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国古代古代农业经济学案
【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学习要求】: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变革与成熟的过程;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并能举出典型史实加以说明;
3、认识到古代中国以先进的农业文明闻名于世,小农经济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
【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课前学习】
1、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法经历了 — 石器锄耕 — 的过程。
2、我国古代传统农业注重精耕细作,根据课文完成下列表格
时代
生产工具
耕作技术
水利灌溉
春秋战国
两汉
魏晋南北朝
/
隋唐
/
宋元
/
明清
/
/
3、什么是小农经济?
【推进新课】
探究一:我国早期农业的发展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有哪些?其出现有何意义?
探究二:我国商周时期农业比原始农业进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具体表现有哪些?
。
探究三:小农经济产生于什么时候?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探究四:材料一:《天仙配》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其中脍炙人口的歌词唱道:
七仙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董永:绿水青山带笑颜。
七仙女: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董永:夫妻双双把家还。
七仙女:你耕田来我织布, 董永:我挑水来你浇园。
七仙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董永: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二:“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1)结合材料一、二,上面反映的古代农业生产模式是什么?
(2)这一生产模式有什么特点?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古代农业发展需要哪些条件?
探究五: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诗》唐?李绅
结合课文思考为什么会出现“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情况?
【知识巩固】
1.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 ( )
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 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
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 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④
2.《国语?晋语》载:“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这反映了 ( )
A.牛耕的出现 B.牛耕的推广 C.铁农具的使用 D.周王室的日益衰微
3.下图中被称之为“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的是 ( )
A B C D
4.中国古代某项水利工程兴建后,当地出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的景象。该水利工程的始建者是 ( )
A.孙叔敖 B.管仲 C.李冰 D.郑国
5.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 )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6.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出现的最主要条件是 ( )
A.各国变法承认土地私有 B.牛耕逐步普及
C.铁制农具的出现和逐步普及 D.家庭观念加强
7.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段唱词反映了我国古代 ( )
①自耕农富裕祥和的生活状况 ②自耕农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③“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④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耕农的主要经营方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④
8.《颜氏家训》说中国古代能够“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这说明 ( )
A.一般农家的男耕女织可以满足正常日用
B.家庭成员众多各行各业都有,一切生产生活所需都可自己解决
C.足不出户闭门,等商贩上门 D.农民的要求极低
9.“男耕女织”式小农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有 ( )
①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导致难以扩大生产 ②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③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④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有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0.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
——《墨子》
材料二 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其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取一偿二为倍称举称也。今俗所谓举钱者也。),於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晁错《论贵粟疏》
请回答:(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方式?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这种生产方式有何特点?
。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这种生产方式下生产者处境的原因。
【课后反思】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答案: 探究一特点:独立发展,自成体系;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
意义:人们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探究二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突出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和施肥、灌溉技术的掌握和提高等探究三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
探究三条件:1、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变化;
