歪斜地站在泥泞和荒草中间。房子的前半部快塌了,用几根树干撑着。在离房不远的地方,有一条小路,穿过草丛伸入山中去。这里不是引人注意的地方,但偶尔路过这里的人,总禁不住说道:
“这是谁家的房子呀?为什么这样凄凉?”
十三岁的时候,我流浪到这里。因为没有钱,天又下着雨,黑夜中我爬出了城,找到了这间黑黝黝的房子。起初,我以为这是绝了香火的人家,我大胆地把门推开,想走进去。当我的右脚刚跨过腐蚀的门槛时,一个老妇人惊愕地叫了起来:“呶呀?”
这使我感到又高兴又惊奇,赶快用僮话轻轻地说:
“伯妈!是我,落难人。想在你这里住一夜,可以吗?伯妈!我没有钱。”我说着,慢慢地摸进去。“好娃娃!你来吧!”她说。我进去了,她将我抱住,坐在炉边的木桩上。
我走了一天,没有吃饭,衣服也被汗水湿透了,很疲倦,就躺在她的怀中。她因为我是僮族(即现在的壮族),很高兴地问了我许多事情,也说了她自己的身世。我才知道,这是一个姓唐的六十多岁的寡妇。她丈夫在的时候,靠卖柴草过活。生了个孩子,叫刚宁。刚宁刚刚四岁,她丈夫就患疟疾死了。她就在给人缝针线、卖柴草的饥饿日子里,把孩子养大。她满怀希望靠着孩子度过晚年,但是孩子刚刚十八岁,就被县上抓去,阻击当时北上抗日的红军。这样,她的希望就被永远地埋葬了,她也被迫集中在这个偏僻的山谷里。
从此以后,她就常常关着门,流着泪,动也不动,悄悄地坐到深夜。有时候,她也常常站在窗前,好像盼望着什么似的,从破烂的窗框中,眺望着荒芜的旷野……后来,我朦朦胧胧地睡着了,不知道她在说些什么。
突然,我觉得她离开了我,便惊醒了。朦胧中,我看见她自己正从火炉中,扒出一颗火,吹燃着松香,房子亮了起来。一对哭红了的眼睛,黄瘦的、满是皱纹的脸,和那披在肩膀上的灰白的长头发,使我很自然地感觉到,这是一个遭受苦难折磨的不幸老人。她慢慢地从玄色的破烂衣服中,掏出一个小红布包来,正要把它打开,突然发现我已经醒来,正好奇地看着她,又急忙把小包包收起来,只是看着我微笑着。
一种孩子似的好奇心,促使我走过去,抱着她说:
“伯妈!给我看看是什么!我不要你的。”
她甩脱我的手,哄着我说:
“小娃娃看不得,看了会瞎眼哩!”
“不,你哄我,你哄我。”我领着脚向她要,几乎爬到她的身上。而她很快把拿着小包包的那只手,高高地举起来。后来,我和她讲好,不弄坏,不要她的,不告诉旁人,才给我了。
我接过小红布包包,一层一层地解开。当我快要解到最后一层的时候,她突然走到门口,用身将门板堵住,嘴唇微微地颤动着。很显然,她怕我拿走这个东西。
“慢点呀!慢点呀!狗崽儿,不要弄坏啦!”她见我解得很快,就喊起来。
我性急,很快地把七八层布包解完了,最后现出一个鲜红的纸包,看见了一张很平整的红军用的一元钞票。钞票的后面,放着一张红纸条。纸条上面,写着歪歪斜斜的汉字:
亲爱的苗、瑶、僮、侗的同胞:
你们不知道我们是怎样的人吧?让我告诉你们,我们是工人、农民自己的武装。是你们民族的真正的兄弟。为了你们,也为了我们自己,我们必须联合起来!打倒日本鬼子!打倒压迫我们的敌人……现在,我们北上抗日去。昨天在你们这里住,用了你们柴草二十斤。谢谢你们!
敬礼!
中国红×方面军士兵
一九三四年十二月
我刚刚看完这字条,她又忙着从我的手中抢过去,对我说:
“懂了吧?我的好娃娃,你讲一讲!”
