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秋期高二年级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村料一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优秀的苹命者、建设者们,常常以笔
为犁,以梦为马,用革命的诗词记录着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表现出昂扬的
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毛泽东诗词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毛泽东诗间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充分抒发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主义情怀。195年前
后,大革命高潮风起云涌,青年毛泽东勇立潮头。他在橘子洲上,以一篇《沁园春·长沙》,
讴歌壮丽的秋景,发出了时代之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而回答又是无比坚定
的,是“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因为他们是革命理想的象征,是新世界的开创者,只有
他们方能“指点江山,激杨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只有他们,才能担负起“到中流击术,
浪通飞舟”的崇高使命。
1936年2月,指挥红军东征的毛泽东,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沟里又写下《沁园春·雪》。北
国的茫茫寒雪,在他如橡的巨笔下,气势恢宏,气象万千;北国的晴日,在他浪澄的想象中,
“红装素襄,分外妖烧”。当时的红军依然困难重重,但毛泽东对苹命斗争充满激情,对革命
前途、革命胜利充满信心。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俱往矣”,那么,到底谁才是主宰历史浮沉
的主人?谁才是这个时代的风流人物?毛泽东再一次回应十年前自己的时代之问:“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千百万劳动人民,无产阶级大众,才是历史和时代的真正主人。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深情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与内
在精神。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好似一幅幅长篇画卷,浓墨重彩地记录了中国革命斗争与建设事
业的伟大实践,特别是记录了若干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堪称一代诗史、史诗。随
着岁月的迁转,有些警言佳句早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时时吟诵的名句名篇。这些充满强大战
斗精神的火红诗甸,这些高度凝练中国革命与建设各个不同阶段奋斗精神的史诗篇章,已经成
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藓明的精神标识之一。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生动刻画了共产党人高吊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五
次反围剿,敌强我弱,战斗是残酷的,但在毛泽东笔下,“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
关山,今朝更好看”(《菩萨蛮·大柏地》)。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与人类历史的英雄传奇。红
军将士突破重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终于取得伟大胜利。在毛泽东笔下,长征的千山万水,
深沟险垫,不过是“泥丸”“细浪”,充分体现出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荚雄主义气魄,
展示了共产党人一往无前的苹命斗志。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战斗意志与斗争精神,
它体现为“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景”的花视一切困难的战咯定力,体现为敢于“扫
除一切害人虫”的强大自信,体现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定决
心。
高二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2语文参考答案
1.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C 项,“毛泽东诗词中的佳句被人们吟咏铭记,世代流传,原因在于毛泽东诗词的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特点”理解有误。分析材料一第四段语句“毛泽东诗词以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随着岁月的流转,有些警言佳句早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时时吟诵的名句名篇。这些充满强大战斗精神的火红诗句,这些高度凝练中国革命与建设各个不同阶段奋斗精神的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可知,原文只是概括了毛泽东诗词的特点以及对人们的影响,并没有选项中说的因果关系,故此项属概括失当。
