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一第三节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教案+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一第三节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教案+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3-05 11:46:54

文档简介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导学案)
授课时间__________ 授课班级:____________ 授课老师: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能掌握中国古代商业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能说出秦汉以来“市”的发展历程
归纳出古代中国商业经济的特点
一、复习导入
二、讲授新课
(一)自主学习(落实基础知识)阅读课本P17—20页,完成下面表格内容
朝代
市场(国内国外)
商业都会
货币
商人
商品
商周
__________流通
职业商人开始出现
战国
出现____________
秦朝
_____________,诚信经营
汉朝
_____________,长安9市,丝绸之路
都市因商业集中而繁荣
______
新朝
长安和“五都”,以“市”为标志的______________
______
南北朝
民间集市——草市形成
隋唐
_______普遍,逐渐演化为商业中心,______繁荣。水路、陆路商运十分发达,外贸____________,大运河开通
______、_____的商业最为繁盛、
______
_______
丝织品
______
茶叶
宋朝
突破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施完备。_______形成;不受_____________。海外贸易_______,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_______等都市的商业繁盛
纸币“______”出现
瓷器
丝绸
茶叶
明清
商业区繁华,专业商业市镇兴起,长途贩运繁荣,“海禁”“闭关锁国”
商业市镇兴起(苏州、景德镇、朱仙镇等经济城镇)
白银广泛使用
会馆,_____
瓷器
丝绸
茶叶等
概念理解:
1、柜坊:唐代专营钱币存放与借贷的机构称为柜坊。
2、飞钱:出现于唐代中期(唐宪宗年间),当时商人外出经商带上大量铜钱有诸多不便,便先到官方开具一张凭证,此凭证即“飞钱”。“飞钱”实质上只是一种汇兑业务,它本身不介入流通,不行使货币的职能,
3、商帮:是以血缘、乡谊作为纽带,以会馆、会所进行联络的地域性的商人集团。
归纳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商业发展艰难而曲折
4、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相辅相成。
5、宋代后商业繁盛促使了商业市镇的大量兴起。
合作探究一:

图一 图二
依据图一说明,唐代长安城的商业活动具有怎样的特点?
结合图二指出,宋代汴京城的商业活动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二)情景再现
1、甲同学穿越回到唐朝长安做生意,身上带的钱太多了,不方便,于是来到________地方存钱,钱庄给了_________作为凭证。随后他来到一个居住小区开始叫卖东西,结果被人举报,于是被抓入牢,后来缴了罚款才放出来,为什么?最后他经过询问,在东市(国内商业贸易中心)卖掉了所带货物,到了晚上,他准备去夜市吃宵夜,却发现夜市已经关门了,为什么?第二天,他到西市(国际贸易中心)进购了一批货物拿回来卖,发现里面好多都是些外国人在做生意,商品来自世界各地,请问,这些货物是通过什么渠道来到中国的?
2、这是乙同学的穿越到宋朝游玩一番后,写的一篇宋朝游记,请你帮他修改一下?
坐上时光机后,眨眼间就来到了宋朝开封,首先,①我把身上的人民币兑换成飞钱,随后开始逛街购物,买东西很方便的,②各种商店随处可见。③晚上,我来到夜市,找到一个瓦肆开始看戏,但没看多久,就听人说,④到关门时间了,我只好返回旅店了。第二天,来到汴河看风景,只见汴河上,行驶着大大小小,成千上万的货船,⑤他们中很多都是从事海外贸易的,并且⑥船上都安装了指南针辨别方向的。我不由的感叹,怪不得⑦张择端能画出《清明上河图》,宋朝的商业真是繁荣啊!
假如你是一名山西商人,你到苏州做生意,但人生地不熟的,你该怎么办?
你想做瓷器生意和棉布生意,你可以到哪里去进货?为什么?说明什么问题?
由于国内生意不好,你想把瓷器生意做到国外去,却发现出不了国门?为什么?
