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班级: 小组: 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十五大的内容,知道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
2.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自主学习】
一、历史性跨越
1.邓小平南方谈话(1992)
(1)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关键时期。
(2)内容:
①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②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③计划和市场的关系: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 的本质区别。
④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 ,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意义:①邓小平的南方讲话从根本上解除了人们的思想束缚;②对推进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十四大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中共十四大(1992)
(1)内容: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
(2)意义: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1.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
(1)内容:全会通过了关于 若干问题的建立社会主义决定。
(2)意义:勾画了 的基本框架,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 。
2.中共十五大(1997)
(1)内容:
①确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
②指出 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经济形式可以多样化,“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2)意义:打破对“公有制”的崇拜,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3.2000年底,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史料探究】
材料一:1990年到1991年发生的苏东剧变,使社会主义阵营出现了严重曲折;国内1989年政治风波的发生,加上经济体制中一些深层次矛盾的暴露,中国的改革和发展遇到了某些困难。由此,一些人在思想上出现了困惑......1990年12月24日,邓小平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说道: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一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资本主义就没有控制,就那么自由?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没有那么回事。计划和市场都得要。不搞市场,连世界上的信息都不知道,是自甘落后。不要怕冒一点风险。我们已经有了一种能力,承担风险的能力。为什么这次治理通货膨胀能够见效这么快,而且市场没有受多大影响,货币也没有受多大影响?原因就是有这十一二年改革开放的基础。
——周瑞金《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先声:“皇甫平”的“四论改革”》
材料二:“二战”以后,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首先打破计划与市场、姓“资”与姓“社”、公与私等人为界限,在吸收和借鉴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长处后凭借强大的经济和科技实力而获得快速发展。本世纪80年代以来,严重的社会危机使社会主义国家认识到这种高度计划经济的不足,都纷纷进行改革。但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的过程中……否定计划的作用,废除公有制,企图回到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的市场经济状态中,致使几十年来公有制经济组织的社会生产土崩瓦解。
——白景坤《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的同一性》
1.根据材料一回答,邓小平是在什么形势下发表南方谈话的?当时人们在思想上出现了哪些困惑和误区?对此邓小平有何不同见解?其意义如何?
形势:国际方面,苏东剧变,使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国内方面,1989政治风波和经济体制中深层矛盾暴露,使改革和发展遇到某些困难。
困惑:对社会主义的前途缺乏信心;对中国的改革开放产生疑虑;担心搞市场经济会导致资本主义;担心改革开放会步上苏东剧变的后尘等。
误区:当时人们普遍存在将计划等同于社会主义,将市场等同于资本主义。
不同见解:市场和计划都是经济手段,不属于社会制度范畴,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标志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意义:邓小平的这些独到见解,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和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有何异同;说明什么道理;苏联和东欧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给当今中国改革哪些启示?
相同点: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都利用计划和市场两种经济手段;都促进了经济的飞速发展。
不同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公有制为基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私有制为基础;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更加坚强有力。
道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失败原因:否定计划的作用;废除公有制。
启示: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必须加强宏观调控,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巩固检测】
1. 1992年4月8日,《一九九二春邓小平与深圳》一书面世并在社会上引起轰动。不单是深圳人民争相购买阅读,全国各地很多人也都托深圳的亲友购买本书。这主要是因为该书( )
A.确立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B.肯定了深圳改革开放的突出成果
C.明确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 D.解决了困扰改革进程的路线问题
2.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30年改革进程标志性的分水岭。“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
A.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
C.确立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D.形成了立体全面的开放格·
3."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力口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后,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至此,长期以来流行的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材料表明我国( )
A.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B.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
C.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 D.产品分配方式的变化
4.1985年邓小平再度当选美国《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被摘登在《时代》周刊上。“猫论”的影响扩大到世界。下列符合“猫论”的是( )
A.“瓜分国有资产的盛宴” B.“买醋的钱不能买酱油”
C.“一国营,二集体,不三不四干个体”
D.“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5. 2006年3月15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年规划纲要》,首次将延续了五十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表述改为“规划”。发生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
A.“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政策的全面实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定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D.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阶段
