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历
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
应题耳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
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黛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二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考古发现,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墓葬中,有大墓和小墓的差别。其中一组有七个墓,随葬
品比较丰富,最多的达77件,最少的也有19件,都包括陶器、玉石器、猪头等;另一组只有四
个墓,随葬品很贫乏,总共只有17件,为陶器、纺轮、獐牙等。由此可知,当时社会
A.经济发展繁荣
B.文化礼制产生
C.手工技艺高超
D.阶级分化明显
2.在《尚书·多士》篇中,周成王告城殷商遗民说:“尔殷遗多士,弗吊(善)旻天(上苍),大将丧于
殷。我有周佑命(助天行道),将(奉行)天明威,致王罚,敕股命终于帝。”据此可知,周成王
旨在
A.批判殷商敬鬼事神观念
B.指出殷商因暴政而亡
C.论证周革商命的合法性
D.借助宗法制维护统治
3.春秋战国时期,夷狄文化在西周贵族中逐渐流传:如鲁襄公由楚归而“作楚官”;陈灵公“弃衮
冕而南冠(楚人之冠)以出”;作为禹夏后裔的杞国,因毗邻东夷而杂用夷礼等。孟子曾愤然
道:“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
A.民族交融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B.贵族摈弃了“夷夏有别”理念
C.夷狄文化顺应社会发展潮流
D.传统宗法理念已经出现崩塌
4.墨子通过“当此之时,世不渝(改变)而民不变…存乎桀纣而天下乱,存乎汤武而天下治”的
史实论证了国家兴衰治乱与天命无关,并提出“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死”的主张。墨子的
这一思想
A,否定了宗教神学理念
B.体现了其节用尚贤的治国观念
C.具有一定的人文色彩
D.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
【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第1页(共6页)】
5.下表反映了秦统一后所立石刻中部分文字出现的次数。由此可推知,秦朝
仁/孝
良/文
德
礼
义
诛/灭
成/武
禁/刑
法度/式/矩
功利
2
4
9
1
9
10
9
3
15
10
A.皇权专制统治具有-一定随意性
B.重视当时社会秩序的构建
C.政治体制的建设仍需不断完善
D.奉行“外法内儒”统治政策
6.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下令修建“东穷燕齐,南极吴楚”的驰道:公元前212年,又命蒙恬开筑
直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这些举措
A,加速了国家统一进程
B.彻底解除了匈奴对边境的威胁
C,实现了秦的长治久安
D.有利于促进疆域内地区的交流
7.下表反映了西汉诸侯国“相”履职重心的演变情祝况。这折射出当时
时期
祖的主要职能
汉高祖
铺助诸侯王国的建立与巩固
文景时期
侧重对诸侯王国兵权的控制
景,武时湖
侧童于中央“汉法”在诸侯王国的推行
宣帝及以后
与汉郡太守职能渐趋一致
A地方兵权被收归中央
B.汉文化开始向边境传播
C,中央集权制已经完善
D.王国问题不断得到解决
8.东汉时期,有这样一群人拥有特权,朝廷用人主要从他们当中选取,累世尊贵显达。另外他们
还广占土地,隐庇人口,拥有私人武装,横行郡县,权势有时超过官府。材料可用来印证东汉
时期
A外戚宦官相互勾结
B.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C.地方豪强势力膨胀
D.边疆地区动荡不安
9.下面两幅图片分别是汉武帝时期和南北朝时期的农牧分界线图。这两幅图中农牧分界线的
变化
··一农敦分界战
···农数分界线
图1汉武帝时期农牧分界线
图2南北朝时期农牧分界线
A.反映出南北经济的不平衡
B.受政治局势的影响
C.表明北方经济结构的优化
D.说明中外交流加快
【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第2页(共6页)】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D2.C3.A4.C5.B6.D7.D8.C9.B10.C11.B12.A13.A14.D15.A16.B
17.(1)同:目的都是为了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巩固王朝统治;都以分封同姓子弟为主,都对中央政府统治造
成一定冲击。(2分,任答一点即可)异: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在行政上具有独立完整性,而汉初的诸侯国受到
了一定制约:西周分封对象是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而汉初分封的异姓王逐渐被刘姓子弟取代:西周后期,
随着诸侯国力量增强,周王室权威下降,而汉朝通过推恩令等措施,使封国力量得到削弱,加强了中央集权。
(4分,任答两点即可)
(2)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实行官僚政治。(4分,任答两点即可)影响:强化
了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
要影响。(4分)
18.(1)相同之处:都主张思想大一统。(2分)原因: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统一;民族交融和
华夏认同观念的增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发展的需要。(4分,任答两点即可)
(2)影响: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但后期走向极端,弊端明显,阻滞了学术思想
的自由发展;思想大一统的主张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对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的形成和中国历
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6分)
19.示例一:
认识:孝文帝改革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2分)
闸述:孝文帝改革具有重大的意义。首先通过经济方面的改革,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迁都洛阳
以后,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的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
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一方面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另一方面
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然而,孝文帝推行的不加扬弃的
全盘汉化,尤其是大定族姓,移植门阀士族制度,这使得尚无文化积淀的鲜卑拓跋贵族迅速腐化,严重销蚀
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8分)
综上所述,孝文帝改革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但是功大于过,孝文帝所推行的改革措施有利于缓
和阶级矛盾,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我们要客观地看待孝文帝改革。(2分)
示例二:
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2分)
阐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北方动荡。公元5世纪由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统一黄河
流域,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动荡的局面,加强了北方民族间的融合。为了吸收汉族文化,巩固北魏统治,北
魏孝文帝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孝文帝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
治,把国都从平城迁到洛阳;迁都之后采取全面汉化的政策,移风易俗。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交流交融的历
史趋势,缓解了民族矛盾,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础。(8分)
综上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
(2分)
(答案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其他言之有理也可的情给分)
20.(1)基础:均田制。(2分)原因:租庸调制与均田制日益脱节;租庸调制长期僵化;逃税避税现象严重。
(4分,任答两点即可)
(2)背景:土地兼并盛行,均田制遭破坏:租庸调制无法推行:国家财政收入减少。(4分,任答两点即可)
变化:征税标准以资产为主;征税时间固定;税收明目简化:收税对象增加;赋税衡量权进一步上归朝廷。
(4分,任答两点即可)
【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