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试卷 4.1895 年 8 月,康有为在北京组织成立强学会,该会由康有为任主讲,户部侍郎陈炽任会长,
梁启超任书记员。同年 11 月,康有为又组建强学会上海分会,主要吸收江浙沪的知识分子和
本试卷满分 100 分,考试用时 75 分钟。
开明士绅参加。后来大名鼎鼎的陈三立、汪康平、章太炎、黄遵宪等人,均出其里。由此可
注意事项:
见,维新变法运动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A.群众基础较为广泛 B.得到社会上层支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C.影响多数知识分子 D.具有一定社会影响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
5.辛亥革命时期,许多地方的农民在反清斗争中把新式学堂当作泄愤的对象,大肆毁坏学堂,
本试卷上无效。
而当时这些学堂恰恰是革命党人活动的重要场所。这折射出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A.农民阶级成为民主革命斗争的主力军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 1前两单元。
B.革命党人的盲目性
C.资产阶级缺乏与群众联合斗争的意识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分,共 48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D.近代教育发展迟滞
符合题目要求的。
6.1937 年 10 月 15 日,有学者说:“纵然有精锐的军队,完全现代化的武器,如果军需工业及
1.1986—1991 年,我国考古队在杭州市余杭区的良渚镇发掘了多处距今约 5000 年的墓葬,从
一般工业的动员,因原料缺乏或断绝而停滞了,胜利终难获得。对于长期战争,这个问题更
墓葬出土的精美玉器数以千计,“琮王”“钺王”及神人兽面纹等玉器轰动学界,但是不同
为严重。煤油的缺乏,给(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的德国以致命的打击,这是最明显的例证。”
墓葬的陪葬品在数量及质量上悬殊极大。这表明
在此,该学者
A.良渚文化时期玉器礼制形成
A.系统论证军需资源与持久战关系
B.玉器制造是良渚最重要的手工业
B.对中日两国战争潜力有明确的预测
C.良渚文明时期出现权贵阶层
C.旨在告诫国民政府重视能源建设
D.早期中华文明呈现多元一体格局
D.认为日本缺乏进行长期战争的能力
2.隋唐时期,家内仆役往往是世袭奴婢,宋朝时则更多来自雇佣。隋唐时期的无地农民须依附
7.近年来,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其他地区的主要资金来源,中国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提供不同类型
于地主进行生产和生活;宋代无地农民只需与地主签订契约,租地生活,很少受到契约关系
的融资,其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带一路”倡议,中国还参加了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
以外的人身束缚。材料反映了宋代
组织等国际性组织。材料说明
A.门第观念的淡化
A.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B.国家对社会控制的松弛
B.中国深度融入全球经济发展进程
C.庄园经济已解体
C.中国外贸利于国际局势缓和
C.庄园经济已解体
D.改革开放政策成为中国基本国策
D.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8.阿拉伯帝国阿巴斯王朝的哈里发马蒙,于公元 830 年创建的智慧宫是伊斯兰世界第一所国家
3.明代某学者提出为学的宗旨:“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
级综合性学术机构及高等教育学府。智慧宫里不分国别、宗教,唯学术真知为尊。由此可见,
为善去恶是格物。”这一观点
马蒙统治下的阿拉伯帝国
A.反映了阳明心学的精神追求
A.文化兼容并蓄 B.崇尚学术自由
B.融汇了儒、法、墨学说的智慧
C.教育体系完备 D.文明领先世界
C.体现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特征
9.图 1 是早期英属北美殖民地农作物分布图。这可用于研究
D.化用了道家“道法自然”之说
记载 出处
唐高宗“遣按察大使于十道” 《新唐书》
唐中宗“选左、右台及内外五品以上官二十人为十道巡察
《资治通鉴》
使,委之察吏抚人”
唐玄宗“分天下为十五道,每道置采访使,检察非法,如
《旧唐书》
汉刺史之职”
A.地方最高行政机关 B.中央设置的监察区
C.行中书省直属辖区 D.常驻地方的督察官
13.在斯巴达,关于条约、外交关系、战争与和平的正式决定是由公民大会作出的,但国王有
权力决定对任何国家开战,任何人都不得阻止。公民大会上很少有辩论,发言者一般是国
王、元老或监察官。这反映出斯巴达
A.公民大会掌控国家最高权力
B.公民普遍缺乏城邦意识
图 1 C.间接民主制存在一定弊端
A.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对外殖民扩张 D.贵族寡头政治色彩鲜明
B.新航路的开辟对北美生活的影响 14.图 2 所示为 1980-1984 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情况(单位:万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C.19 世纪英国在美洲殖民探险的成就
D.“三角贸易”促进了美洲经济增长
10.“我们革命的先头部队有脱离应由它率领前进的人民大多数,农民大多数的危险,我们就
一致地果断退却”。从“以人为本”的立场出发,列宁肯定了农民要求的合理性,并从农
民的要求中寻找答案。据此,列宁