(三)、基础练习题(5分钟完成):
1. 东汉学者班固在《西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这里的“九市”是指(  )
 政府监管的夜市  B. 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
C. 物流通畅的草市   D. 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
2.早在汉代就出现的商业现象是
A.富商大贾周流天下 B.草市迎江货, 津桥税海商
C.夜市卖菱藕, 春船载绮罗 D.金陵向西贾客多
3.宋代张择端之所以能画出《清明上河图》, 最主要的原因是
A.当时的绘画题材丰富 B.画家的风格及技巧成熟
C.画家的刻苦钻研 D.城市经济的繁荣
4.一位中国古代的妇女,她已经能够在分散于宅屋之间和城郊乡村等地的“市”里购物,还能在大街小巷看到叫卖食品杂物的小贩。这位妇女最有可能是生活在 A.汉代 B.六朝 C.唐代 D.宋代 5.“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陆游《杂赋》诗中提到的“草市”最早出现于 A.秦代 B.南北朝时代 C.唐代 D.宋代
6. 我国古代对外贸易, 由汉唐的陆路贸易为主转到宋元的海路贸易为主, 其原因是①南方相对稳定, 经济重心南移②北方战乱, 丝绸之路不畅③指南针在航海上的运用④造船技术的提高
A.①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四)能力提升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我国(早期)封建城市形成的过程中……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统治阶级的政治、军事需要。春秋时筑城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种:第一,大小诸侯国国都都是政治中心,都需筑城……第二,各国纷争中需要在战略要地筑城……第三,统治者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在一些地方筑城……封建社会的城市商业是在这些旧城的基础上发展繁荣起来的。
——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
材料二 南京(今河南商丘附近)去汴河五里,河坝(畔),谓之河市,五代国(国即北宋)初,官府罕至,舟车所聚,四方商贾孔道(交通要道)也。其盛非宋州可比。
——(北宋)王巩《闻见近录》
材料三 观察下列中国不同时期的商业城市分布图
请回答: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中国封建社会城市(集镇)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我国古代商业城市区域分布发生的变化。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图二反映了唐朝后期我国经济格局有什么变化,图三中明朝中后期的苏州、杭州等城市又出现了什么新经济现象,其本质特点是什么?
三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学习内容分析
(1)课标要求
本节课是高中历史必修Ⅱ专题一的第三部分: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课标中要求: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⑵学科内以及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及衔接
中国人很早就学会经商,商业起源很早,并且在不断地发展;农耕时代的中国商业和商人的命运,与政府的商业政策息息相关。从整体看来,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抑制之下。因此与本专题的古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相比,虽然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也包括商业的繁荣,但商业在传统的自然经济结构里仍处于次要地位。而抑制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政策,在本专题的第四部分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中将作详细介绍。商业的发展对今天的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因此,研究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特点,对指导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现实的意义。学生可以借助网络或社会调查等方式,加深对本专题知识的感性的认识和理性理解。
学习者分析
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商业的发展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学生对此专题内容熟悉而且感兴趣。这个班的学生是本年级比较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活跃,有不少自己的见解,再者这部分同学历史知识比较丰富,所以在教学的过程应该可以有所突破。另外这个班的同学大部分有电脑,可以利用资源优势进行研究。
教学目标设定
(1)知识与技能
概述古代中国在“市”的形成与发展、商业都会的兴盛以及商人活动等方面呈现出来的商业发展的概貌。联系古代农业、手工业,说明古代经济的发展也包括商业的繁荣,理解商业在传统的自然经济结构里的次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
运用生动的与内容有关的图片、实物以及文字资料等史料来组织学生的描述、体验和分析等学习活动,以体现商业的流动性、活跃性和情境性等商业属性,增强学生对我国古代商业发展面貌的了解。
一方面可以大体勾勒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基本脉络,另一方面可以基于都会、“市”和商人等商业元素的分解来例举典型表现,如此便可以从纵横两方面来帮助学生了解商业发展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描述古代商业发展的一些经典场景来感受商业的流动性与活跃性。明清时期中国商业发展受到的抑制极大地阻碍了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西方世界。
教学策略设计
(1)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市” 在古代中国的形成与发展;商业都会的兴盛;著名的商帮。
难点:在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里恰当地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作用和地位。
(2)教学方式
第一,根据新课程要求,为着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多以形象的材料的形式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第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学习能力,因此,在问题的设计上,强调获得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的探讨问题等。
(3)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活动法。
(4)教学媒体 网络、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1.课前预习
本专题内容涉及中国古代著名的商人、商帮、商业都会、以及与此相关的文学艺术作品,学生在阅读教材已有信息的基础上,可分组就上述信息搜集资料制作卡片,先自我形成一个相对感性的认识。
2.新课导入
(投影展示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后段:热闹的市区街道)
师:作者想通过这幅画作传达什么样的信息?