课标要求:
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教学目标
( 1 )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邓小平南方谈话及其重要作用,认识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②了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认识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③了解中共十五大关于建设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决策,充分认识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意义。
( 2 )过程与方法:
①多方面收集有关苏东剧变、中共十四大、上海浦东开发、中共十五大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材料(图书馆、网络等等),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判断、整理和分析从中提取有效信息,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的艰巨性。
②通过本单元内容的回顾和综合,培养和提高分析认识当代一些重大问题的能力以及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趋向的能力和动态历史观。
(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中共十五大则是共产党人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业全面推向前进奠定了理论基础。
②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知道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③引领学生建立一种开放、包容和与时俱进的心态,树立向伟人学习的志向和为中华民族进一步发展做贡献的决心。
重点难点
重点: 邓小平南巡讲话;中共十四大;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中共十五大
难点: 如何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教学课时: 1 课时
导入:播放《春天的故事》
学生:(七嘴八舌)听过。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来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1979年春天——改革开放,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改革分为农村和城市,农村是将人民公社改为了
同学(七嘴八舌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在哪里啊?不知道的话快点翻开课本找一下
生:国有企业,
师:中心环节是什么
生(七嘴八舌)增强企业的活力
好改革开放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啊,首先第一步是设立五个经济特区,第二步是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到92年的时候由南到北形成了一条线,第三步,设立了经济特区,之后又将改革开放的触角延伸到了内地,从而形成了电线面全面结合的新格局。
我们说改革开放呢取得了非常巨大的成就,但是这条改革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就在1992年改革开放进入了瓶颈期,所以才有了我们今天这首歌中所赞颂的发生在92年春天的故事,歌词中说的,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主题三的第三节——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新课:
一、背景
师: 我们在刚刚提到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瓶颈期,大家想一下这是为什么啊,
学:(七嘴八舌说)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
师:好我们说这是当时的一个国际环境,那当时国内又是什么样的状况。
因为当时人们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直存在着一些思想认识的困扰,这些困扰呢,因为国际上的一次巨变而凸显出来——也就是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当时存在的一些认识。
东欧剧变后,有些人认为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是因为改革惹的祸,一时之间很多人对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产生质疑,所以在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企业改革时遇到阻碍,
与此同时呢,当时党内一些老一辈的革命家在视察深圳的时候,看到深圳日新月异的变化,并不是感到发自内心的喜悦,而是抱头痛哭,大家想一下为什么这些革命家看到人民富了,没有高兴反而是流露出一种悲伤的情绪呢,
因为啊当时大部分人认为呢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所以这些老一辈革命家觉着自己提着脑袋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啊,就这样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慢慢的被腐化了,将当时的经济特区视为“资本主义和平过渡的温床”。于是当时党内有很多干部纷纷上书邓小平,要求将党的工作重心由一个转变为两个,就是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为经济建设和阶级斗争两个中心,两头抓,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外资企业纷纷将资金从中国撤走,当时的氛围啊非常紧张,这一时期中国的富强之路又将怎样抉择,改革开放又将走向何方,可以说是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
这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两个背景:
国际上——苏联解体,东欧剧变
国内——改革开放遇到了重重阻力。
标志性事件: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
1992年的春天,当时已经88岁高龄的邓小平先后来到了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力挽狂澜,于是又一个春天的故事传遍神州大地。
南方谈话:
内容:
生
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不同摇(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那判断这些实验是否成功的标准是什么呢)
判断标准:三个有利于(那三个:生产力,人民生活,综合国力)
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错误认识: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提出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那到底什么才是社会主义呢?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
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发展问题:要抓住机遇,发展才是硬道理
邓小平的的南方谈话,对推进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在南方谈话发表之后不久,也就是同年的十月份,中共十四大顺利召开,那十四大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十四大(1992年10月)
定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提要求:加快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建设
过渡:十四大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这样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为标志,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我们回过头来再看一下本课的课标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里的新阶段指的是什么啊?
学生(七嘴八舌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好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好请同学们根据大屏幕上的这些提示迅速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每个阶段分别对应的是那次会议,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过程;
学生:找到
师总结,这就是市场经济建立的过程,与此同时也是也是思想解放,认识深化的过程。
好接下来我们来具体看一下这些会议内容的表述。
十四届三中全会构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这个框架是什么?