于是,我把钞票和我所知道的红军的情形告诉她。她听了后,紧紧地抱着我,兴奋地说:
“要是没有他们,我这小窝窝,早就倒下啦。”说完,她拿着灯,拉我到窗前,指着窗外的撑着房子的几个大树干说:“是红军给我撑的呀!我的好娃娃,告诉我吧,他们在哪里?”
“在——北——方!”我想了一会,快乐地伸出一个小指头,指着北边。但是,她还是很不满足,又张着没有牙齿的嘴巴问:
“他们什么时候回来呀?”我没有办法回答她。等了一会,我钻进她的怀里说:
“伯妈!刚……刚宁哥哥,跟他们去就好罗!”
她沉默了一会,突然眼睛里充满了泪……
夜深了。狂风扫着窗外的旷野,发出呼呼的啸叫声。一只老鹰,在古老的枫树上,拍着翅膀“呦呦”地嘶叫着,好像在渴望着黎明的到来。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根据相关“我”的民族介绍和纸条上的称呼推测,故事极可能发生在少数民族地区。
B.老妇人同意“我”这个落难人借住一夜,并唤“我”“好娃娃”,表明老妇人慈爱善良。
C.丈夫病逝,儿子也被县上抓去了,老妇人希望全无,躲在这偏僻的山谷等红军回来。
D.从战士留下的纸条可看出,红军和《百合花》中解放军一样纪律严明,不乱拿群众物品。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中的“我”串起故事情节,是“红色布包”相关故事的见证者,使故事情节更集中,更真切感人,更能吸引读者。
B.小说开篇详细描写老妇人所处环境的残破荒芜,深刻表现了老妇人生活的孤苦凄凉,同时也为“我”流浪来到此地作铺垫。
C.小说中老妇人向“我”讲述她的身世,这避免在解“红色的布包”这个“疑”的过程中插入过多的补叙,使情节更集中自然。
D.小说通过描写老妇人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表现她对“红色的布包”的珍惜,同时也反映红军在百姓心中的重要位置。
8.小说中画线句子意蕴深刻,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9.某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小组提出一组关键词·红布包·拥军爱民·鱼水情深。假如你加入该小组,请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二、古诗文阅读(共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轼闻琦语,曰:“公可谓爱人以德矣。”
会洵卒,赐以金帛,辞之,求赠一官,于是赠光禄丞。徒知徐州。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率其徒A持畚锸B以出C筑东南D长堤E首起F戏马台G尾属于H城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顾,难道,与《陈太丘与友期行》“元方入门不顾”的“顾”词义并不相同。
B.冠,指的是把帽子戴在头上。在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表示己经成年。
C.会,恰巧、适逢,与《陈涉世家》“会天大雨,道不通”的“会”词义相同。
D.庐,泛指简陋的房屋,与诸葛亮《诫子书》“悲守穷庐”的“庐”用法相同。
12.以下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轼未成年以前,家人以历史经验教训和忠臣的人物传记来教育他,使他既聪明好学又有做诤臣之志。
B.苏轼成年之后,博通经史,勤奋读书,他既喜欢贾谊等人的见解,又喜欢庄子的道家学说。
C.苏轼在苏洵死后,到韩琦那里既报知遇之恩,又为自己求来一个额外的官职,以此光宗耀祖,以表孝心。
D.苏轼不仅精通文史,才华出众,而且精通吏治,恪尽职守,是一个能为老百姓干实事干好事的父母官。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2)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14.概括选文中苏轼所表现出的精神品格。(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短歌行①
曹丕
仰瞻帷幕。俯察几筵。其物如故。其人不存。
神灵倐忽。弃我遐迁②。靡瞻靡恃。泣涕连连。
呦呦游鹿。衔草鸣麑③。翩翩飞鸟。挟子巢栖。
我独孤茕。怀此百离④。忧心孔疚。莫我能知。
人亦有言。忧令人老。嗟我白发。生一何早。
长吟永叹。怀我圣考。曰仁者寿。胡不是保。
【注】①短歌行:为乐府诗旧题。汉献带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死。二月,葬高陵。此诗当作于曹操葬后不久。②遐迁;远离。此指去世。③麑(ní):指小鹿。④百离:种种痛苦。离,同“罹”,忧苦。
15.下列对这前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篇四句与到自己看到父亲生前用过的帷幕、几筵,不禁触物伤情,有物在人亡之痛。
B.失去了自己所瞻仰依恃的父亲,作者自然止不住要“泣涕连连”了,这里用语贴切。
C.“我独孤茕”四句叙述自己孤寂无依,内心的痛苦是人莫能知的,“孔”理解为“很”。
D.整首诗清丽婉柔、把思亲之情描写得细腻、生动、真挚,体现出“工于言情”的特点。