生:此幅画作是两宋时期风俗画的代表作,该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这段图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等。商店中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等的专门经营,此外尚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大的商店门首还扎着“彩楼欢门”,悬挂市招旗帜,招揽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形象地展示了北宋汴京的繁华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师:中国人很早就学会经商,商业起源很早,并且在不断地发展。通过本专题的学习,我们主要掌握的内容是:
(投影展示本专题的课标要求:1、概述古代中国在“市”的形成与发展、商业都会的兴盛以及商人活动等方面呈现出来的商业发展的概貌。
2、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并在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里恰当地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作用和地位。
3、描述古代商业发展的一些经典场景。感受商业的流动性与活跃性。)
(设计意图:导入从学生熟悉的作品《清明上河图》入手,首先使学生对本专题学习的内容有个明确的认识,即古代商业的发展。接着展示课标有求,是帮助学生明确在关于本专题的繁多的知识点中,他们需要掌握的重点是什么。)
3.教学过程
板书:一、富商大贾周流天下
1、商人势力的发展:
师:哪位同学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商人”的由来?
生:周武王灭商后,商朝的遗民为了维持生计,东奔西跑地作买卖,日子一长,便形成一个固定的职业。周人就称他们为“商人”,贩卖的物品为“商品”,从事交换的行业为“商业”。这种叫法一直延续到今天。
(设计意图:把学生从课外搜集的资料展示出来,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
师:请同学归纳教材中列出的我国古代不同时期商业发展的状况。
生:(1)汉代:商业活跃,商人成为“四民”之一。
(2)唐代:商人商旅往来频繁,无所不至。
(3)宋元:商人远行贩运发达,海外发展迅速。
(4)明清:出现了会馆,地域性商邦崛起(晋商和徽商)。
师:(投影展示唐代元稹的《估客乐》部分内容:
估客无住处,有利身则行。出门求火伴,入户辞父兄。……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州布火浣,蜀地锦织成。越婢脂肉滑,奚僮眉眼明。通算衣食费,不计远近程。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
问:该诗中的哪些诗句表现了唐代商人商旅往来频繁、无所不至的情形?
生:“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州布火浣,蜀地锦织成。越婢脂肉滑,奚僮眉眼明。”和“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课本提供的文字信息中归纳和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和用已有材料来佐证自己观点的历史学科学习能力。)
师:(疑难探究)徽商与晋商为什么在明清时闻明全国?
(提示:①明清时期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劳动力也成为商品;由于商业竞争加剧,区域商人群体形成。②徽商与晋商都以经营盐业起家;积累起商业资本后扩大经营范围,涉足其他行业;还办金融机构,甚至走出国门,把生意做到国外,积累起巨额财富。徽商与晋商是全国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两大商帮。)
师:(归纳)晋商和徽商的崛起,一方面借助了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明清时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另一方面也是自身合作和努力的结果。
(设计意图:从晋商和徽商的崛起中分析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这一历史背景,另一方面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板书:2、商人的特殊生活与观念:
(1)特殊生活:
(2)观念:
师:请归纳教材中表述的商人的特殊生活与观念。
生:特殊生活:追逐利润,往来奔波。
观念:重利轻离别、进取、冒险。
(投影材料:“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 ——《战国策·齐策一》)
师:思考:《战国策》描写了战国时期齐国都临淄怎样的景象?
生:行人车辆往来拥挤,居民生活富足的繁华景象。
师:封建城市的繁荣是古代经济中哪一经济结构繁荣的主要表现?
生:商业经济。
师:商业经济的繁荣除城市繁荣外还有什么表现?
生:商旅贸易频繁;市场的繁荣;货币融通方便等等。
(设计意图: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板书设计:二、“市”的发展演变
1、“市”的发展阶段
师:请根据教材列举不同时期“市”的发展阶段。
生:①秦代:管理“市”的规定,必须明码标价。②汉代: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管理相当严格。③六朝:乡村形成“草市”,实行行政管理。④唐代:“草市”逐渐成为地方商业中心,晚期大城市出现“夜市”。⑤宋代:“市”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街,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草市”设施完备。⑥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非常繁华。
(投影材料1:
材料一:《周易·系辞》有“日中为市”。唐朝初期仍然有“日中而市”的古风。
材料二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晚唐朝诗人)杜荀鹤
材料三:有人曾这样描述宋代东京的商业繁荣“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请回答:上述材料所体现的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哪里?)