A.创立了“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理论
B.组建了工农兵联盟
C.组织革命武装进行夺取政权的斗争
D.推行了新经济政策 图 2
11.俄乌冲突发生后全球粮食问题突出和大宗商品价格波动频繁,北溪 1号和 2 号天然气输送 A.农村农业税的全面取消
管道被炸后世界能源危机进一步加剧,再加上全球早已存在的生态问题、气候问题、环境 B.“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
问题等世界性问题层出不穷。这些问题可说明 C.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
A.全球化背离了时代潮流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B.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紧迫性 15.顺治四年(1647 年),诏曰:“有司则贪婪成习,小民之疾痛谁怜?……虽婪墨间有纠弹,
C.发达国家需要加强合作 而奸猾每多贿脱,朕甚愤之。兹当大计。”由此可见,“大计”
D.民族主义行径加剧了世界动荡 A.是针对京官的考核 B.也被称为“通考”
12.表 1 所示是唐前期“道”的部分记载。据此可以推知,此时的“道”是 C.意在惩戒官员贪腐 D.由六科给事中负责
表 1
16.日本现行《国家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不得为政党或政治目的谋求或接受捐款及其他利 材料二
益;不得成为公选公职的候选人;不得担任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的干事、顾问等;不得参 在国内层面,国家权力可以在极端情况下渗透至地域范围内的各个部分,国家权力具备非
与选举活动。这些规定 常强势的影响力、强制力、合法性、法律支配力。在国际维度,国家权力是国家所拥有的与他
A.确保了政府的工作效率 B.体现了文官政治中立原则 国相比较的相对力量,是现有的相对军事、经济力量。影响一国权力的因素是多样的,如自然
C.消除了各党派间的矛盾 D.维护了文官系统的稳定性 资源、科技成就、民族性格、国民士气、外交等。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国家发展的速度和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3小题,共 52 分。 实力。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 分) ——摘编自肖传龙、张郑武文《国家能力的缘起、概念及影响因素探究》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成中世纪后期法国王权崛起的主要因素。(8分)
从商鞅时代起,秦的国力不断壮大,秦国战胜其他敌国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公元前 325 年,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西方近现代史相关知识,就“国家权力及其社会影响”提出
当时的秦公称王,在此前后,一切大国的统治者也相继称王,这标志着当时周王室已经沦落到 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述。(10 分,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逻辑
很低的地位。公元前 309 年,秦国设丞相这个新职位,丞相又分为左丞相(王以下的最高职位) 严谨)
和右丞相(次于左丞相的职位)。公元前 256 年,秦灭了周王室,但到此时,这个行动只具有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 分)
象征性的意义。 材料
——摘编自[英]崔瑞德、鲁惟一《剑桥中国秦汉史——公元前 221 年至公元 220 年》 表 2
材料二 内容 出处
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为封建乎?曰:不能。有 清政府的官制改革引进了诸多新因素,其颁布的许多章程,
如《各省咨议局章程》《咨议局议员选举章程》《资政院院章》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
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 《钦定宪法大纲》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宪政的推进, 视野新知识》
上。 促成了政治体制的现代化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北京政府组织系统(1913 年)……
——摘编自顾炎武《亭林文集·郡县论一》
除特任官外,行政官员又分成三级九等:第一,二等为简任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公元前 4 世纪后期至前 3 世纪中叶秦国力量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 官,由总统任命;第三至五等为荐任官,由所属长官推荐给 白寿彝《中国通史》
知识说明其体现的社会政治发展趋势。(10 分) 中央政府任命;第六至九等为委任官,由各所属长官直接任
命
(2)结合所学知识,以秦汉时期为例,谈谈你对材料二中顾炎武观点的看法。(8分)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把革命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 分) 在领导各根据地苏维埃政权建设的过程中,工作人员的合理 步海洋、朱小理《论
任用日益成为一个关系苏维埃政权稳固的关键问题。1931 年 苏区干部任用制度的
材料一
11 月,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为苏区工作 特点及其启示》