16.曹丕的《短歌行》和曹操的《短歌行》都化用了《诗经·小雅·鹿鸣》中的诗句,两者表达的情感却不相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共6分)
17.补写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6分)
(1)《短歌行》中,曹操以周公自比,表现自己想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环境描写,以猿与鸟的活动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无限悲凉。
(3)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了著名诗人谢灵运住过的地方溪水荡漾,猿啼凄清的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应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中国花灯历史悠久、流派众多,精妙绝伦之作更是( )。浙江仙居针刺无骨花灯精致典雅,造型多变:广东潮州花灯乡土气息浓厚,工艺繁复……
为让更多青少年感受到非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力量,不少地方推出了“花灯进校园”活动,在中小学成立非遗传承示范基地、开展花灯兴趣班,组建花灯社团,定期邀请非遗传承人为学生授课……这些举措不仅拓宽工孩子们对家乡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将更丰富他们的学习与生活。当( )的花灯亮起时,孩子们心中那颗传统文化的种子也在渐渐萌发。
连灯会是人们庆祝元宵节的传统习俗。如今,许多地方的灯会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③),化身艺术盛会。太空主题花灯设计精心,科技感十足,让人们尽情释放想象力,有的将花灯与动漫形象相结合,将本地特色建筑以花灯形式汇聚一堂,为彰显地域文化魅力,吸引年轻观众“打卡”……漫步灯会之中时代气息扑面而来。
18.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20.请调整文中画横线部分的语序,使句子协调一致、匀整对称,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一个人身体的健康状况在25岁时达到顶峰。这也就意味着,从25岁开始, ① 。衰老是一种自然规律,如同花开花谢,日出日落,不可避免。就像一部机器运转时间长了, ② ,人的各个器官使用多年以后,也会出现老化。
最容易被注意到的衰老的地方就是皮肤。人们25岁以后皮肤的新陈代谢开始减缓,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超量紫外线照射,皮肤中胶原蛋白含量每年以约1%的速度递减。35-45岁时,皮肤会明显出现衰老的迹象,皮肤的代谢能力会衰退,代谢的速度也会减缓,皮肤的自我修复与再生能力也大不如前,皮肤的张力开始明显下降。45岁之后, ③ 。皮下脂肪萎缩,弹性组织减少,皮肤开始松垂、出现皱纹,皮肤的红润丧失而变苍白,由于皮脂腺萎缩而使皮肤和毛发失去光泽、易裂,细胞和汗腺数目的减少致使皮肤干燥易痒,排汗能力下降。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请指出文中画线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王尔德说: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
孟子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作为生活在社会群体中的个人,对于爱自己和爱他人,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1、题目自拟;2、文体为议论文;3、不得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套作。
江门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参考答案
1.(3分)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D.“必将唤起新的亲缘,传统的亲缘关系也会复原如初”错,材料二的表述是“这种回归,当然不一定是完全复原,但某种亲情唤醒的回归效应应该是会出现的”,可见选项说法太绝对。
2.(3分)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D.“现实生活中,血缘、亲缘关系远远要比学缘、地缘关系重要得多”错,材料二表述是“这种心理也可以扩展到亲缘关系或朋友关系认知层面,即有的年轻人只有自己做了父母,才知道血缘、亲缘与学缘、地缘同样重要,或许更重要”,原文并未肯定地说“重要地多”;“所以年轻人必须重视‘亲缘唤醒’”强加因果,原文并未在对比中得出因果关系,原文仅表述为“而结婚带来新的亲戚关系,他们要不断适应成年人的亲戚网络,也将唤起新的亲缘”。