生:唐代后期和宋代的“市”突破了时间的限制,出现夜市。
(投影材料2:
南宋市镇续有发展。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记临安(今浙江杭州)附近有15个市镇,今人考证尚不只此数。又宝庆《四明志》记鄞县有市镇18,慈溪县有16,定海县有l3;景定《建康志》记全府有淳化等14镇、汤泉等20余市。明清时期江浙一带市镇更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请回答:材料反映古代商业取得怎样的发展?)
生: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
师:“市镇”由“草市”发展而来,它的出现表明春秋战国以来哪种商业布局被完全打破?
生:经济中心依赖于政治中心而存在的局面被完全打破。
(设计意图:既通过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市”的发展阶段,又能启发他们从特点的变化中寻找规律。)
板书: 2、“市”的演变特征
生:(1)严格限制阶段(从周至唐)
①早期的“市” 依赖于“城”而存在。即经济中心依赖于政治中心而存在。
②政府对城镇商业交易的时间、地点都有严格限制。(如“日中而市”;坊市分开等。)
(2)放松限制阶段(宋至明清)
①商业活动不再有时间地点限制,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
②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经济中心不再依赖于政治中心而独立存在。
板书:三、商业都会的崛起
师:请列举在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繁华的都市和商业中心。
生:汉代:长安和“五都”成为全国性商业中心,还有众多的地方商业中心。
南北朝:江南也出现商业都会(建康、山阴等)。
唐代:除长安、洛阳外,广陵“雄富冠天下”。
宋代:东京商市繁荣
清代:苏州、汉口、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
师:我们身边的哪些城市在中国古代也曾繁华一时?
生:唐代的扬州有“扬一益二”之称。还有南京、苏州等。
(设计意图:与地方史紧密结合,让学生感受家乡的变化。)
师:根据以上我们所学的关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可以概括出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哪些作用?
生: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商业的繁盛则促使了古代都会的大量兴起。
讨论:联系已学过的第一、二专题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分析,古代中国商业在古代中国经济结构中的地位。
(提示:古代中国实行的是农耕为主兼营副业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商业发展长期受到抑制。)
4.课堂小结
通过本专题内容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理解了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感受到商业的流动性与活跃性。虽然中国古代商业有所发展,但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抑制之下。那么,封建政府的哪些政策对古代中国商业发展有抑制作用呢?请同学们预习下一专题: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5.形成性练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我国(早期)封建城市形成的过程中……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统治阶级的政治、军事需要。春秋时筑城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种:第一,大小诸侯国国都都是政治中心,都需筑城……第二,各国纷争中需要在战略要地筑城……第三,统治者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在一些地方筑城……封建社会的城市商业是在这些旧城的基础上发展繁荣起来的。
——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
材料二 南京(今河南商丘附近)去汴河五里,河坝(畔),谓之河市,五代国(国即北宋)初,官府罕至,舟车所聚,四方商贾孔道(交通要道)也。其盛非宋州可比。
——(北宋)王巩《闻见近录》
材料三 观察下列中国不同时期的商业城市分布图
请回答: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中国封建社会城市(集镇)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我国古代商业城市区域分布发生的变化。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图二反映了唐朝后期我国经济格局有什么变化,图三中明朝中后期的苏州、杭州等城市又出现了什么新经济现象,其本质特点是什么?