进入封建社会后,法国王权一直衰微。法国历代国王都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但是收效 人员的任用提供了强固的政权载体
甚微。面对封建割据的局面,卡佩王朝从路易六世开始,极力争取加强王权,实现国家统一。 1982 年,《吸收录用干部问题的若干规定》颁布,文件规定 句华《中国公务员录
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吸收录用干部要实行公开招收,
经过腓力二世、路易九世的改革,王权得到了加强,促进了法国的统一。到腓力四世统治时, 用制度的发展历程与自愿报名。同时,文件还明确了考试的具体方法和程序,并
变革趋势》
运用战争、联姻、合并等手段,进一步扩大了王室领地。为筹集军费,法王开始向教会征税, 确定政府人事部门的主导作用
从表中任选一个角度,围绕“官员的选拔”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的知
导致其同教皇卜尼法斯八世的冲突。腓力四世在封建主和富裕市民的支持下,对卜尼法斯八世
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进行人身侮辱和武力胁迫,强迫其退位,卜尼法斯八世气绝身亡。1302 年,腓力四世召开了法
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有教士、世俗贵族和市民参加的三级会议,形成了以王权为主的剥削阶级的
联合统治。
——摘编自杨春华《中世纪王权与教权之争》高二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1.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杭州市余杭区良褚镇距今约5000年的墓葬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的文化遗址。该遗址的陪葬品差异化现象体现了原始社会末期的贫富分化和不平等,陪葬品
数量多、质量高的幕葬应该属于权贵势力,故选C项:材料信息不足以良渚文化时期玉器礼
制形成,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出玉器制造在手工业中的地位,故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
良褚文化遗址之外的文化遗址的相关信息,无法得出D项结论,故排除
2.D【解析】从世袭奴婢到雇佣关系,从依附于庄园主进行农业生产到签约自行决定生产,这
些都反映了宋代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故选D项;材料并没有涉及门第等级问题,故排
除A项;材料体现了庄园主与劳动者的关系,并非国家管理的情况,故排除B项;隋唐到宋代
庄园经济不断发展,C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项。
3.A【解析】材料体现了阳明心学的“致良知”,即认为内良知是存在人们心中的天理,其目的
是加强人的道德修养,故选A项,排除D项:阳明心学与法家、墨家学说无关,故排除B项;材
料的核心是致良知,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故排除C项。
4.D【解析】北京强学会由户部侍郎任会长,上海分会则主要吸收江浙沪知识分子和开明士
绅,可见,维新变法具有一定社会影响,故选D项;维新变法脱离广大群众,故排除A项;不是
所有社会上层都支持维新变法,故排除B项:仅凭北京和上海的部分知识分子接受维新思想,
不能得出维新变法影响多数知识分子的结论,故排除C项。
5.C【解析】材料“许多地方的农民在反清斗争中把新式学堂当作泄愤的对象,大肆毁坏学堂”
说明,清末农民斗争的方式和资产阶级革命存在错位,故选C项;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
除A项;B、D两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6.D【解析】该学者认为,一个国家即使有精锐部队和现代化武器,但在缺乏工业原料和尤其
是在长期战争的环境下,是难以获得最终胜利的,结合材料所述时间可知,此时武器先进但资
源匮乏的日本正在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所以该学者的观点是日本侵华战争是不可能立足于打
长期战争的,故选D项:该学者通过一战中德国终因资源匮乏而遭失败的事例,强调日本侵
略者是难以在长期战中打败中国的,并未系统论证军需资源与持久战的关联性,故排除A
项:材料只是指出日本军事原料的不足难以支撑长期侵华战争,没有将中日战争潜力进行比
较,故排除B项;“旨在告诫国民政府重视能源建设”是对材料信息的过度解读,故排除C项。
7.B【解析】据材料“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其他地区的主要资金来源”“中国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提
供不同类型的融资”可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取得了显著成就,并在全球经济发展
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说明中国已经深度融入到全球经济发展进程中,故选B项;“中国经济
体制改革成效显著”是指市场机制在国家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材料没有涉及相关
信息,故排除A项;材料强调中国的成就没有反映出世界局势对中国外贸模式的影响,故排
除C项;材料只是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外贸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无法得出“改革开
放政策成为中国基本国策”的结论,故排除D项。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3页)】
·24-69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