2、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3、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探究四(1)生产模式:“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或自耕农经济)(2)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分散性)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封闭性)③精耕细作④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落后性)
探究五①小农经济规模规模小,难以扩大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②小农经济十分脆弱,难以抵御灾荒瘟疫和天灾人祸。③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沉重的封建剥削、徭役及社会的动荡。
知识巩固 BABCB CBAD
10(1)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特点:①自给自足。②以家庭为单位。③封闭性。④分散性
(2)农民长年劳累、生活贫困;赋税和徭役负担沉重:农民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生产、生活条件艰苦。
课件24张PPT。第一课 古代中国的
农业经济
课标: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一、农业的起源:“神农”的传说 神农氏在神话传说中的地位说明了古代中国农业的地位如何? 农业在中国古代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是最基本的经济形式。 神农氏塑像神农尝百草阅读课本,找一找: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有利因素有哪些? 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①耕作方式的演进,生产工具的革新大禹和他的继承人
②水利事业的发展骨耜石斧远古刀耕火种
(火耕) 以牛田(铁犁牛耕)体现精耕细作耕作方式的演进:生产工具的革新:骨耜 磨制石斧 石锄 春秋战国铁农具汉代大镰 西汉耧车——世界上最早的播种机汉曲柄锄东汉一牛挽犁西汉耦犁唐代曲辕犁 农具革新材质的变化:动力 的变化:结构的变化耕作方式:犁的演进:耒耜→石犁→青铜犁→铁犁→直辕犁→刀耕火种—铁犁牛耕曲辕犁石、骨、木—青铜—铁人力—畜力—自然力直辕—曲辕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2.所有制结构——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
3.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4.生产模式——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5.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关于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产生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牛耕的出现和普及;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小农经济的地位:小农经济是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和兵役的主要承担者。
小农经济的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具有封闭性、分散性(一家一户为单位)、脆弱性(易受天灾、战乱、瘟役、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落后性(生产规模小、技术落后)。评价:积极作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中国繁荣的农耕文明。
消极作用:其狭小的生产规模,技术落后,阻碍了扩大再生产和技术的进步,不利于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之一。
注意小农经济、自然经济、自耕农经济、商品经济 小农经济:是铁器牛耕出现和土地私有制确立的产物,最本质属性是农业经营规模小,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随着社会属性的变化和商品经济的联系加深。
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相对立的,不是为市场的需要而生产。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本身需要而生产的经济形式,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生产力低下,实行集体劳动,不是以个体家庭为单位,所以不是小农经济,是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也不相同,因为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小农除了自耕农以外,还包括以租种地主土地为生的佃农。
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经济形态,具有极强的开放性和扩张性。
根据下列材料,分析小农经济对我国社会的影响。材料一:在我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它们直接或间接的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官僚体系”。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在传统社会中,家庭是基本的经济单位,农村养老的路径就只能是倾向家庭供养。家庭供养是农村养老的主体。从农民自身的角度来看,要想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就必须要有“所依、所养”的基础,生儿养老,这就是为何传统社会“生男生女不一样”、“多子多福”、“子孙满堂”的思想根源。传统社会以“孔孟仁政”治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家庭子女如不孝将受到舆论压力,而孝顺有加者可受到乡亲称赞和社会肯定,汉朝就有“举孝廉”官职。但是家庭作为基本经济单位,普遍存在规模小、生产力低下的情况,在自然灾害和社会风险面前没有足够的应付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家族邻里的互助。
------2008年6月《中国乡村发现网》
材料三: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
(1)据材料一,说明小农经济与中央集权制度之间的关系。(2)材料二体现了小农经济条件下我国家庭的哪些特点?(3)《桃花源记》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据此说明文学艺术与社会存在的关系。参考答案:(1)一家一户分散的小农经济无力治理黄河、应对自然灾害,因此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中央集权制度是小农经济的重要保障,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物质基础。(2)家庭是基本的经济单位;家庭供养是养老的主体;讲究多子多福,子女孝顺;应对自然灾害和社会风险能力差;讲究邻里互助。(3)社会理想: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关系:小农经济在文学艺术领或里的反映。水利是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大禹既平息了洪水的危害,又发展了以灌溉为主的水利建设.战国都江堰 (李冰) / 郑国渠(郑国)汉代井渠法 / 治理黄河(王景)隋唐五代明清风力水车立井水车(北方) 高转筒车(南方)宋元水转翻车传说戽斗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有哪些? ②沉重的赋税和力役①贫者无立锥之地