(提示:(1)政治的需要,军事的需要,商业的发展,交通要道或人口聚集。
(2)由主要在北方的黄河中下游地区逐渐向南方、向沿海和运河地区发展。
(3)图二反映了我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江南经济地位日益突出。图三中苏州等江南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本质特点是生产中出现了雇佣关系。)
反思小结
本专题内容跨度大,涉及面广,在教学时一定要紧扣课标、抓住重点。教学中在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引导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这些能力包括能自主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历史的学科能力,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等。本课的设计在评价商业在古代中国的经济机构中的地位问题还需进一步探讨,这是存在的不足和需要改进之处。
课件27张PPT。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一、古代商业的繁荣1、商周:商业产生 商人的由来:
古代商族始祖契的六世孙王亥很会做生意,经常率领很多奴隶,贩运货物到远处去做买卖。以后,做买卖成了商族人的主要谋生手段之一。
周朝建立后,商族人地位每况愈下,于是纷纷重操旧业,到处去跑买卖。久而久之,人们就把跑买卖的人称作“商人”。称他们的职业为“商业”。这种叫法一直延续到今天。 西周:用三千两白银收购了一批北方皮草。
战国:与吕不韦合资在邯郸开了一家会馆。
唐: 跟随“俞大娘航船”走南闯北。
宋:将丝、瓷等由海路远销到东欧,有时会 遇上海盗。
元:到京城进货时,遇到很多晋商和徽商。情境辩史 假如你是古代的一位商人,当生活在以下朝代,是否可以进行下列商业活动?一、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出现了早期的商业交换商业有了初步发展交易活动频繁,货币需求增加(流通骨贝、铜贝)出现了富足的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商运活跃(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商运十分发达(水路商运和陆路商运)海外商运发展迅速,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了会馆和商帮 “市”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市”的发展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古代商业发展的情况。二、“市”的发展材料一: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 七刻,击钲( zhēng )三百下,散。
——《唐六典》材料二: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晚唐 王建材料三:有人曾这样描述宋代东京的商业繁荣“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材料一: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汴路即事》唐 王建
材料二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晚唐 杜荀鹤

材料一:(汉)当市楼有令署,以察商贾货财买卖贸易之事,三辅都尉掌之。
—《三辅黄图》卷二《长安九市》
材料二:(宋太祖赵匡胤说) “京城夜市至三 鼓已来,不得禁止。”
——《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七》宋代“市”突破空间上的限制。“市”突破时间限制,唐宋夜市繁荣。
新出现了“草市”、夜市等。控制越来越松,宋代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直接控制。
三、商业都会的崛起出现了“市井”的商业区长安、五都长安、洛阳、扬州、杭州、湖州汴京(河南开封)苏州、盛泽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自主学习:结合表格,完成学案 “高祖(刘邦)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时……复弛商贾之律,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
---《史记·平准书》
思维延伸从材料中看古代商人的社会地位如何?
是否和他们的经济实力相符?小结: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起源早,历史悠久内外贸易发达市场形式多样,城市繁荣 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夏、商和西周的贝币 课前导读:观察下列图片,你能获得什么历史信息?说明了什么问题?秦半两汉五铢开元通宝
北宋 交子元代 纸钞俞大娘航船“大历、贞元间,有俞大娘航船最大,居者养生、送死、嫁娶悉在其间,开巷为圃,操驾之工数百,南至江西,北至淮南,岁一往来,其利甚博。”俞大娘的巨舟冠绝一时,为时人称道。 这是北宋张择端所作的清明上河图卷,现藏故宫博物院。清明上河图卷描写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城郊清明时节的繁华景象。广阔而详尽地展示了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情景。尤其是城郭、市肆、舟车以及结构精巧的拱桥,无一不刻划得精细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情况。这幅图规模宏大,场面壮观,但结构谨密,人物和景致的虚实、疏密、动静具有鲜明的节奏。这是一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不朽杰作。 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出现许多新特点:农产
品大量进入市场;劳动力也成为商品;由于商业
竞争加剧,区域商人群
体形成。实力最强的如
晋商、徽商等。5.明代:会馆、商帮晋商史话:乔家大院坐落在山西祁县东观镇乔家堡村,是清朝富商乔氏家族的宅院。乔氏家族的第一代创业人乔贵发,年轻时只身走西口,在包头苦心经营,终于发展起一家最大商号,店铺、居宅达到1000多间。到第二代乔致庸。开始了金融业的活动,把商行、银号从包头开到北京、天津、太原等地。现存的乔家大院,是乔氏家族经数次扩建而成的。 乔家大院徽商与晋商为什么在明清时闻明全国?
徽商与晋商都以经营盐业起家;积累起商业资本后扩大经营范围,涉足其他行业;还办金融机构,甚至走出国门,把生意做到国外,积累起巨额财富。徽商与晋商是全国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两大商帮。富商的代表人物春秋战国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