3.(3分)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这种排序体现了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中提及的‘差序格局’”错,原文表述是“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系……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可见,吴局长将工作群置顶,最后是亲属群,不符合费孝通先生所说的“以‘己’为中心”的“差序格局”;C.“这表明传统的亲缘关系已经被现在的各种‘朋友圈’所替代”错,原文表述是“围绕着孩子的教育,家长们形成了一个圈子,造成‘朋友圈’的替代,也就把原来的那些亲戚关系逐渐拉远”,可见原文并未说传统的亲缘关系已经被替代,只是说关系“逐渐拉远”;D.“可见经济发达、人们生活富足会增强人们对传统亲缘关系的依赖性”错,由个例浙闽地区新建祠堂现象推出经济发达、人们生活富足会增强对亲缘关系的依赖太牵强,原文表述是“我们现在越来越处在逐渐富足的状态,导致了每家每户都有一种比较典型的‘家庭独立’的生存方式。包括发达的市场经济、好的政策和社会保障体系,使得我们不需要依赖传统的亲缘关系,来获取我们的生存机会”。
4.(4分)首先谈及当前社会亲戚关系式微的现状,并简要阐释了“断亲”的含义;然后从多个角度分析了“断亲”现象产生的原因,最后就“断亲”这一现象的可能性前景进行了预测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二第①段“如今正在青年之中式微”的现象,并提出“断亲”含义“一般理解为跟直系亲属、同辈之间乃至与长辈之间日常的互动频率降低,或者没有交往,不是法律上所指的绝对的割断亲戚关系”;第②至⑤段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原因分析:“包括发达的市场经济、好的政策和社会保障体系,使得我们不需要依赖传统的亲缘关系,来获取我们的生存机会”“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快速变化导致了各种内卷”“作为中国典型的互联网‘元世代’,00后在现实中越来越个体化、原子化和生活半径的紧缩化”“最近几十年,中国产生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和社会流动”;最后一段“还有一个变化是……未来很多年轻人会有二孩、三孩,独生子女的现状会有很大变化”,对“断亲”现象进行了预测。
5.(6分)
①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双减”政策,使广大青少年有更多的时间与亲戚交往。
②引导年轻人从网络的虚拟世界中走出,改掉交往惰性,多与亲戚交流。
③珍视春节、清明等传统节假日,利用这些节假日进行走亲访友、祭祀祖先等活动,增进亲戚间感情。
④社会各方加大有关家族、亲缘交往方面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营造亲人之间和谐相处的良好氛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中心意思,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尤其是教育的内卷,使孩子的大量时间都被各种辅导班和作业消耗掉了”“与此同时,青少年从小就以学习为主,从小就与学校朋辈同学的见面、交流、互动显着增加,使得他们有了情感替代,用同学、朋友关系替换了亲缘关系。而且,围绕着孩子的教育,家长们形成了一个圈子,造成‘朋友圈’的替代,也就把原来的那些亲戚关系逐渐拉远”,可以看出因为教育问题导致亲情疏远,对策就是认真落实“双减”政策,从教育内卷中走出来,使青少年有更多时间进行亲情交流;“互联网让00后青年群体更加享受‘人与网’的日常生活方式,而不是现实中的‘人与人’的生活方式,互联网抢占了青年的时间、空间和心理,造成了青年世代的交往惰性,‘断亲’因沉溺网络生活方式而堂而皇之地上演”,由此可以得出让青少年走出网络世界,多在现实世界中与亲戚相处交往;“这种社会流动造成人们可以在不同的城市乃至国外选择工作和成家立业。这种居住地的远距离分化,导致了表兄弟妹甚至亲兄弟妹之间也没法频繁交往”,由此可以得出,人们要利用空暇时间、节假日等走亲串友,增进亲戚之间的感情;从整个社会分为来看,上至国家,下至街道社区、学校等机构都要重视亲情宣传教育,营造亲情氛围,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视亲族关系。
6.(3分)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躲在这偏僻的山谷等红军回来”错误。结合上下文分析,伯妈是“被迫集中在这个偏僻的山谷里”的,伯妈是想念自己的儿子刚宁,怀念红军,并非在此等红军回来。
7.(3分)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小说通过描写老妇人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错误,小说没有对老人的心理描写。
8.(4分)
①描写了伯妈与“我”谈话后夜深人寂、风起鹰叫的凄凉的自然环境。
②具有象征意义,“黑夜之中的狂风啸叫”象征了社会的黑暗,“老鹰嘶叫”象征着人民的痛苦,“渴望着黎明的到来”象征着人民对胜利和光明的热烈期盼。