(土地兼并严重)贫者无立锥之地 (土地兼并严重)1、土地制度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国家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最主要的形式)农民土地私有制(均田制)──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封建土地私有制2、土地兼并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土地兼并导致的社会问题1、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因为自耕农是国 家各种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大量破产,使国家丧失收入来源。2、引起社会动荡不安。土地兼并的膨胀导致地方豪强势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也会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起义易混点:
封建土地兼并现象在历朝历代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其产生的根源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土地是主要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新的封建王朝的建立都不同程度地改革田制,解决土地兼并,但都没有从根本上予以解决,要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根本前提是推翻封建制度。
2. 土地兼并与封建政府有直接的利害冲突,二者的矛盾在于争夺财源,因而历朝都采取过抑制兼并的措施,所反映的矛盾是封建国家与部分官僚地主之间的矛盾,是统治阶级的内部的矛盾。如北魏、隋唐的均田令,王安石变法中的方田均税法、明朝张居正一条鞭法等。
赋税:沉重的赋税和力役(秦始皇“泰半之赋”)徭役:水利、交通、国防、城市、
宫室、陵墓等工程建设兵役:征战、戍边、守地田亩税、人头税、杂税、附加税、临时性的征收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神农的传说:农业的起源耕作方式:刀耕火种铁犁牛耕个体经营赋役制度赋税徭役兵役土地制度:井田制、均田制(土地兼并问题)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灌溉工具:立井水车、筒车、戽斗、翻车、
风力水车走近高考1. 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2. 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
3. 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4.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比较下图,其中图1所示的耕作技术始见于( )
A.战国
B.秦
C.西汉
D.东汉
三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学习内容分析
(1)课标要求
本节课是高中历史必修Ⅱ专题一的第三部分: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课标中要求: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⑵学科内以及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及衔接
中国人很早就学会经商,商业起源很早,并且在不断地发展;农耕时代的中国商业和商人的命运,与政府的商业政策息息相关。从整体看来,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抑制之下。因此与本专题的古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相比,虽然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也包括商业的繁荣,但商业在传统的自然经济结构里仍处于次要地位。而抑制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政策,在本专题的第四部分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中将作详细介绍。商业的发展对今天的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因此,研究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特点,对指导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现实的意义。学生可以借助网络或社会调查等方式,加深对本专题知识的感性的认识和理性理解。
学习者分析
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商业的发展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学生对此专题内容熟悉而且感兴趣。这个班的学生是本年级比较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活跃,有不少自己的见解,再者这部分同学历史知识比较丰富,所以在教学的过程应该可以有所突破。另外这个班的同学大部分有电脑,可以利用资源优势进行研究。
教学目标设定
(1)知识与技能
概述古代中国在“市”的形成与发展、商业都会的兴盛以及商人活动等方面呈现出来的商业发展的概貌。联系古代农业、手工业,说明古代经济的发展也包括商业的繁荣,理解商业在传统的自然经济结构里的次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
运用生动的与内容有关的图片、实物以及文字资料等史料来组织学生的描述、体验和分析等学习活动,以体现商业的流动性、活跃性和情境性等商业属性,增强学生对我国古代商业发展面貌的了解。
一方面可以大体勾勒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基本脉络,另一方面可以基于都会、“市”和商人等商业元素的分解来例举典型表现,如此便可以从纵横两方面来帮助学生了解商业发展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描述古代商业发展的一些经典场景来感受商业的流动性与活跃性。明清时期中国商业发展受到的抑制极大地阻碍了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西方世界。
教学策略设计
(1)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市” 在古代中国的形成与发展;商业都会的兴盛;著名的商帮。
难点:在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里恰当地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作用和地位。
(2)教学方式
第一,根据新课程要求,为着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多以形象的材料的形式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第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学习能力,因此,在问题的设计上,强调获得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的探讨问题等。
(3)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活动法。
(4)教学媒体 网络、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1.课前预习
本专题内容涉及中国古代著名的商人、商帮、商业都会、以及与此相关的文学艺术作品,学生在阅读教材已有信息的基础上,可分组就上述信息搜集资料制作卡片,先自我形成一个相对感性的认识。
2.新课导入
(投影展示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后段:热闹的市区街道)
师:作者想通过这幅画作传达什么样的信息?