2.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 项,“毛泽东把北国雪霁的壮美景色以写实手法表现为“‘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理解有误。分析材料一第三段语句“在他浪漫的想象中,‘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可知,原文说的是“想象”,非“写实手法”。C项,“说明‘焚书坑儒’并非事实”理解有误。分析材料二第二段语句“就个体而言,毛泽东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他在《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中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可知,这些话表达的是毛泽东的看法,引用诗句是为了证明“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这个观点,并不能由此推出“说明‘焚书坑儒’并非事实”之结论,故此项表述错误。D项,“还特别指出秦始皇在军事方面的高超指挥才能”理解有误,分析材料二第二段语句“毛泽东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毛泽东对唐太宗的战争指挥艺术非常推崇” 可知,原文并没有明确说到秦始皇的军事指挥能力。
3.答案:D。【解析】:此题是对文章艺术手法的考查,也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D 项,不能体现毛泽东诗词的现实主义风格。“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象台风扫寰宇”,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表明作者抱定决心,拿出像昆仑山崩掉千寻绝壁、像台风扫荡整个世界的气势,来抛掉儿女情长,一心一意从事革命事业,表现出昂扬的豪迈气魄。这是运用了革命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
4.答案:①评价历史人物时应善于分辨,切忌盲从。如: 毛泽东不主张对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人云亦云。(2分)②应结合史实对人物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如: 以秦始皇为例,毛泽东提到不应盲目地批评秦始皇,应全面客观评价。(2分)
5.答案:①第一段总述提出中心论点: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诗词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毛泽东诗词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1分)②第二至五段分别从毛泽东诗词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革命现实主义风格、革命英雄主义气魄三方面,采用并列式结构进行论述。(3分)③最后一段进行总结,指出以毛泽东诗词为代表的革命诗词,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中国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中表现出伟大的理想主义情怀、英雄主义斗志。(1分)④材料一文本论证结构是总——分——总。(1分)
6. A 。【解析】A.“介绍了穆易的部分战斗经历”说法错误,文中没有体现穆易的战斗经历,当时的穆易“是晋察冀军区的报道员,去太行山采访”。
7. C 。【解析】C.“因对胜利充满希望而满怀前线见的期待”说法错误,句中的“快乐”表达的是对生命中未来相见的憧憬之情,没有体现“对胜利充满希望”。
①这些真实资料直接呈现抗日的事件和战争的残酷,内容真实可信,具有历史纪实性。
②资料中的细节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饱满,令人感动。
③家信的引入,直接深入英雄的内心世界,体现了英雄崇高的精神,突出主题。(每点2分,共6分)
9. 示例:①首先,围绕“会谈”一词,写“我”与穆易的会谈作为本文主体框架的作用(新闻纪实以“我”与穆易的会谈为主体,形成文章的基本架构。这一架构使文章内容紧凑、集中。);②接着,写“记忆”一词在文中的串联作用(以人物的记忆引出历史资料中的相关记载,个人和时代的记忆相融合);③最后,通过“追寻”一词,探寻文本的精神价值和主题(整篇文章中,“我”作为追寻者,不仅仅追寻战争的亲历者穆易,同时也在追寻培蕊、黄君珏等先烈的事迹与精神,从而指向缅怀英雄、牢记历史、民族魂魄永存等主题)。(每点2分,共6分)
10.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二十岁就很耿介,有清正的操守,虽然每日只能喝豆粥,但不吃不该得到的粮食,家中没有一石余粮,但不取不义之财。
“介立”,意为独立,是一固定词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
“非其粟”是“不飨”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B。
11.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