③从侧面反映了红军关爱人民,深得民心,赢得了人民的拥护。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这是在“我”和老人交谈了关于红军的内容后,“夜深了”后的一段自然环境描写,写出了老人所居环境“这样凄凉",与开头也形成照应。“狂风扫着窗外的旷野,发出呼呼的啸叫声”,既写出了自然环境的恶劣,也具有象征意义,根据后文的时间“一九三四年十二月”,再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可以理解本句话的象征意义,“狂风”啸叫,象征着当时社会环境的黑暗与恶劣;“一只老鹰,在古老的枫树上,拍着翅膀‘呦呦’地嘶叫着,好像在渴望着黎明的到来”中,“一只老鹰”在古老的枫树上,既象征着期盼儿子和红军的老人,也象征着当时社会环境下的人民大众,期盼“渴望着黎明的到来”,希望这种战争和黑暗的统治尽快结束,迎来光明和胜利。联系上文“她听了后,紧紧地抱着我,兴奋地说:‘要
是没有他们,我这小窝窝,早就倒下啦。’说完,她拿着灯,拉我到窗前,指着窗外的撑着房子的几个大树干说:‘是红军给我撑的呀!……’”可知,红军到来时对老百姓是非常的关心爱护,老百姓从红军那里得到了帮助,老百姓期盼红军到来,侧面写出了红军“为人民服务”的本质和老百姓对红军的拥护。
9.①小说巧妙地设置了“红色的布包”这一物象,通过对其设疑(埋下伏笔)、解疑(情节照应)的过程,(1分)非常巧妙地揭示出了人民群众对红军的赞扬和怀念。(1分)(概括内容,明确观点)
②通过写红布包,引出了红军为伯妈修理房子;(1分)用了她的柴草也要付钱(1分),歌颂抗日红军的严谨、廉正,军纪严明,关心少数民族群众;(1分)(结合内容,分析关系)
③歌颂抗日红军与少数民族之间的鱼水关系,正是因为红军全心全意“爱民”才会得到百姓全身心地“拥军”。(1分)(深化主题,收束作结)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写短评思路的能力。写文学短评要善于聚焦,从“小”处切入;(2)要考虑题干所给关键词指向作品的哪个方面,是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还是艺术特色,如果给多个关键词还要考虑其关系;(3)文学短评的思路要清晰,态度分明,叙议结合要充分,结构完成,最好有独到见解。
10.CEG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于是率领众人拿着畚锸出城,从东南方向筑起长堤,首起戏马台,一直到城门口。“率其徒持畚锸以出”中,“其徒持畚锸”为主谓短语,中间不能断开;“以"为连词,表修饰,前面不能断开;“率其徒持畚锸以出”句子结构完整,“以出”后断开,即C处;“筑东南长堤”是动宾结构,后面断开,即E处;“首起戏马台”和“尾属于城”结构相似,单独成句,中间断开,即G处。故在CEG三处断句。
11.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难道;回头,回头看。句意: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B.正确。C.正确。句意:适逢苏洵去世。/恰逢天下大雨,道路不通。D.错误。动词,建庐;名词,房屋。句意:苏轼建庐住在那上面。/悲凉地守着简陋的房屋。故选D。
12.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又为自己求来一个额外的官职”错误,苏轼既不是向韩琦要官,也不是为自己要官。而是要求赠予父亲一个官职,于是朝廷追赠“光禄丞”一职给苏轼父亲。故选C。
13.(1)(苏轼)不久读《庄子》,感叹说:“我从前有的见解,嘴里不能说出,现在看到这本书,说到我心里了。”(“既而”,不久;“见”,见解;“是”,这。每点1分,句意1分,共4分)
(2)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淹没城池,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尽力。”(“诣”,到;“急”,紧迫;“且”,暂且。句意1分,共4分)
14.①志存高远;②好学有才华;③身先士卒,关爱百姓(一心为民、尽职尽责、细致周全)大公无私,淡泊名利等。(每点1分,共3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由原文“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可知,苏轼志存高远;由原文“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可知,苏轼好学有才华;由原文“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可知,苏轼身先士卒,关爱百姓(一心为民、尽职尽责、细致周全),大公无私,淡泊名利。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很有感慨,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答应吗?”程氏说:“你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不久读《庄子》,感叹说:“我从前有的见解,嘴里不能说出,现在看到这本书,说到我心里了。”