生:此幅画作是两宋时期风俗画的代表作,该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这段图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等。商店中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等的专门经营,此外尚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大的商店门首还扎着“彩楼欢门”,悬挂市招旗帜,招揽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形象地展示了北宋汴京的繁华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师:中国人很早就学会经商,商业起源很早,并且在不断地发展。通过本专题的学习,我们主要掌握的内容是:
(投影展示本专题的课标要求:1、概述古代中国在“市”的形成与发展、商业都会的兴盛以及商人活动等方面呈现出来的商业发展的概貌。
2、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并在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里恰当地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作用和地位。
3、描述古代商业发展的一些经典场景。感受商业的流动性与活跃性。)
(设计意图:导入从学生熟悉的作品《清明上河图》入手,首先使学生对本专题学习的内容有个明确的认识,即古代商业的发展。接着展示课标有求,是帮助学生明确在关于本专题的繁多的知识点中,他们需要掌握的重点是什么。)
3.教学过程
板书:一、富商大贾周流天下
1、商人势力的发展:
师:哪位同学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商人”的由来?
生:周武王灭商后,商朝的遗民为了维持生计,东奔西跑地作买卖,日子一长,便形成一个固定的职业。周人就称他们为“商人”,贩卖的物品为“商品”,从事交换的行业为“商业”。这种叫法一直延续到今天。
(设计意图:把学生从课外搜集的资料展示出来,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
师:请同学归纳教材中列出的我国古代不同时期商业发展的状况。
生:(1)汉代:商业活跃,商人成为“四民”之一。
(2)唐代:商人商旅往来频繁,无所不至。
(3)宋元:商人远行贩运发达,海外发展迅速。
(4)明清:出现了会馆,地域性商邦崛起(晋商和徽商)。
师:(投影展示唐代元稹的《估客乐》部分内容:
估客无住处,有利身则行。出门求火伴,入户辞父兄。……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州布火浣,蜀地锦织成。越婢脂肉滑,奚僮眉眼明。通算衣食费,不计远近程。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
问:该诗中的哪些诗句表现了唐代商人商旅往来频繁、无所不至的情形?
生:“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州布火浣,蜀地锦织成。越婢脂肉滑,奚僮眉眼明。”和“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课本提供的文字信息中归纳和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和用已有材料来佐证自己观点的历史学科学习能力。)
师:(疑难探究)徽商与晋商为什么在明清时闻明全国?
(提示:①明清时期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劳动力也成为商品;由于商业竞争加剧,区域商人群体形成。②徽商与晋商都以经营盐业起家;积累起商业资本后扩大经营范围,涉足其他行业;还办金融机构,甚至走出国门,把生意做到国外,积累起巨额财富。徽商与晋商是全国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两大商帮。)
师:(归纳)晋商和徽商的崛起,一方面借助了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明清时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另一方面也是自身合作和努力的结果。
(设计意图:从晋商和徽商的崛起中分析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这一历史背景,另一方面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板书:2、商人的特殊生活与观念:
(1)特殊生活:
(2)观念:
师:请归纳教材中表述的商人的特殊生活与观念。
生:特殊生活:追逐利润,往来奔波。
观念:重利轻离别、进取、冒险。
(投影材料:“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 ——《战国策·齐策一》)
师:思考:《战国策》描写了战国时期齐国都临淄怎样的景象?
生:行人车辆往来拥挤,居民生活富足的繁华景象。
师:封建城市的繁荣是古代经济中哪一经济结构繁荣的主要表现?
生:商业经济。
师:商业经济的繁荣除城市繁荣外还有什么表现?
生:商旅贸易频繁;市场的繁荣;货币融通方便等等。
(设计意图: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板书设计:二、“市”的发展演变
1、“市”的发展阶段
师:请根据教材列举不同时期“市”的发展阶段。
生:①秦代:管理“市”的规定,必须明码标价。②汉代: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管理相当严格。③六朝:乡村形成“草市”,实行行政管理。④唐代:“草市”逐渐成为地方商业中心,晚期大城市出现“夜市”。⑤宋代:“市”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街,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草市”设施完备。⑥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非常繁华。
(投影材料1:
材料一:《周易·系辞》有“日中为市”。唐朝初期仍然有“日中而市”的古风。
材料二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晚唐朝诗人)杜荀鹤
材料三:有人曾这样描述宋代东京的商业繁荣“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请回答:上述材料所体现的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哪里?)