C.正确。分发;调回。两句中的“班”意思不同。句意:所得俸禄赏赐都分给亲戚族人/调动出征的军队返回首都。
D.正确。鼓励;磨快,奋勉,努力。两句中的“厉”意思不同。句意:吴隐之督率勉励将士/每次交锋以前先磨一下嘴。后用以指一次又一次加倍努力。
B.错误。“解褐”“释褐”意思相同,都是脱去粗布衣服,开始做官。“服阕”意思是守丧期满,脱去丧服。故选B。
12.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常哀号哭泣,路人听后被感动落泪”是吴隐之在遭遇父亲丧事时的情形。故选A。
13.(1)只有贫寒不能使自己有所建树的人,才要求填补此地长官,所以前后刺史皆多贪财。
“窭”,贫穷;“求”,要求;“黩”,贪。每个字1分,句意通顺2分。
(2)孝顺的行为笃行于家门内,清高的节操砥砺于风霜之中,这确实是一个人立身处世难于做到的,而这正是君子的美德,
“笃”,忠实,一心一意;“厉”,砥砺;“实”,确实。每个字1分,句意通顺2分。
参考译文:
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二十岁就很耿介,有清正的操守,虽然每日只能喝豆粥,但不吃不该得到的粮食,家中没有一石余粮,但不取不义之财。十多岁时,为父亲守丧,常哀号哭泣,路上行人听后为之落泪。侍奉母亲孝顺谨慎,为母亲办丧事时,悲哀伤身超过常礼。吴隐之与太常韩康伯相邻而居,韩康伯的母亲每次听到吴隐之的哭泣声,就停止吃饭放下筷子,为吴隐之悲伤哭泣。然后对韩康伯说:“你如果位居升降官吏的职位,应当举荐选择吴隐之这样的人。”等到韩康伯担任吏部尚书时,吴隐之于是被任命显贵的官位,脱去布衣换上官服做了辅国功曹。一直升迁到晋陵太守。在郡中为官清廉俭朴,妻子自己去背柴草。升任左卫将军。虽然身居清要显达的官位,但所得俸禄赏赐都分给亲戚族人,吴隐之家冬天没有被褥,曾经洗了衣服,便身披棉絮,辛勤劳苦如同贫寒的百姓。广州依山靠海,是出产奇珍异宝的地方,一箱珍宝,可供几代享用,然而疮疫泛滥,人们都很害怕,只有贫寒不能使自己有所建树的人,才要求填补此地长官,所以前后刺史皆多贪财。朝廷想要革除岭南的弊病,隆安年间,任命吴隐之为龙骧将军、广州刺史、假节。离广州二十里远处,有个地方叫石门,有泉水叫贪泉,喝了泉水的人就会有无法满足的贪欲。吴隐之到达这里,对他周围的亲信说:“不看到可产生贪欲的东西,就能使心境保持不乱,越过五岭就丧失清白的原因,我现在知道了。”吴隐之于是来到泉水处,舀起泉水喝了下去,因而赋诗道:“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等他到广州就任,更加砥砺自己清高的节操,当时的人说他太矫情,而他却始终不愿改变。元兴初年,皇帝下诏说:“孝顺的行为笃行于家门内,清高的节操砥砺于风霜之中,这确实是一个人立身处世难于做到的,而这正是君子的美德。他身处物欲之地,而能不改变操守,革除奢侈务求节俭,南域改观,我嘉奖他。”当卢循侵入南海时,吴隐之督率勉励将士,坚守很久,长子吴旷之战死。吴隐之携带家小逃出,打算逃回京都,被卢循俘虏。刘裕给卢循写信,让他派遣吴隐之回到京都,过了很久才回来。归途之中,船上装载没有多余的东西。回到家后,几亩小宅地,篱笆墙垣倾斜败坏,内外茅屋六间,容不下妻子儿女。刘裕赐给他车牛,又给他造了住宅,他坚决推辞不接受。不久授予他度支尚书、太常,室内用竹篷作屏风,座位没有毡席坐具。后来调任中领军,清廉节俭并不改变,每月月初领取俸禄,只留下自身吃粮部分,其余都赈济亲族,家人纺线来供给早晚用度。有时困难到极点,就两天合吃一天的粮食,自身常穿布衣并且不完整,妻子儿女不沾一点俸禄。义熙八年,吴隐之告老请求退休,皇帝封赏优厚下诏准许,授吴隐之光禄大夫,加封金章紫绶,赐钱十万、米三百斛。义熙九年,昊隐之去世,追赠左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节选自《晋书·吴隐之传》)
14. B(3分)
15.不同点:①陆游词里的梅花是寂寞凄凉、饱受打击摧残却不改本质的形象;表现了抱负不得施展的孤寂心境,孤芳自赏的心情,绝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感情基调是低沉有力的。
②毛泽东词里梅花是傲寒绽放、无私奉献、谦逊自处的形象;表现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奉献自我功成不居的高尚情操,感情基调是积极乐观、自信昂扬的。
16(1)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2)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3)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17.①屡见不鲜(层出不穷) ②接踵而至 ③潜移默化 (每个成语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识记常见的成语,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前文“再次引发网友热议”“事实上,类似的现象”可知,挖空处应是指这种现象其实非常常见,故可填“屡见不鲜(层出不穷)”。屡见不鲜:多次见到,已经不新奇了。层出不穷:连续不断地出现。
第二空,此处应填的应是与前文“随之而来”相对应的内容,故可填“接踵而至”。接踵而至: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人接连而来或事情持续发生。
第三空,根据后文“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挥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可知,此处说明美育的教育和影响是悄无声息的,故可填“潜移默化”。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品性受到环境或别人的影响、感化,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