治平二年,入朝判登闻鼓院。英宗在做藩王时就听到他的名声,想用唐朝旧例召他进翰林院,任知制诰。宰相韩琦说:“苏轼的才能,远大杰出,将来自然应当担当天下大任。关键在于朝廷要培养他,使天下的士人无不敬畏羡慕而佩服他,都想要朝廷使用他,然后召来加以重用,那所有的人都没有异议了。现在突然重用他,天下的士人未必以为正确,恰恰足以使他受到牵累。”到试了两篇论,又列入三等,得到了直史馆的职位。苏轼听到了韩琦的话,说:“韩公可以说是靠德行来爱护人的呀。”
适逢苏洵去世,朝廷赐给他金帛,苏轼推辞了,要求赠父亲一个官职,于是赠光禄丞。苏轼(到徐州赴任),有洪水决堤要淹没曹村,富民们争着要逃出城避水。苏轼说:“富民们如果都出了城,就会动摇民心,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只要我在,水就绝不会冲了城。”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尽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逃走,我们这些小人一定效命于您。”于是率领众人拿着畚锸出城,从东南方向筑起长堤,首起戏马台,一直到城门口。雨日夜不停的下,但城只剩三版高却没有沉。苏轼建庐住在那上面,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们分别守在各个地方,最终保全了城池。苏轼又请求调发明年的役人增筑旧城,做了木岸,以防洪水再至。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
15.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D.“整首诗清丽婉柔”表述有误。全诗语言质朴、本色。故选D。
16.①曹丕的诗中“呦呦游鹿,衔草鸣魔”写母鹿叫声不停,衔苹草呼唤小鹿,以动物亲子之间的和谐、相亲来反衬自己的丧亲之哀,孤独之苦。②曹操的诗作中,以“呦呦鹿鸣”几句,畅想贤才来归,自己设宴款待,宾主尽欢的热闹情景,抒发对贤才的强烈渴望。(每点3分,共6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首先明确两首诗的诗句表达的感情是不同的。曹丕的诗中“呦呦游鹿,衔草鸣麑”,意为走着的母鹿叫声不停,衔得苹草把小鹿呼唤。鸣鹿衔草呼唤小鹿,形象具体生动,写出鹿麂有所“瞻恃”的欢乐,以鹿麂之乐——亲子之间的和谐、相亲,来反衬自己的丧亲之哀,孤独之苦。曹操的诗作中,“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意为“一群鹿儿呦呦欢鸣,在那原野悠然自得的啃食艾蒿。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诗中以“呦呦鹿鸣”几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抒发曹操对贤才的强烈渴望。
17.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18.示例;①数不胜数②五彩斑斓③焕然一新。(3分)
评分参考:每答对一处给1分,有错别字该处不给分。第一空,根据后面罗列的浙江的花灯、广东的花灯和省略号可以填出“数不胜数”,也可填“层出不穷”。第二空,开放度较大,适合语境,写出花灯的特点,且为成语,符合语法要求,均可,如“五彩斑斓”等。第三空,根据空格后展示的“太空主题花灯”“特色建筑花灯”“动漫花灯”可知要填“焕然一新”,注意“历久弥新”“推陈出新”不可,与空格前“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语意不相符。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语境,且为成语,可酌情给分。19.示例:这些举措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学习与生活,更加深了他们对家乡文化的认识和理解。(3分)
评分参考:第一处是搭配问题,应为加深认识和理解。第二处语病是递进问题,“丰富了孩子们的学习与生活”应当在前,“加深了他们对家乡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应当在后。第三处语病是时态问题,“推出了”,意味着已经完成,后面写“将”矛盾。每改对一处给1分。改变原句意思,该句不给分。
20.示例:有的精心设计科技感十足的太空主题花灯,让人们尽情释放想象力;有的将本地特色建筑以花灯形式汇聚一堂,彰显地域文化魅力;有的将花灯与动漫形象相结合,吸引年轻观众“打卡”。(4分)
评分参考:句式1分;每一分句内容组合正确1分;分句前半段是什么特色的花灯,后半段是其效果,各1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给分。
21.①人就开始衰老了②会出现老化一样③皮肤衰老速度大大加快(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
2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以花开花谢、日出日落的自然现象比喻人的衰老现象,(1分)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人的衰老是一种自然规律,通俗易懂。(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