生:唐代后期和宋代的“市”突破了时间的限制,出现夜市。
(投影材料2:
南宋市镇续有发展。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记临安(今浙江杭州)附近有15个市镇,今人考证尚不只此数。又宝庆《四明志》记鄞县有市镇18,慈溪县有16,定海县有l3;景定《建康志》记全府有淳化等14镇、汤泉等20余市。明清时期江浙一带市镇更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请回答:材料反映古代商业取得怎样的发展?)
生: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
师:“市镇”由“草市”发展而来,它的出现表明春秋战国以来哪种商业布局被完全打破?
生:经济中心依赖于政治中心而存在的局面被完全打破。
(设计意图:既通过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市”的发展阶段,又能启发他们从特点的变化中寻找规律。)
板书: 2、“市”的演变特征
生:(1)严格限制阶段(从周至唐)
①早期的“市” 依赖于“城”而存在。即经济中心依赖于政治中心而存在。
②政府对城镇商业交易的时间、地点都有严格限制。(如“日中而市”;坊市分开等。)
(2)放松限制阶段(宋至明清)
①商业活动不再有时间地点限制,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
②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经济中心不再依赖于政治中心而独立存在。
板书:三、商业都会的崛起
师:请列举在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繁华的都市和商业中心。
生:汉代:长安和“五都”成为全国性商业中心,还有众多的地方商业中心。
南北朝:江南也出现商业都会(建康、山阴等)。
唐代:除长安、洛阳外,广陵“雄富冠天下”。
宋代:东京商市繁荣
清代:苏州、汉口、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
师:我们身边的哪些城市在中国古代也曾繁华一时?
生:唐代的扬州有“扬一益二”之称。还有南京、苏州等。
(设计意图:与地方史紧密结合,让学生感受家乡的变化。)
师:根据以上我们所学的关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可以概括出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哪些作用?
生: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商业的繁盛则促使了古代都会的大量兴起。
讨论:联系已学过的第一、二专题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分析,古代中国商业在古代中国经济结构中的地位。
(提示:古代中国实行的是农耕为主兼营副业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商业发展长期受到抑制。)
4.课堂小结
通过本专题内容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理解了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感受到商业的流动性与活跃性。虽然中国古代商业有所发展,但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抑制之下。那么,封建政府的哪些政策对古代中国商业发展有抑制作用呢?请同学们预习下一专题: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5.形成性练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我国(早期)封建城市形成的过程中……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统治阶级的政治、军事需要。春秋时筑城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种:第一,大小诸侯国国都都是政治中心,都需筑城……第二,各国纷争中需要在战略要地筑城……第三,统治者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在一些地方筑城……封建社会的城市商业是在这些旧城的基础上发展繁荣起来的。
——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
材料二 南京(今河南商丘附近)去汴河五里,河坝(畔),谓之河市,五代国(国即北宋)初,官府罕至,舟车所聚,四方商贾孔道(交通要道)也。其盛非宋州可比。
——(北宋)王巩《闻见近录》
材料三 观察下列中国不同时期的商业城市分布图
请回答: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中国封建社会城市(集镇)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我国古代商业城市区域分布发生的变化。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图二反映了唐朝后期我国经济格局有什么变化,图三中明朝中后期的苏州、杭州等城市又出现了什么新经济现象,其本质特点是什么?
(提示:(1)政治的需要,军事的需要,商业的发展,交通要道或人口聚集。
(2)由主要在北方的黄河中下游地区逐渐向南方、向沿海和运河地区发展。
(3)图二反映了我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江南经济地位日益突出。图三中苏州等江南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本质特点是生产中出现了雇佣关系。)
反思小结
本专题内容跨度大,涉及面广,在教学时一定要紧扣课标、抓住重点。教学中在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引导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这些能力包括能自主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历史的学科能力,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等。本课的设计在评价商业在古代中国的经济机构中的地位问题还需进一步探讨,这是存在的不足和需要改进之处。