18.培养和提高青少年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以及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
画线句共有两处语病:
第一处,“鉴赏美、感受美、创造美”语序不当,按照事物的逻辑顺序,应是先“感受”到,然后才能“鉴赏”甚至去“创造”,故应改成“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
第二处,“培养和提高”缺少宾语,应在“理想境界”后加上“的能力”。
故句子可修改为:培养和提高青少年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以及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
19.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原文中“土味文化”是表示特定称谓。A.表示反讽。B.表示特定称谓。C.表示强调。D.表示引用。故选B。
20. ①还是一门奇异的艺术 ②理性并非意味着不会犯错 ③一种逻辑的力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由上文“不仅是”推出“还是”,空处内容与“一门独特的科学”呈现递进关系,再由后文“科学在知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艺术在行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推出“一门奇异的艺术”。第二空,由关联词“然而”可知前后呈现转折关系,上文说“人类理智的本性就是要成为理性”,理性应该少犯错误,可知空处应该转折到照样、仍然出现问题,于是得出答案“理性并非意味着不会犯错”。第三空,填的内容应该是理性“需要的”东西,再结合“故而”可知相关内容在上文,讲的是逻辑的重要性,由“去克服它先天的不确定性,从而使其臻于完善”可知属于逻辑的作用,于是得出答案。
21.本体为简单定理,喻体为“基石”;本体“公理化的逻辑体系”(从公理出发用简单的定理证明深奥的定理的过程),喻体为“大厦”,化陌生为熟悉,变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公理化的逻辑体系的特点、作用:一个确立了逻辑有效性的理论会因逻辑而变得简洁、精美、严格、强大,内部和谐、外部精巧、经久耐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分析修辞及效果的能力。由“从公理出发,一些简单的定理立刻就能得到证明,这些定理进而成为那些更深奥的定理的基石”可知本体为“简单的定理”,“基石”为喻体,相似点为铺垫作用、前提条件;由“这样,一座精美的大厦就严密地建立起来”可知喻体为“大厦”再由上文“公理化的逻辑体系表达出人类对臻至完美的理论所应当具有的形态的认识和向往”得出本体为“公理化的逻辑体系”。比喻修辞作用为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由结尾“而一个确立了逻辑有效性的理论会因逻辑而变得简洁、精美、严格、强大,内部和谐、外部精巧、经久耐用”得出比喻修辞在表意方面的具体作用,即突出逻辑体系的推理效果。
22.【审题指导】
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
两段材料都是关于“有用与无用”的阐述。材料第一段的关键词是“有用”“无用”,要明确什么是“有用”和“无用”。从材料看,“有用之用”指的是识字班中认的字,数学课上学的题……强调功利性,这些“有用”可以带来名和利。“无用之用”指的是看蜗牛慢慢爬,躺在草地看白云轻轻飘,宅在家中做喜欢的小手工,漂在海上让思绪“云卷云舒”……强调的是表面上无用,却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和品质。材料二则启发我们辩证分析,“有用”“无用”是相对的,可以互相促进或者转化的。生活中人们所谓的“有用”,是指事物具有物质层面的价值,能给人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益处。所谓“无用”,是指事物不具备这种实用性,起码在当下不能给人带来实惠。然而,某些“无用”的东西,却能带给人精神层面的享受,给心灵以滋养,给生命以满足。比如文学、艺术、世间的温情等等。还有一些东西,在眼下“无用”,但是放在长远的将来,却可能产生很大的实用价值,比如一条数学原理,或者一个物理公式。
总体来说,“有用”是必要的,因为谁都离不开衣、食、住、行这些物质性的东西。然而,片面地追求“有用”,个体的精神需求就被忽视了,人就成为了一种工具,生活就变成了一种手段,生命失去了其本身的精彩。一切从功利的角度出发,还会让人目光短浅、格局受限,不管是个体还是社会都很难有长远的发展。同时,有些貌似“无用”的东西,其实在我们看不见的层面也会促进“有用”的发展。
写作时可以先引出观点:老子的“无为而为”和庄子的“无用之用”,即是“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有我之我方得从容”。主体采用分论点并列的形式。分论点一,“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须知,无用之用,是为大用。分论点二,“不为无用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此时无用彼时用。分论点三,无用之用是长期之用,破茧成蝶之日,方其展现大用之时。最后思考二者之间复杂的辩证关系,思考如何正确平衡、合理摆正二者的关系。
【参考立意】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以无用之心,做有用之人。
教育不能太功利。
多些无用事,少些有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