学:(找到答案):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发挥)
师: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议使十四大的提出的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体化
在十四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四年,也就是1997年,中共十五的召开则使得这个理论进一步完善,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是什么?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又是什么?我们找位同学来说一下
学:(找到答案)
除此之外,十五大还确立了邓小平理论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直到21世纪初也就是改革开放30,我国已经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我国的经济变得更有活力,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这点大家是有切身体会的(可以让大家来说一些身边的变化),我这里有组数据也很好的体现了经济体制建立以来的取得的成果,
“ 2011年2月15日,日本内阁府发布的数据显示,日本2010年名义GDP(国内生产总值)为54742亿美元,比中国少4044亿美元,中国GDP超日本正式成为第二大经济体。” 这是2011年《财富》杂志列出来的世界500家企业中国企业进入的中国69家企业的一个节选。大家看一下哪些企业是你们熟悉的,是贴近你们生活的。
教学反思:这节课上完之后,感触挺多,感觉上课的时候有点不连贯。讲过几遍之后就好很多了。一直觉着自己很用功,但是现在突然发现自己练基本功——试讲,都没有练好就上讲台了,根本谈不上用功,所以以后时间多了,除了在教案上要钻研,同时还要做到每一课都要试讲顺了。
其次,这次讲课我主要从我自己在讲到引导同学讲。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呵呵,很高兴啊,以后要多多从这方面来努力。
课件23张PPT。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9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题为《谋求持久发展共筑亚太梦想》的主旨演讲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者
为改革创新者胜成都七中 曹丽娜1、1949年—1952年恢复2、1953年—1956年底一五计划
三大改造特点:成就:作用:重重工业、东北、建设改造并举为工业奠定基础内容:影响: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制度确立3、1956年—1966年特点:
发展:曲折:中共八大、《十大关系》、八字方针、科技成就……三面红旗曲折发展4、1966年—1976年破坏1973-1975:周、邓主持,经济恢复5、1978年以来方针: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中心、改革开放改革什么?改革实质?实践: 对内改革
对外开放计划经济体制
农村推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多种所有制
政企职责分开
厂长经理负责制
分配方式多样。。。。提高企业活力
城市经济发展调动农民积极性
解放生产力
农业为工业打基础
特点?土地公有、自主经营
按产承包、责任自负人民公社体制弊端
安徽、四川试点与过去相比有何优越性?解放生产力
原料富余乡镇企业的发展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为何对外开放?引进技术、管理、外资推进对内改革适应全球化开放的步骤?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开放区内地特点:多层次有重点6、1992年以来深化发展南巡谈话:社会主义的本质中共十四大:体制上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农村:新农村、现代农业、土地流转...城市:现代国企改制对外:加入世贸组织1、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经验教训发展生产力
坚持改革开放生产关系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尊重客观规律坚持中国国情走自己的路,不能照搬外国经验必须调动一切力量为经济建设服务2、关于农业再思考建国以来农业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私有公有公有过高家庭联产承包:土地公有,经营自主探讨:现今农业深化发展的条件?不足?条件:
城市化进程、
政府政策和财政支持、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人才引进。。。。
不足:
地域发展不均衡
人口素质
科技和财政支持不够 。。。材料:以20世纪70年代初期爆发的两次石油危机为导火线,导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陷入了“滞胀”的困境。面对“滞胀”,凯恩斯主义政策束手无策。具体说,政府过度干预导致政府膨胀、政府开支增加、企业税赋加重等多种原因所致。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多年受冷落的新自由主义适应这一需要,80年代,伴随美国总统里根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上台,在否定凯恩斯主义的声浪中,占据了美英等国主流经济学地位。新自由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把反对国家干预上升到了一个新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美国经济开始回升并持续增长。3、20世纪80年代中国与西方的对比
减少政府的干预,强调市场的作用70年代经济滞胀新自由主义
(撒切尔夫人、里根总统)
生产扩大
经济复苏
有无共同点?(2014·江苏单科·10)有学者指出: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从而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下列史实中,最能佐证材料观点的是( )
A.发动农业合作化运动 B.“大跃进”运动的掀起
C.确立了人民公社体制 D.农业生产责任制萌发(2011·江苏单科·11)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A.土地的使用权 B.土地的用途
C.土地的所有权 D.土地的规模(2014·浙江文综·19)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学者敏锐地看到“公社体制改革后,农工分了手,农业经营承包到户”;企业家感慨“现在不同了,我得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这表明( )
①人民公社体制逐步废除 ②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
③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试点④非公有制经济开始起主导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改革深化阶段(2014·天津文综·13)(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材料三 20世纪末,中国百姓生活中,电话从“摇着打”到“走着打”,汽车从奢侈品到代步工具。世界名牌服饰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可供选择的服饰多了,将服饰产品打造成国内甚至国际品牌,成了众多服饰厂家的经营诉求。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得到更多体现。
——摘编自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等
(3)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三,分析中国人在对外态度上有何进步。(4分)19世纪后期,中国人被动接受西方文化和简单模仿西方生活方式;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学习并融入世界。(4分)(2013·四川文综·14)课程变化与时代发展紧密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高中历史教材对工业革命的影响表述为三个方面:促使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展开疯狂的殖民掠夺,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大多表述为: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相关国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并推动其进行民主化改革和法制化建设。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和科学教育的发展,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产生。工业革命使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工业革命推进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密切了国际交流,促进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据高中历史教材整理)
说明现行高中教材对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反映了哪些方面的时代要求?(8分)四、高考演练30多年前,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当年面对的改革阻力非常复杂,改革开放“摸着石头过河”走过30多年,今天的中国,似乎又到了一个“改革路不平”的十字路口。 如何缩小贫富差距、如何摆脱粗放型经济、如何摆正政府和市场关系,都是大难题,而背后隐藏着拦路虎,如何调整既有利益格局,形成惠及普通老百姓的新利益分配机制,这是个超难任务,但是习近平令中国人的信心与干劲再一次被唤醒,而他的规划是为未来30年的。
——《新设计师习近平》出自《人民日报》2014年11月13日刊文习近平说,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深化改革作出了总体部署,涉及15个领域330多项重大的改革举措。目前,这些改革正在逐项地落实,开弓没有回头箭,我们将坚定不移把改革事业引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